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合集下载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贾岛《寻隐者不遇》全诗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意思1】松树下问童子,师父哪里去了? 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大山之中,却因白云缭绕; 不知他的去处。

【意思2】我去寻访隐者,在松树下碰见一个男孩,问起他的老师,他说老师出门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但云深林密不知究竟在何处。

这首诗采用自为问答的形式,诗句浅显近于口语,虽未正面写隐者,而隐者幽居之意自在。

【鉴赏】我在松下问童子,童子说先生上山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是在这座山中,而山里的云雾深重,却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

原诗描写隐者远离尘俗,悠闲自在的生活,诗中颇富禅机,并有清逸高妙之趣。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幽访胜的人,最喜爱这两句诗。

若是问路找人,知道人在某处,却偏偏找不着,也可用这两句诗来形容。

【全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①童子:未成年的`人。

《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

”【全诗鉴赏1】写隐居者特殊生活方式的诗;短小而内涵丰富、结构很有特点的诗。

标题用“不遇”,实际上是文学上安排的“不遇”,“遇”则无题,就不能宣扬远离红尘的生活方式,遇其人反是毫无意义的事了。

古典诗歌中借“云深”“云中”“云外”来写的人生,大多表达一个主题:远离俗世,自由随性。

由诗中的“隐者”可以分析出作者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人生观。

作者是有出尘经历(当和尚)的人,后经韩愈的劝说而还俗,但在红尘中并未显达,还是仕途蹭蹬。

他潜意识会向往那空寂的天地,对那里的人感兴趣,那正是其价值取向所在。

《寻隐者不遇》唐代诗人贾岛书写隐士的诗词赏析

《寻隐者不遇》唐代诗人贾岛书写隐士的诗词赏析

《寻隐者不遇》唐代诗人贾岛书写隐士的诗词赏析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诗人贾岛书写的古诗鉴赏吧。

【寻隐者不遇】唐代: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寻隐者不遇】创作背景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只知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寻隐者不遇】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寻隐者不遇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寻隐者不遇

小学语文-小学生古诗——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④,言⑤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⑥不知处⑦。

【注释】①寻:寻访。

②隐者:古代指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⑦处:去处,地方。

【大意】我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他的师傅已上山采药去了。

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中,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现在身在何处。

【赏析】诗人去拜访一位隐士,却没有遇上,于是他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诗人的问话,但可以从童子的回答中想象出当时的问话:你师傅在家吗?师傅去哪里啦?师傅在哪里采药?也让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由希望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的起伏变化。

松下问童子点明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时诗人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介绍师傅外出的目的,诗人专程拜访却没有遇上,不禁有些失望。

只在此山中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诗人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迷漫,不知他在何处,委婉地请来访者不要白费工夫去寻找。

【链接】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阆(làng)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屡次应试不第,出家为僧,法名无本。

他出身于没有什么名望的布衣之家。

他很有才华,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家。

贾岛的作品,现行于世的有《长江集》十卷,收诗三百七十余首。

贾岛是有名的苦吟诗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炼,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相传贾岛构思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准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由于思考这个问题太入迷,撞上了韩愈的车队。

韩愈也是著名的文学家,知道这个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帮助他确定用了敲字,推敲一词就来源于此。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全诗语言精练,也让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谋篇构思方面的锤炼和推敲。

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寻隐者不遇 古诗

寻隐者不遇 古诗

寻隐者不遇古诗寻隐者不遇古诗【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内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注释:[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

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

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解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及解析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及解析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及解析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儒客大家,字阆(làng)仙,一作浪仙,人称“诗奴”,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寻隐者不遇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只知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原文:《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寻:寻访。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

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诗意: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赏析: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寻隐者不遇 古诗解释

寻隐者不遇 古诗解释

《寻隐者不遇/ 孙革访羊尊师诗》是唐朝贾岛的诗作。

全文如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解释,欢迎阅读借鉴。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寻:寻访。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地方。

解释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

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隐者不遇》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首我十分喜欢的古诗,诗的名字就叫《寻隐者不遇》(课件出示古诗)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出这首古诗。

这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一首五言绝句。

(教师提醒有些字的写法:寻、遇、松、)
二、读。

(读通古诗)
1.师: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学生交流方法,教师肯定:的确,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读,把诗读通顺了。

(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

生自读。

3.指名检查读诗。

师:示意读好的学生举手。

请这三位同学读。

师: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怎么样?
生评价。

师:都读通顺了,如果词与词之间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读。

生读。

师:听出来了吗?有点韵味,(教师划出节奏线)我们一起这样读一读。

4.齐读古诗。

三、解。

(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过渡:读这关过了,那接下来如何理解这首诗呢?你们有好方法吗?(板书:解)
2.生交流,教师引导学法:使用工具书,同座互相探讨,借助插图。

3.师:那请大家打开书,轻声读读古诗,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就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去解决,解决不了的地方打问号。

4.大班交流。

师:说说你的疑问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

重点解决:
(1)“隐者”,层层递进理解。

(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

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2)“童子”指儿童,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

(3)“云深”:云会有深浅吗?看看书中的插图,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处地云雾怎样?这里的云深指什么?对呀,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云雾吗?生交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读。

(云雾缭绕。

云雾飘渺,云雾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雾罩,云雾弥漫)课件出示,学生读。

(4)“只”:教师提出:“只”字你们理解吗?我们来看看工具书中的注释:
第一声:量词;单独的、极少的;
第三声: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唯一,仅有;。

这首诗中读第几声,是什么意思呢?在诗中可以说成是“就在这座山中”。

课件出示:这些诗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寻:仅仅指寻找吗?寻访更好。

5.师:现在请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6.学生练说古诗的意思。

7.指名说古诗的意思。

(开小火车说)
诗题:谁寻访?更完整了。

第一句:谁问的?
第二句:
第三句:这句还是谁说的?
第四句:这句仍然是童子说的。

师:你们看,这首诗的意思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平白如话。

(板书:平白如话)来,一起读读这平白如话的诗。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板书:悟)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来,请学生闭眼,听老师读古诗,边听边想象、边感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

师引导:看到的还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进些,能将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动清晰些吗?你们看,这是老师来到林间看到的松:走进山间,郁郁葱葱,充满生机。

我抬头远眺,是一棵棵古朴苍劲的松树,枝干遒劲,松针密集,满眼苍绿。

(课件出示)老师看到的松怎么样?(颜色、形态描写具体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苍松。

)试着写写你眼前看到的某个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师的这种短句,用上学过的四字词,写在作业纸的第一题上。

生写,交流。

师评价:围绕松苍、山高、云深来评价。

师总结:同学们,此诗虽平白如话,但诗中包含的情境却如画般美妙,真是“诗中有画”啊!(悟诗境)
(2)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生自由交流。

(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机勃勃,别忘了还有诗人和童子两人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谁和谁再说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对照古诗,同座位试着说一说,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

指名交流。

(看着这图,老师给你们起个头啊:诗人在山间小道上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座茅草屋,正巧一个童子从小木屋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诗人忙走上前去问道:……
说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了,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诗人的话在哪啊?诗中找啊!
聪明,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悟出了诗人的问话,无问只答,这叫“寓问于答”,这就是老师喜欢这首古诗的第二个理由。

(板书:寓问于答)
3.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山中访故友,松下问童子,
汝师在何处,言师采药去。

(汝:你)
何处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山中何处寻,云深不知外。

此诗寓问于答,凝练简洁啊。

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4. 师导:其实,这首诗不仅“寓问于答”,伴随着这三问三答,还有诗人的心情变化呢?把自己当作诗人,再次走进那个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请同学们用心完成作业纸中的第二题。

(把诗人内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写出来)
6.完成填空:
诗人问: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又问: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诗人再问:童子回答:
此时诗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

(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诗句诗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来了吗?师读:松下问童子。

(板书:希望)
不知不觉当中,大家又体悟到了诗人的感情变化。

(板书:悟诗情)了不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情感的变化,感情诵读。

师:读得更有韵味了。

7.小结:你们看,平白如话的诗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美妙如画的情境,有有声有色的对话,有深远悠长的情感,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板书:词约旨丰)
8.师导: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

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平白如话、寓问于答、词约旨丰的千古名诗,虽不遇,但也无憾。

9.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

(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

(指板书)
五、布置作业。

1.将古诗的改写成作文。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希望)平白如话读
言师采药去。

(失望)寓问于答解
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词约旨丰悟悟诗境
云深不知处。

(无奈)悟诗情
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