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让王原文及译文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作品原文庖丁解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
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
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作品注释(1)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
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庄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庄子》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① ,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② 。
古之所谓道术者③ ,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④ ?明何由出⑤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⑥ 。
” 不离于宗⑦ ,谓之天人;不离于精⑧ ,谓之神人;不离于真⑨ ,谓之至人。
...《庄子·列御寇》列御寇之齐① ,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② 。
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③ ?”曰:“吾惊焉④ 。
”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浆⑤ ,而五浆先馈⑥ 。
”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⑦ ?”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⑧ ,以外镇人心⑨ ,使人... 《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① ,休坐乎杏坛之上② 。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③ ,被发揄袂④ ,行原以上⑤ ,距陆而止⑥ ,左手据膝⑦ ,右手持颐以听⑧ 。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喜剑① ,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② ,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③ ,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④ ,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⑤ 。
庄子弗受,... 《庄子·盗跖》孔子与柳下季为友① ,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② 。
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③ ,穴室枢户④ ,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
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⑤ ,万民苦之。
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庄子·让王》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① ,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② 。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③ ,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④ ,子州支伯...《庄子·寓言》寓言十九① ,重言十七② ,卮言日出③ ,和以天倪④ 。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本文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巨鲲变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其中瑰丽雄奇的浪漫想象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影响巨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讲述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的一场有趣的小辩论,风格轻松而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逍遥游》《秋水》《惠子相梁》作品原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释北冥有鱼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北冥”,北海。
下文“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齐谐》:书名。
庄子让王原文及译文

庄子让王原文及译文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
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
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捲捲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因杖策而去之。
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能尊生,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
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
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以王舆。
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祸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可以为君矣。
韩魏相与争侵地。
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
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
’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又重于两臂。
韩魏之有轻于其君者也;今君之轻身以徇韩魏之轻于其君者也,臣窃以为君不取也。
《庄子·让王篇》解说(6·15)

《庄子·让王篇》解说(6·15)6·15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
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
”至于岐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
”血牲而埋之。
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
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
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
是推乱以易暴也。
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
今天下闉,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絜吾行。
”——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死焉。
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
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
【解说】1、本章讲的伯夷、叔齐,是两位古代名人:据《史记》记载,他俩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要立季子(老四)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要让位给大哥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二人逃往周国,正值周武王伐纣,兄弟两人扣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本章是借此二人重名节的道德形象说事。
——前段头句的“兴”字是兴起义;“岐阳”是指岐山的南边(本篇第二章说过,周文王的祖父“成国于岐山之下);“叔旦”是指武王的三弟周公:周公名“旦”,前头的“叔”字是指他排行老三(中国人按“伯、仲、叔、季”的顺序给兄弟排序)。
末尾三句请从译文获解,因为没有“记住”这些说法的必要了(“富”指财物,此处显是借指官爵;“就”是“就位”的“就”;“血牲”即“牲血”,但动词化了)。
2、后一段文字较长,前面是转述伯夷叔齐对周武王建议的反应。
总的说,他俩认定“周人”的做法“非吾所谓道也”,但并未对他们信奉的“道”作明确的表述。
从他们首先搬出神农氏的榜样来与周人作对比看,他们似乎欣赏“无功、无名、无己”的道家思想,从他们对神农施政举措的分析看,特别是从后面间接征引“古之士”的观点看,他们同时赞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观点,并且也主张“出世”,认为“士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
庄子的简介

庄子的简介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庄子的简介。
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与孟子同时。
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曾任漆园吏。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
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
庄子的介绍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宋国蒙(河南省民权)人,[2]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周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周出生于宋国蒙。
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
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小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一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庄子·让王篇》解说(6·4)

《庄子·让王篇》解说(6·4)6·4韩魏相与争侵地。
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
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
’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
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矣。
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
——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
【解说】1、第一段说的“相与”等于今天说的“相互”;“侵地”是指“侵那地方”;“华子”是何人不必追问,前面的“子”字相当于今天说的“先生”:在古汉语,这种“敬辞”(人名的同位语)是放在人名之前的;“昭僖侯”是韩国国君。
——要注意的是下文的这几处:“昭僖侯有忧色”句,是说僖侯当时正在犯愁以致面显忧色,不是说他看到华子来了心里开始担忧。
——“色”常特指脸色,如“喜形于色”。
华子说的第一句话头上的“今使”二字,都可单独用作假设连词,故头句可翻译为“假如现在(让)全天下人……”——这“今使”一直管到“必有天下”为止,即“君能攫之乎”之前的话都属于假设的内容(都在条件分句中)。
“书銘”是“写好誓约”的意思,但“铭”字并无誓约义,只有“铭记在心,永志不忘”的意思,这里是用作名词,指谓一定信守的话语,实为盟约。
——“书之言曰”句中的“书”字,是指谓前面说的“书銘”,足见作者写这一句时,是把“书銘”当做一个概念的,故此句可翻译为“书銘上写的盟辞是说”:“言”有誓言、盟辞的义项。
“攫”是夺取义,后面的“之”字指代什么?我以为就是指这“书銘”。
——“废”字在这里当是“被废掉”的意思,由于重在“被废”的结果,“谁来废”和“如何废”并不重要,就不说了。
又,“君能攫之乎”这问句中的“能”字,显是“愿意”的意思。
2、第二段要注意:“自是观之”的“是”字是指代昭僖侯做的回答;“今之所争者”是针对头句而发,故是指的“侵地”;华子说的末一句中的“固”字是借作“胡”(俞樾说:“胡、固并从古声,故得通用。
《庄子》(杨慧)

讨论明确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表明:
认知的态度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 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
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思路的对立: 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 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
第三者的心状态。
拓展延伸 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
战国时宋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道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 庄”,道学之祖。
在政治上,反对一切政治措施,主张“无 为而治”。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亦称《南华经》)具有很高 的文学价值。《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 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 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 伪作。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 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 地奚落了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 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 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 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惠子真的像《惠 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 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 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
拓展延伸 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 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 地奚落了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 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 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 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惠子真的像《惠 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 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 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
庄子: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杂篇·让王原文及译文作者:庄子及门徒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
又让于子州支父,子州之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
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舜让天下于子州之伯,子州之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
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囗(左“纟”右“希”)。
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遂不受。
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
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
石户之农曰:“囗囗(左“扌”右“卷”)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
于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反也。
大王囗(“檀”字去“木”音dan4)父居豳,狄人攻之。
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
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
大王囗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
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
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因杖囗(上“竹”下“夹”)而去之。
民相连而从之。
遂成国于岐山之下。
夫大王囗父可谓能尊生矣。
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
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越人三世弑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而越国无君。
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
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
乘以王舆。
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为君也。
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
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
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
’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
身亦重于两臂。
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
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
”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
”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
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
使者曰:“此颜阖之家与?”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
”使者致币。
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真恶富贵也。
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
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
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
昭王反国,将赏从者。
及屠羊说。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
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
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
”王曰:“强之。
”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
”王曰:“见之。
”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
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
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
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锺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
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
”遂不受也。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
原宪华冠囗(左“纟”右“徙”音xi1)履,杖藜而应门。
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今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曾子居卫,囗(“温”字以“纟”代“氵”音yun4)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
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囗(左“饣”右“干”音zhan1)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
回不愿仕。
”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
重生则利轻。
”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
”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
重伤之人,无寿类矣!”魏牟,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岩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
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
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
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
召而来,吾语之。
”子路、子贡入。
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
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囗(左“扌”右“乞”音xi4)然执干而舞。
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故许由娱于颖阳,而共伯得乎丘首。
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
吾羞见之。
”因自投清泠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瞀光而谋,瞀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囗(左“木”右“周”音zhou1)水而死。
汤又让瞀光,曰:“知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立乎?”瞀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曰:‘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自沈于庐水。
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
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
”至于岐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
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
”血牲而埋之。
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
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
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
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
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
是推乱以易暴也。
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
今天下囗(外“门”内“音”),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洁吾行。
”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焉。
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
此二士之节也。
尧爷爷让王位给许由,许由感到太可怕了,携家逃亡。
尧又让给子州支父,也是隐士。
子州支父说:‘要我当,也当得来。
可是我害了忧郁症,正在治病呢,没空治天下。
”王位最贵重,如果有害于健康,便一钱不值。
至于别的种种身外之物,在隐士眼里,半钱也不值。
好国王选那些不弄权不惹事的隐士来接班,奈何隐士多病,这就难啦。
尧爷爷最后让王位给舜,一位贤臣。
舜爷爷到晚年也想起子州支父,要让给他。
他还是那句老话:“我害了忧郁症,正在治病呢,没空治天下。
”这病可长呢,害了数十年。
登上王位坐天下,俗士看来,不花一钱就购进了最贵重的最豪华的一套国具,子子孙孙永远享受,何乐不为。
在隐士眼里,健康比王位更贵重,他不交换。
隐士有道,不同俗士,以此。
舜爷爷只好让王位给善卷,也是隐士。
善卷吃惊,当面叫喊:“我独立在宇宙之中,冬披皮毛,夏穿葛麻,要你王袍做啥!春耕播种,我有机会劳动劳动,哪像你呆坐没用!秋收储粮,我有闲暇营养营养,哪像你昼夜瞎忙!太阳出山我起床,太阳落山我睡觉,地广天高,何处不逍遥!心满意足,哪来你的那些烦恼!进宫去弄权,给天下惹事,对我有啥好!你太不了解我,既可悲,又可笑!”善卷谢绝王位,随即入深山,云深不知处。
舜爷爷又想起一位耕友,家住在历山石户村,世代务农,昔年与舜同耕,互让田边地角,传为美谈。
舜派使者去请他来接班。
他说:“俺那舜哥背脊都累驼啦,使不完的劲哟!”话中流露出讽刺的意思,指舜用力不用德呢。
这位昔年耕友怕舜找上门来,只好搬家。
农具他背负,炊具妻头顶,拖儿带女,逃亡海外,永别了石户村。
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周民族的首领,后世尊称太王,又称古公。
商朝晚期,太王亶父割据关中平原西陲,率族众住邠城,经营农牧。
邠城北邻狄族,常来侵犯。
太王亶父献裘皮献丝帛,狄族头人拒收。
献狗马,又拒收。
献珠玉,仍拒收。
原来他们要的是领土啊。
太王亶父召族臣宣布说:“狄族的老伯伯,狄族的老大哥,是我们的邻居。
打起仗来,杀邻居的儿子,杀邻居的弟弟,我不忍心!在座各位都是我的族臣,侍候我多年了,谢谢你们。
从今以后,你们就留在这片土地上,好好生活。
给周族做臣,给狄族做臣,没有两样,不存在卖族不卖族的问题。
土地养活人类,凡是人,都养活,不管哪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