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五篇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五篇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孝”的佳话不胜枚举,上至君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大都怀着一片“孝”心。
下面我给大家整理的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宠爱!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1古人云:“善有百种,百善孝为先!”——题记“孝”字是由“老”与“子”这两个字结合而来,“老”字代表父母,“子”则代表着我们,因为父母随着岁月的消逝,会渐渐的老去,这时他们就需要我们这些子女的扶持,父母老了,由子女扶持着,这便是“孝”字的形成,这便是孝的表达。
其实,孝顺父母很简洁,并不需要我们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对于我们而言,孝顺就是放学回到家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你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知足;孝顺就是你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端来一盆洗脚水,你从他们的眼中看到感动;孝顺就是你捧回奖状有时,你从他们的脸上看到欣慰;这些都是孝的表达。
父母并不希望子女们回报他们多少,也不需要子女们为他们付出多少,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洁,他们要的或许只是子女的美妙康健。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材料:一个孩子在上初中,但家中一贫如洗,父亲早逝,只有一个残疾的母亲。
面对孩子的前程,为了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这位母亲瞒着儿子,走出家门,在街道上用自己残疾而又瘦小的身躯行乞,为儿子挣学费,以确保儿子顺利上大学。
看到这则材料,很多人怆然涕下。
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我们成长,为我们付出许多许多,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铺平人生之路,为了我们的明天过得更好,而熬白了头,累垮了身体,但从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怨言。
因为他们始终爱着我们,疼我们比疼他们自己还要多得多。
“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正如歌里面唱的那样,看到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应当有所感受,我们也应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孝顺他们,去爱他们。
善有百种,百善孝为先。
从古至今,“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懂得以孝为先。
欲先做人,必先行孝。
把孝装进心中,使孝先行。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范文2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家乡——孝感为什么是孝字当头。
孝道感悟心得体会(通用9篇)

孝道感悟心得体会(通用9篇)孝道感悟心得体会(通用9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孝道感悟心得体会(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道感悟心得体会1寒假期间学习了孝道文化,看到“跪羊图”的时候,真的是很感动。
一段《跪羊图》让我的心酸了,痛了。
反思,深思??是啊!平淡的生活和匆忙的工作是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孤身在外的也好,一家都在身边的也好。
有几个真正的把父母恩放在心上的呢?外出的人啊,你们可曾常打电话问问二老可否安康?成家立业的人啊,你们可否常回家看看?当我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的时候,又可否体会到“父母依窗扉,苦盼儿女的消息”的那份情。
一段《跪羊图》拨开人们被世俗尘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们忽视在远方的双亲,鼻子酸了,心痛了。
前进着的人们,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忆。
想象是谁十月怀胎辛苦生下我们?回忆成长路上,是谁张开双手环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是谁用尽半生有心血去培养、去教育子女?又是谁为子女的成家立业愁白了双缤?一段《跪羊图》让我懂了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谁都无法真正体会到父母对子女付出的那份心。
但我从那以后就很自然的去留意那些长辈了,他们所做的一切,我开始细细的体会他们的用心。
从小就一直在学“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这句话,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倒背如流了,可从来没有去揣摩这几个字的真谛。
一段《跪羊图》也让我开始沉思了,人生短暂,先为人子女,然后为人父母。
自古父母育儿,儿孝父母,这是一种人性的传递。
就因为有了这种美德,才让人的一生有了温暖,有了感动。
我不曾广阅论“孝道”的书籍,也没有作家那般表达能力,无法写出动人心魄的句子。
我只能用自己最质朴的语言表达我的感受。
我不曾是一个合格的孝女。
我在父母面前也任性,也曾不顾他们的感受,也曾伤害过他们。
但我也不断的成长中渐渐的明白。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7篇)

孝道文化心得体会(精选7篇)孝道文化心得体会(精选7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详细的和想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的孝道文化心得体会(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
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
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
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
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
”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
可如今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
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表达了如今人们的生活特点。
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
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繁忙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
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
老人放下,单独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如今,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
孝道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孝道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孝道的心得体会篇1假期无意中在嫂子家翻到〈中华孝道故事〉这本书。
随便翻看几页后,便被其中的故事吸引了,于是便借回家中细细品读。
这本书分为(上)近现代名人篇(中)当代大众篇(下)古代圣贤篇三篇。
向人们讲述了从古至今,从名人至普通百姓的孝道故事。
子路背米孝双亲;子骞劝父谅后母;花木兰替父从军;谭嗣同临危救父;许世友四跪慈母;朱德深情忆母;三学子“典身”救娘;孝心暖公爹等故事读后无不令人深深感动。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的标志。
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她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我们当今的时代更需要孝。
我们的儿童更需要孝。
一个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以后才可能成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成为道德高尚能够成就大事的人。
做为一名班主任,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向孩子们讲述这些地孝道故事,让他们成为一个懂得孝道的人。
只有懂得孝道的学长大后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有用的人材。
孝道的心得体会篇2当前,孝道文化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孝道之花开遍中国每个角落。
是的,百孝篇中讲:“孝在街坊人敬仰;孝在家中合家欢;孝字本是百行源;孝贵行动不在言”。
人若不孝敬父母及长辈,那还谈什么人品?什么道德?什么事业?什么业绩?什么贡献?一个不爱父母及长辈的人,不可能去爱祖国,也不可能去爱人民,更不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因为他根本不会“做人”。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来讲,“孝”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
无非就是从眼前的平凡小事做起。
我的双方父母经济条件都很充裕,儿女不用花多少钱,只不过老人爱吃什么就给买什么,生活用品儿女全包。
周末及假日去给父母洗洗衣服,彻底打扫打扫卫生。
其实这些能坚持也不容易,记得去年母亲腰摔伤了,我每逢周日或节日都去给做饭洗衣打扫卫生。
因为母亲家住农村,所以打扫完屋子,还要打扫庭院,每次下来都累得筋疲力尽。
尽孝道心得体会7篇

尽孝道心得体会7篇尽孝道心得体会篇1对生养我们的父母尽一份孝道,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怎样做才算孝敬父母呢?首先是不应该缠着父母买东西。
我常常看到一些同学死缠着父母,哭着让父母给他们买玩具、买食品等。
如果父母不答应,他们就会讨厌父母。
其实,父母不轻易答应孩子的要求,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如果我们一缠着父母要东西,他们就给买的话,就会养成一个坏习惯,那就是:想要什么,死缠住父母,总会得到满足。
这样的结果只会消磨我们的忍耐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缠着父母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其次,就是不能欺骗父母。
有时我们做错了事,有的同学怕受到父母的责备,就对父母撒谎。
比如考试分数不理想就自己改一个理想的分数,再模仿父母签字。
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要知道,这样就会养成经常撒谎的习惯,这样的孩子,有一天惹出了大祸,等到那时,事实毕竟是用谎言掩盖不了的。
会使辛苦把你养大,爱你的父母伤透了心。
最后是我们应该高兴地去帮父母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因为父母把我们养大很不容易,这其中的艰辛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体会到。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除了搞好自己的学习以外,就是多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事。
只有孝敬父母,多尽孝心,才能和父母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感情。
尽孝道心得体会篇2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
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
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弟子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
在古代,三国的时候,孟宗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孟宗一直很孝顺他的母亲,对母亲侍奉有加。
有一次,母亲病得很厉害,很想吃用鲜笋做的汤,可这时已近冬至,天气很冷,哪里会有笋长出来。
孟宗没有办法,心里十分的焦急,可是没有任何办法,便跑到竹林里,他双手抱着毛竹,心里想着卧床的母亲,不禁两行泪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难过,竟大声的哭了起来。
孝道心得体会

孝道心得体会孝道心得体会(通用29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孝道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孝道心得体会篇1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可作为人类我们,又是如何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呢?感谢是一种情感,一种品质,一种品德,我最感谢感谢人是我父母。
父母是给予我生命人,他们陪伴在我成长路上,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日日夜夜。
父母就像一盏明灯,在我迷途时,默默为我指引方向;父母就像是一把伞,在飘雨落雪时节,他们为我撑起一片温情天。
儿女就像是父母放出风筝,无论何时,身处何地,都有丝丝牵挂伴引。
牵挂着心无时无刻不在祈祷着儿女平安,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全家团圆。
可作为儿女我们,又何曾认真牵挂过父母呢?父母默默无闻为我们付出,不求任何回报,而我们又何真关心过父母呢?父母倾注了一生心血在我们身上,而我们却不知报答和感恩。
笑道父母人们常常提在嘴边,可付诸行动又几个呢?中国古人就十分注重孝,孝不仅显在言行,而更在于行动。
古人以百善孝为先,而我们现在现代人,早已融入在这个现代化生活中。
随着科技发达,人们文化素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国家赖以生存思想基础。
但我们这些可悲现代人却连这最基本孝道都不知是什么,更不会感恩。
人一生要说多少个谢谢,有时甚至是谢一个擦肩而过陌生人,可又有谁跟朝夕相处父母道过一声谢呢?谢他们赐生之恩,谢他们养育之情,谢谢他们对我们关心与爱护,谢他们为我们所作一切有句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今天别人给你一滴水,明天你回馈给别人一眼甘泉;今天你送别人一朵玫瑰,明天人家就会回馈给你整个春天!朋友,不要把别人对你关心想成理所当然,要学会感恩,感恩我们父母,感恩所有关心我们人!一个充满着恩情得世界,将有多美妙,处处洋溢着温馨幸福!孝道心得体会篇2同学们,有一种爱,即使我们付出所有也报答不了,那就是父母的爱。
孝道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孝道心得体会孝道心得体会(精选5篇)孝道心得体会1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中华民族具有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孝子孙常常被人们谴责。
我特别爱读历史书,发现许多皇帝的谥号前都加有一个“孝”字,特别是汉朝的皇帝,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它体现出孝道在中国古代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孟郊的《游子吟》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父母对儿女的奉献是不图回报也是难以报答的。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颖考叔的小官,有一次,他去见郑庄公。
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
庄公很奇怪,问他是什么原因,颖考叔说:“我的母亲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食物,请允许我将它拿回家孝敬我的母亲。
”庄公听后十分感动:一个小官在美食面前都没有忘记老母亲,颖考叔的故事让我想起我的一些同龄人,现在的许多孩子看见美食,很少会想到父母。
用经济上的专用语说,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是一种“投资”,而很大程度上,父母对我们的“投资”多,我们对父母的“回报”少。
这是一种“逆差”,既然是“逆差”,为什么父母还要“投资”呢?因为它出于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
面对这种无私的爱,有一部分人竟然无动于衷。
一本书上说: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弗辱,能养”三个层次,尊亲是孝道的最高层次,弗辱其次,能养最低。
现在有些人对父母“能养”都不能做到,更别说尊亲了,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钱有势而忘了本的人;一种是“少壮不努力”,长大后还需要父母来养活的人。
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这样长大后方能为父母撑起一方晴空。
孝道心得体会2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
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
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是已是孝了。
但是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
关于孝道心得体会10篇

关于孝道心得体会10篇关于孝道心得体会1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教会,我常听到母亲说古人的一句话“百善孝为先”。
自从主席上任以来,大街小巷更是贴满了“孝道”字样,因为母亲教育我们也常讲“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
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为了我们吃得好穿得暖,整天没日没夜地去操劳,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花在我们做子女的身上,可他们却从来都不错花一分钱。
父母无私的爱和辛勤劳动洒下的汗水里,都寄托着他们在子女身上的祝福和期盼。
那么我们如何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呢?我们应该让父母少操心,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让父母少一分担心,多一份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心和尊敬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大人眼中做一个既贴心又懂事的好孩子。
记得有一次姥姥生病了,母亲又忙于干农活,我就主动担起了照顾姥姥的任务。
我把母亲做好的饭菜端到了姥姥的身边,姥姥需要什么我就麻利地给她拿来,等姥姥吃完了我再端回去,最后把碗也洗得干干净净……母亲进来时满意地对我笑了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
得到母亲的赞许我也很高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的记住孝心的存在,争做人人夸奖的孝道好少年。
关于孝道心得体会2孝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主要美德,为齐家治国之良箴。
我国以孝为本的教育力量,可以感化冥顽,减少罪恶。
孝,并非只对父母敬养而言,对自己德性,智能的修养,对社会的尽责,也是孝的表现。
孝的原理有普通性,孝的应用有连续性,人类上有祖宗,下有子孙,我们是联系祖宗与后代间的一环,我们应有职责是:将历代祖宗所辛苦缔造的文化好好保存,而加以发扬光大,传之子孙,亿万斯代如此。
由于近代社会结构变迁,家庭组织趋于小家庭制,[养儿防老]的观念渐难适用,对老人安养巳引起社会有组织关怀,是以要巩固家庭组织,加强家庭责任,注重祟老教育。
尤其是推行孝道,是刻不容舍之事,但愿我们的子孙能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孝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固有的美德,也是人伦的大本,父母生我育我爱我,其养育之恩,可谓昊天罔极,然人类有时却又是一种善忘的重物,俗语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可见为人子女者,很少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俟其身历其境,方知父恩母德,故凡有血性良知者,当饮水思源,孝亲报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孝道的心得体会常言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精神动力。
当前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的驱使,追逐物欲等思想侵蚀了一些人的头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改变,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日益淡化,尊长孝亲的传统美德逐渐缺失,即使有“孝”的意识,也以没时间、没精力等各种借口,不能把“孝”付诸于行动,人们思想中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出现了滑坡现象。
适时开展的“孝德”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孝德”教育中心灵得以净化、启迪,在实践中体会、感悟、认同、崇尚“孝德”,在反思自己在尊长孝亲、感恩父母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这种感恩之心付诸行动,让“爱与责任”的体现升华至爱自己的岗位、感恩父母、感恩领导、感恩老师……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最终实现思想境界的升华。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长在这个世界上,都源于父母。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
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为了改善儿女的生存环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劳……伴着我们茁壮成长的是父母日渐衰老,头发白了,背驼了,皱纹堆垒爬满脸颊……儿女成人后相继踏出家门,成家立业。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说,“日三省其身”,我们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勉励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错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陋室铭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房子简陋,但是因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简陋。
个人品德是一个人的内在的涵养,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
它不会因为人的贵贱贫穷,漂亮和丑陋而划分,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出它耀眼的光辉。
通过学习,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过失及时的得以纠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断提高,我一定会以此为契机,把爱与善的种子撒遍人间。
让我们大家一起重塑道德灵魂,使人性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从古到今,人们都说"百善孝为先",这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不仅要懂得好好学习、诚实守信,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所以,人们常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要是坏也坏不到哪去的。
有一次,我在《情感传奇》这个节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因难产死了。
他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了7年。
因为父亲是个文盲,不识字,以卖菜为生。
每天天不亮,他就挑着菜筐,走几十公里的山路,进城卖菜。
父亲虽然不识字,但为人却忠厚老实,不管是顾客,还是村里的人,他都真诚对待,别人有事相求,他都尽力帮忙,所以,他人缘很好,大家也爱到他那买菜。
他们父子俩平时省吃俭用,赚的钱可以供男孩读书了。
孩子很争气,成绩一直年级第一。
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就会帮父亲干活了:每天早上,他早早的起来,帮父亲拖地、洗衣服,然后在去学校上课;晚上回来,他会先煮好饭菜等父亲回来吃,吃完饭他就洗碗,为忙碌了一天的父亲按摩。
你们看啊!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虽然他只有7岁,但是,他却可以有那么成熟、懂事的思想。
"孝"并不是说一定要挣大钱给父母花,而是要让他们懂得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并没有让他们失望。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现在的人以为养活父母就是孝顺了;而人们也养有狗和马这些牲畜,如果对父母没有心存敬意的话,那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不同呢?的确有这样的人,父母养育了她,可是,她不但不懂得回报,还认为父母养她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十几岁都没有帮父母做过一件家务,反而还是"衣来身手,饭来张口",这种人,即使你成绩再好,学问再多,也只能使父母担心。
孝敬孝敬,既要孝,也要敬。
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祖国未来的花朵,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吧!在我校校长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全校教师参加了“相约传统文化,成就幸福人生”主题讲座,感人的故事,精彩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事也叩开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引起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对孝道的理解和思考。
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开始,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
父母不仅赋于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成人,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
是父母的爱、是言传身教,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
“可怜天下父母心!”有谁能感受到,胎儿躁动时父亲幸福的抚摸?有谁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时母亲忍受的痛苦?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父母是满怀激动的欢笑;当襁褓中的婴儿不停地啼哭,父母表现最多的是耐心;当我们咿呀学语,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父母回赠我们的是无数的亲吻;当我们受到挫折或充满委屈时,父母的宽慰会及时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赋予我们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可以说,父母的关怀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父母的慈爱伴随我们健康成长,父母是庇佑我们一生的“神”。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当我们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之后,特别是在抚养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艰辛、父母的无私伟大、不求回报的爱,“乌鸦尚知反哺”,然而,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记,父母为了让我读好书而省吃俭用;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不能忘记父母的千叮万嘱。
“百善孝为先。
”父母无私的爱并不图什么回报,但做子女的却不能忘本。
当父母步入中年、逐渐衰老时,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
当你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你把一杯热茶端给下班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你学会洗衣服、起床叠被、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你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孝心是无价的,唯在心灵深处才能感触。
孝可以是节日时给父母双亲送的一份小礼物,证明你还惦念着双亲,可以是常回家陪父母拉拉家常,吃顿饭,实在没时间也可以三天两头打打电话问候一声,父母求的不是你给大把大把的人民币,大大的房子,房子再大也是空的,房子是大了可是人却少了,就剩老两口了,就象央视公益广告那一幕一样,母亲张罗了一桌饭菜,可是没人回来“忙、忙、忙点好”这句话道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无奈……我们的父母他们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们希望的是你能常回家看看,缺的是与子女其乐融融的相处,是寂寞时候的陪伴,是生病时的一声问候,照顾。
其实父母不求别的,就希望年老时子女惦记着如果能陪伴着那就更好了。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千万莫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让我们用关爱去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吧,陪伴我们的父母度过最美的夕阳红吧!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今天,这种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目前,在社会上形成了敬老不足,宠少有余的风气。
在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至上,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爱劳动,不尊重老师,给老师取绰号,当众与老师顶嘴,甚至侮辱谩骂老师,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这绝不是个别现象,看了真让人痛心、担忧。
因此,在青少年学生开展孝亲敬长教育,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亲敬长的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
学校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形式:1、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渗透孝亲敬长的教育,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行动中表达自己的关爱。
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布置"亲情"作业,象"祝福长辈生日"、"筹备温馨晚餐",在母亲节、老人节、教师节组织学生与家人、亲属、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送自制的小礼物等。
在班级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举办孝亲敬老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孝亲敬长教育。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老师的导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孝亲敬长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思品教材中《家庭剧场》、《青春故事》,语文课本中《背影》、《我的母亲》等,教材中人物的言行为学生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会让学生思维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3、舆论要大力宣传孝道。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专栏,大力宣传孝亲敬长的典型人物和事迹。
可以开展以"孝亲敬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竞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尊重老人。
还可以通过文艺演出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自己应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
目前,孝亲敬长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孝亲敬长的楷模。
家长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耳濡目染,也会逐步养成孝亲敬长的好品德。
2、要从小事着手培养孩子孝亲敬长的行为习惯。
如: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父母外出时,孩子就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父母生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安慰父母、接待客人等。
要求孩子主动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利于孩子养成孝亲敬长的习惯。
3、家长还应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平时应经常到学校,与学校保持经常的联系,才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
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
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
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
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