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探索宇宙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7《在星空中(二)》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7《在星空中(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在星空中(二)》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星空的基本知识,包括星座、星系等概念,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星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星座是如何划分的,以及常见的星座有哪些。
接着,教材讲解了星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星系是由恒星、行星、星云等组成的,并且介绍了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等。
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科学家对星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人类对星空的探索历程。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他们对星空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于星座和星系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对这两个概念的讲解和阐述,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发现学生在观察星空时,往往只能看到一部分,对于整个星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星空,让他们对整个星空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星座和星系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星座和星系。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星空的欲望。
3.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星空。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星座和星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星空,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星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阐述,让学生了解星座和星系的概念,掌握常见的星座和星系。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星空,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星空。
3.互动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星空的美丽和神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探索宇宙》说课教学课件

1 古代
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银古河代系火侧箭视图
2 现代
四、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银载河人系航侧天视图
五、课堂小结
静止 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摩擦力 力的存在
一、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 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
对运动的力,——摩擦力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分类:根据两个接触物体是相对滚动还 是相对滑动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会产生阻碍 他运动的摩擦力。那么,两个保持 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 摩擦力呢?
猜测:筷子能不能把杯子和米提起来?
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1.同学们都认为盛米的杯子会掉下 来,是认为他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第四章 地球与宇宙
第七节 探索宇宙
课程引入
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
一、认识星座
近代,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88个区域,叫星座。在这88 个星座中,北天有29个星座,南天有47个星座,沿黄道天区(北天星空与南天 星空的相交区)有12个星座。
一、认识星座
一、认识星座
大熊座
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 动方向 _相_反_(相反或相同), 2.摩 擦力的大小与___压_力_的_大及小 _ _接_触_面_的粗_糙_程_度__有关。
3、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物体受到摩擦阻
力作用的是( D)
A、足球被脚踢出后在地面上滚动越 来越慢,最后停下来。
结论: 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条件下,摩擦 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探索宇宙》宇宙PPT课件

0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在很久以前,人类只是靠肉眼能看到的星只有6000~7000颗。
公元10世纪的中国古星图。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 之一。
பைடு நூலகம்
0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制作出 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使人们看到 了更远的天空。
我国代号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计划已于2004年开始实施,中国月球探测计 划分3个阶段,可以用“绕、落、回”3个字分别概括:
绕:在2007年发射一 颗月球卫星“嫦娥一 号”,绕月工作1年, 获取一些科学数据。
落:在2010年之前 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 月球。
回:在2020年之前 登月机器人在采集月 球表面的一些样本后 返回地球。
01 膨胀的宇宙
天空中的星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01 膨胀的宇宙
我们看到的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01 膨胀的宇宙
银河系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构成的庞大的恒星
集团。。 在银河系里,恒星的总数在1000亿颗以上。 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银河星云、星际气体和 尘埃。
01 膨胀的宇宙
人们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而且科学家还发 现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
02 充满活力的宇宙
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
02 充满活力的宇宙
有些恒星自身还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宇宙。
0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在很久以前,人类只是靠肉眼来观测天象,能看到的星只有6000~7000颗。
·教 科 版 六 年 级 下 册 科 学 课 件 ·
《3.7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探索宇宙》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基本的宇宙科学概念,例如恒星、行星、星系等;能够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并得出结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星空,识别不同的星座;通过实验探究行星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理解宇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天文望远镜、星球模型、星座图等教具;2. 布置观察星空的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观察记录;3. 搜集有关宇宙的科普资料,供课堂讨论使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些关于宇宙的短片,让学生感受宇宙的浩瀚,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2. 介绍一些关于宇宙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宇宙有初步的了解。
(二)新课教学1. 观察星空(1)教师准备一些星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星空,了解一些常见的星座和行星。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尝试自己画出一些星座和行星。
2. 宇宙的探索(1)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包括望远镜的使用、太空探测器的发射等。
(2)讨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可能的探索方向。
3. 宇宙中的物质(1)介绍宇宙中的物质构成,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彗星等。
(2)讨论这些物质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4. 宇宙的演化(1)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包括大爆炸理论、暗物质、暗能量等。
(2)讨论这些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它们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影响。
(三)课堂互动1. 提问: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关于宇宙的问题,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一起讨论和解答。
浙江·初中科学目录(全部)

浙江初中科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1.1科学在我们身边1.2 实验和观察1.3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4 温度的测量1.5 质量的测量1.6 时间的测量1.7 科学探究第2章观察生物2.1 生物与非生物2.2 常见的动物2.3 常见的植物2.4 细胞2.5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2.6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第3章地球与宇宙3.1我们居住的地球3.2 地球仪和地图3.3 太阳和月球3.4观测太空3.5 月相3.6 日食和月食3.7 探索宇宙第4章物质的特性4.1 熔化与凝固4.2 汽化与液化4.3 升华与凝华4.4 物质的构成4.5物质的溶解性4.6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1.1 感觉世界1.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3 耳和听觉1.4 光和颜色1.5 光的反射和折射1.6 眼和视觉1.7 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第二章运动和力2.1 运动和能的形式2.2 机械运动2.3 力的存在2.4 力的图示2.5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2.6 摩擦的利和弊2.7 牛顿第一定律2.8 二力平衡的条件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3.1 动物的生命周期3.2 新生命的诞生3.3 走向成熟3.4 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3.5 植物一生3.6 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4.1 地球的自转4.2 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4.3 地球的绕日运动4.4 日历上的科学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一板块4.7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八年级上册第1章生活中的水1.1 水在哪里1.2 水的组成1.3 水的密度1.4 水的压强1.5 水的浮力1.6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7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9 水的利用和保护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2.1 大气层2.2 天气和气温2.3 大气的压强2.4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2.5 风2.6 为什么会降水2.7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2.8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9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侯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3.2 神奇的激素3.3 神经调节3.4 运动的行为3.5 体温的控制第4章电路探秘4.1 电路图4.2 电流的测量4.3 物质的导电性4.4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4.5 变阻器的使用4.6 电压的测量4.7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4.8电路的连接八八年级下册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1 模型与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2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3 原子结构的模型1.4 组成物质的元素1.5 表示元素的符号1.6 表示物质的符号1.7元素的物质的量第2章空气与生命2.1 空气2.2 氧气与氧化2.3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2.4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2.5 光合作用2.6 自然界的氧和碳的循环2.7 空气污染与保护第3章植物与土壤3.1 土壤中有什么3.2 各种各样的土壤3.3 植物与土壤3.4 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3.5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3.6 保护土壤第4章电和磁4.1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4.2 电生磁4.3电磁铁的应用4.4 电动机4.5 磁生电4.6 家庭用电4.7 电的安全使用九九年级上册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1.1 物质的变化1.2 探索酸的本质1.3 探索碱的本质1.4 几种重要的盐1.5 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1.6 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1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2.2 物质转化的规律2.3 常见的材料2.4 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3.1能量的相互转化3.2 能量转化的量变3.3 认识简单机械3.4 动能和势能3.5 物体的内能3.6 电能的利用3.7 电热器3.8 核能的利用3.9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4.1 食物与摄食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4.3 体内物质的运输4.4 能量的获得4.5 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4.6 代谢的多样性九年级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1.1宇宙的起源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3恒星的一生1.4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5 生物的进化1.6 进化与遗传第2章生物与环境2.1 种群和生物群落2.2 生态系统2.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3章人的健康与环境3.1 健康3.2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3.3 身体的防卫3.4 非传染性疾病3.5 照顾好你的身体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1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4.2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4.3 实现可持续发展。
3-7探索宇宙(习题)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3.7《探索宇宙》习题一、选择题。
1.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时间顺序正确的是()。
A.古人观月→人类首次登月→望远镜的发明→天向计划B.古人观月→天问计划→人类首次登月→望远镜的发明C.古人观月→望远镜的发明→人类首次登月→天向计划D.古人观月→天问计划→望远镜的发明→人类首次登月21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
A.中国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B.美国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C.澳大利亚望远镜致密阵列D.美国的绿岸射电望远镜3. 人类使用望远镜、运载火箭、各种航天器去探索宇宙,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的制作人是()。
A.法国科学家卡蒂娅·喀夫特B.英国科学家弗莱明C.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D.英国科学家胡克4. 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A.加加林B.阿姆斯特朗C.杨利伟D.刘洋5. 目前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的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包括()。
A.“神舟”系列载人飞船B.“天宫”空间站C.“嫦娥”系列探月卫星D.航天员登月考察二、填空题。
(1) ____________是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球以外的天体。
(2) 2019年1月3日,____________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3)为了更好地观测宇宙,人类利用____________将望远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航天员等送到太空,人类还在太空建设____________。
(4) 1969年7月,美国的____________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月球的表面。
三、.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出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诞生的三百多年里,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
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
探索宇宙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探索宇宙教案二、课时:2课时三、年级:五年级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2. 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宇宙的基本概念:恒星、行星、星系等。
2.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大爆炸理论、宇宙的膨胀等。
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望远镜、航天器、太空站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宇宙星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宇宙的学习氛围。
2. 基本概念:介绍恒星、行星、星系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
3. 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讲解大爆炸理论,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宇宙基本知识和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成果,如航天器、太空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讲解望远镜、航天器等工具在宇宙探索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
3.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宇宙探索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未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方向。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宇宙基本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宇宙星空图片。
2. 宇宙探索成果图片。
3. 相关科普书籍和视频资料。
十、教学建议:1.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安排适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观星、参观天文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的奥秘。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宇宙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定期组织宇宙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宇宙的最新研究成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探索宇宙》教案(2022精编版)

7.探索宇宙【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2.知道人类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地认识和探索宇宙。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
[科学态度目标]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通过改进技术与工具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
[难点]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提炼。
【教学准备】[学生]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教师]宇宙知识相关网站、教学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自从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对我们身处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兴趣。
(教学提示:出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登封观星台的图片。
)如果把人类有意识地观测和记录天体作为探索宇宙的开端,那么到今天,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
2.提问:你们知道人类是怎样一步步探索宇宙的吗?科技的进步是如何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宇宙的?(预设:一开始通过肉眼观测天象,到后来通过望远镜等仪器进行观察;科技发展到后期,人们通过发射火箭,离开地球进入太空观察宇宙。
)3.揭题:没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发生了改变,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人类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宇宙的。
(板书:探索宇宙)[设计意图]从古老的天文台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观察宇宙的历史之悠久。
对人类如何探索宇宙,科技怎样发挥作用进行提问,调查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了解人类探究宇宙进程的兴趣。
二、探索与研讨探索一: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或提供拓展资料及相关网站。
)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时间点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尝试对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寻找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拖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 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 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 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 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 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 大约76年一次 上次出现是在1986年,下次是 2062 年
九大行星远近顺序: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 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2、九大行星:(与太阳由近及远 ):
水 金 地 火 木 土 天王 海王 冥王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 木星和土星 他们的显著特征: 都有美丽的光环 (土星还是卫 星最多的行星) 木星表面的大气是激烈运动的; 木星大气的特征:木星上有大红斑 思考:土星上的光环是什么?P114图3-44
太阳系有多大?
太阳
• 太阳是距离地球 最近的恒星,是 太阳系的中心天 体。太阳系质量 的99.87%都集 中在太阳,它强 大的引力控制着 大小行星、彗星 等天体的运动。 它孕育了地球文 明,并且始终影 响着地球生物。
水 星
离太阳最近; 公转最快; 貌似月球 -----没有大气、 没有水、 昼夜温差大、 有环形山。
阅读第112页,完成书本 第112页的第1、2题。
哈雷彗星的轨道
看图
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 中心天体是什么? 太阳、九大行星、 卫星、小行星、彗 星、流星体等组成 中心天体是太阳(质量大),占太阳系总质 量的99.86%,其他天体绕日自西向东公转 太阳系范围达4500个天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 单位(日地为1) 具体来认识一下太阳系
火 它的最引人注目的地形 星 特征是干涸的河床。它们多 与 地 球 最 相 似
达数千条,长度从数百千米 到10000千米以上,宽度也 可达几千米到几十千米,蜿 蜒曲折,纵横交错,极为壮 观。它们主要集中在火星的 赤道区域附近。
• 火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四颗行星。肉眼看 去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的亮星。 • 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
其它还有陨铁。
世界最大的陨石——1770 kg
流星体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 燃烧,绝大多数在落地以前都已完 全燃烧,极少数没有燃烧完,落到 了地面上我们把这些称为陨星或陨 石。
南极冰层中发现的陨石,形成于 约 180 万年前,可能来自火星。
南极 Derrid 峰发现的陨铁。其含大量 的铁和镍。它可能是一颗已毁灭的小行 星内核的一部分
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肉眼——望远镜 ——人造卫星(航天探测器)——载人航天器 2、探索宇宙的目的,利用宇宙的 (1)空间资源: 高真空,强辐射(宇航衣,银白),失重状态 (2)太阳能资源 (3)矿产资源(如月球) 3、负面影响——太空垃圾 处理:(1)推到其他地方 (2)回收
哈勃太空望远镜
太空望远镜 航天探测器
白天受太阳暴晒,温度高 达400摄氏度以上,夜晚一下 子又冷到零下200摄氏度。
• 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中国古代称水 星为辰星 ,西方人称水星为墨丘利 .
水星地表
水 星 日 出
水星地表
亿万年前水星可能 发生过火山活动,星 面上现在可见几处似 火山熔岩形成的平原 地区,还到处遍布大 大小小的陨星坑。
吉林1号陨石,重1770公斤,是 世界上最大的陨石
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彗星---扫帚星
流星
三、银河系
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像太阳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1光年=94 608亿千米(距离单位) 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 读图(课件):俯视图、侧视图分别像什么? 宇宙是无限的、均匀的,同时又是有层次的。
• 湛蓝的海洋,棕红的陆地,苍郁的森林配上大气中漂浮的朵朵 白云,离太阳第三近的地球已是大家公认最美丽的行星。 • 地球比金星离太阳略为远一点,约1.5亿公里,它是太阳系中唯 一一颗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 生命存在的星球。 • 它的地质活动的激烈程度在九大行星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思 木星表面的大气有何特征呢? 考 : 木星表面是激烈运动的大气 大 红 斑 是 如 大红斑 何 形 成 的 ?
木 星 赤 道 附 木近 星明 大暗 气相 间 中的 的美 云丽 带条 纹 和 红 斑
——
太阳系中卫星最 多、密度最小的行星; 气体球、体积大、有 美丽光环,是最漂亮 的一颗行星。 • 土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 远的次序是第六颗;按体积和质量都排在第二 位,仅次于木星。它的一昼夜只有地球上的10 小时14分钟,白天只有5个小时左右。由于快速 自转,形状变得很扁。土星的赤道半径和极半 径相差6000多千米。
木 星
太阳系中体 积最大的行 星气体球、 卫星多、有 光环。
•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惹人注目的一颗行星,它是行星九 兄弟中的老大---个儿最大。它的亮度仅次于金星。 • 中国古代把它叫做“岁星”,用它来纪年 。西方则称 木星为“朱庇特(Jupiter)”,即罗马神话中的主神。相 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王者---天神宙斯。
金 星
最 “亮 启的 明行 星星 ” 太 “白 长金 庚星 星 ” ---
• 金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 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 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 “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 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 “长庚”。 • 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 最亮的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 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 洛狄忒(Aphrodite)---爱与美的 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 斯(Venus)---美神。 金星最亮的时候,比著名的天狼星 还亮14倍。白天它不会被太阳完全淹 金 星 没,夜晚它还能把人和地上的物体照 日 出影子。 金星离太阳比地球离太阳近 出 约1/3,它得到的太阳光照比地球得到 的多1倍。另外,它的反照率特别大, 在所有行星中名列第一 。
彗尾的方向始终是背向太阳 彗尾长度变化规律:越靠近太阳,彗尾越长 ?
彗彗 尾尾 长的 度方 的向 变是 化怎 规样 律的 是 怎 样 的
?
3、彗星
(1)彗尾的方向始终是背向太阳 。 (2)彗尾长度的变化规律 是越靠近太阳,彗尾越长 。 (3)分析形成此规律的原因:
彗星是由岩石的碎块、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 的“大冰球”。当彗尾接近太阳时,内部物质 受 热“蒸发”形成气体和尘埃,在太阳光和太阳 风 的作用下,这些气体和尘埃则被推往背向太阳
土 星
小多 冰小 块石 组块 由 成和 许
从土卫六上看土星
土 星 的 光 环 由 什 么 组 成 ?
——
天 王 星
表面有氢和甲 烷气体,有光环。
天王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排行 第七,在古老的希腊神话中,天王 星被看作是第一位统治整个宇宙的 天神---乌拉诺斯(Uranus)。
天王星最奇特的是它的自转轴几乎倒在它轨道面 上,也就是说,它是“躺”着自转的。而其他行星都 是“站”在轨道上自转。
四、宇宙 1、宇宙的解释 宇:空间 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50亿光年 宙:时间 100多亿年 2、宇宙包括 宇宙由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组成, 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已知宇宙 河外星系 银河系 恒星世界 太阳系 地月系
其它八大行星和卫星
总星系
地球 月球
宇宙是无限的、均匀的,同时又是有层次的。
五、探索宇宙
问题: 什么是流星现象? 什么叫陨星和陨石?
流星体:太阳系中有许多绕太阳公转的固体小块。
流星:流星体在靠近地球轨道时,有些被地球引力 场俘获,在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产
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叫“流星”。
流星群:很多分散的流星体聚集在一起。 流星雨:聚集的流星群冲入大气层燃烧的过程。 陨星:流星或流星雨没有烧尽的部分落到地球表面。 陨石:陨星中,主要由岩石构成的叫陨石,
第七节 探 索 宇 宙
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 人类很早就用肉眼观察到了水星、金星、火星、 木星、土星。 • 公元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 • 公元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第一 次揭开了太阳系神秘面纱。 • 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天探测器的运用,使人 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太阳系行星中木星最大,可以容纳1300多个地球,质量是地球 质量的300多倍。把太阳系所有其他行星的质量全加起来还不及木 星质量的一半。 木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11.86年, 与太阳平均距离是7.78亿千米。
木星
木星离太阳遥远, 木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低得多。根据“先 驱者”11号宇宙飞船测得的温度约为-150°C。 木星自转很快,自 转一周只需9小时50分30秒,是太阳系中自转最快的一个。由于快 速自转,使木星形状变扁,不是正圆形,而是中腰鼓起的椭圆形。
天 王 星 星 卫 三
海 王 星
海王星是远日行星之一,按照同太 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为第八颗 行星。只能在天文望远镜里才能看到它。 由于它那荧荧的淡蓝色光,西方人用罗 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的名字 来称呼它。在中文里,把它译为海王星。
冥 王 星
离太阳最远,质量 最小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