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汇总

三、名词解释1.教导:解释之一:教导是培植人的一种社会运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接洽。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术、影响人们的思想品质的运动,都是教导。
狭义的教导,首要指学校教导,其含义是教导者根据必然社会(或阶级)的请求,有目标、有企图、有组织地对受教导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植成为必然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运动。
解释之二:教导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转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运动,这是广义的教导;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导构成现代教导的首要情势,而学校教导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行的有目标、有企图、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运动。
2.教导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必然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导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导根基政策的总概括,是断定教导事业发展方向,领导全部教导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举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质教导,是教导者遵守必然社会的请求,有目标、有企图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必然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导。
德育包孕政治教导、思想教导和道德品德教导三个方面。
4.课外运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导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行多种影响的正规教导运动。
5.教导科学:是以教导现象和教导规律为共同钻研对象的各门教导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导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1.科技发展对教导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导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导的首要内容;(3)科学技巧转变了教导技巧。
2.为什么学校教导工作必须要维持以教学为主?(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导工作的特性所抉择的;(2)教学是实现教导目标的根基道路;(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性抉择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导实践能阐明这一点。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印

教育学名词解释题库全集1)课程目标:即通过课程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具有一种教育构想和蓝图的能力。
2)课程内容:即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而组织起来的教学与学习的内容和经验。
3)课程方式:即为了传递课程内容所进行的组织和设计。
4)课程评价:即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及其判断方式。
5)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6)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科学或活动的总和。
7)广义的教学: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经验,引起行为的变化的一种教育活动。
8)狭义的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使学生在的肢体美劳各个领域以及身心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一种双边活动。
9)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10)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11)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的界定。
12)教学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13)广义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14)狭义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
15)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
16)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泛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
17)校本课程: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8)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加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19)概念:指陈述具有共同特征之事、物或理念的名词。
20)原理:是指叙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的关系,即概念间所衍生的关系或原则。
教育学专业教育学科教育心理

教育学专业教育学科教育心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对于培养新一代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专业作为研究教育的学科,其中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意义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与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
学习理论探讨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指导着教育实践中的教与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生命周期内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教育实践中的个体差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个性心理学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个体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规划和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心理学强调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采用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教育心理学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
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学习的规律和机制,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育心理学还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过程,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学生和教育系统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障碍,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经典.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解

教育学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指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6.广义教育: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7.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8.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劳动的一种活动。
9.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10.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短程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11.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是解剖学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的特点等这些遗传上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1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到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13.环境: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的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版)-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Education):教育学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教育的学科,包括教育的目标、原理、方法和效果等方面。
2.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索影响研究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因素。
3. 研究(Learning):研究是指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导致行为、思维或态度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4. 教学(Teaching):教学是为了促使研究发生而进行的指导和引导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5.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Goals):教育目标是对教育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目标的描述,可以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生活技能等方面。
二、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包括感知、思维、情感、记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2.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记忆和知觉等认知能力的学科。
3.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等阶段。
4.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影响,探索社会关系和群体行为。
5.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以上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常见术语的简要解释。
如需更详细的解释或其他相关内容,请提供具体要求。
教育大辞典中的名词解释

教育大辞典中的名词解释【教育大辞典中的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它旨在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认知、技能和价值观。
而教育大辞典则是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囊括着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名词解释。
本文将对其中几个涵盖面广、深度较深的名词进行解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
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相应心理现象的学科。
在教育大辞典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即“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指的是个体对于世界及其中的事物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过程。
在认知发展的理论中,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被誉为开创人。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四个阶段体现了个体逐渐从对自身的感知运动到逐步具备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
第二部分:教育学教育学是探讨教育原理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在教育大辞典中,一个重要的名词是“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它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对学生、教师和教育制度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综合的评估。
教育评价可以用于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及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
常见的教育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评定、观察和问卷调查。
第三部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过程。
在教育大辞典中,有一个重要名词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部的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
它是学校整体氛围和精神面貌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学习和工作。
良好的学校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发展,增强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效果,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四部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指针对有学习障碍、身体残疾或社交和情感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和支持的教育形式。
在教育大辞典中,一个重要名词是“包容教育”。
包容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4.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5.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7.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8.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9.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10.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1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12.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1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14.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5.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16.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17.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期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19.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20.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21.终身教育指人们在医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22.学生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
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3.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这则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
24.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5.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教师的专业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过程。
26.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7.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8.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2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一定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0.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32.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33.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额一种活动。
3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35.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地渠道的总称。
36.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地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地知道教学工作地基本准则和要求。
38.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9.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它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40.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若干水平不同地小组进行教学。
41.教学评价是指意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地过程。
42.诊断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
43.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活动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地评价。
44.总结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结束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45.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46.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地较为稳定地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的发展的过程。
4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9.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50.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是学生明事理、分是非、提高品德认知的方法51.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52.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53.品德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54.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55.班级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56.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地双向活动。
57.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5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地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9.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借助成人地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6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1.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2.感觉对比是不同刺激作用于同意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3.图式是指个体在认识周围世界地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64.同化就是指个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是,把刺激整合到自己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65.顺应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是,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66.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地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67.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
6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识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地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6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地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70.智力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地心理活动的综合能力。
7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地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
72.广义学习是由经验引起地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学习,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73.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74.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75.感觉适应是由一个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76.感觉对比是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7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地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78.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展,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79.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80.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8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地描述或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的新形象的过程。
82.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83.情绪一般是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地情境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84.心境也叫心情,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85.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的情绪状态。
86.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状态。
87.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88.情感的倾向性是指情感经常指向什么和由什么引起的,它是个人意识倾向性地具体体现,是个人情感的本质。
89.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90.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地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