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简短

庄子的40个寓言故事简短庄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著作《庄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
其中,寓言故事是他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以下是精选的40个简短寓言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庄子的智慧。
1.逍遥游:鲲鹏展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秋水:秋水共长天一色,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3.知北游:知向北行,遇见道,道在粪便中。
4.徐无鬼:徐无鬼求见庄子,庄子以石匠的故事启发他。
5.外物:庖丁解牛,顺应自然规律,游刃有余。
6.骈拇:骈拇枝指,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7.马蹄:马失去野性,被人类驯服,庄子借此讽刺社会制度。
8.胠箧:盗窃者胠箧,借以讽刺诸侯之间的争斗。
9.在宥:在宥之中,治理国家,顺应民意。
10.天地:天地之大,万物共生,各得其所。
11.天道:天道酬勤,人道酬善,地道酬谦。
12.天运:天运无常,人应顺应天命,不强求。
13.刻意:刻意追求,反而失去本真,顺其自然才是真理。
14.缮性:缮性养心,内外兼修,达到道的境界。
15.达生:达生之情,不拘小节,追求精神自由。
16.山木:山木自寇,人应顺应自然,避免招惹是非。
17.田子方:田子方教子,以虚心待物,方能有所成就。
18.知辱:知辱而后勇,勇于改正错误,不断提升自己。
19.大宗师:大宗师教弟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20.应帝王:应帝王以道治国,天下太平。
21.齐物论:齐物论,万物平等,无有高下。
22.养生主:养生主旨,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23.人间世:人间世事,纷繁复杂,庄子主张清静无为。
24.德充符:德充符,内德充实,外德显现。
25.大宗师:大宗师教弟子,以无为治国,天下归心。
26.天下:天下大同,万物共生,庄子提倡道法自然。
27.赤壁赋: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庄子借此讽刺战争。
28.井底之蛙:井底之蛙,不知大海,庄子借此讽刺目光短浅之人。
29.鹊巢鸠占:鹊巢鸠占,庄子借此讽刺社会现象。
30.鹤立鸡群: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庄子借此表达独立精神。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庄子》中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庄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一,《逍遥游》。
庄子说,“南海之帝为饰,北海之帝为聿,中央之帝为冥。
”这是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南海、北海和中央三个帝王之间的争斗。
南海之帝为饰,北海之帝为聿,中央之帝为冥。
他们各自都认为自己才是最伟大的帝王,争夺天下的统治权。
最后,他们来到了一位智者的面前,智者告诉他们,“天下本无主,万物自由自在,你们何必争斗呢?”帝王们听后恍然大悟,放下了争斗,各自回到自己的海域,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寓言故事二,《养生主》。
庄子说,“齐景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有司存。
祭礼之事,则有司存。
政事,无官存。
’”这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齐景公问孔子政治之事,孔子告诉他政事无官存。
意思是说,政治之事应该由民众自己来处理,而不是由官员来干涉。
只有让民众自由自在地生活,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寓言故事三,《天下》。
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谷神为大。
”这是庄子《天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谷神为大。
意思是说,世界之大无穷,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世界,不要自以为是,要学会包容与谦逊。
寓言故事四,《盗跖》。
庄子说,“盗跖之徒,不以天下为家,不以民众为身,而独恃其力以距天下。
”这是庄子《盗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盗跖之徒不以天下为家,不以民众为身,而独恃其力以距天下。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不顾天下和民众,最终必将自食其果,遭到天谴。
只有心怀天下,才能得到天下的认可与尊重。
这些寓言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领悟人生的真谛。
庄子寓言故事5则,小故事大道理

庄子寓言故事5则,小故事大道理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以超凡脱俗、玩世不恭而闻名。
庄子的作品《庄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五则庄子的寓言故事。
1. 鹿角之争从前,有两只鹿相争不下,都认为自己的鹿角最漂亮、最有用。
于是,它们去找了一只鹿,希望它能够评判出谁的鹿角更好。
那只鹿看了一下,说:“你们的鹿角都很漂亮,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听了这个评判,两只鹿彼此握手言和了。
寓意:人们总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争论谁更好。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没有必要去苛求谁更优秀。
在相互包容理解的基础上,和平相处才是最重要的。
2. 乌鸦变色从前,有一只乌鸦每天都会在树上叫个不停。
有一天,一只白鸽对它说:“你这样叫太吵了,我们都听不清楚其他声音。
”乌鸦不屑地说:“叫就是我的自由,谁也管不了。
”白鸽不再理会它,只是静静地飞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乌鸦忽然发现自己的羽毛变成了五颜六色,它再也没有了嘹亮的叫声。
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独特之处,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掘到自己的优势和价值。
3. 王侯的梦一天晚上,一个王侯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翔自由自在。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王侯还是蝴蝶?我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然而,他无法得出答案。
寓意: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常常纠结于自己的身份、身世,却很难找到真正的答案。
其实,我们是无法完全了解自己的本性的,只有将心放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幸福。
4. 梦蝶的故事庄子有一天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当他醒来后,他开始思考:“我是庄子做梦,还是蝴蝶梦见庄子?”他无法确定自己是谁,因为在梦里,他和蝴蝶没有了界限。
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人们常常难以辨别自己的真实身份。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1、望洋兴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
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
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庄子《庄子·让王》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
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庄子寓言故事大全

庄子寓言故事大全第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庖丁是古代的一位厨师,他的手艺非常高超。
有一天,他被人请去宰杀一头牛。
庖丁对牛进行了解剖,他的刀法非常娴熟,连牛的内脏都没有受到伤害。
在庖丁的刀下,牛的身体被分成了一百多块。
庖丁的手艺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则寓言故事,蝴蝶梦。
庄子曾经说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这是庄子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来飞去,自由自在。
当他醒来后,他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一切皆虚幻,我们应该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第三则寓言故事,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且夫逍遥游者,志意閒适,形体自如,不卑不亢,不挠不屈。
”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山林之间,自由自在地游走,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四则寓言故事,大鱼。
庄子曾经说过,“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这是庄子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条大鱼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毫无顾忌。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像大鱼一样,从容自在,不受任何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
第五则寓言故事,莫若以明。
庄子曾经说过,“莫若以明。
”这是庄子的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却找不到出路。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如同黑暗中的迷途,只有通过明智的选择和坚定的信念,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出路。
以上就是庄子寓言故事大全的精彩内容,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思索不已。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找到人生的方向,活出真正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够像庄子的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超脱于物质世界的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
《庄子》寓言故事

一、弃璧负子(1)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
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
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
(节选自《庄子·山木》)二.螳螂捕蝉(2)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
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
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
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形。
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庄周反入,三日不庭。
蔺且从而问之,“ 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国,从其俗。
’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
”(节选自《庄子·山木》)三、庄周贷粟(3)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节选自《庄子·外物》)螳臂当车: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庄子的寓言故事

庄子的寓言故事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中以寓言故事最为著名。
寓言故事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表达哲理和道理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常常以动物或其他事物为主角,通过它们的行为和遭遇来反映人类社会的现实和道德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则庄子的寓言故事。
第一则故事是《逍遥游》,讲述了一个名叫秋水的人,他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只巨大的鲲鹏。
鲲鹏告诉他,自己可以变成一只大鸟,飞向九天之上,然后化作大鱼,游于大海之中,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秋水听后感叹不已,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平凡,渴望能够像鲲鹏一样自由自在。
但是鲲鹏告诉他,自由并不是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只有内心真正的自由,才能体验到真正的逍遥。
第二则故事是《胠箧》,讲述了一个叫胠箧的人,他有一天在山林中捡到了一只大乌龟。
乌龟告诉他,自己可以变成一只大鸟,飞向九天之上,然后化作大鱼,游于大海之中,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胠箧听后感叹不已,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平凡,渴望能够像乌龟一样自由自在。
但是乌龟告诉他,自由并不是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只有内心真正的自由,才能体验到真正的逍遥。
第三则故事是《养生》,讲述了一个名叫养生的人,他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只巨大的鲲鹏。
鲲鹏告诉他,自己可以变成一只大鸟,飞向九天之上,然后化作大鱼,游于大海之中,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养生听后感叹不已,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平凡,渴望能够像鲲鹏一样自由自在。
但是鲲鹏告诉他,自由并不是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只有内心真正的自由,才能体验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启迪,也让人们深刻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找到自己内心的自由,过上真正逍遥的生活。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在古代中国文学中,庄子是一位富有智慧和幽默感的哲学家,他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而著称。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则庄子寓言故事。
第一则,庖丁解牛。
庖丁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厨师,他擅长解牛。
有一天,庄子去拜访庖丁,看到他正在解牛,便停下来观看。
庖丁一边解牛,一边向庄子解释他的技艺。
他说,“我看到的不是牛,而是牛的形神。
我不再受困于牛的外表,而是顺着牛的气息和形态,用我的刀法解开牛的关节,使牛的骨肉分离,不伤害牛的筋骨。
”庄子听后深有感悟,他明白了庖丁的智慧,领悟到了“形神合一”的哲理。
第二则,背阴之志。
庄子曾讲述过一个关于背阴之志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在烈日下行走,他感到非常炎热,便想找一处阴凉的地方休息。
他发现了一棵大树,便躲在树后享受凉爽。
但是,当他走到树的另一侧时,却又感到了酷热。
他很纳闷,为什么树的这一侧凉爽,另一侧却酷热。
庄子告诉他,这是因为他只顾着追求背阴,却没有想到转身去面对阳光。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就不能一味逃避困难和挑战,而是要正视现实,积极面对生活。
第三则,蝴蝶梦。
庄子曾讲述过一个关于蝴蝶梦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翔在花丛中,自由自在。
他感到非常幸福和快乐。
然而,当他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
他陷入了困惑之中,不知道梦境和现实哪一个才是真实的。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现实和梦境并不总是那么清晰,我们应该学会接受现实,珍惜当下,而不是沉迷于虚幻的梦境中。
通过以上几则庄子寓言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而著称。
这些故事不仅给人以启迪,还能引发人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品味这些寓言故事,从中汲取智慧,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斤成风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
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
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
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
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
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
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
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
'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所以在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对手正是自己的知音。
匠石能够运斤成风,需要胆大的郢都人配合。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伯牙正在弹琴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山岭,在一边听着的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 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砸了,说:"我再也不弹琴了,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三国时候,蜀国大臣李严犯了罪,丞相诸葛亮将他撤职,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诸葛亮死后,李严嚎啕大哭,说:"诸葛亮虽然撤了我的职,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会重新重用我。
现在他死了,还有谁能够了解我呢!"在李严的心目中,诸葛亮始终是他的知音。
唐朝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建设,既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
匠石虽然有运斤成风的本事,没有捣石灰的人配合也无法表演。
所以,有了伯乐的慧眼,有了捣石灰的人配合,千里马才能各尽其才,匠石才能运斤成风。
企业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
有一个国营企业的领导,曾对下属说:"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关系,我也不会用你,你就施展不开。
你别忘了谁在代表组织,谁在给你写评语。
"呜呼!代表组织、写评语的人如果是这种观点,又怎么能指望下属人尽其才,又怎么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呢?国营企业改革的难点,也许就在这儿吧。
标新立异“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
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
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
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
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
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
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题意解说庄子三十三篇里,由庄子亲手执笔而成的,事实上只有内篇七篇。
其余的外篇、杂篇,皆是庄子的门人假托庄子之名所写。
研究庄子的学者,大持此见解。
庄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经历皆不详。
不过,史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庄子是宋国蒙县(现在的河南商邱)人。
名周。
曾为蒙县的漆园吏。
他的出生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庄子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的人物。
庄子将支配万物的根本,命名为“道”。
他认为,以“道”来观看一切事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万物齐同)。
再者,应该和道一体化(也就是说。
成为一个无相的状态)、来接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此如才能获得自由,毫无束缚地生活。
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就称为“心齐”,也叫作“坐忘”。
他排斥“人为”,因为人为会损伤自然。
所以,在人为观点中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最有用的;庄子针对这个道理,提倡价值的转换。
后来,庄子和主张自然无为处世哲学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为老庄思想的系统。
对后世的生活方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明镜止水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
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
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螳臂挡车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
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
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
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
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
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
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
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每况愈下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
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
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
”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
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
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薪火相传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
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
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给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
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取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始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
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
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
木柴在古代叫做"薪"。
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
这就叫"薪火相传"。
(见《庄子*养生主》)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至今的文明。
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
例如道家传自老子和庄子,儒家传自孔子。
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唐朝有一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
“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
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
半夜听到店主人: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法在下棋。
棋法十分精妙。
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
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知道她们俩是神仙。
这个棋谱后来被称为神仙谱。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
宋朝的有一部佛教文献叫《传灯录》(释道原著)。
意思是为佛教做出贡献的和尚虽然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智慧却能世代相传。
东施效颦庄子在哲学有很多辩证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仍有启迪。
例如,庄子反对孔子复古的思想。
庄子说道:船是最好的水上交通工具,车是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
如果一个坐惯了船的人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那么终身也走不了多远。
古和今不是就象水和陆的不同吗?周朝和鲁国不就象船和车的不同吗?孔子想把周朝的制度推广到鲁国,这就象在陆地上行船,不仅徒劳无功,自身还要遭受祸患。
他不知道世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人也只能不断地适应外界的情势。
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不贵于相同,而贵于能使天下太平。
正如苹果、梨、橘、柚这些酸甜不同的水果,虽然味道不同,但都是可口的。
所以,礼仪法度应该随着时代改变而不同,不能一成不变。
西施生了病,心口疼,在村里皱着眉头。
邻里的一个丑女看了觉得很美,回去也在村里捂着心口皱着眉头。
村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着门不出来,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走开。
那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皱着眉头美的原因。
因此,如果现代人一定要采用古代的礼仪制度,怎么能行得通呢?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盲目引进西方的民主模式,造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至今国家也没有实现复兴。
如果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一下了庄子的辩证法理论,或者不会犯这类似的东施效颦的错误。
对于个人的前途发展的道理也是一样,面对社会上不断掀起的许多热潮,如下海热、股票热、计算机热、MBA热、网站热、电子商务热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如果年轻人每天周转于热潮中,不断做各种热身,最终只能是浪费时间。
每年高考前期的“状元热”,全国各地往年的状元纷纷在网站、电话热线中讲解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许多考生按他们的指点,赶紧模仿。
其实这些做法是否适合自己呢?大多数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长并不考虑,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盗亦有道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
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
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
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盗跖这一套说教,和儒家宣扬的“圣人之道”如出一辙,由此讽刺了儒家的虚伪。
看来“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养成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
可是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可见“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