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2x3

合集下载

36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6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6 风湿病科。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尪痹是一种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所致。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XXX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在中医证候诊断方面,风寒湿痹证表现为关节疼痛,重者有肿胀,XXX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湿热痹阻证则表现为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痰瘀痹阻证则表现为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肝肾不足证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喜暖,临床常伴气血亏虚可有乏力,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在治疗方法方面,针对不同的证候,中医采用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

对于风寒湿痹证,治疗方法是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对于湿热痹阻证,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祛湿通络。

对于痰瘀痹阻证,治疗方法是化痰活血,通络止痛。

对于肝肾不足证,治疗方法是补肝肾,滋阴养血,通络止痛。

1.风湿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推荐方药:对于风湿偏盛者,建议使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包括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秦艽、桂枝、青风藤等。

对于寒湿偏盛者,可以选择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包括制川乌(或制附片)、桂枝、赤芍、生黄芪、白术、当归、生薏仁、羌活、防己、生甘草等。

当然,也可以选择中成药具有同等功效。

中药泡洗: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祛风散寒,祛湿通络的中药,煎煮成200ml,使用中医泡脚桶,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度,浸泡数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xx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xx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xx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xx以内。

(2)中期:伤后2xx~4xx。

(3)晚期:伤后4xx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青枝型骨折横断型骨折粉碎型骨折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血瘀气滞证瘀血凝滞证肝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的患者。

尪痹(类风湿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1.引言尪痹,又称类风湿性肺炎,是一种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合并肺部疾病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关节炎症、肺部症状和肺功能异常。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体系,对尪痹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独特理论和临床经验。

本文将介绍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内容和重要要点。

2.中医临床路径的定义和作用中医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对某一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程、治疗和观察指标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3.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内容尪痹中医临床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诊断要点尪痹的中医诊断要点主要包括四肢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久床留厥,症状如类风湿关节炎一般,同时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肺部症状,以及相应的肺功能异常。

3.2 辨证要点尪痹的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等病机。

具体辨证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3.3 治疗原则尪痹的中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理气止咳等。

具体治疗可选用针灸、中药煎剂、外敷疗法等。

3.4 随访观察要点尪痹的中医随访观察要点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变化、肺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等。

根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重要性和优势中医临床路径在尪痹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优势。

其通过规范化治疗和观察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对患者提供连续、系统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中医医疗的推广和发展。

5.结束语尪痹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管理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大偻(TCD编码:BNV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ICD-10编码:M45.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纽约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

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常见证候: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0~135-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偻(强直性脊柱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大偻(TCD 编码:BNV070)和强直性脊柱炎(ICD-10 编码:M45.991)的患者。

2.若患者已使用西药治疗,可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4)肝功能、肾功能(5)ESR、CRP、RF (6)HLA-B27 (7)X线片(脊柱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受累关节X片、CT或MRI、骨密度、骨代谢、受累关节超声、心脏彩色超声、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ANA、ENA、AKA、APF、抗CCP 抗体、C3、C4、IgG、IgM、IgA、HBsAg、心肌酶、血脂、血糖、电解质等。

尪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1.病因与病机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尪痹)是一种以自身免疫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中医认为,尪痹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先天禀赋及环境因素等,导致人体正气受损,邪气入侵,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病理变化的发生。

2.临床表现尪痹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发热、食欲减退、关节疼痛和肿胀、斑疹、白细胞减少、贫血等。

根据中医的观察,尪痹的临床表现可能与血瘀、湿邪、肝肾不足等因素相关。

3.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诊疗步骤和治疗方法,对尪痹患者进行系统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中医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3.1.诊断步骤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X光片显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伸直消失,严重疼痛伴功能障碍)(ICD-10:M06.991)行全膝关节置换术(ICD-9:81.540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慢性病程,手关节等多关节发病,膝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伴明显晨僵、关节肿胀等。

2.体格检查:患膝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屈曲挛缩畸形、外翻畸形、或关节融合等。

3.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类风湿5项等化验指标以及X 线检查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膝骨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膝骨关节炎病变终末期。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对于术前畸形严重患者(屈曲挛缩大于45°,或关节僵直甚至融合等),为术后康复锻炼需要,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06.991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编码。

2.膝关节病变终末期,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甚至消失。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有改善患膝疼痛及活动度的要求。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术前完成功能量表(KSS评分);(2)血常规、血型(ABO 血型+Rh因子)、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血沉、CRP;(3)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4)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5)手术部位X线检查:患膝负重正侧位、髌骨轴位、下肢全长片;(6)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类风湿5项、免疫8项、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颈动脉超声等。

(完整版)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完整版)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合用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病的住院患者。

一、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痹病(TCD编码: BNV26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病(ICD-10 编码 : M17.961 )。

(二)诊断依照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研究促使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联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关节工作委员会《膝骨关节炎中医诊断专家共识》( 2015 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 年版)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分期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断方案(2017 年版)”。

(1)发生期(2)缓解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断方案(2017 年版)”。

(1)气滞血瘀证(2)寒湿痹阻证(3)湿热痹阻证(4)肝肾亏虚证(5)气血衰弱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断方案(2017 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

2.患者适归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1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好者。

3.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但在住院时期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4.各样守旧了无效半年以上, X 线片显示为后期改变,有全膝置换术指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采集该病种不一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膝关节 X 线片;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 +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沉、凝血功能; C-反响蛋白;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 X 线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