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7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四、课题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要点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 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湖心亭看雪教案

ꢀꢀ(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 候去的。 ꢀꢀ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 ꢀꢀ; 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 ꢀꢀ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 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 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 ꢀꢀ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 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 ꢀꢀ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 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 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
ꢀꢀ6、好,继续品读,哪些句子是总体描绘?总体描绘的景有什么特点?(广 漠、空旷、寂寥、梦幻、朦胧等)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 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 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 可以帮助到您, 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散文, 是文人学士所钟爱的一种体裁, 他们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 山水本是无情物, 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 山水便有了性情, 自然便有了生命, 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
《湖心亭看雪》就是明代散文家张岱所作的散文, 它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了雪后西湖的独特风光, 在苍茫广袤的冰雪世界中, 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 感觉诗情画意, 学习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 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猜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 注释较详细, 学生自读课文, 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熟练背诵。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 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 文人墨客慕名而来, 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装浓抹总相宜。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游记。
3、读准注音: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4、解释实词: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一芥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三、走进课文1、老师范读2、同学读课文,以组为单位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第1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课时:一课时一、导课: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
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
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
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习情况1、查字音。
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④特殊句式a。
判断句b。
倒装句3、查课文翻译。
(复习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

Any restriction starts from within.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湖心亭看雪》教案1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1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__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__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自主学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挐一小船()5)雾凇沆砀()6)上下一白()7)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9)客此()10)莫说相公痴()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精选5篇〕湖心亭看雪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p 。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铺垫引入:“未假设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冲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
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
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1.老师设置背景音乐,老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
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之“奇”(奇行、奇景、奇遇、奇人)
2. 学习了解“对面落笔”“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本文作者独抱冰雪,孤高遗世的高洁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之“奇”。
难点:品味“奇”,体会作者情怀。
三、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比较鉴赏法
四、学法:
1.诵读法
2.品味鉴赏
3.合作讨论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环节
(一)导入
苏轼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温柔缠绵;杨万里的心中有一个夏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夏意浓浓。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诵读奇文
1.抽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提高朗读水平。
(先评价,后提意见)(评价内容:读音、句读、情感)
3.老师范读。
4.释疑解难:全班交流课文中词句方面的疑难。
5.展示重点词语,小组竞答。
是日更.定 (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上下一白. (白色) 强饮三大白.(酒杯)
上下一.白 (全) 客.此(客居)
焉.得(怎么能) 人鸟声俱绝.(消失)
(三)踏字寻“奇”
接下来,我们将踏上寻“奇”之旅,文章第一段开头主要记叙作者出行,细细品味,这次出行有奇怪之处。
所以老师将其概括为“奇行”,同学们还能概括出文章中其它的“奇”吗?
奇
行景遇人
1.品“奇”行
大雪三日,雪下了很久了,湖中人鸟声俱绝,冰天雪地,万籁无声(柳宗元《江雪》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苍茫孤冷)如果是寒假,你遇到这样的天气该做什么?晚上呢?独守家中,自有暖意驱寒,可作者却撑舟孤往,只想独抱冰雪。
作者出行可谓是“奇”行。
2.赏“奇”景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男女分角色朗读。
比较鉴赏
重点品味:“与”字,多余吗?去掉读感受如何?(生读品味)原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改为: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天地相连,合而为一,苍茫无垠,使人唯觉其大!
品量词: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似有似无,依稀恍惚,使人唯觉其小!
一切景语皆情语,陌上纤尘,何其孤楚,何其悲怆。
引导学习: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为白描。
补充:白描
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诵读“白描”的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看“奇”遇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本想独抱冰雪,却于湖心亭奇遇亭中人。
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
绝地相遇,有何反应?齐读文字。
重点品析:
大喜——情趣相投,人生最是知音难寻。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要求学生用四川话翻译)
此:这样。
怎样的人?文言翻译有时要补。
有此的人? ( 高雅、志同道合)了这句话是谁说的?如果你是张岱,看到亭中人,你心里怎么想?知音难求。
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自然是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
然而,为何说“强饮”?
强饮:①酒力不胜;②强颜欢笑:勉强,心情不好,无心饮酒。
思考:亭中人和作者是知己吗?
有两人
..铺毡对坐——独.往湖心亭看雪(呼朋结伴,独来独往)
一童子烧酒炉
...
..正沸——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
...
..——是金陵人
总结:寻求热闹——享受孤独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看来作者并不把亭中人当作知已,只是人生一过客而已!他不愿和人深交,他定是选择要特立独行,形影相吊,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
4.识“奇”人
文中有很多地方都写出了张岱是个奇怪之人。
奇在何处?
后四排学生齐读课文。
(如时间不够省去朗读)
展示:
湖心亭看.雪,为何不是赏?无心赏,心事重重。
崇祯
..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
(明已亡,故国长存于心)
独.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曲高和寡,孤傲)
客.此(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回不去的是明朝,广阔天地,竟无自己心安之处,何处有故乡?尽是他乡之地)结尾: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痴”释义:“知”通“智”,心智有病。
1. 傻,无知;
2. 精神失常,疯癫;
3. 入迷,极度迷恋
舟子口中的“痴”是何意?(精神失常,疯癫)
谁解作者痴?(入迷,极度迷恋。
)
从题目看,张岱迷恋什么?
明确:自然
①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在其眼里,雪是节,冰是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
文中作者是孤独的,因为大明将亡,我心如冰。
陷入忧国之思,而不可自拔。
痴心:孤高遗世,独抱冰雪,忧国之思。
课堂小练笔:
文章以舟子的话来收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
如果你是张岱,你会有怎样的反应?说什么?做什么?说明理由。
(最好用文言补写)
课堂小结: 忆往者,实无奈,心中清苦谁知……独抱冰雪,只愿,将那满腔之思,凝固于心,孤高遗世,只愿,在这苍茫天地间,但做一粒而已。
七、作业:
必做:背诵课文,练习册《名校金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