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李保增

合集下载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7篇)《庄子》读书篇1庄子认为遇事应该沉住气,心平气和的自然处之,切莫心浮气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

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

但他渐渐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

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

“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

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刚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间,将军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爱意。

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

”老僧说道。

老僧确实能沉得住气,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险时,依然能够平静的面对,所以,他制服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将军。

试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气,与将军争执起来,或者对其不屑一顾,其结果会是怎样呢?庄子说:“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最有针对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相异的两种人。

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

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以免让别人窥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卖杀装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别人看透内心。

《庄子》读后感4篇

《庄子》读后感4篇

《庄子》读后感4篇《庄子》读后感4篇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庄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庄子》读后感(一)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

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

怪我太贪胜。

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

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

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

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

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

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

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

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

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考的书籍,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书中,庄子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生的观点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不应该被外界的名利所迷惑。

他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例如,他讲述了一个蝴蝶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断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对外界的执念和追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庄子》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和未来可能的一名
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只要我们珍惜生命、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庄子》读书心得15篇
在阅读《庄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时,我深受启发,感悟颇多。

庄子的思想深邃而丰富,对于人生、道德、自然等方面的思考都有
独到的见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
哲理。

首先,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然与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
规律,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这种
思想让我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场竞争,而是要与自然和谐共处,不
要过分强求,顺其自然更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其次,庄子的思想强调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他提倡“逍遥游”
的生活态度,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
为了物质利益和名利而忙碌奔波,却忽略了心灵的宁静和平静。


子的思想提醒我,要学会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最后,庄子的思想强调了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敬重。

他认为自然
是最大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种思想让我意识到,
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而不是剥削和破坏自然。

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阅读《庄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庄子的智慧和哲理,受
益匪浅。

他的思想启发了我对人生、道德、自然等方面的思考,让
我更加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加深入
地理解和践行庄子的思想,活出一种更加自由、平静、和谐的生活。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发。

书中庄子提倡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过分干预和操纵事物的发展,让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自行运作。

这种思想在当今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多的掌控欲,尊重自然和人性的规律,以更加平和、自然的方式生活。

庄子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

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智慧,而且引人深思,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庄子》中的文字简洁而优美,表达了庄子对生命、自由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在思想上得到启发,也让我在文学上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庄子》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著作。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我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本书不仅适合哲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所有寻求内心宁静和生活智慧的人阅读。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庄子》读后感(精选26篇)《庄子》读后感篇1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

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

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

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

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限于人为的因素。

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泽雉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体现。

故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追求领会宇宙本体和内心本质的精神。

第五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从容。

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

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

结合上篇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痛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顺其自然,则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六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层讲述,从而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

故养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构,而不是身体外物的满足。

《庄子》读后感篇2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标题:《庄子》读后感
读完《庄子》,我深深地被庄子的思想所吸引。

他那深邃的哲学观点,富有哲理的语言,以及独特的生命观和世界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被庄子的自然主义思想所感动。

他认为万物皆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其次,我对庄子的人生观感到敬佩。

他主张“逍遥游”,认为人生应当追求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束缚。

他的这种观念鼓励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活出自我,追求真正的自由。

再次,我对庄子的语言艺术感到惊叹。

他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智慧和机智,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启发。

他的寓言故事更是深入浅出,让人在轻松愉快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然而,《庄子》并非完美无瑕。

有些观点过于消极,如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对社会制度的否定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理性地看待和分析。

总的来说,《庄子》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独特的人生态度和精湛的语言艺术,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从《庄子》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庄子》的读后感7篇

《庄子》的读后感7篇

《庄子》的读后感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实习报告、述职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稿、作文大全、申请书、自我鉴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ternship reports, job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application forms,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庄子》的读后感7篇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人物命运的思考和感受,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发展和结局的思考和猜想,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庄子》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学员李保增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广州记住我们的理想,让我们保持平淡而宁静的心情一路前行!——《庄子》读后感北师大在职博士班学员李保增2012-12-30庄子(前369-前286年),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他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后隐居于“穷闾阨巷”,以织履餬口谋生。

他不仅不与宋国的统治者合作,而且也不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共处,楚威王曾以千金聘其为相而不受。

他与惠施为友,相互切磋学问,著书立说,撰有《庄子》一书。

庄子的思想体系是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代的基础上形成的。

春秋战国时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生产的推广。

据《国语·齐语》记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乞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春秋战国之际,冶铁技术相当发达,不仅有鼓风用的皮囊,而且已有合金技术,《墨子》一书中就记有车具铁纂、铁什,农具有铁服(铁耜)等。

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农业得到深耕细作,出现了牛耕,促进了荒地森林资源的开发和水利灌溉的发展。

铁制工具的使用,农牧业的发展,使手工业由宫庭手工业为主的经营方式转为豪民的私营大手工业和个体小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经营,形成冶金、制陶、皮革、纺织、兵器制造等百工俱兴。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使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仅出现了范蠡、白圭一类的高过诸侯的工商大户,而且形成了齐国临淄、赵国邯郸、宋国定陶、秦国咸阳、卫国濮阳、楚国鄂、郢等商业城市。

庄子《逍遥游》中把“陶铸”术语用于政治,《养生主》描写的刀刃之快,《人间世》、《马蹄》、《徐无鬼》诸篇中塑造的匠石的高超技术的“陶者曰:‘我善治植,圆者中册,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

’”都说明当时手工业的发展。

庄子在《外物》、《让王》、《徐无鬼》等篇所涉及的颜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十亩足以生活,挑褥必须修整,除草不能卤莽,社树下可以容数千头牛蔽荫,任公子钓鱼用三千牛肚作鱼饵都反映了当时农牧产品的发展。

庄子在《逍遥游》、《人间世》、《齐物论》诸篇中所描写的宋人到越国去卖帽子,不龟手的药方可以价值千金,就连“支离疏者,颐隐于脐下,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的人也可以“挫针治繲足以餬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

反映了当时商业十分发达,竟出现了劳动力市场。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从公元前685年起至公元前408年止,在齐国、鲁国、楚国、郑国,先后实行了废公田,“初税亩”、“定军赋”、“作丘赋”等制度;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吁陌”,土地“民得买卖”,都说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

在土地制度的转化过程中,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奴隶主部分转化为地主,一部分庶民或士阶层上升为新兴地主,也出现一部分巨商地主,形成为地主阶级。

而多数奴隶、庶民则变为农民阶级。

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呈现一种复杂而激烈的局面。

既有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有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的矛盾;既有新兴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也有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还有没落的奴隶主阶层与当时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庄子》一书中反映的与当时统治者不合作的矛盾就是后一种矛盾。

春秋未年的“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国的“爪分公室”就是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兼并战争则是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奴隶和农民反抗奴隶主或新兴地主阶级斗争先秦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而庄子的《盗跤》篇及其他篇中提到盗跖的史料就反映了这种矛盾和斗争。

秦统一中国后的陈胜、吴广大起义则是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总爆发。

春秋战国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

随着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科学文化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天文学方面,有齐国甘德的《甘石星经》和魏国石申的《天文》,即后世合称的《甘石星经》,记录了垦象的方位,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在地理方面,有邹衍的《大九洲》学说。

在数学方面已能进行复杂的面积和体积的运算。

在物理和化学方面有春秋战国之际《墨于》中的力学和光学的记载。

在医学方面已有分科医师的出现。

《庄子》各篇中对汉河的描述,对四时、五行、阴阳的论述,对宇宙的探索都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的发展。

《庄子》各篇中对南冥、北冥的推测,对四海之内山河的了解也与当时的地理学知识齐步。

他的“医门多疾”的观点和对药物“实堇”、“桔梗”、“鸡㢕”、“豕零”的了解也反映了当时医学的发达。

所以,我们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客观条件。

庄子思想是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每位思想家的思想,除了有它的社会条件外,都还有它的思想渊源和先行人物,这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

庄子之学渊源于老子是人所公认的。

庄子哲学中道的字宙观继承了老子道的学说在《大宗师》、《知北游》、《齐物论》、《天地》、《天道》、《秋水》诸篇中甚明。

庄子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紧步诸子的后尘,在其《胠箧》、《应帝王》诸篇中说得十分清楚。

庄子在批判孔、墨观点的基础上,也汲取了他们思想中的精华做为自己观点的补充。

在《庄子》全书中援引孔子的言论有28处之多,竟有《寓言》中的“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得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推崇孔子的言论。

在《田子方》中推尊孔子是“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的人。

庄子的“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所恶则散”的思想则是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中汲取的营养。

庄子虽然在辩论中与惠施作对,但是他也吸收了惠施的“方生方死”思想的精苹部分;所以,庄子的思想的直接理论渊源是老子的思想,也间接地采纳了其他思想家的一些成果,从而构筑了他自己的思想体系。

庄周的著作有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充满了幻想。

他的文章写得极好,汪洋恣肆。

《庄子》思想丰富深刻,是先秦第一流著作。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上说,当时的贵族们都很器重他。

相传楚威王闻其贤,派人带了厚礼,想请他“为相”。

庄周笑着对使者说,你带来的礼物是很重的,卿相的位子也很高。

你难道不见祭祀时用的牺牛吗?喂养了多年,然后披上美丽的“文绣”,牵到太庙中去作祭品。

这时候,它想做一头“孤豚”(小猪),就不可能了。

你还是回去吧,不要污辱我。

他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也不愿“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生在战国时代,但他远远避开这个污浊的世界,不与那些“以杀人为功”的各国统治者合作。

其实,那个时代许多人贪图名利,四处跑官、买官做,也只有像庄周那样有着大智大慧明察一切的人才能看到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背后所潜伏着的杀机。

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将卿相的官位,比作令人作呕的“腐鼠”;以“蛮”、“触”之争,讽喻当时各国之际间争城争地的不义之战。

其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其自适,则以梦蝶为喻;把宋人曹商的无耻钻营,讥为舐痔之术;把目光狭小的人,讥为“井底之蛙”。

他是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嬉笑怒骂的笔墨,来揭露污秽沉浊的黑暗社会。

他的学问博雅宏大,文章汪洋恣肆,在我国学术史上和文学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被后人尊称为“庄叟”“蒙叟”。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就其性质来说,可分为五类:第一类讲全生,即保全自己,免受危害,如《养生主》、《人间世》等。

第二类主要是对旧世界的批判,反对礼,如《马蹄》、《骈拇》、《胠箧》、《在宥》。

第三类讲养生和修炼,如《刻意》、《缮性》、《达生》之类。

第四类是讲自然观的,如《天地》、《天道》、《庚桑楚》等。

第五类主要讲相对主义,如《逍遥游》、《齐物论》和《秋水》篇。

庄子不仅是先秦最大哲学诗人, 而且是文学家。

这是庄子有别于其他思想家、哲学家的特点。

对于旧世界,他和老子一样,是采取批判态度的。

老子主张“绝圣弃智”,庄子进一步以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庄子对旧的统治者也是充满了愤激之情,以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然而庄周在思想方面,发展了《老子》消极的一面,把过去人们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看成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主张“绝圣弃智”回到“愚而朴”的蒙昧时代去,这是他思想消极的一面。

庄子的文章变幻奇诡,汪洋恣肆,所谓“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高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虚静、物化美”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论语》简单朴素的道理包含着做人亘古不变的真理,就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都在传承。

当然,谁都不能否认,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髓,甚至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成长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就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们的传统哲学推崇的是庄严、敦厚和理性。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化身,他的态度非常平和,但他的内心却非常庄严,饱含着信念的力量和无法挡住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把他称为“圣人”。

于丹教授通过几十年的治学,把《论语》生涩拗口的语句转换成了家常话语,把那些深奥的理论平实的摆在了我们面前——太朴素了!我们不由得发出惊叹,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我们平时随口而出的话都来自《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道不同不相为谋;父母在,不远游、任重而道远、不耻下问、见贤思齐、温故而知新……,在学习认知的过程里就象我们的生活中一样: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你突然遇到一个熟人会是多么的惊喜,而后又遇到一个,又遇到一个,再遇到一个,每一个都让你倍感亲切!原来它离我是如此之近!孔圣人崇尚孝道,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孝为人之本,孝道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已经不止于学习了,而是做人的一种道德态度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