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一课时

1.四大高原
四大高原
内蒙古高原 面积最大、海拔最高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四 大 高 原
内蒙古高原 ——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地面崎岖、峰岭众多
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姿,黄土质地 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 沟壑纵横。
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南 侧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山脉名称
天山 昆仑山 祁连山
两侧地形名称
内蒙古高原
四周山岭、高原环绕, 内部多低山、丘陵、西有成都平原 周高山环绕,内部平坦、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 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南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弧形山脉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
喜马拉雅山脉
⑧ ⑨ ④
①
10 11 13
16
贺 兰 山
六 盘 山
⑤
17
12
14
⑥ 18 ⑦ ②
15
③
课本25页活动第2题
a 准噶尔盆地 b
①
山 脉 是 我 国 的 骨 架
塔里木盆地
c 柴达木盆地 D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B 黄土 高原 ②
A
四川盆地
云贵 C 高原
d
③ 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 形 区 是 我 国 的 血 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A
内蒙古高原 黄土 高原
B
②
四川盆地
云贵 C 高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 1) 东南丘陵
③
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 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 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 形的主要骨架。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新授课课件:第二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Na2CO3 Na2SO4 K2CO3 K2SO4
钠盐 钾盐 硫酸盐 碳酸盐
物质所属 类别。
例:用树状分类法对HCl,CO2 ,CaO ,NaOH, Na2SO4 , CaCO3 , Ca(OH)2 ,H2SO4进行分类。
化合物
酸
HCl H2SO4
碱
盐
NaOH Ca(OH)2
Na2SO4 CaCO3
பைடு நூலகம்
氧化物
CO2 CaO
小结:
分类一般步骤: 确定分类标准
选择分类方法
得出正确的分类
分类的一般原则:行之有效,简单易行。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化学研究而
言,便于了解各类物质的共性和各类反 应的本质;对于工作和生活而言,则提 供便利,实现高效。
作业:
请大家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分类
Na2SO4 NaNO3 Na2CO3 K2SO4 K2CO3 KCl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阅读P24第一段,认识分类法在学习科学技术中的应 用。
2、阅读思考与交流(1),能说出初中所学化学物质种类 和化学反应类型,能举例说出其它方面分类的例子, 知道分类的普遍性。
3、学生阅读P24倒数第一段及图2-2,归纳交叉分类的含 义及方法。
超市按照商品的用途将商品进行了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分类: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类到 一起的方法。
试想想:没有分类的世界的模样会怎样?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
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思考与交流
1、请回顾初中学过那些有关物质类别的概念?
高中化学新教材同步教案必修第一册第2章第1节第1课时活泼的金属单质__钠

下载最新免费模拟卷,到公众号:一枚试卷君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钠原子的结构(微观)分析认识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宏观)。
2.设计实验探究钠与氯气、水的反应,会分析钠与酸、碱、盐溶液的反应,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钠的原子结构 钠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1.钠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存在2.钠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 常温加热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新切开的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钠先熔化,然后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结论①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硬度小,熔点低,密度大于煤油,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②钠与氧气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常温下:4Na +O 2===2Na 2O ,白色加热时:2Na +O 2=====△Na 2O 2,其中O 为-1价 ③条件不同,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不同(2)钠与其他非金属单质化合生成的化合物中钠只显+1价,如Na 与Cl 2在点燃条件下可反应,化学方程式:2Na +Cl 2=====点燃2NaCl 。
(1)金属钠能存放于煤油中,也可存放于CCl4中()(2)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固体()(3)钠与氧气反应时,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4)实验中取出的药品都不能再放回原瓶()(5)等质量的钠无论生成氧化钠、过氧化钠还是它们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均相同() 答案(1)×(2)×(3)√(4)×(5)√1.在实验室中,为什么要把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提示钠密度比石蜡油或煤油大,能隔绝空气,防止钠被氧化。
2.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中(常温下)充分反应,失电子________多(填“第一块”“第二块”或“一样”,下同),生成产物的质量______大,试着写出你的理由。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钠的单质(共32张PPT)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硬度?
熔点?
锂
钠
钾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视频:钠的物理性质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用。
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英国化学家戴维坚持不懈地从事 于利用电池分解各种物质的实验研究。 1807年发现了金属钾,几天之后, 他又从电解碳酸钠中获得了金属钠。
(汉弗里·戴维 1778-1829)钠的原子结构:来自+11 2 8 1
Na
极易失去e-
+11 2 8
Na+
钠原子极易失电子 显强还原性
一、钠的化学性质:
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也观察到,金属钠是保存在煤 油中的,为什么金属钠可以且需要保存在煤油中呢?
新切开的金属钠光亮的表面很快变暗了,是因为钠 与氧气发生了反应,在钠的表面形成了一薄层氧化 物,这种氧化物是白色的氧化钠
现在我们在回来观察一下刚才切开的金属钠,同学们 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以隔绝空气。 1、与氧气的反应:4Na + O2 = 2Na2O
上面的反应是金属钠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如果加 热,金属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高中化学必修一人教版(2019)第二 章第一 节第一 课时钠 的单质( 共32张 PPT)
观察现象
探究结论
表面变白 熔化成闪亮的小球 剧烈燃烧,燃烧时 火焰呈黄色 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第1课时

地形和地势(第1课时)
情景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 “问君能有几多愁, 尽,千古风流人物”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与我国地形、地势有何联系?
学习目标
1.运用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或其他资料, 归纳我国地形类型构成特点。
2.运用中国地形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高原、山 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的名称和分布特征。
•
5
、开篇引用的 两 句 民 歌, 颇 具 地 域 风情 和 民 族 特 色, 既 暗 示 了 本文 人 物 之 间 的关 系 , 又 营 造了 浓 郁 的 抒 情氛 围 。
•
6
、本文很少有 直 接 抒 发 人物 内 心 情 感 的语 句 , 结 尾 部分 描 绘 的 昏 暗而 又 不 失 温 暖的 静 谧
找出并介绍我国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山脉构成地形的 “骨架” 高原、盆地、平原、 丘陵镶嵌在山脉构 成的“网格”中
小组合作 结合图2.6,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山脉走向
(1)东西走向:
北列:天山-阴山
中列:昆仑山 -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
西列:大兴安岭-太 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
-武夷山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 贺兰山 六盘山 横断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脉 祁连山脉 小兴安岭
(5)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 山脉
8848.43
总结:主要山脉走向
1.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第二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活泼的金属单质上学期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实验探究】钠与酸溶液的反应
钠与酸反应比与水反应剧烈。但两者的反应实质相同, 都是把溶液中H+置换成H2。
按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据此判断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C )(钠和酒精发生反应)
A.打开右端胶塞,将一小块金属钠加入到煤油中,反应前 1.
片刻,钠的位置应在a处 B.开始反应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钠在b处液面以下
的水中反应 C.反应一段时间后,左端液面上升,进入长颈漏斗,a处
有无色气体产生 D.若用苯或酒精来代替煤油,可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例:盐酸溶液中,HCl电离出的H+的浓度远比水所电离出 的H+的浓度要大得多,所以钠与酸溶液的反应是先与酸反应。
2Na + 2HCl == 2NaCl + H2
思考:钠和碱溶液能反应吗?
钠与水反应可以生成NaOH,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有澄清饱和石
灰水的试管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钠与碱溶液不反应
将干燥的坩埚加热,切取一块绿(豆粉大末小)纯的的钠,过迅氧速化投钠入为热淡坩
埚中,继续加热,观察现象。
黄色,易吸潮,溶于乙醇、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水和酸(本质是与结其论发生
钠 受 热 后 先 熔反化应)为,难溶于碱。
_火银_色_焰_的_呈_小____球黄___,色然,后燃最燃烧后烧法生制,__备2加_N_热。a__+时_O_与2__=O_△=2_=的__N反_a_应2_O_为2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1册 第二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小结: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熔点
密度
硬度
_银___白____色 块状固体 __低____ 比水___小___ __小____
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的反应
银白色小球
暗Leabharlann 黄色淡黄色4Na+O2====2Na2O Na2O
2Na + O2
Na2O2
Na2O2
2.钠与水反应
浮 熔化
游动
小 低
气体
嘶嘶的响声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 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学习目标
1.认识钠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2.了解钠的物理 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
一 钠的物理性质
镊子 滤纸
银白色
软
小
问题探究一
(1)取用金属钠时,应如何操作? 答案:取用金属钠时,不能用手拿,应该用镊子夹取。 (2)切取钠时,剩余的钠块如何处理? 答案:切取钠时,剩余的钠块不能随意丢弃,应放回原试剂瓶。 (3)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钠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沉入煤油底部,从而使钠与空气隔绝。
(3)把钠投入稀盐酸中,有何现象?相比钠与水的反应哪个更剧烈?为什么? 并写出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浮、熔、游、响,钠与盐酸溶液反应比与水反应更剧烈,因为钠与水反应 的 实 质 是 钠 与 H+ 反 应 , 盐 酸 中 H+ 浓 度 比 水 中 的 大 , 所 以 更 剧 烈 。 2Na+2HCl====2NaCl+H2↑。
__2_N_a_O_H_+_C_u_S_O_4_=_=_=_=_C_u_(_O_H_)_2_↓__+_N_a_2S_O_4。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图文

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图文课时课题: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动物分类的主要依据。
(重点)②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重点)③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④观察水螅的结构;通过观察水螅,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2.能力目标①学会观察水螅。
通过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捕食过程及纵切片,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并能初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及观察水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和保护动物及其生活环境。
②通过大量的图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建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腔肠动物”的教学,以水螅为例进行学习,但因分组实验《观察水螅》效果不明显,本人采用了播放几个相关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捕食过程和运动方式,再以水螅的纵切片加深对水螅的认识并及时进行巩固,然后展示几种腔肠动物的图片来了解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水螅的捕食过程和运动方式视频、几种腔肠动物的图片、显微镜、水螅的纵切片、鱼的骨骼标本、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及不同种类动物骨骼结构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视频:美丽浩瀚的大自然不仅有千姿百态的植物,还孕育着形形色色,充满生机的动物。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动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5分钟物王国,学习动物的主要类群,领略动物的风采观看视频,激发学习的欲望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物世界》的视频及各种动物的图片导入,既创设情景,激发好奇,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据统计,已经记录的动物有150多万种,动物学家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把它们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二、学生自主学习展示鱼的骨骼标本及其它动物的骨骼图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脊椎动物;什么观察鱼的骨骼标本,了解动物的分类以及分类的依据:有无脊柱;了解脊椎骨与脊柱的关系,知道什么无脊椎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不同。乙烯能使溴水褪色是因为发生了加成反应:CH2 CH2+Br2 CH2BrCH2Br;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 了氧化反应。
典题例解 【例 2】 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烯和甲烷,又可用来除去甲烷中混 有的乙烯的方法是( ) A.通入足量溴水中 B.与足量的液溴反应 C.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D.一定条件下与 H2 反应 解析: 鉴别乙烯和甲烷的最好的方法是:通入足量溴水中,能使 溴水褪色的是乙烯,不能使溴水褪色的是甲烷;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 烯的最好的方法是: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溴水中,乙烯与溴水充分反 应而除去,剩余甲烷。鉴别乙烯和甲烷的另一种方法是:通入高锰酸 钾酸性溶液中,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是乙烯,不能使高锰酸 钾酸性溶液褪色的是甲烷;但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不能用高锰酸 钾酸性溶液,因为乙烯会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气 体,而引入新杂质。 答案: A
答案: 烷烃中的碳碳单键能够旋转,不会产生顺反异构现象。
一、
烷烃的化学性质
知识精要 1.常温下的稳定性 由于 C—H 键、 C—C 键的键能大,故常温下烷烃性质稳定,不与 强酸、 强碱、 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反应,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2.取代反应 烷烃都可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相应卤代烃 和卤化氢。如: CH3CH3+Cl2 CH3CH2Cl+HCl
预习导引
1.烷烃和烯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 随烃分子内碳原子数目的增多,其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如下: ①状态:常温下,由气态逐渐过渡到液态,再到固态。分子中碳原 子数小于或等于 4 的烷烃、烯烃呈气态。 ②熔、沸点:熔、沸点逐渐升高。 ③密度:密度逐渐增大,且密度都比水的密度小。
(2)烷烃结构与化学性质。 ①分子结构。 分子中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的价键全部与氢原 子结合达到饱和。烷烃的通式为 CnH2n+2。 ②化学性质:烷烃的典型代表物为甲烷,其他烷烃与甲烷是同系 物,化学性质相似。 a.稳定性。 常温下,烷烃很不活泼,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等都不反应,只 有在特殊条件(如光照或高温)下才能发生某些反应。 b.取代反应——特征反应。 在光照条件下,乙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H3+Cl2 CH3CH2Cl+HCl。 c.氧化反应——可燃性。 烷烃的燃烧通式为 CnH2n+2+
CH3CH CHCH3 存在顺反异构。故分子式为 C4H8 的烯烃类的同分 异构体有 4 种。(2)苯丙烯(C9H10)的两种位置异构体分别为 和 在顺反异构。
(2)
,其中前者存
烃的燃烧规律及应用
知识链接 1.等量的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计算 (1)等物质的量的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计算。 ������ 1 mol CxHy 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为(x+ ) mol。当等 物质的量的 量也就越大。 (2)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计算。 等质量的 CxHy 完全燃烧时,若烃分子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 ������ 其耗氧量也就越大,即若 的值越大,则该烃完全燃烧的耗氧量也越 大。
2.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下列反应属于取代 反应的是( ) A.丙烷与氯气在光照的作用下生成氯丙烷 B.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生成 1,2-二溴乙烷 C.乙烯与水生成乙醇 D.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
解析: B、C 项为加成反应,D 项为加聚反应。 答案: A
二、
烯烃的化学性质
知识精要 由于烯烃分子结构与乙烯的分子结构相似,都含有一个碳碳双 键,所以烯烃的化学性质与乙烯的化学性质相似。 1.烯烃的氧化反应 (1)将烯烃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会使溶液的颜色变浅直至 消失。 (2)可燃性:烯烃都可燃烧,由于其分子中的含碳量较高,所以在 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黑烟。其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nH2n+ O2
迁移应用 (1)包括顺反异构体在内,分子式为 C4H8 的烯烃类的同分异构体 有 种。 (2)苯丙烯(C9H10)具有(A)、(B)两种位置异构体,其中(A)具有顺 式(C)和反式(D)两种异构体,请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A) ; (B) ; (C) ; (D) 。
解析: (1)分子式为 C4H8 的烯烃的位置异构和碳链异构有 CH2 CHCH2CH3、CH3CH CHCH3 和 三种,其中只有
3������+1 O2 2
nCO2+(n+1)H2O。
(3)烯烃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 ①分子结构。 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一类链烃叫烯烃,所以 是烯 烃的官能团。分子中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烯烃的通式为 CnH2n。 ②化学性质。 烯烃的化学性质:烯烃的特征性结构是碳碳双键,它决定了烯烃 的主要化学特性。 a.特征反应——加成反应。 乙烯与溴水反应生成 1,2-二溴乙烷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 CH2+Br2 。
迁移应用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烷烃的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位于同一平面上 B.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C.所有的烷烃在光照条件下都能与 Cl2 发生取代反应 D.所有的烷烃间一定互为同系物 解析: 烷烃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可能位于同一平面上(如 CH3—CH3、CH3CH2CH3),也可能不都位于同一平面上[如 (CH3)2CHCH3 分子中最多只有 3 个碳原子共平面];随着碳原子数的 增加,烷烃的分子间作用力逐渐增大,使其熔、沸点逐渐升高;烷烃的 特征反应是取代反应,也就是说烷烃在光照条件下都能与 Cl2 等卤素 单质发生取代反应;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烷烃之间互为同分异构体,分 子式不同的烷烃之间互为同系物。 答案: C
迁移应用 1.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 A.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B.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与 HCl 加成只生成一种产物 D.能发生加聚反应 解析: 丙烯的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能发生加聚反应。
答案: D
)
2.下列物质,不可能是乙烯的加成产物的是 A.CH3CH3 B.CH3CHCl2 C.CH3CH2OH D.CH3CH2Br 解析: CH2 CH2 与 Cl2 加成应得到 CH2ClCH2Cl。
第一节
第 1 课时 目标导航
脂肪烃
烷烃和烯烃
1.了解烷烃、 烯烃物理性质的变化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关 系。 2.能以典型代表物为例,理解烷烃、烯烃的化学性质。 重点:烷烃、烯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烯烃的顺反异构。
激趣诱思
广州亚运会的火炬“潮流”选用丙烷为燃料。丙烷燃烧后只产生 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适应比较 宽的温度范围,在零下 40 摄氏度时仍能产生 1 个以上饱和蒸气压, 高于外界大气压时燃烧;而且丙烷产生的火焰呈亮黄色,火炬手跑动 时,动态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
3������ 2
nCO2+nH2O。
2.烯烃的加成反应 烯烃可与 H2、X2、HX、H2O 等发生加成反应,如: 反应物 与烯烃 R—CH CH2 反应的方程式 R—CHBr—CH2Br(常温下使 溴水或卤 R—CH CH2+Br2 素单质(X2) 溴水褪色) 氢气(H2) 水(H2O) 氯化氢 (HCl) 氰化氢 (HCN) R—CH CH2+H2 R—CH CH2+H—OH R—CH2—CH2OH R—CH CH2+HCl CH2—CH2Cl R—CH CH2+HCN CH2—CH2CN 和 R— 和 R— R—CH2—CH3 和
3������
。
nCO2+nH2O。
������CH2—CH2������。
预习交流 1 工业上制备氯乙烷时,最佳方案是用乙烯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 应,还是用乙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 工业上制备氯乙烷常用乙烯与氯化氢发生加成反应。若 用乙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则生成物除了一氯乙烷 外,还有二氯乙烷、三氯乙烷等多种成分,使得产品不纯。
3.氧化反应 烷烃在充足的空气中燃烧生成 CO2 和 H2O,分子中碳原子数比 较少的烃在燃烧时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但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分 子中的含碳量不断增大,所以会不完全燃烧,甚至会在燃烧中产生黑 烟。烷烃完全燃烧可用下列通式表示:
3������+1 CnH2n+2+ O2 2
nCO2+(n+1)H2O。
3.烯烃的加聚反应 单烯烃加聚的通式:
n
思考探究 1.丙烯(CH3CH CH2)和 HCl 的加成产物有几种?试写出其结构 简式。
答案: 2 种,其结构简式为 CH3CH2CH2Cl、CH3CHClCH3。
2.能否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除去乙烷中混有的乙烯?试分析原 因。
答案: 不能。虽能除去乙烯,但又混入了 CO2 气体。
二烯烃分子中含有两个碳碳双键,能发生 1,2-加成、1,4-加成及 完全加成。1,3-丁二烯与 Cl2 发生 1,4-加成的化学方程式为 CH2 CH—CH CH2+Cl2 b.氧化反应。 ⅰ.烯烃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ⅱ.可燃性:单烯烃燃烧的通式为 CnH2n+ 2 O2 c.加聚反应。 乙烯加聚生成聚乙烯的反应方反异构 (1)顺反异构:由于碳碳双键不能旋转而导致分子中原子或原子 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异构现象,称为顺反异构。 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排列在双键的同一侧的称为顺式结 构(如顺-2-丁烯);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别排列在双键的两侧 的称为反式结构(如反-2-丁烯)。 (2)形成条件:一是具有碳碳双键,二是要求在组成双键的每个碳 原子上必须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3)顺反异构体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差异。 预习交流 2 烷烃能产生顺反异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