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七篇语解(简体)

合集下载

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及译文

庄子内篇齐物论原文及译文原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译文: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

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道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好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好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

”子綦回答道:“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

”子綦道:“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

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些好像鼻子,有些好像嘴巴,有些好像耳朵,有些好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些好像圈围的栅栏,有些好像舂米的臼窝,有些好像深池,有些好像浅池。

它们发出的声音,好像湍急的流水声,好像迅疾的箭镞声,好像大声的呵叱声,好像细细的呼吸声,好像放声叫喊,好像嚎啕大哭,好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好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

庄子内篇译文

庄子内篇译文

庄子内篇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庄子内篇》的译文:《逍遥游》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

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

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大的原因。

风的积聚如果不够强大的话,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承载巨大的翅膀。

所以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

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

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

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

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

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语录,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语录具有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

语录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语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庄子》内篇卷7应帝王诗解3地文不震名实不入生机发踵太冲衡机

《庄子》内篇卷7应帝王诗解3地文不震名实不入生机发踵太冲衡机

《庄子》内篇卷7应帝王诗解3地文不震名实不入生机发踵太冲衡机《庄子》内篇卷7应帝王诗解3地文不震名实不入生机发踵太冲衡机题文诗:郑有神巫,季咸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心醉而归,告壶子曰:始吾以子,之道为至,然则又有,至焉者矣.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固得道欤?众雌无雄,又奚卵焉?以文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明日列子,与见壶子.季咸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死矣弗活,不以旬数,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又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子曰向吾,示以寂然,地文萌乎,不震不止,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有瘳愈矣,全然有生;见其杜权.列子入告,壶子曰向,示以天壤,名实不入,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季咸出而,谓列子曰:先生不齐,无得而相,试使其齐,且复相之.列子入告,壶子曰吾,向示之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鲵桓之审,止水之审,流水之审,皆为渊也;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齐一至情.【原文】郑有神巫曰季咸①,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②,若神。

郑人见之,皆弃而走。

列子见之而心醉③,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④,未既其实⑤,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⑥!而以道与世亢⑦,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

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

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⑧!吾见怪焉,见湿灰焉⑨。

”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⑩,萌乎不震不正(11)。

是殆见吾杜德机也(12)。

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

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13),全然有生矣(14)!吾见其杜权矣(15)。

”列子入,以告壶子。

《庄子》内七篇心解[精华]

《庄子》内七篇心解[精华]

《庄子》内七篇心解[精华]《庄子》内七篇心解序言读庄子,最容易为庄子的表达形式所迷惑,其文字汪洋恣肆,意境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高迈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但对于庄子所表达的思想,则人感觉“身临大海,望洋兴叹”,又如“深入宝山,空手而归”,往往不得要领。

其实庄子表达的思想正是最日常、最生活化的哲理。

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

庄子所主张的“道”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道不离于日常生活。

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

自然地生活,自然地做事,运水搬柴,着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如果说《论语》是积极入世的政治哲学,那么《庄子》则是心灵超脱的生命哲学。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讲的则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道理。

儒家讲的是“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其理想是“甘为天子臣,敢为帝王师”,而道家却立志“不作帝王师,不为肉食谋”,其理想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国学大师南怀瑾评议儒道两家的差异时说:“儒家是讲入世的,勇猛精进,百折不挠,它的精义是'工作’;道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它的精义是'生活’。

”庄子所讲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表达的正是一种心灵的境界。

庄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帝王(应帝王):虽然在现实生活,他可能是一个漆园小吏,可以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但在他的内心,他可以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他可以超越生死,超越古今,超越万物,达到心灵的完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他可能穷困潦倒,他可能形体残缺,但在他的内心,他可以顺应自然,可以虚己无心,可以做到“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透过庄子的表面上看起来超脱、冷酷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人生、生命、心灵的眷念和爱护。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

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以贯之。

《庄子》内七篇心解

《庄子》内七篇心解
从内容上看,内七篇明显地是围绕着一个的主题有次序地展开,这个主题就是心灵的超越。其原因正是因为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著,而外杂篇是出自庄子的后学,所以内七篇才会如此完整完美。
清代的屈复作《南华通》,于内七篇的结构也有这样的看法:“此七篇,所谓内篇者也,是庄子所手订也。《逍遥游》者,言其志也。《齐物论》者,知之明。《养生主》者,行之力。《人间世》则处世之方。《德充符》则自修之实。《大宗师》者,内圣之极功。《应帝王》者,外王之能事也。所谓部如一篇,增之损之而不能,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老僧第一次“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和老僧第三个次“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区别,就是庄子所说的境界不同。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来说明境界的高下之分,战国时期,宋国有一家人发明了一种防冻护手液,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绵为生,而有个路过的人听说了这个药方,于是出一百两金了买了下来,来到正和越国交战吴国,送给了吴王这个防冻护手液的秘方,于是吴国的将士有了防冻护手液,冬天耍起刀枪来没有了障碍,于是有了大败越国。这位路人因此得到了吴王的封侯的赏赐。同样的东西,有人用它来封侯拜将,有人却只会用它来漂洗丝绵,这就是境界的高下之分。
《庄子》是我们心灵的家园。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有“半部《庄子》慰天下”。“慰”说的是抚慰心灵,其意锲合《庄子》主旨,自不待言。我所说的“半部”指的就是庄子的内七篇。
从形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看,庄子的内七篇是相当整齐的。内七篇中的每一篇的篇名都是三个字,而且和外杂篇只是草率地按照篇首的文字来起名不同,它们的名字都是对于该篇大意的概括。

《庄子》内七篇析义

《庄子》内七篇析义

《庄子》内七篇析义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的经典著作,其中有七篇文章,即《逍遥游》、《太玄经》、《齐物论》、《养生主》、《道德经》、《周易》和《玉藻》。

这七篇文章析义,旨在唤起人们对哲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逍遥游》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

它告诉人们,不要被社会的规则所束缚,而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自由的可能性。

《太玄经》探讨了宇宙的本质,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应该与宇宙和谐共处,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宇宙。

《齐物论》则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相等的,人类应该摒弃物欲,保持平衡,避免过分拥有或过分放纵。

《养生主》认为,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自然和谐,身心健康,维持身心平衡,以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道德经》提出了“道”的理念,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谦虚、温和、宽容的态度,以及尊重他人的心态,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周易》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序的,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宇宙的运行规律来预测未来,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玉藻》则提出了一种“中庸”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在道德、礼仪、艺术等方面保持中庸
之道,以达到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七篇文章析义,旨在唤起人们对哲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它们提供了一种指导性的视角,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取智慧,探索生活的真谛。

庄子内七篇语解

庄子内七篇语解

莊子內七篇語解逍遙遊首先以小大之辯說出莊子弖目中的大的嚮往。

宋榮子的型態就是超越了世俗人所追求的成就的境界,至於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呢?列子所代表的道家人物是更高的境界,(然而所以更高的御風而行之術之如何解釋,應待其孙宙論的理論型態確定之後再作詮釋進路的決定。

)然而此一境界仍有所待,有一種不待的境界是至人、神人、聖人之所為者,才是莊子的最高境界所要肯定的。

得到至人之境界的許由,他對於政治體制中的君位是毫無興趣的。

這是至人境界對政治的態度。

他們倒底有什麼成就,可以連人間世中最高級的地位都不屑一顧呢?莊子便藉著肩吾與連叔的對話把至人的境界說出,並作為至人不肯為天下的道理所在,首先是肩吾聽接輿說到神人的性能,直如神仙之一般,而連叔則說出此類神人的知能是超越世俗中人的眼界的,他們生活的情況更不是世人所能想及的,此處指出神人、至人的知能境況,至於其所言之真義究竟在理論上應以具象認知亦或抽象認知,則應待其孙宙論中的人存有者之性能的觀點解明之後再作說明。

如果得天下對世人而言代表了一種成就上的滿足,則這種滿足對神人而言是無用之物,如果有人執著這種滿足,卻發現別人甚至不屑一顧,則對他的價值觀體系將是重大的打擊。

莊子與惠施對於事物之有用無用之辯,是在消遙遊的境界尚未具體提出它的內容之前,率先說出不同境界弖態者,對於事物之態度是有著截然不同的處理原則的,所以莊子將要講出的最高境界,也將是會有截然不同於世俗之人對一切問題原有的觀點的。

齊物論南郭子綦先表現出一種沒有情況的情況,是一種「吾喪我」的道家功夫,這是莊子型態的體道功夫,與無己、無功、無名,有同樣的趣向,其真義後文將更易顯露。

這種功夫是要達道體道的的進路,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是不能直接進行這種功夫的,必得要先在理性結構中經過理性進路的洗滌功夫,先在認識上理解了道的情況,(是情況,即是境界,而不是一種新的知識內容,要以本體的觀照來對待,而不是客觀且具體的知識來認識。

)道的情況不能直接描寫,如果沒有那種相應的弖境,即使描寫,亦將視若無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内七篇语解逍遥游首先以小大之辩说出庄子心目中的大的向往。

宋荣子的型态就是超越了世俗人所追求的成就的境界,至于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列子所代表的道家人物是更高的境界,(然而更高的御风而行之术如何解释,应待其宇宙论的理论型态确定之后再作诠释进行的决定。

)然而此一境界仍有所待,有一种不待的境界是至人、神人、圣人之所为者,才是庄子的最高境界所要肯定的。

得到至人之境界的许由,他对于政治体制中的君位是毫无兴趣的。

这就是至人的境界对政治的态度。

他们倒底有什么成就,可以连人间世中最高级的地位都不屑一顾呢?庄子便借着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把至人的境界说出,并作为“至人不肯为天下”的道理所在,首先是肩吾听接舆说到神人的性能,直如神仙之一般,而连叔则说出此类神人的知能是超越世俗中人的眼界的,他们生活的情况更不是世人所能想及的,此处指出神人、至人的知能境况,至于其所言之真义究竟在理论上应以具象认知亦或抽象认知,则应待其宇宙论中的人存有者之性能的观点解明之后再作说明。

如果得天下对世人而言代表了一种成就上的满足,则这种满足对神人而言是无用之物,如果有人执着这种满足,却发现别人甚至不屑一顾,则对他的价值观体系将是重大的打击。

庄子与惠施对于事物之有用无用之辩,是在消遥游的境界尚未具体提出它的内容之前,率先说出不同境界心态者,对于事物之态度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原则的,所以庄子将要讲出的最高境界,也将是会有截然不同于世俗之人对一切问题原有的观点的。

齐物论南郭子綦先表现出一种没有情况的情况,是一种「吾丧我」的道家功夫,这是庄子型态的体道功夫,与无己、无功、无名,有同样的趣向,其真义后文将更易显露。

这种功夫是要达道体道的的进路,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不能直接进行这种功夫的,必得要先在理性结构中经过理性进路的洗涤功夫,先在认识上理解了道的情况,(是情况,即是境界,而不是一种新的知识内容,要以本体的观照来对待,而不是客观且具体的知识来认识。

)道的情况不能直接描写,如果没有那种相应的心境,即使描写,亦将视若无睹。

所以南老师先借着一种自然界的现象说出一般的表演的真象,是一种有待的表演,即人籁与地籁的情况,再反问是什么使它们如此表演的。

此一反问,将有助于颜同学去想想那些通常已经以为是真实的观念,到底是如何成其真实的?它们是怎样跑到我们的心中的。

在那个天才横流的庄子时代,理论家们难得得着了新的理论,于是有人一天到晚以辩论为盛,但是他们用尽了毕生的力气之后,却还是谁也辩不倒谁,(甚至弟子们也还将辩下去呢!)结果是,每一个人都辛苦的要死,但是他们倒底真的知不知道自己所说的理论之根基稳不稳固呢?理论一定是根据着最高的真象而说出的吧,(「若有真宰」)但是那最高的真象是不易把捉的,(「而特不得其朕」、「有情而无形」)来自那最高真象的所有人间议论,就好象那来自生命根源而有的身体百官一样,其实大家都是它的显现而已,可是你可以想象身体百官互相争胜吗?虽然你看到了天才家们却以理论日日争胜呢!一但拿到了一些什么真理,便要在真理的岗位上固守堡垒,并且随时发出攻击的号角,不断地拼个你死我活,一辈子好战,除了作战啥也不管,岂不可怜,这真是一种最悲哀的生命型态了。

是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是这样子呢?有没有不是这样子的天才呢?(有,庄子。

)这一类的假天才都是因为受到了意识型态的执着,(「成心」)所以才变得如此,他们不知道,意识型态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能摆脱这种执着的心态,则每一个人,包括笨蛋,都可以以一套意识型态来构造一个观念体系,然后议论是非,所有是是非非之议论都是这样来的。

这就是凭空造出一个观念的世界,观念假如都是如此造出的话,神仙也没法破除了,我就更没办法了。

(所以意识型态的破除,是建立真知的第一要件。

)说话是要说出一些什么东西才算是说话,而不是吹吹口哨就算了,但是真正的东西通常不是容易说出来的,老子要说话前不是先警告说所说的可能非真的吗!所以说着真象的那些语言可能不见得就是说着真象的,那他倒底说了话了吗?还是其实也没能算是说了呢?还有,对于真象的那些辩论,倒底算不算真的在辩论了些什么吗?逍遥游中有造物者,齐物论中表出「道」。

(道是造物者的本义,但是是本体论意义的造物,而不是宇宙论意义的创生观念,宇宙因真象及意义而「有」,,有是有此真象及意义,至于那宇宙的发生,也是在一些意义的阶段中发展而出的,在一个不为目的而却有巧妙的安排下发生了,发展了。

那个巧妙地安排者是道,那个被安排的是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的本质是气,庄学论宇宙的各种情形,是交给气来处理的,论整体存在界的根本意义,是由道来说明的。

)道是根本的宇宙真象,把道说差了则有真伪,把道说偏了则道消逝了,道本该为真象的最终相,以及遍在于天地万物之内的。

说道的语言,本该是最真确的语言,最真确的语言对道的把握本该是最灵活而不能绳归的,现在,在天才们的处理之下,大家彼此非议对方的理论,又彼此否定对方的言辞,这是怎么回事呢?道本不该是这样的呀?喔!原来那个道被一些意识形态圈住了,而真理的语言也被一些理论套住了。

所以呀,那些当代显学儒墨二家的天才们,便以各自的意识形态为主,而弄出一大堆的理论体系,并且认真地彼此非议着,对方肯定的,我方坚决反对,对方反对的,我方坚决主张。

一定要这样子吗?不如「以明」吧。

理论的出现总是在和它成对立的理论出现时一起出现的,记得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吧,所以圣人是不用这种坚持的态度对待理论的,他会让它们通通对。

(因是也)对立的两方在转换心境中,两皆成立,如果各自坚持,则各有所持之一定道理,也可以无限地坚持下去,能够先退一步,知道这只是一种坚持,然后再去表达这种观点,这是「以明」的态度。

如果还是执守在对立的两方,则谁也不能得到真理,如果知道由对立的两方的共同呈显是可以得到真理的话,那么站在这种融合两方的态度上便是得到了「道枢」。

好像门的轴心一样,不论门怎么转,轴心都能跟着转,而且永远以轴心的身分,管束着它的转向,这就是得其「环中」。

得其环中者可以肆应无穷。

(但是这要他真能通过坚持的两方之所有理论及意识形态的不执定且通明地照澈之后才做得到的。

)以手指头的概念来说明手指头的概念不是手指头,不如直接告诉人家说,概念和实物是不同的,用这种方法来介绍手指头的概念不是手指头。

不要再玩弄概念和实物不同的游戏了,天下万物只要去你说它,它们都是概念,只要你把它们当作实物,那它们就都是实物。

被你肯定的是因为你肯定它,被你否定的,是因为你否定它,道是在人们的作为中才被表现成某种成果,事物是在被人们认识知道之后,才有所谓的事物的本质样相,如何而为这样呢,是因为人们这样地认知,如何不是那样呢,是因为人们不是那样地认知,事务可以被这样认知,事务可以被那样肯定,所以,在人类的心灵情况中,没有什么事物不可以被这样认知,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被那样肯定。

所以,大的、小的、美的、丑的、好的、坏的,其实在道的本身中,都是同一件事而已。

(只是人们各以其认知眼光及意识形态来划分所有事务而已。

)事务被人们的知识理解之后,事务一件件分开了,而有了它们各自的本质,再加上人们的执着心,任何成就了的事情,都会再度被破坏,这是一般人对待人生的方式,如果得道者,就不会如此对待人生事务,他们会知道事事物物本来是没事没物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以不会对周遭的任何是非善恶毁誉美丑以「有心人」的眼光去分辨它们,所以周围来来去去的诸多闲事,自然不兴不灭,通通一样,谁考了第一名、谁家里有钱、谁交了男朋友、谁喜欢谁,没事,没事的结果就没事了。

通通不去作意识与知识的执定,通通让事务以它没有被注意的情况去对应它,在对应中消化它,同化它,而得到你清清静静的生活境界,「因是以」。

因着它表面上的样子,流掉它,流掉之后,找不到它,(不要在流掉之后欣喜地告诉别人,说你已经学到了道家的武功,已经能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小心,它又回来了。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好,你要争辩怎样做才对是吧,甲方说要先建立制度,乙方说要先培养人才,两方大打出手。

圣人则拿到了制度建立的企划案,就认真地跟来者研究了起来,看到了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就跟他深谈以便网罗人才,「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而不会朝三。

古之真人,在意识与认知的操作中,总是谨守着道的整全之境界,在那整全不分的境界之中,对事务是不加无谓的分辨的,就算要分辨,也都只是吐露一点端倪而已,(记不记得有一个人叫作王倪,记得他,不要忘记他。

)既不去约制它,更不去议论它,一般人则不同了,拼命地去认知它、意识形态化它,一但有了「对真理的热爱」,道就亏了,不过,大家不知道道亏了,只知道「吾更爱真理」,有这么多的真理是非道德使命对错吗,真理或许是有的,但是决不是这样子表现的,天才们有天才是很好的,但如果逞其天才,否定蠢材,甚或要求蠢材以学习天才,或蠢材也发狂地拼命学习天才,哇,惨了。

如果天才都犯这种毛病的话,那我也来犯犯天才的毛命而成为天天才,否则,就是大家都算不得是天才了。

这种有了一些东西就拼命炫耀的毛病,不好的。

齐物论从头至此,庄子已经批判了所有的当世学派之根本问题,就是他们都在那本应为一整全的道中划分畛域,以致遗道日远,但是庄子对众家之批判,是不是自己也陷入了一家之言之境而为对道的遗失呢?庄子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要在理论上作自我解消的工作,不要让别人又在他的理论中执定了下来。

他首先替我们问了一个问题,庄子的齐物论是不是一套新的理论,这个理论,和其它的理论相同不相同呢?庄子要破除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理解他的理论,他不是在造一个新论,他是在破除所有的所谓理论。

因此,如果还只在这套理论和别的理论相不相同的层次上讨论齐物论中所发表的观点的话,那就是把齐物论的讨论层次拉到和一般理论同一层次的地步,也不过是一个物论而已了。

在此之前,庄子是要破除那种认真地把握一套出现出来的理论的情况,因为?因为侦正对道的把握准确的话,得其道枢才是最重要的。

理论都是从道分出的,本来众论都通义于一,你太执着于理论,则道隐了、毁了。

而现在,庄子接下来是要否定理论在对道的把握上真的发挥功效了吗?理论说出来了,却没有完全把握到道,这还算客气的批评,理论说出来后根本没有见到道,这就是严厉的批评了。

为了要进行这么严厉的批评,所以庄子要说明他的齐物论不是一般的理论,而且要说明,这种得到道的理论,通常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以致于有别于那些不曾得到道的理论。

根本地说,「语言根本不能说到道」,所以一说,就离了道,一说,就不是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且来看看语言的情况。

任何一件事务,都有他的根源,如果相比于理论与道的关系的话,道是理论的根源,一但道被理论以语言表述之后,这个表述理论的语言又必须根源地再被表述以进行对道的更根源地表述,一直下去,(或者一直上去?)所以,到底要根源到那里才算根完了呢?如果一定要说到道才算是「说」,那么我那些说道的表述理论群们到底「说」了没有呢?如果没有说到道的理论都不算是「说」的话,那么我那些都还必须被更根源地说的理论表述,算不算什么都没说呢?这一切都是语言与道的互动情况,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所以我的齐物之论也是这样,也是一个没有说到道的理论,不过也只有我的这个齐物论是真正在说道的理论,吊诡吧,因为标准的问题吗!「天下──为夭」就是一个说话的标准的问题,或者说是讨论的层次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