庄子齐物论

合集下载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


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谁
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呢?)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
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
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
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7、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片面之词)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 于鷇(kòu,初生的小鸟)音,(亦) 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 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 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 所(非) 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以道明之) 。
目录
03
Part Three
齐 物 论 释 义

.
1、 南郭子綦(qí )隐机(凭几)而坐,仰天而嘘,
荅(tà)焉似丧其耦(同‘偶’,指形与心)。颜成子游立侍乎 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gǎo)木,而心固 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贯穿课文的7个故事
• 故事一——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 “吾丧我” • “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 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 • “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 非观念的凡人“我”。 • “丧”是遗落。 • “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 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 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 朝三暮四: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9、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 译文: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道:“您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您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您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译文: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齐物论导读】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

“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

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

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

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

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

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

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齐物论》全文、白话翻译及简介

《庄子.齐物论》全文、白话翻译及简介

《庄⼦.齐物论》全⽂、⽩话翻译及简介⼀、简介《齐物论》是庄⼦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庄⼦·内篇》的第⼆篇。

“齐物”的意思是:⼀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美丑、善恶、贵贱之分。

庄⼦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转化,因⽽没有区别。

全篇共有七个主要寓⾔,分别是:南郭⼦綦隐机⽽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问于长梧⼦、罔两问景及庄周梦蝶。

故事与故事之间似乎没有外在联系,但却是为着表达同⼀个观点,有着统⼀的主题思想贯穿着,⽽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呈现出⼀种似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这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和是⾮相对和不可知论,既谈到了从⽆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表现的是庄⼦对世俗的否定,和对⽆差别的⾃由境界的向往。

庄⼦认为,要达到⽆差别的精神⾃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之辩。

⼆、正⽂南郭⼦綦隐机⽽坐,仰天⽽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游⽴侍乎前,⽈:“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昔之隐机者也。

”⼦綦⽈:“偃,不亦善乎,⽽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闻⼈籁⽽未闻地籁,⼥闻地籁⽽未闻天籁夫!” ⼦游⽈:“敢问其⽅。

”⼦綦⽈:“夫⼤块噫⽓,其名为风。

是唯⽆作,作则万窍怒呺,⽽独不闻之翏翏乎?⼭林之畏佳,⼤⽊百围之窍⽳,似⿐,似⼝,似⽿,似枅,似圈,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夭}者,咬者,前者唱于⽽随者唱喁,泠风则⼩和,飘风则⼤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独不见之调调、之⼑⼑乎?” ⼦游⽈:“地籁则众窍是已,⼈籁则⽐⽵是已,敢问天籁。

”⼦綦⽈:“夫吹万不同,⽽使其⾃已也,咸其⾃取,怒者其谁邪?” ⼤知闲闲,⼩知间间;⼤⾔炎炎,⼩⾔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以⼼⽃:缦者,窖者,密者。

[讲解]《庄子齐物论》

[讲解]《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庄子》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的齐物论例子及解释

庄子的齐物论例子及解释

庄子的齐物论例子及解释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齐物论以其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通过探讨庄子的齐物论及其相关例子,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什么是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他对宇宙万物平等统一的观点。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

齐物论主张人们应该放弃对事物的偏见和判断,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相处。

齐物论的例子1.蝴蝶梦2.割鸡焉用牛刀庄子还提到了“割鸡焉用牛刀”的例子。

这个例子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剖鸡而使用了大刀,庄子质问他为什么不使用合适的工具。

通过这个例子,庄子想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因势利导,不要过度使用力量,要用最简单、最适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马距庄子还以“马距”作为例子来阐述齐物论。

他认为,人们常常以“尺度”来衡量事物的优劣,但这种尺度是主观的,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

庄子说,如果我们只看到了马与马之间的距离,而忽略了马的本质,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马的完整性。

齐物论的解释齐物论的核心观点是追求物我合一、自然和谐。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被功利、有限的观念束缚,无法真正体会宇宙的统一性。

他主张摒弃善恶、美丑等人为分类标准,以宽广的视野看待事物。

庄子认为,万物皆由道构成,人们应该顺应自然,放下刻意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齐物论是对人类思维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呼唤。

庄子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比喻,向人们描述了一种超越人性限制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只有摆脱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偏见,才能真正领悟宇宙的奥秘,实现心灵的自由。

结论庄子的齐物论以其独特的观点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他的例子和解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齐物论的内涵和思想。

庄子的思想呼唤人们能够超越功利,重视自然和谐,从而实现超越自我的境界。

希望我们能够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道路上,找到每个人内心的宁静。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及译文庄子齐物论原文:夫言非吹也。

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

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内容摘要]庄子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着重从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入手,超越事物的是非、彼此、成毁、贵贱、生死等界限,试图使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世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实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完全契合。

他提出的齐物论思想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促进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庄子;齐物论;生态伦理;人与自然一、庄子的齐物论思想综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到今始终是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思考,试图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庄子的齐物论。

庄子主张物我平等、物我同一,站在道的高度,以道来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追求物我同一、物我平等、物我和谐,着重从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入手,超越事物的是非、彼此、成毁、贵贱、生死等界限,试图使人们在主观上消除世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实现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完全契合,庄子齐物论思想有如下内容:在庄子看来,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是非、彼此之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庄子《齐物论》)。

庄子在这里指出彼与是、生与死、可与不可、是与非是对立存在的,而且相互转化。

实际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存在着它的对立面,而且事物自身内部也包含着对立面,对立的彼此双方各有其是非,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不可分割。

从道的角度来看,道和万物本来就是同为一体的,所谓的是非、彼此之分不过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而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客观事物的,这样势必无法认清自然的本来面目,损害道的完整性和和谐性,“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齐物论》)。

真实存在的只有道,所以庄子强调“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齐物论》),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应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

这样庄子超越了万物是非与彼此的界限,认为万物各有其是。

庄子认为世间的万物没有所谓的完成与毁坏之区分,万物各有其自成。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

意思是说,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各有其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不可肯定的,一切事物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相通为一的。

道是天地万物的共同起源,万物从这同一中分化出来得以生成,同时也意味着毁灭;而毁灭也同时意味着新的生成,天地万物就是以这种不同的形态相互转化着,不断自我毁灭、自我生成,处于不断的自我变化之中,而这是事物发展变化之中的同一过程,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达到自然均衡的境界,“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菲得其伦。

是谓天均”(《寓言》)。

在这里,庄子超越了万物成毁的界限。

庄子认为物与我也没有界限,物我是同一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无适焉,因是已”(《齐物论》)。

意思是说天下的事物没有比毫毛尖更大的,也没有比泰山更小的,这超越了事物大小的界限,超越了有限的空间;世间事物没有比夭折的小孩更长寿的,也没有比活了八百年的彭祖更短命的,这超越了事物生死的界限,超越了有限的时间,这就达到了物与物的齐一。

天地与我并生,我与天地在时间上齐了;万物与我为一,我与万物在空间上齐了,从而实现了我与万物的界限的超越,“非彼无我也,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齐物论》)。

庄子在这里旨在说明事物的大小、多少、寿夭等差别只在特定的比较关系中才是确定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但是,虽然事物各有相异,但有其普遍本质,这就是道,“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得充符》),以道观之,万物一齐。

万物虽多而有别,但都统一于一个大整体。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自是、自成、自化、自用的,有着自身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这是庄子的生活理想。

但在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在庄子看来,这是由于在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不能避免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陷入有限的时空局限不能自知,且总是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争论,“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秋水》),造成对事物认识和判断的片面。

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以齐物论为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认为如果从自然的立场观察宇宙事物,一切矛盾现象都是相等的。

一方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经常依据自己的成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样就会引起多重标准之争。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齐物论》)。

关于这一点,庄子在《秋水》篇中作了更加详细的阐述,列举了多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来论证,“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这几种观察事物的角度,由于观察主体的不同而对同一事物得出了不同结论,这种观察方法使得人们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质的认识,即庄子认为的无为之道。

另一方面,各方又常固执己见,喜欢肯定自己,否定对方,肯定对方之所非,否定对方之所是,“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齐物论》)。

此外,也常反对自己认为不善的,不知道否定自己所肯定的,加以自我批评和改进,“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胠箧》)。

这些做法通常是因为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导致认识上的片面,如《秋水》篇中庄子所说,不能与井中之蛙谈论大道,因为它局限于一定的空间条件;不能与夏虫讲冰凌,因为它受制于一定的时间限制;不能与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讲大道,因为他受制于教育背景的束缚。

由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如果不能超越狭隘的自我意识及时空限制,结果一定会形成以偏概全、强加己意、主宰他物的意识,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就是人力图征服、统治自然,抛开一切事物的自然本性和内在价值,不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平等待物,而这必会以失败告终,带来惨重的代价。

这如庄子在《至乐》篇中提到的养鸟的例子,一种方法是“以己养养鸟”,由于违背了鸟的习性而用人的生存方式对待自然物的生存,结果失败;另一种方法是“以鸟养养鸟”,用自然本身的生存方式对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办事,结果成功。

一“天道”,一“人道”,结果迥然相异,生动地表达出了庄子的内心思想,“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在宥》),这是庄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

故而庄子提出齐物论,主张在道的高度观察世界,因为道是孕育天地万物之母,有生养天地万物之功,但它生养它们却不主宰它们,“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秋水》),超越一时、一地、一物价值标准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平等地看待一切人和物,承认每一物都有自己适应环境的特有的生存方式,有自身的价值,特别是有庄子所说的常人看不到的“无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因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应尊重自然,人不比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体高贵、优越,各物自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这是事实存在着的,人类对此不能漠视。

二、齐物论思想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庄子提出齐物论,主张消除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以达到万物平等的境界,但并不能因此将庄子的齐物论思想纳入相对主义的范畴。

从齐物论可以看出,庄子主张消除万物差别和对立的前提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对立的充分认识、了解与承认,在此前提条件下对对立的观念进行批判和重塑,它既包含了对事物差异性的认识,又不是简单地对差异性的抹杀,而是着重只从主观上消除差异,实现主观意识上的平等,而这并不代表现实中的差异的消除,并且庄子也觉察到日常生活中的差异的不可消除的现实性。

但是虽然现实中无法消除,这样做至少可以使差异的事物更加充分展开,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愈加全面的把握。

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益于认识人与自然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伦理关系。

人是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有意识的能动的主体,人不仅懂得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要依赖于自然,而且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同时具有调节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只是有时由于认识水平、实践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有限与缺乏产生一些错误,但这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人类自身,包括实践能力和智力水平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断地由片面走向全面,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也会随着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更加合理与和谐。

相反,自然只是被动的客体,只是人类认识和利用的对象,人与自然存在物之间无法建立双向、互动、平等的实践关系,更谈不上权利和义务关系。

如果纯粹地遵循自然来调整甚至抑制人的行为和活动,要求人类不要干预自然,实际上这只会泯灭人的本性,阻碍人的发展和进步历程,甚至会造成人的退化。

伦理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探寻合理的生态环境伦理观,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伦理观,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了避免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再次造成误解,避免不必要的纷争,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之说,实际上这是自觉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它从本质上说还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在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同时注意尊重和保护自然生物。

其实这一基本思想与庄子提出齐物论的意图很相近,庄子意识到现实中万物的差异不容易消除,因而主张从主观上消除差异,实现观念上的平等,这对当前尊重和保护自然生物,加强生态平衡有可取之处。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力求理论与实践的内在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人、物在现实中终究不会平等的,这是由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的。

但是,主张观念上的、意识上的平等,提升生物体的地位,加强对它们的保护,这是至今在人与自然的现实冲突中寻找到的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也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1]黄山文化书院编. 庄子与中国文化[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2]唐坤. 论庄子万物一齐的平等境界[J], 江汉论坛, 2005.[3]郭向东. 论庄子齐物论的本质[J], 兰州:西北师大学报, 2004.[4]傅华. 生态伦理学探究[M], 华夏出版社, 2002.[5]岩佐茂. 环境的思想[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6]赵冬. 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的重构[J], 道德与文明, 1999.[7]蒋柳萍.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J], 探索与争鸣, 2005.[8]杜维明. 人性与自我修养[M].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9]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新世界出版社,2003.[10]王彩云,马兆明.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困境[J], 齐鲁学刊, 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