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摘要】目的对比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的效果。
方法自我院于2020.1-2021.1期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7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5,瑞芬太尼)及对比组(n=36,芬太尼),两组均给予全身麻醉,将其麻醉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基本一致,P>0.05;研究组唤醒时间及定力恢复时间短于对比组,P<0.05。
结论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均有显著麻醉效果,但瑞芬太尼麻醉后唤醒时间及定力恢复时间较短,建议临床采纳。
【关键词】麻醉科;芬太尼;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外科手术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麻醉方式,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肌肉或静脉注射等方式使麻醉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对神经中枢系统产生抑制,从而患者痛觉、神志消失及骨骼肌松弛,有效保障手术顺利进行[1]。
但在手术过程中可受到体位不耐受、药物残留等因素影响造成患者疼痛、躁动,降低手术效果的同时引发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均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属于阿片类镇痛药物,瑞芬太尼具有强效、起效快、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具有药效强、短时间内起效、循环稳定的优点,目前临床针对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的麻醉效果存在较大争议[2]。
本文现针对我院71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对比瑞芬太尼及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于2020.1-2021.1期间收治的71例行手术治疗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比组,研究组35例,对比组36例,均给予全身麻醉术,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IRB-2020-289)。
研究组男女比17:18,最小20岁,最大60岁,均值(45.67±5.86)岁,普外科手术12例,口腔科手术5例,骨外科手术10例,泌尿外科手术8例;对比组男女比18:18,最小23岁,最大62岁,均值(46.21±5.58)岁,普外科手术14例,口腔科手术8例,骨外科手术8例,泌尿外科手术6例。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分析发布时间:2022-06-26T02:18:37.450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7期作者:杨盛茂[导读]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中的效果比较杨盛茂黑龙江省绥化万康医院,黑龙江绥化152000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中的效果比较,同时比较安全性。
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全身麻醉的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芬太尼麻醉,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麻醉,对比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手术1h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显著升高,P<0.05。
观察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相比对照组更短,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更低。
结论: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中具有起效快、苏醒快、安全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瑞芬太尼;芬太尼;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在临床上比较多见,麻醉存在一定的风险性[1],易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易导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增加风险。
为此,选择适合的麻醉药物,降低不良反应,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十分重要。
本研究对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中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3月~2021年8月在我院进行全身麻醉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手术肿瘤包括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胆囊切除、甲状腺切除等手术,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症。
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3~75岁,平均(47.25±3.16)岁;体重48~89kg,平均(62.13±5.18)kg;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6岁,平均(47.12±3.39)岁;体重45~87kg,平均(62.08±5.59)kg;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首先给予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进入手术室后给予患者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并建立外周静脉通路;给予患者氧气吸入后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药物包括咪唑安定、维库溴铵、丙泊酚;在插管后吸入异氟醚,控制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30~40mmHg,术中持续给予患者3~6mg/kg丙泊酚,手术结束半小时前停止异氟醚,并连接微泵镇痛。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对比分析

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全身麻醉是指患者经呼吸道吸入、肌肉或者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抑制患者的中枢系统,使患者出现全身痛觉消失、神志消失和骨骼肌松弛等可逆性的临床表现。
麻醉药物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主要与其血药浓度有关。
当麻醉药物经代谢排出体外后,患者的全身感觉及各种反射可慢慢恢复[1-2]。
在麻醉过程中,我们要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尤其是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稳定。
同时也应该减少围术期患者的躁动和呛咳。
这前提除了患者体质,手术类型及麻醉方法外,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也至关重要[3]。
该研究则是对比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各类外科手术全身麻醉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为麻醉医师在药物选择上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该院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类患者6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48±4.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及疾病构成上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静吸复合麻醉,术前8h 禁食水。
入室后连接多参数检测仪,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情况。
同时开放外周静脉通路,然后给予患者平衡液静滴,在静脉诱导时采取咪唑安定0.05mg/kg ,维库溴铵0.1mg/kg ,丙泊酚1mg/kg ,插管完毕后吸入异氟醚,采取机械控制患者的呼吸频率,维持患者的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0mmHg 左右,术中根据患者情况调节丙泊酚3~6mg/kg ,在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止吸入异氟醚,同时给予患者接内置的镇痛泵。
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示除给予上述药物外加用芬太尼2ug/kg ,在术中加用芬太尼0.2ug/(kg ·min),术后镇痛泵中采用芬太尼以2ug/kg 的速度泵入镇痛。
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示除给予上述药物外加用瑞芬太尼1ug/kg ,在术中加用瑞芬太尼0.1ug/(kg ·min),术后镇痛泵中采用芬太尼以1ug/kg 的速度泵入镇痛。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效果的比较

【 文章 编号】 1 6 7 4 — 4 7 2 1 ( 2 0 1 4 ) 0 1 ( a) 一 0 1 2 4 — 0 3
Th e c o n t r a s t a p p l i c a t i o n e fe c t o f r e mi f e n t a n i l a n d f e n t a n y l d u r i ng g e n e r a l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Re s u l t s T h e MAP a n d HR l f u c t u a t i o n s o f i n d u c t i o n p e i r o d a n d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i n ro g u p A wa s l e s s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g r o u p B , t h e o p e n a n d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e x t u b a t i o n a n d a n s w e r s t o t h e p o i n t o f t i me , t h e n u mb e r o f c a s e s n e e d i n g p o s t o p e r a —
a n a e s t h e s i a
S U Ku n - h u a P h a r ma c y De p a r t me n t , C e n t r a l P e o p l e S Ho s p i t a l o f Yi c h a n g Ci t y i n Hu b e i P r o v i n c e , Yi c h a n g 4 4 3 0 0 0 , Ch i n a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

对比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效果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它们在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中的使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心脏病患者因为其心脏病情的特殊性,对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对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的全身麻醉,需要对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效果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一、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药理作用的对比1. 舒芬太尼:舒芬太尼是一种芬太尼类麻醉药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其作用机制为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μ受体结合,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舒芬太尼的半衰期较短,停药后较快地恢复呼吸功能,使得其被广泛应用在全身麻醉中。
二、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中的效果对比1. 镇痛效果对比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可以有效控制手术期间和术后疼痛。
然而由于瑞芬太尼的作用更迅速、更短暂,因此在麻醉结束后患者恢复更快,术后疼痛控制也更加有效。
2. 对心脏的影响心脏病人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时,对心脏的影响需要更加重视。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所不同:舒芬太尼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心肌抑制,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和心率降低;而瑞芬太尼的作用更加迅速、短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
因此在心脏病人的全身麻醉中,瑞芬太尼可能更适合用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3. 恢复情况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后的恢复情况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瑞芬太尼因为其作用更迅速、更短暂,使得患者在麻醉结束后恢复更快,可以更好地控制术后意识清醒时间,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选择适宜的药物对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的意义在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全身麻醉中,选择适宜的药物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从上述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但在心脏的影响和患者恢复情况上有所不同。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术中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探究

计 意 义( P > 0 . 0 5 ) . .
效: 患者存手术过程 巾没有 任何感觉 . 没有 …现体动或 手
动表现 , 手术操作可 以顺 利进行I z I ; 有效 : 患者存手术过 程巾…现
和( 1 8 . 4 5  ̄ 1 . 5 8 ) mi n , 术后 清醒时间组 间比较 。 差异无统 计学意 义
( 尸 > 0 . 0 5 )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手 术后拔管时间分别 为 ( 2 4 . 3 6  ̄ 2 . 5 7 ) m i n和( 2 0 . 7 2  ̄ 2 . 0 2 ) mi n , 术后 拔管 时间组间 比较 , 差 异无统
芬太尼联合应朋对患者进 行手术麻醉 , 而芬太尼的药理学特点 ,
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 S P S S 1 7 . 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 计量资
料表示采用 均数± 标准差 ( 贾 ) 形式 , 计量 资料进 行 t 检验 , 计数
无统计学意义( 尸 > 0 . 0 5 ) 。结论 应用瑞芬太尼对接受手术治疗 的患者实施术中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关键词】 瑞 芬 太尼 ; 芬 太尼 ; 术 中麻 醉
【 中图分类号】R 9 7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 0 7 4 2 ( 2 0 1 3 ) 0 5 ( a ) 一 0 0 9 1 — 0 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期 间镇痛效果比较【 n ( %) 】
1 . 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抽取该 院 7 6例接受手 术治疗的患 者病 例 . 将 其分为
对照组 和观察组 。对照组 患者 中男 2 1 例, 女 1 7 例; 年龄 l 6 — 8 3 岁, 平均 4 0 . 6岁 ; 1 4 例患 者有手术 史 , 2 4例患 者无手术 史 ; 观察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对比分析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应用对比分析作者:刘彦锋来源:《中外医疗》2015年第04期[摘要]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选择该院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类患者68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手术,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手术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瑞芬太尼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及手术期其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波动情况小于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关键词] 瑞芬太尼;芬太尼;全身麻醉;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114-02全身麻醉是指患者经呼吸道吸入、肌肉或者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抑制患者的中枢系统,使患者出现全身痛觉消失、神志消失和骨骼肌松弛等可逆性的临床表现。
麻醉药物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主要与其血药浓度有关。
当麻醉药物经代谢排出体外后,患者的全身感觉及各种反射可慢慢恢复[1-2]。
在麻醉过程中,我们要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尤其是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稳定。
同时也应该减少围术期患者的躁动和呛咳。
这前提除了患者体质,手术类型及麻醉方法外,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也至关重要[3]。
该研究则是对比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各类外科手术全身麻醉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为麻醉医师在药物选择上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该院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类患者6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48±4.6)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及疾病构成上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静吸复合麻醉,术前8 h禁食水。
入室后连接多参数检测仪,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情况。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应用于全身麻醉的比较分析

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应用于全身麻醉的比较分析董志华【摘要】目的:对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应用于全身麻醉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全身麻醉患者600例,随机抽取20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睁眼时间、术后语言恢复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对比无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两组患者的 MMSE 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MMSE 评分显著优越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全身麻醉对患者均会引起短暂认知功能障碍,瑞芬太尼起效快,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更快,更好,效果更优。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25【总页数】2页(P130-130,131)【关键词】芬太尼;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手术【作者】董志华【作者单位】内蒙古扎兰屯市呼盟第二人民医院,内蒙古扎兰屯 1626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全身麻醉作为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可引起机体代谢、内分泌以及免疫等一系列反应,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
伴随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大部分疾病均可应用手术进行治疗,同时给麻醉提出更高的要求和难度[1]。
而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对维持患者循环功能的稳定,减少应激反应的程度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00例患者选取其中的200例患者,分别给予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全身麻醉,现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全身麻醉患者600例,随机抽取200例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具备全身麻醉适应证,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及重症颈椎病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芬太尼和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应用于仝身麻醉的不同。
方法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常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每分钟A组瑞芬太尼0.1μg/kg,B组瑞芬太尼0.3μg/kg,C组芬太尼0.03μg/kg,持续静脉输注并吸入异氟醚和O2:N2O (2:1)。
结果B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A,C组(P<0.01),A,B组术后睁眼和拔管时间明显少于c组(P<0.01)。
A,B组术后需要镇稿的人数明显多于C组(P<0.01)。
结论高剂量瑞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低剂量瑞芬太尼和芬太尼。
标签:瑞芬太尼;芬太尼;血液动力学
瑞芬太尼是超短效阿片类药,分布容积小、起效快、清除快、消除半衰期短,作用终止与输注时间和剂量无明显相关性。
本研究旨在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或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I~II级,均为女性,年龄25~60岁,体重45~75 kg,肝肾功能正常,无神经系统疾病,未长期服用阿片类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
三组患者年龄、体重、麻醉时间、手术种类差异无显著性(P>0.05)。
随机分为A组瑞芬太尼0.1μg/kg,B组瑞芬太尼0.3μg/kg,C组芬太尼0.03μg/kg,各组均20例。
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0.1 g,阿托品0.5 mg。
1.2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上肢静脉,置18号套管针。
麻醉诱导以咪达唑仑0.05mg/kg,维库溴铵0.1 mg/kg,异丙酚1~2mg/kg,麻醉维持用瑞芬太尼0.1μg/kg或0.3μg/kg,芬太尼0.03μg/kg持续静脉输注并吸人异氟醚和O2:N2O (2:1)。
术中采用惠普监测仪持续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脉搏氧饱和度。
分别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及术后睁眼和气管拔管时间。
收缩压高于术前15 mmHg或心率超过90次持续1min以上或有吞咽、流泪、流汗、身体运动、睁眼等动作视为浅麻醉,增加异氟醚吸人浓度。
收缩压低于80 mmHg持续1min以上,加快输液速度,如仍然无效,静注10 mg麻黄素。
心率低于50次,静注阿托品0.3mg。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B组在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A,C组(P<0.01)。
A组需增加异氟醚浓度的患者多于B,C组。
术中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发生率出现在B组(见表1)。
术后需镇痛者A,B组高于C组(P<0.01)。
A,B 组患者术后睁眼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3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例数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随访,无1例术中知晓(见表2)。
3 讨论
围术期选择阿片类药的理想是血液动力学稳定、诱导和苏醒迅速,瑞芬太尼具有此特点。
本研究表明,浓度为0.3μg/(kg.min)的瑞芬太尼能明显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和术中麻醉浅反应。
此结果与以前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1-2]。
本研究设计的瑞芬太尼和芬太尼的持续静注浓度是基于相关文献[1],A组和C组在气管插管、切皮和麻醉维持时血压、心率的升高与B组比有明显差异。
这说明只有当瑞芬太尼达到一定浓度时才能抑制各种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
全麻中选择阿片类药,不仅希望其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同时也希望患者迅速清醒拔管。
本文结果显示,A和B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瑞芬太尼这一血流动力学特点使其更适宜冠脉搭桥手术和门诊手术[3]。
本研究结果,瑞芬太尼组患者术后需镇痛的人数多于芬太尼组,这是由于瑞芬太尼半衰期短,术毕停药后血药浓度迅速下降,患者很快感到疼痛,其他文献也有相关报道[3]。
因此,临床应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时应在停药前给予充分的镇痛措施。
总之,瑞芬太尼能有效的抑制全麻患者术中对手术刺激的反应,但术后疼痛的发生率高,因此采取何种措施有效地减少疼痛将是我们以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TWERSKY RS,JAMESON B,WARNER DS. Hemodynamics and emergence profile of remifentanil versus fentanyl prospectively compared in a large population of surgical 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2001,(06):407-416.
[2] 李大文.瑞芬太尼與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J].黑龙江医学2004(10)
[3]耿志宇.许幸.瑞芬太尼的临床药理学[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