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评价标准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话”评价标准成因分析
摘要:社会理性的工具化及世人功能主义教育观的追求是“听话”评价标准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情感取向;听话;功利主义;
一、社会理性的工具化
苏格拉底认为理性就是灵魂的本质。

希腊哲学中的理性是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形成的,是对人自己发生教化的技术。

“在希腊人的心目中,理性的个人就是这种自由地、公共地运用理性的人,就是能够参与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理性作用和践行社会义务的个人。

理性形成并塑造了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基本美德,塑造了实践这些美德的能力。

”作为人,只有具有理性,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保持自己的灵魂的和谐、安宁,理性可以看作是自我治理的工具,决定了人的价值的实现。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出理性的过程。

人在欲望和蒙昧中需要引导。

为了使儿童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作为教师,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出学生的理性,来改变儿童的无知和非理性的状态,因此教师为了使儿童有理性,而运用理性去强制和塑造学生,学生们就在理性的教化中失去了自由。

这种强制的本身并不能形成真正的理性,而仅仅是将学生作为工具来塑造和改造。

人被当作是一件物品可以被设计、被改造、被操纵,人的独立性已不复存在。

人的自由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被当作工具可以对社会有什么价值。

“一切都变成了可观的自然性的普遍秩序,人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创造的意义,人的活动变成了一切都按照社会科学所建构的普遍的规律去行事的技术操作过程”。

人在生活中,已经失去了人本身的价值,而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工具,而这种工具,必须要适应合法化的技术秩序。

人成为了机器中的一个部件,被训练成一个按照整体秩序运行的机器部件。

在这种状态中,个人无法寻求自身的生命价值,也无法体悟生活中的美好景色。

通过教育将人的理性引出来,教育成为理性运用的工具。

“我们的技术文明奖励的对象是柔顺性和适应性。

”教育使人具有理性,成为理性的主体,但同时又运用理性控制着人,控制是为了理性社会的建构和对自然的理性控制而加于接受教育的人的,教育在理性的主导下变成了对人的规训,为了普遍理性主体的生产,为了合理性的世界,不惜消除个人的差异性,不惜贬抑“身体”的在世,这种理性的教育就是规训。

教育不顾及人的主体性,完全把人客体化,通过强制的方式对人进行规顺的训练。

“教育是为着一个‘驯顺的身体’和‘听话的灵魂’而进行的”。

学校中的学生被具有理性的学校、教师塑造着,其标准就是迎合社会的需求,而不顾学生的个性、创造性的培养。

人就这样被按照社会的要求而“生产”。

在我们这个充满着“是否有用”来衡量一切事物的世界中,作为教师,仅被用
来传播社会的价值取向,被告知社会的需求,教师成为“听话”的传声器,向学生灌输着社会的要求,同时,教师也努力的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式,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此,教师的这种工具性也转化为学生的工具性。

教师的成长受到了一种固定模式的塑造,用这种经过塑造的上一代的人去培养下一代的人,产生了一种循环的塑造。

教师被要求是“听话”的,教师习惯了这种模式的培养,因此,教师也喜欢这种“听话”的学生。

二、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追求
教育是为了什么?可能每个人都这样问过。

作为教师,可能都听过学生这样的质疑,“学这些东西有用什么用”。

教育已被“是否有用”来衡量。

更多的人认为教育是为了将来能够获得一个体面的工作,能够多挣钱。

这样教育的地位被提高了,教育由以往的纯粹的公益事业成为新的经济的增长点。

为什么人们热衷于读书,因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还是统一的考试,自科举考试开始,人们读书便处处为了考试而做准备,也因此,教师有了权威的地位。

在现代,考试制度仍然被延用着,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其“职责”是如何能使自己班级的学生都能升入大学,这时,教师向学生传授先人的研究成果以应付考试,在教师的眼中,只有“听话”的学生才能认真的记好教师讲过的每一个问题,并且会遵照教师的要求做好复习。

尽管教师也明白,有一些淘气的比较聪明的学生不用那么“听话”也有好成绩,但这毕竟是少数,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智商是正常的,并且教师也常说“勤能补拙”。

这样,在教师的心里会认为,“听话”的学生学习都非常刻苦、努力、并且也只有“听话”的学生在自己的勤奋下才能取得好成绩。

因此,在考试指挥棒的鞭策下,教师为了使学生考入大学而让学生“听话”,也由此,产生了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标准的情感取向。

这种功利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师身上。

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对班级进行管理,尤其是班主任。

学校对管理教师也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为了激励教师,学校使教师之间产生竞争,只有竞争才能督促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因此,出现了班级的排名,优秀教师的评比等活动,班级的排名包括很多项,如,考试成绩、纪律状况、学生的精神风貌等,很多不能被量化的东西都被想方设法的以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行班级的评比,在纪律方面,教师会告诫学生,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要处处都听教师的话,以防由于纪律问题而被扣分。

在评比当中当然会有奖励或惩罚,奖励多数是以资奖励或精神奖励,惩罚也主要是金钱惩罚或批评,教师们努力的使自己班级的学生听话,从而为自己获得奖励提供条件。

这时,学生成为被教师利用的工具,成为教师晋升的砝码。

同时,作为学校,也同样利用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收益。

目前,社会上对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升学率高,生源就多,因此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严抓学习和纪律,这时就要求学生听学校的话,一切为了学校的利益着想。

因此,学生就这样被学校和教师规训着,学校本来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但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这里虽有鲜花开发,但却看不到学生们没有压力的笑脸,而学校里都是极其“听话”的“乖”孩子。

本文系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q113)。

参考文献:
[1][2][4]金生兹.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6,52,70.
[3]伽达默尔,夏镇平译.赞美理论一伽达默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