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中国古代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些特色:
取材自然:古代园林注重以自然为本,模仿自然景观,营造出山水、湖泊、溪流、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的景观。
它们常常利用周围的山水、河流等自然地形来打造园林景观,使整个园林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构思精巧:古代园林注重整体布局和细节的精心设计。
园林通常采用错落有致的布局,通过巧妙的空间划分和景点设置,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和观赏点。
同时,园林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如建筑的雕刻、园林的小品、花草的摆放等,以增强景观的美感。
追求意境:中国古代园林追求意境的塑造,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体验。
园林常常通过布局、景点的选择和名称的取法来表达主题和意境,使游人在其中能够感受到特定的情感和心境,如静谧、舒适、深远等。
四季变化:古代园林注重四季变化的呈现。
通过选择不同的植物、花卉和树木,古代园林能够在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让游人在不同的季节中享受不同的美景和氛围。
融合艺术:古代园林将建筑、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
园林中的建筑常常采用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墙壁上常常绘有山水图案,还有时常会有文人雅士在园林中吟诗作画,增添了艺术气息。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园林以自然、精巧、意境和多艺术融合为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美的追求。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每个时期的古典园林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1.唐代古典园林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园林特点是注重宏伟壮丽的气势和艺术的精致性。
唐代古典园林以皇家和贵族园林为主,多建于皇家城市和贵族府邸中。
这些园林大多呈现对称式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布局合理,宽敞通透。
园林中的建筑多为宫殿、馆舍等,经常采用法式建筑风格,建筑造型庄重大气,装饰非常精美。
同时,园林中的景观多为山水结合的自然景观,以山水和湖泊为主,形成了宽广壮丽的景观。
2.宋代古典园林宋代是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的古典园林特点是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意境的结合。
宋代的古典园林多建于官府、寺庙、私人宅院等场所,园林布局注重规划,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风格多较为简约,注重建筑的比例和造型,更注重园林中的植物与景观的搭配,形成了一种富有诗意和意境的景观效果。
园林中常见的景观有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小径、依山傍水的亭台等,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3.明代古典园林明代是古典园林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明代的古典园林特点是注重景观的意境和艺术的独特表现。
明代的古典园林多建于官府、皇家园林和文人雅士的宅院中,注重园林的造型和布局。
明代的古典园林注重对称和大小的搭配,其中有著名的三山五园,以及苏州园林等。
明代的园林中常出现亭台楼阁、假山、花坛等景观,还有各种精致的院落和走廊,给人一种富有艺术感的氛围。
4.清代古典园林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古典园林的发展逐渐趋于萎缩。
清代的古典园林特点是注重对自然的模拟和表现力。
清代的古典园林多建于皇家和贵族之间,其中有著名的颐和园和圆明园等。
清代的古典园林注重对园林景观的模拟,建筑和景观呈现出一种天然、自然的效果。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有亭台楼阁、廊桥、走廊等,景观有湖泊、山石、亭院等。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点
一、追求自然:
二、注重空间变化:
古典园林建筑强调空间的变化和布局的合理性。
通常以山水为基础,
通过布局的安排和景色的变化展示不同的空间感受。
有的园林布局如迷宫,让人们在其中迷失自己;有的园林设计将湖水、树木、山岳、建筑等有机
结合,营造出层次分明的空间。
三、注重意境和艺术:
古典园林建筑注重表现意境和艺术。
通过对建筑物、花木、水景等进
行精心布置和组合,使之达到一种特定的美感和氛围。
园林中常常配以诗词、曲调等艺术形式来增强意境效果。
园林中的每一个建筑、每一处景点
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四、注重动静结合:
五、展示人文精神:
古典园林建筑在设计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人文精神,并且经常以特定
的文化内涵来诠释园林的意义。
园林中常常有建筑物或景点,以纪念历史
人物,表达文化价值观念,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风韵。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追求自然,注重空间变化,注重意境和艺术,注重动静结合,展示人
文精神,这些特点使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形式。
这种建筑风格与西方的对称和几何形状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国人对自
然、人文和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遗产,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对后世的园林建筑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有以下特点:
1. 造型别致丰富: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园林的造型,园林中常以假山、亭台、廊、桥为主要景观,打造了优美别致的景观形象。
2. 园林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古代园林常常利用自然山水、植被等自然资源,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园林既有人工的设计,也有自然的风光。
3. 园林有主题和意境:中国古代园林注重意境的创造,在园林中可以感受到人文精神、哲学思想等,园林中有一定的主题,例如文人雅集、赏花品茗等。
4. 园林有意象的创造:中国古代园林善于用意象来表达主题和意境,例如以石头堆叠成的假山表现山川意象,以花木搭配出的花木意象等。
5. 园林有艺术性:中国古代园林注重艺术性的体现,园林中建筑、园艺品位均需要体现优美和娴雅的文化气息。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

2、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 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 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3、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 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 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 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 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 观赏效果。
4、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 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 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 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国古代园 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 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 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 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 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 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 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 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色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特色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一些主要特色:1.山水交融: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山水相依”,追求自然山水的美。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一幅美妙的自然画卷。
2.借景生趣: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远处的自然景观,通过借景的手法,使园林景观显得更加开阔和生动。
3.诗情画意:园林建筑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植物、建筑、道路等元素的配置,创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画境。
4.精巧的布局:园林建筑的布局讲究变化和对比,采用曲折的道路、高低错落的空间、幽深的巷道等手法,增加游人的探索乐趣。
5.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园林建筑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宏伟的宫殿,又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还有供人休憩的廊桥等。
6.寓意丰富的园林命名:园林中的建筑、景点常常以富有诗意的名称命名,寓意深远,充满文化内涵。
7.精美的园林装饰:园林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包括雕刻、绘画、书法等,这些装饰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8.社会功能丰富:古代园林不仅是皇族和贵族的游玩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交流学问的场所,具有丰富社会文化功能。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园林建筑的介绍,特别是关于山水相依、借景生趣等概念。
答案: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山水相依”,追求自然山水的美。
2.习题:请简述古代中国园林建筑中诗情画意的营造手法。
解题方法:参考课本中关于园林建筑的诗情画意部分,提取关键信息。
答案:古代中国园林建筑通过山水、植物、建筑、道路等元素的配置,营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画境。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基本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以自然为基础: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注重自然景观的再现和模拟,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园林设计中常利用水、山、石等自然元素来营造自然景观,如人工湖泊、山石造景等。
2. 重视空间布局:古代园林设计注重空间布局的秩序和对称。
园林中通常包括中轴线和对称式布局,使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谐调和平衡感。
3. 强调意境和情趣: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注重通过景观来表达情趣和意境,追求园林的艺术性和寓意。
园林中常利用建筑、雕塑、画作等艺术手法来营造独特的意境和感受。
4. 融合人文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注重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园林中常有亭台楼阁、假山水景等人工建筑物,同时也注重保留自然景观,如树木、花草等。
5. 注重留白和虚实结合: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注重通过留白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来体现空间层次和美感。
在园林中,常会留有空地或水面,形成虚空的效果,同时与实质景观相互辉映,增强园林的层次感和美感。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基础,强调空间布局、意境和情趣,融合人文与自然,注重留白和虚实结合等特点,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征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征1.自然融合:中国古代园林注重自然景观的再现,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园林的布局和构造都十分注重自然元素的融合。
园林中常有人工湖泊、山水石、假山等自然景观元素,使整个园林景观承担起平衡和谐的作用。
2.四季呈现:中国古代园林注重四季景观的变化,力求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呈现。
无论春花秋月,还是冬雪夏荷,中国古代园林都能营造出独特的气氛,让人们在园林中享受不同季节的美景。
3.精巧构造:中国古代园林在布局和细节上都注重精巧的构造。
园林中常有曲径通幽、亭台楼阁、桥梁池塘等元素,这些构造物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既起到实用的作用,又增添了园林的艺术魅力。
4.寓意深厚:中国古代园林常常含有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园林中的每个元素都有深刻的意义,比如假山代表山水之神,葱翠的植物象征长寿等。
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和呈现,园林传达出丰富的寓意和哲学思想。
5.微缩世界:中国古代园林通常被视为是一个微缩世界,呈现出广大的天地和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园林中有水有陆,有人有景,仿佛一个小型的自然环境。
这样的布局不仅方便游赏,还能够体验到自然的美妙。
6.手工艺品:中国古代园林的建造和维护都依靠人工劳动,凝结了数百年来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园林中的建筑、雕塑、绘画等都是手工艺品,凝聚了大量的劳动和艺术成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7.感官体验: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注重视觉景观的呈现,还关注其他感官的体验。
园林中有香味花草、有涌泉声、有溪流声音等,让人在园林中不仅能够欣赏美景,还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声音、味道和触感。
总之,中国古代园林通过自然融合、四季呈现、精巧构造和寓意深厚,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有以下几种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
园林不在大小,都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
大观园属大园林,然而在观览中,又不断出现幽趣小景。
像颐和园万寿山上出现谐趣园一样,那就是寓动观中以静观所在,游人在此可以得到调剂休息,不能老是走着看景,也要驻足领略静观的妙趣。
园林离不开叠山理水,苏州网师园是一个小型园林,园内仅有半亩方塘,但环水池叠石成山,崎岖有致,形成若干洞穴,使人不感单调。
临山池建半亭、水阁和小桥,皆低凌水面,居高临下,可见流水潺潺;立足桥上,会引起寻觅流水源头的意思,望去有广远不尽之意,尺幅天地也就不感局促了。
中国园林还讲究借景,如无锡的寄畅园为山麓园林,身临其境,满法人代表法人代表目是山,正是纳野外自然山景于园内,起到园外有景、景内有景的效果。
借景常见以水为镜,水中现景,称为借镜。
还有远借、邻借、仰借和俯借等构景手法。
通过建筑的门洞、花墙和窗口都可达到借景,以丰富园景。
苏州沧浪亭,大门外沿河用黄石假山叠为驳岸,在园内复廊上开数十个花窗,观景仿佛分不出园内园外。
这是为实现借景而采取的一种造景方法。
小中见大、实中求虚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要的另一特点。
扬州园林小盘谷,面积不大,充其量不过一湾池水,一座假山和一幢楼舍。
然而造园通过叠石堆山,给人造成一种园景深远的错觉。
园中用玲珑湖石临水造景,架起小桥,突兀假山,映带屋宇。
细察剔透的湖石,像虎,像狮,像鬼怪,姿态各样。
再望山上苔藓斑驳,藤萝掩映,好像幽壑中微露出一条羊肠小径,穿过去又别有洞天,使人越发感到这座小屋的情趣。
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 人工山水园中国造园发展到完全自觉创造阶段而出现的审美境界最高的一类园林。
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内居多。
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之为“城市山林”。
2.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如果选址恰当,则能以少量的花费而获得远胜于人工山水园的天然风景之真趣1、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用的。
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2、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闲的园林。
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 寺观园林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白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
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
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
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
因上述条件,其特点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有层次感,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等。
4. 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而且融合了自己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中国园林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也有其特点的差异:以颐和园与苏州园林拙政园做对比,颐和园来历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泉泽遍野,群峰叠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
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如此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世所罕见。
西山园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园”。
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
这三座山上分别有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再加上畅春园和圆明园,这就是所谓的五园。
“三山五园”独立成园,各具特色,但又相互连接,浩浩荡荡次第展开,如此集中的园林也为世所仅见。
金、元、明三代的主要精力在修建北京城池和城内的皇宫,因此,西山花园多为私家拥有。
从清朝康熙帝开始,内城已无发展,皇家园林才开始涌向西山。
现存的皇家园林多为清代中叶所建。
最初,皇家园林只是帝后宫妃们的消闲避暑之处,政务、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内。
清雍正帝继位后,园林开始有了离宫的味道,最后干脆就长期居住在西郊园林里,政务、读书、游乐等都一并处理。
园林成了政治的心脏。
“三山五园”中的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颐和园大约有四大景区。
最东边是东宫门区。
这一带原为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会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
玉澜堂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后来又成为囚禁他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当时修筑的封闭通道的高墙。
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
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
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
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颐和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三,特别是南部的前湖区,烟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桥掩映其中;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处叫人过目不忘的景点,造型十分优美。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颐和园中的主体建筑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佛香阁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筑是园林的常用形式。
颐和园的长廊长约728米,为世界长廊之最。
廊上绘有图画14000余幅,均为传统故事或花鸟鱼虫。
昆明湖东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国最大的。
此外,万寿山顶的无梁殿,全用砖石砌成拱顶,没有一根支撑物,技术水平极高。
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东岸的巨大镇水铁牛,形态逼真,背上还铸有铭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画栋,精彩无比。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是典型的水乡风格拙政园建园特点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
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