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上册数轴上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精讲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摘要:一、动点问题概述二、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分类讨论解决动点问题2.化动为静,寻找破题点3.建立等量代数式4.动点问题定点化三、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建议正文: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一动点问题主要涉及到几何、代数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可以运用以下解题技巧:一、动点问题概述动点问题是指在平面或空间中,某个点或线段随着某个条件的改变而运动的问题。
这类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运用几何、代数、三角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求解。
二、初一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分类讨论解决动点问题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分类讨论。
根据题目的条件,分析动点可能存在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从而确定解题思路。
2.化动为静,寻找破题点将动点问题转化为静止点问题,关键在于寻找破题点。
这需要观察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边长、动点速度、角度等,寻找能建立等量关系的关键信息。
3.建立等量代数式根据题目条件和分类讨论的结果,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
这有助于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便于求解。
4.动点问题定点化动点问题定点化是解决动点问题的主要思想。
通过分析动点在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将其转化为静止点问题,从而简化问题求解过程。
三、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建议1.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在学习数学时,首先要做好课前预习,提前了解知识点,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消化吸收。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弄懂老师讲解的内容。
2.掌握数学公式,灵活运用熟练掌握数学公式,并能推导出其由来。
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运用公式,灵活变形,举一反三。
3.注重理解,培养数学思维数学学习重在理解,要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解题过程中,要学会分析问题,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4.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学好数学需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
踏实做题,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5.勇于挑战,克服困难遇到难题时,不要退缩,要勇于挑战。
通过研究难题,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一、数轴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1. 用字母表示动点。
- 在数轴上,设动点表示的数为x,如果已知动点的运动速度v和运动时间t,则经过t时间后,动点表示的数为初始位置加上运动的距离。
如果向左运动,距离为-vt;如果向右运动,距离为vt。
2.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
- 数轴上两点A、B,若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则AB=| a - b|。
3.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等量关系。
- 例如相遇问题,两个动点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追及问题,快的动点比慢的动点多运动的路程等于两点间的初始距离。
二、题目及解析。
1. 已知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为-5,B点表示的数为3,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t秒后点P表示的数。
- 解:点P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5,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2t,所以点P表示的数为-5 + 2t。
- 求t秒后点Q表示的数。
- 解:点Q从B点出发,B点表示的数为3,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Q表示的数为3-t。
- 求t秒后PQ的距离。
- 解: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5 + 2t,点Q表示的数为3 - t,则PQ=|(-5 +2t)-(3 - t)|=|-5 + 2t - 3+t|=|3t - 8|。
2. 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点B表示的数为-3,点C在点A右侧,且AC = 5。
点M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点N从B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 求点C表示的数。
- 解:因为点A表示的数为1,AC = 5,且C在A右侧,所以点C表示的数为1+5 = 6。
- 求t秒后点M表示的数。
- 解:点M从A点出发,A点表示的数为1,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经过t秒后,运动的距离为t,所以点M表示的数为1+t。
初一数轴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一数轴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一、引言初一数轴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轴上点的运动规律,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问题的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归纳三个方面,介绍初一数轴动点问题的解法。
二、问题的分析在初一数轴动点问题中,通常给定初始位置和一个或多个移动规则,要求确定点在数轴上移动后的位置。
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移动规则与初始位置的关系,从而确定点的最终位置。
三、解题思路解决初一数轴动点问题的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步:1. 确定初始位置: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确定点的初始位置。
初始位置可以是一个确定的点,也可以是一个范围。
2. 分析移动规则:仔细阅读题目,理解移动规则。
移动规则可以是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也可以是根据条件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移动。
3. 确定移动次数: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点需要移动的次数。
移动次数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根据条件进行判断。
4. 进行移动操作:根据移动规则和移动次数,进行相应的移动操作。
根据移动操作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直接移动、相对移动和条件移动等。
5. 确定最终位置:根据移动操作后点的位置确定最终位置。
最终位置可以是一个确定的点,也可以是一个范围。
四、方法归纳根据上述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来解决初一数轴动点问题:1. 列表法:将初始位置和移动规则按照一定的规律列成表格,根据移动次数逐步计算出点的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移动规则比较简单的情况。
2. 递推法:根据初始位置和移动规则,通过递推的方式计算出点的位置。
递推法适用于移动规则具有递推性质的情况。
3. 条件法:根据移动规则中的条件,判断点的移动方式,并计算出最终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移动规则具有条件判断的情况。
4. 图形法:将数轴和点的移动过程绘制成图形,通过观察图形来确定点的最终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移动规则复杂或移动次数较多的情况。
五、举例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方法,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例题:小明从数轴上的位置0出发,每次可以向左或向右移动1个单位,当移动次数为偶数时向右移动,移动次数为奇数时向左移动。
初一数学培优专题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一数学培优专题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
抓住动点,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①数轴上动点问题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
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这样在起点的基础上加上点的运动路程就可以直接得到运动后点的坐标。
即一个点表示的数为a,向左运动b个单位后表示的数为a—b;向右运动b 个单位后所表示的数为a+b。
3.分析数轴上点的运动要是数形结合进行分析,点在数轴上运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题精讲: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⑵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点对应的数。
初一上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上册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解决初一上册动点问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1、画图理解: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然后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把握动点的运动规律和变化情况。
2、确定变量:找出题目中涉及的变量,如动点的位置、时间等,明确它们的意义和单位。
3、建立模型:根据题目描述的动点运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速度、时间、距离等,可以通过这些模型来描述动点的运动情况。
4、列方程求解:根据建立的模型,列出方程并求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列方程时,要明确每个变量的含义和单位,避免出现错误。
5、整合答案:将求解得到的结果进行整合,得出最终答案。
如果需要绘图,还需要将求解得到的数据绘制成图形。
总之,解决初一上册动点问题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不断积累经验。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1. 引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七年级学生经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动点问题需要灵活运用数轴的知识,并结合图形和逻辑推理进行解题。
本文将从数轴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深入,探讨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2. 数轴的基本概念我们需要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
数轴是用来表示实数的一条直线,通常以0为原点,向右为正方向,向左为负方向。
在数轴上,我们可以标记点,并用实数表示这些点的位置。
点A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用实数a表示。
3. 动点问题的应用在数学问题中,动点通常表示一个在数轴上移动的点。
动点问题可以涉及到时间、速度、距离等概念,需要我们通过数轴上点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来解题。
举个例子,一个小车从数轴上的点A出发,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向右行驶,另一个小车从数轴上的点B出发,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左行驶,问它们相遇在何处?4. 解题技巧在解决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轴模型来清晰地表示动点的位置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图形、列方程等方法来理清思路。
我们还可以尝试从哪些角度来审视问题,多角度思考有助于找到更合理的解题方法。
5. 举例说明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解题技巧。
假设动点A和动点B分别在数轴上以一定的速度向相反方向运动,我们需要求它们相遇的时间。
我们可以先建立数轴模型,标记动点A和动点B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我们可以列出动点A和动点B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得到它们相遇的时间。
6.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七年级数学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掌握数轴的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解题技巧。
我们也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建立清晰的数轴模型,以便更快速、更准确地解决动点问题。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运用,更是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体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专题复习讲义 第二讲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解题思路和方法. 4.表示出题目中动点运动后的坐标(一般用含有时间 t 的式子表示) 。 5.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题目中相关线段长度(一般用含有时间 t 的式子 表示) 。 6.根据题目问题中线段的等量关系(一般是和、差关系)列绝对值方程。 7.解绝对值方程并根据实际问题验算结果。 (解绝对值方程通常用零点分类讨论 方法)
(1)则数轴上点 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点 P 表示的数________(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 Q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 动,若 P、Q 两点同时出发,则运动多少秒时点 P 追上点 Q?
(3)若 M 为 AP 的中点,N 为 BP 的中点,点 P 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 MN 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 段 MN 的长.
二、典例解析
【例 1】 如图,A 点的初始位置位于数轴上的原点,现对 A 点做如下移动: 第 1 次从原点向右移动 1 个单位长度至 B 点, 第 2 次从 B 点向左移动 3 个 单位长度至 C 点,第 3 次从 C 点向右移动 6 个单位长度至 D 点,第 4 次从 D 点向左移动 9 个单位长度至 E 点,…,(从第 3 次起,下次移动的长度比上 次多 3 个单位长度),依此类推, 这样移动第 5 次后该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 这样移动 40 次后该点所表示的数________;这样移动 41 次后该点表示的数是 ________.
(2)数轴上是否存在 P 点,使 P 点到 A、B 距离和为 10?若存在,求出 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点 A、点 B 和 P 点(P 点在原点)同时向左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 为 1、2、1 个单位长度/分钟,则第几分钟时 P 为 AB 的中点?
初一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数学数轴上动点问题解题技能【1 】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离不开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为了便于初一年级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剖析,无妨先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暗示的数-左边点暗示的数.
2.点在数轴上活动时,因为数轴向右的偏向为正偏向,是以向右活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作活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如许在起点的基本上加上点的活动旅程就可以直接得到活动后点的坐标.即一个点暗示的数为a,向左活动b个单位后暗示的数为a-b;向右活动b个单位后所暗示的数为a+b.
3.数轴是数形联合的产品,剖析数轴上点的活动要联合图形进行剖析,点在数轴上活动形成的路径可看作数轴上线段的和差关系.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离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离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若干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若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离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前提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克不及,请解释来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上册数轴上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精讲
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
解决动点问题,关键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
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
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y尽量用x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
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
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
(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
(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
练习:
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
(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
例题精讲: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
问甲、乙还能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
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对应的数;
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 点对应的数。
例3.已知数轴上两点A 、B 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 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
⑴若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相等,求点P 对应的数;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点P 到点A 、点B 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⑶当点P 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 点向左运动时,点A 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 一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 点到点A 、点B 的距离相等?
当堂练习:
1.A 1,A 2,A 3,…A n (n 为正整数)都在数轴上,点A 1在原点O 的左边,且A 1O=1;点A 2在点A 1的右边,且A 2A 1=2;点A 3在A 2的左边,且A 3A 2=3,点A 4在点A 3的右边,且A 4A 3=4…依照上述规律,点A 2015,A 2016所表示的数分别为( )
A .1007,﹣1008;
B .﹣1007,1008;
C .1008,﹣1008;
D .-1008,1008。
2.已知数轴上A 、B 两点对应数分别为-2,4,P 为数轴上一动点,对应数为x
⑴若P 为线段AB 的三等分点,求P 点对应的数。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P 点,使P 点到A 、B 距离和为10?若存在,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⑶若点A 、点B 和P 点(P 点在原点)同时向左运动。
它们的速度分别为1、2、1个单位长度/分钟,则第几分钟时P 为AB 的中点?
3.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某点K 0,第一步从K 0向左跳1个单位到K 1,第二步由K 1向右跳2个单位到K 2,第三步由K 2向左跳3个单位到K 3,第四步由K 3跳4个单位到K 4,…,按以上规律跳了100步时,电子跳蚤落在数轴上的点K 100所表示的数恰是20,试求电子跳蚤的初始位置K 0点所表示的数.
4.如图,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21
AC,点C 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求点A 对应的数;
(2)在(1)的条件下,动点P 、Q 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 从A 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 、Q 、R 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2单位长度每秒,点M 为线段PR 的中点,点N 为线段RQ 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 (不考虑点R 与点Q 相遇之后的情形);
(3)在(1)的条件下,若点E 、D 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 、Q 分别从E 、D 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 、Q 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点M 为线段PQ 的中点
,点Q 在从是点D 运动到点A 的过程中,3
2QC-AM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5.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 (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的正中间?
(3)在(2)中A、B两点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和点B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 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又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
变式1: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1)则AB中点M对应的数是;(M点使AM=BM)
(2)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A点出发,以4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
①PQ多少秒以后相遇?
②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你知道C点对应的数是多少吗?
变式2: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请直接写出点P对应的数X;
(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18?若存在,请直接写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点A、点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18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时,点P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与点B之间,求当点A与点B重合时,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4.如图1,已知数轴上有三点A、B、C,AB=AC,点C对应的数是200.
(1)若BC=300,则点A对应的数是﹣400;
(2)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Q、R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运动,且Q、R的速度分别为5个单位长度每秒、2个单位长度每秒,则秒后Q、R会相遇;
(3)如图2,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C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同时动点R从A点出发向右运动,点P、Q、R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每秒,点M为线段PR的中点,点N为线段RQ的中点,多少秒时恰好满足MR=4RN(不考虑点R与点Q 相遇之后的情形);
(4)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E、D对应的数分别为﹣800、0,动点P、Q分别从E、D两点同时出发向左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为10单位长度每秒、5单位长度每秒,
点M为线段PQ的中点,点Q在从是点D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QC﹣AM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不变,请说明理由.
变式:(2013秋•苏州期末)如图,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2秒后两点相距16个单位长度.己知动点A、B的速度比为1:3(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
(1)求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以及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2秒后的位置所对应的数,并在数轴上标出;
(2)若表示数0的点记为O,A、B两点分别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再经过多长时间OB=2OA?
(3)在(1)中A、B两点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和点B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又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运动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