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典园林,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古典园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一、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在中国古代史上,汉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丽的规模和极富创意的设计而闻名。

典型代表有汉代的洛阳东园和唐代的芙蓉园。

这些皇家园林以山水为主题,追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通过建筑、水景和植物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美感。

同时,这些园林也是皇帝展示自己威严和权力的象征,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私家园林是富有人家为私人居所规划的精致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这些私家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合理、意境曲折变化为特点,追求极致的美感和情趣。

私家园林中常常运用假山、水景、廊亭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

三、现代园林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古典园林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园林逐渐兴起。

现代园林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公共性,更加注重园林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同时,现代园林也开始吸收西方园林设计的先进理念,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中国的园林设计已经走上了一条既承袭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

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转变,再到现代园林的发展,展现出了中国特有的园林艺术魅力。

这些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古典园林将不断发展、创新,继承下去,为未来的人们提供更多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

日本京都桂离宫景观特色

日本京都桂离宫景观特色

日本京都桂离宫景观特色日本京都桂离宫是日本江户时期的日式庭院,它被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师推崇,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日本京都桂离宫景观特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介京都桂离宫是日本最著名的园林之一,是日本三大皇家园林的首席,也是日本古典第一名园。

桂离宫占地6.94hm2 ,有山、有湖、有岛。

山上松柏枫竹翠绿成,湖中水清见底,倒影如镜。

岛内楼亭堂舍错落有致。

桂离宫的主要建筑有书院、松琴亭、笑意轩、园林堂、月波楼和赏花亭等。

在造景方面,建筑师着眼于明朗和宽阔。

整个区以“心字池” 的人造湖为中心,把湖光和山色融为一体。

湖中有大小5 岛,岛上分别有土桥、木桥和石桥通向岸边。

岸边的小路曲曲折折地伸向四面八方,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

桂离宫的建筑和庭园布局,堪称日本民族建筑的精华,不少外国人认为,日本之美即以桂离宫为代表。

桂离宫属于江户时代的建筑,江户时代是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的时代。

因此,从造园风格上看,桂离宫也是多种风格的综合体,它综合了从日本大和时期到桃山时期的`各种造园类型,既是池泉园,也是书院造庭园和茶庭园。

同时由于桂离宫的创立者智仁亲王和智忠亲王父子都非常爱中国文化,因此桂离宫中也渗透了浓浓的中国江南文人园的气息。

1、凝山练水桂离宫东部为池泉,称为心字池,水面8853.9m2 。

在水面中有一个被称为大岛的岛,其中有园林堂和赏花亭,另外还有两个中岛。

同时在东北部还有被称为山岛的两个小岛。

岛屿之间用桥相连。

通过结构中介“海中岛”。

体现了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

同时,大岛和中岛加水池又是中国传统园林中一池三山的象征。

通过数字中介“一、三”与结构中介“池中山”复合运用表达出“仙境”意义的关联。

在大岛上立有石灯笼,小石板拱桥相缀,沿水岸边用鹅卵石铺成洲浜,这一景称为天桥立。

是对日本海宫津湾“天桥立”名胜的仿写。

2、简院素庭在桂离宫中大部分建筑是茶室建筑,书院建筑中有茶室,小品建筑也有茶室,如松琴亭、月波楼、赏花亭、笑意轩等。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园林的形成古代中国园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贵族阶层建造了围绕着建筑物的庭院,形成了最早的园林雏形。

在周代,随着文化的繁荣,园林开始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这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园林,如周公纪念园和晋文公园等。

唐代园林的兴盛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朝皇家园林以华清宫园为代表,规模庞大、建筑精美。

此外,唐代还有许多民间园林,如江南的留园和拙政园等。

这些园林不仅仅是皇宫和贵族府邸的代表,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

宋代园林的精致宋代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园林注重细节和比例,以景怀藏、曲径通幽为特色。

代表性的有拙政园和留园等。

此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与文人墨客有关的园林,如苏州的退思园和独坐园等,这些园林融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和文人墨客的精神于一体。

元明清的园林风格元代园林承袭了宋代的传统风格,建筑更加庄重而稳重。

明代园林追求自然和谐,注重山水的构造和石景的布置。

清代园林则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这些风格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园林的发展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园林艺术发展进入了现代阶段。

现代园林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展现了时代的特色和创新。

同时,现代园林也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迁,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园林不仅仅是景观,更是中国人对自然和美的追求的体现。

盘点中国园林发展历程

盘点中国园林发展历程

盘点中国园林发展历程展开全文中国、西亚和古希腊这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赞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说:“一切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荟集于圆明园,圆明园是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如果幻想也有原型的话)。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也称赞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1、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的园林文化成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初的形式是“囿”或“苑囿”。

即圈出一块空地,让草木鸟兽在其中自然生长繁育,并挖池筑台,供帝王和大臣们狩猎和游乐。

此时的“圃”、“园”和“苑”、“囿”呈现不同的价值功能:前者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囿”“苑”则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园林艺术虽然和精神文明密切相关,但物质文明是它的基础,园林的建造和管理,必须依赖于蓄养、种植乃至建筑等物质生产技术。

商周时代的园林文化带有原始古朴的特点,基本上是天然状态的地形、地貌和自然风物,人工因素极少,具有浓厚的自然野趣。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园林开始有了成组的风景,即有土山又有池沼和台。

自然山水的主题开始萌芽,并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栽花种树,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在中国园林美的历程中,秦、汉以前是第一大阶段,而秦、汉的苑囿体现了第一阶段的最高成就。

秦统一中国后,在国都咸阳大兴宫室,以炫耀文治武功。

又在渭南建上林苑,置离宫别馆。

但一座阿房宫,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

阿房宫赋图汉代是中国园林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表现之一是营建规模更加宏大。

大阪城公园历史介绍

大阪城公园历史介绍

大阪城公园历史介绍
大坂城公园位于大坂市区中心,是日本国内最大的公园。

建于1874年,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园,也是大坂的标志。

公园面积134万平方米,由大坂城、紫云寺、上野动物园、梅田美术馆和园田川等景点组成。

大坂城的前身为“西国第一古刹”的下野寺塔,为建于13
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木结构建筑,俗称“下野寺塔”。

该塔在大坂城建成后被拆掉。

1867年在原址上建起了西国第一古刹——下野寺。

后来,为了与位于大坂城内的旧下野寺区分,更名为“大坂城”。

大坂城建于14世纪末,为一座木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

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周长约320米。

正门上方的匾额
上书“大坂城”三字,左右两侧有两扇门,上面是“御殿场”三字;左右两侧是“大坂城公园”五字;大门上面刻有一座巨大的石像,高约6米。

大坂城公园内有一座高约5米、呈半球形的塔,因其形似中国古代的烽火台而被称为“望火台”。

—— 1 —1 —。

日本禅宗写意庭园的美学意匠

日本禅宗写意庭园的美学意匠

日本禅宗写意庭园的美学意匠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

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

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

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

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

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

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

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

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

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中国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集中在园林中,各个时期发展下来的园林各具特色。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古典园林各时期发展历程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

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

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

“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

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

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日本园林形式

日本园林形式

日本园林——缩景园日本庭园特色的形成是与日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与艺术趣味,以及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日本庭园在古代受中国文化和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后又受到日本宗教的影响,逐渐发展形成了日本民族所特有的“山水庭”,十分精致和细巧。

它是模仿大自然风景,并缩景于一块不大的园址上,象征着一幅自然山水风景画,因此说,日本庭园是自然风景的缩景园。

园林尺度较小,注意色彩层次,植物配置高低错落,自由种植。

石灯笼和洗手钵是日本园林特有的陈设品。

日本传统园林有三类:(一)筑山庭“筑山”即所谓鉴赏型“山水园”,是表现山峦、平野、谷地、溪流、瀑布等大自然山水风景的园林。

传统的特征是以山为主景,以重叠的几个山头形成远山、中山、近山及主山、客山,以流自山涧的瀑布为焦点。

筑山庭要求有较大的规模,以表现开阔的河山,常利用自然地形加以人工美化,达到幽深丰富的景致。

(二)平庭平庭一般在平坦的园地上表现出一个山谷地带或原野的风景,用各种岩石、植物、石灯和溪流配置在一起,组成各种自然景色。

岩石象征真山,树木代表森林。

平庭中也有枯山水的做法,以平砂模拟水面。

(三)茶庭茶庭是茶道的产物,一般面积很小,单设或与庭园其它部分隔开,四周设富有野趣竹篱或木栅,有小庭门入内,主体建筑为茶屋。

有洗手钵和石灯笼装点。

步石是茶庭的特色,其布局变化无穷。

庭中植以常绿树,忌用花木。

日式庭园的艺术风格1、筑山庭和平庭池泉式指园林构架以池塘和流泉组合为主景观,筑山庭则是偏重于地形上筑土为山,筑山庭中的土山相当于中国园林中岗或阜,坡度缓和的土丘称作野筋;平庭对应于筑山庭指在平坦的基地上进行园林规划,在平地上追求深山幽谷之玲珑,海岸岛屿之渺漫的效果;筑山庭和平庭都有真、行、草三种形式,真庭是对真山真水的全方位模仿,而行庭是局部的模拟和少量的省略;草庭是大量的省略。

2、枯山水和池泉枯山水是日本庭园的精华,实质是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

用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追求禅意的枯寂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1、日本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
• 日本的佛教建筑基本上是中国式的,但日本的民用建筑却 与中国大不相同,最具日本特色。他的居住建筑不用内向 院落(天井式)房间双向布置,所以住宅四面开窗,结构
也不全是平行梁架式的,而大多以轻型结构灵活架搭,内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茶室~田舍风
• 田舍风:在草庵风茶室盛行之后,出现了一种田舍风的住 宅,称为数寄屋(Sukiya)。作为住宅,它比茶室多讲究一 些实用,比较整齐,少一些造作的野趣,因此更显得自然
平易。木材也通常漆成黝黑色,障壁上画水墨画,这也是
数寄屋的特点之一。数寄屋的风格同样也影响了当时大型 的书院造府邸。突出的例子是17世纪上办叶京都府的桂离 宫书院、修学院离宫书院和神奈川县的三溪园临春阁。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寝殿造
东三条城模型
伽罗御所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主殿造
• (2)11——15世纪,主殿造:十一世纪,上层贵族因皇权式微而用 材拮据,采用了简化的寝殿造,非对称式风格逐渐占据了上风。下层 贵族的府邸离曾是更远一些,通常只有一个配屋,另一个以廊子代替, 或者一个小寝殿。12世纪末,建立的幕府制,武士阶层当权,他们不 像贵族那样保守,囿于礼仪,府邸的形制发生了更大的变化。第一个 变化,不仅放弃了寝殿造的总格局,而且寝殿本身也不对称了。经常 没有配屋,在寝殿的西南角直接向前伸出西中廊,不长,前端以西中 门结束。
• (5)地席与模数:日本人民惯于席地坐卧,所以房屋多架空木地板。 后来,在局部常坐的地方铺上用蔺草编的席子。15世纪,同书院造府 邸的形成过程平行,逐渐产生了在室内满铺地席的做法。16世纪,随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席商品化了,因此,就要求它有统一的规格, 从而使建筑趋向模数化。而地席便是统一的模数单元。经过政府的规 定和长期演进,在几个地区形成了略有差别的体系。使用范围最广的 是京间系,以6.5尺为模数,地席的幅面是6.30 X3. 15尺。房间的面 积以地席的数量表示,如四叠半茶室。大于四叠半的,叫广间,小的, 叫小间。地席的排列也有定式。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主殿造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主殿造~金阁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书院造
• (3)16——17世纪,书院造:书院造是在主殿造基础上形成的,14 世纪有个别因素出现,16世纪成为定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一幢房子 的若干个房间里,有一间是最主要的(上段,一之间),地板略高于 其他房间,这个房间的正面墙壁划分为两个龛,左面宽一点的,叫床 (押板),右面是一个博古架,叫棚(违棚)。左侧墙上紧靠着床有 一个龛,叫副书院。右侧墙上是卧室的门(帐台构),分四大扇,中 央两扇可以推拉,两侧的是死扇。床、棚、副书院和卧室的地面都比 这个房间高一点,以床为最高,顶棚则大大降低。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茶室~三溪园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茶室~三溪园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茶室
如庵
天然图画亭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茶室
鹿苑寺夕佳亭
兼六园夕颜亭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1、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地席与模数
第二节、日本古代的景观设计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寝殿造
• 位于平安宫墙外东南的神泉院,是这种寝殿造的先驱之一。由于前面 的池沼的形式是自由的,大门又在东西两边,通过两个中门进入,因 此寝殿造府邸的轴线对称关系一开始就不严谨。寝殿本身也有一定的 形制。因为风习是席地坐卧,所以,地板架空比较高,而且在檐下展 出一圈宽阔的平座。沿檐柱和金柱都有装修,金柱之内空间是主要 (母屋),檐柱和金柱之间的一圈空间是辅助的(厢、庇)。南面的 装修是轻质、活动的,用帘子或推拉隔扇,可以全部敞开。其他三面 大多用板壁。此外,还有京都御所紫宸殿,高阳院、伽罗御所、平等 院凤凰堂。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书院造~桂离宫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3、日本园林的风格类型~枯山水~龙安寺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茶室
• (4)15——16世纪,茶室:从十五实际中叶到十六世纪 末,在日本形成了茶道。即以品茶、斗茶为题制定一套繁 琐无聊的礼仪规则。为这个目的而专门兴起了一种建筑,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茶室
• • • • • • • • • • • • • • • • • • • • 待庵 (妙喜庵、京都府大山崎町) 伝千利休作(国宝) 如庵 (愛知県犬山市、名鉄有楽苑)旧・建仁寺正伝院茶室 織田有楽斎好み(国宝) 密庵 (京都市、大徳寺龍光院)(国宝) 伝小堀遠州好 忘筌(京都市、大徳寺孤篷庵)(重要文化財) 小堀遠州の作 閑隠席・枡床席(京都市、大徳寺聚光院)(重要文化財) 今日庵・又隠(京都市、裏千家)(重要文化財) 不審庵・残月亭(京都市、表千家)(重要文化財) 官休庵(京都市、武者小路千家) 燕庵 (京都市、藪内家)(重要文化財) 湘南亭(京都市、西芳寺)(重要文化財) 遼廓亭・飛濤亭(京都市、仁和寺)(重要文化財) 傘亭・時雨亭(京都市、高台寺)(重要文化財) 八窓席(京都市、金地院)(重要文化財) 菅田菴(島根県松江市)(重要文化財) 松花堂 (京都府八幡市) 松花堂昭乗の草庵茶室(国の史跡) 明々庵 (島根県松江市、塩見縄手) 松平不昧ゆかり(県指定文化財) 聚遠亭 (兵庫県たつの市、龍野公園) 孝明天皇下賜 (市指定文化財) 黄梅庵 (大阪府堺市、大仙公園) 今井宗久ゆかり (登録有形文化財) 伸庵 (大阪府堺市、大仙公園) 仰木魯堂の作 (登録有形文化財) 黄金の茶室 MOA美術館、及び大阪城天守閣、富山長福寺(下写真)に再現されている
室町时代(1338——1573,14——15世纪)禅宗枯山水。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院方 丈北东庭
• •
桃山时代(1573——1603,15——16世纪)茶庭。 江户时期(1603——1867,17——19世纪)文人庭,书院造庭院、用汉语命名或建筑 物题额。桂离宫,修学院离宫

明治时期(19——20世纪)近代城市公园。
• • • 飞鸟(6世纪末——7世纪初)曲水庭,平城京左京三条二坊宫遗址 奈良时期(593-——710,7世纪)曲水庭 平安时代(公元784——1192,7——12世纪)寝殿造中的池泉式。神泉苑,云林苑, 朱雀苑,嵯峨苑,


镰仓时代(1185——1333,13—14世纪)佛教方丈庭,净土宗庭院、主殿造庭院。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寝殿造
• (1)8——12世纪,寝殿造:有比较多的中国影响,通过 皇宫、庙宇的建设而流行于日本的大贵族的府邸中。紫宸 殿是最典型的寝殿造。她的总体的基本形制是:中央正屋
(寝殿),两侧有配屋(东对、西对),其间连以游廊
(渡廊、透渡殿)。更复杂一些的。在配屋的两侧又向前 伸出廊庑(中廊),到池沼边沿以亭阁(钓殿、泉殿)结 束。在中廊的中段有一个“四脚门”(东中门、西中门)。 左右大致对称。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3、日本园林的风格类型~枯山水
• 枯山水选石,不同于中国园林,追求皱、瘦、透、漏“的标准,而是 追求雄浑深厚,气象壮大,精选形状文理。也不同于中国用石块堆叠 成假山,而是利用每块石头本身的特点,单独的或适当的组合,使峰 峦沟壑合乎自然。大面积的水用白沙象征,沙面耙成平行的曲线,犹 如波浪万重。沿石根把沙面耙成环形,则是拍岸的惊涛。广义的枯山 水,并不排除真的泉池和高大的乔木。例如西芳寺园林,山麓下有一 个相当大的池塘,沿岸散落一些石块,跨池有石桥板和汀步,顺山坡 展开一片树林。即使大型的园林也免不了用枯山水处理一些局部的景 点。
就是茶室。日本的茶道是由禅僧倡导起来的。由于禅僧们
在茶道里注入了寂灭无为的生活哲理和不分贵胄黎庶一律 平等的思想,茶室就以萧索淡雅相标榜,追求自然天成。 广泛流行起来的是草庵风的茶室,成为日本最有特色的古 建筑类型之一。
第二节、日本古代的景观设计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茶室~草庵风
• 草庵风:茶室一般都很小,以当时刚刚流行的地席来说,以四席半居 多,还有更小的,甚至只有两席。茶室多于野趣园结合。它们小而求 变,内外都避免对称。除了一般的木柱、草顶、泥壁和纸门扇之外, 还常用不加斧凿的毛石做踏步或架茶炉,用圆竹做窗棂或悬挂搁板, 用粗糙的苇席做障壁等。柱、梁、檩、椽往往是带皮的树干,不求修 直。茶室也设有床和棚,他们之间的柱子是茶室中最考究的构件,要 刚柔兼具弯曲,要有苍劲的纹理,以古拙妖矫为上品。草庵风茶室在 宫殿和大府邸中纷纷建造起来,在花园一角,小小的,流露出沉潜隐 默的情趣。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4、中日园林的区别
• 中日园林的区别: • 日本园林建筑物比重弱,以自然风景为主,除了点景的茶亭之类,很 少有建筑物。
• 用石不同,中国的假山模仿自然,日本多为庭石,造型抽象概括,富
有象征意味。 • 小建筑不同,日本园林中多洗手钵,石灯笼,中式园林中多石碑,经
幢。
• 日本的园路铺装形式更精致讲究
第二节、日本古典园林
2、日本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主殿造
• 第二个变化是寝殿本身大大复杂化了。增加进深,完全放弃了母屋和 厢的形式,用薄障壁或推拉隔扇划分大小不同的空间,分别为卧室、 起居室、会客室、书房、餐厅、储藏间等等。各房间并不一定都有直 接照明,卧室、储藏室、佛堂等经常在寝殿的中央,被其他房间包围。 没有内走廊,各房间互相穿通。并不对称,甚至连寝殿的外形也可以 突破,不必是简单的矩形。厢没有了,有时保留4、5间长的一段,对 外敞开,称为广椽。15世纪末,在广椽的一端设门厅。檐下的平台还 是有的。这种府邸叫主殿造,平面比寝殿造紧凑多了。典型的建筑作 品是鹿苑寺金阁、慈照寺银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