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_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海岸》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海岸》课件 (共30张PPT)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边缘, 地势陡峭,坡陡水深。多岛屿、礁石。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 海岬和深入陆地的海湾,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分布: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粤、
桂、琼、台
利用: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3、海岸带
含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范围: 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
主体: 潮间带
海浪 潮汐
流水
4、影响海岸发 育的因素
洋流 生物 全球变暖 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引?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台湾野柳龟基岸海岸
哪些海岸 线平直,哪些海岸线曲折?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 8/42021/8/42021/8/4Aug-214-Aug- 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 8/42021/8/42021/8/4Wednesday, August 04,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 8/42021/8/42021/8/42021/8/ 48/4/2021

分布 江苏、山东(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河北等地
利用: 适合滩涂养殖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4、生物海岸
特点: 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
(1)红树林海岸
分布: 热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
低洼地带
利用: 抵御风浪侵蚀,又是鸟类及
潮间动物栖息地物种丰富。 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 地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 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课件海岸人教选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课件海岸人教选修2

P14 活动
海岸 类型
形态特征
利用方式
图A 砂质海岸 海岸坡缓,有砂质物质堆积 建优质海滨浴场
图B 基岩海岸
海岸为悬崖;坡陡水深、 海湾可以成为
海蚀地貌
天然良港,旅游
2、辽东半岛- 基岩海岸 江苏北部- 砂质海岸
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 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
砂质海岸
由砾石、沙子 堆积物颗粒较
堆积而成
粗,海滩宽阔
平坦
海滨浴场
台湾西侧பைடு நூலகம்岸
淤泥质海 岸
红树林
生 海岸

海 岸
珊瑚礁
海岸
类型
成因
特点
利用
典型
基岩海岸
陆地山脉或丘 地势险峻、坡
陵延伸入海的 陡水深、海岸
边缘
曲折
建港口、旅游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砂质海岸
由砾石、沙子 堆积而成
堆积物颗粒较 粗,海滩宽阔 平坦
红树林与泥沼 相结合的海岸
堆积物颗粒较细, 海岸宽度大,坡 度小,海岸线平 直
滩涂养殖
热带、亚热带 较低纬度的海 岸低洼地带
抵抗风浪,生 物多样性保护 和湿地保护
珊瑚虫的遗骸 和分泌物堆积 而成
热带基岩海岸 边缘
保护海岸。抵 抗海浪侵袭
珠三角海岸
广东、广西、 海南岛沿岸
南沙群岛
海岸的类型:
基岩海岸

类型 基岩海岸
成因
特点
陆地山脉或丘 地势险峻、坡
陵延伸入海的 陡水深、海岸
边缘
曲折
利用
建港口、旅游
砂质海岸
典型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淤泥质海 岸
红树林

高三地理《海洋、海岸、海底地形》人教新课标版选修2

高三地理《海洋、海岸、海底地形》人教新课标版选修2

《海洋、海岸、海底地形》选修2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1. 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海底地形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2.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海沟特点及其分布规律4.洋中脊的分布规律难点:运用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本章的知识结构课本中的部分“思考”答案要点P4“思考”:1.主要的海如地中海、红海、波罗的海、黑海、阿拉伯海、南海、东海、黄海、渤海、加勒比海、北海等等。

海峡如英吉利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直不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等等。

海湾如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等等。

2.红海属于陆间海,黑海属于内陆海。

红海在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黑海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3.渤海属于海湾,黄海属于边缘海。

渤海是太平洋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形成的海湾,黄海是在亚欧大陆边缘,通过岛屿与大洋分开。

P8“思考”:1.海洋是人类未来资源开发和空间利用的基地,所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1世纪,人类把海洋研究作为重点,所以称之为“海洋的世纪”。

2.海洋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能揭开许多地球之谜。

P10“思考”:杭州湾以北海岸线(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外)比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多曲折,沿岸多以丘陵、山地为主。

P13“思考”:珊瑚礁海岸的营造者是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红树林海岸上生长的红树,属于植物。

从二者的生活习性上看,珊瑚生长需要附着在牢固不动的物体上,基岩可以满足此需求;红树的根需要植入泥土中生长,淤泥质海岸可以满足此需求。

P14“活动”:2.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砂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P16“思考”:在处于成年期的大洋海底,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对称分布着洋盆、海沟和岛弧、大陆坡、大陆架。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件 精品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B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海底地形的成因
• 海底扩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1、炽热岩不断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 央裂谷带涌升 2、新洋底把老洋底向两侧挤推,导致 洋底不断扩张 3、洋底岩石年龄由大洋中脊向两侧 递增
珊瑚礁海岸
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岸海岸(岩岸) 特点: 1、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 入海的边缘 3、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分布着向海突出的海岬和 深 入陆地的海湾--岬湾相间 4、海岸线曲折,多天然深水港湾 5、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海蚀地貌
分布: 利用: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杭州湾以南的浙、闽、 粤、桂、琼、台 天然良港、旅游开发
南沙群岛
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海沟 大洋中脊
大陆边缘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水深大于200米
大陆隆:水深在1500~~5000米 大洋盆地:水深在3000~~6000米 海沟:水深在6000米以上
大洋中脊:顶部水深在2000~~3000米
洋中脊
1、找出图中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海岸低洼地带
澳大利亚大堡礁 生物堆积作用形成的 利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一种特殊海岸
避风良港
分布: 热带基岩海岸边缘-南沙群岛、
珊瑚礁(堡礁)
珊瑚礁(环礁)
澳大利亚-大堡礁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
类型 基岩海岸 砂质海岸 淤泥质海 岸
生 物 海 岸
成因
特点
利用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1海岸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1海岸课件新人教版选修2

2019/5/29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5/29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A.①②③ B.②③ C.②D.①③ 答案:A 解析:海岸带是海岸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 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以及 水下岸坡。
【例题2】 读图,完成下题。
典例透析 思维突破
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典例透析 思维突破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重难聚焦 释疑解惑
2.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 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如下表所示。
项目 内容
定义 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
组成
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 和水下岸坡等几部分
主体 潮间带;受潮汐涨落影响,是海岸相互转换地带
第一节 海岸
-1-
目标导航 定位方向
1.结合景观图片,理解海岸线、海岸带以及潮间带之间的位置关系。 2.理解海岸带的环境特征及影响海岸带发育的因素。 3.掌握不同类型海岸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方向。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重难聚焦 释疑解惑
海岸线、海岸带 1.掌握海岸线的概念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是海陆分界线。 (2)海岸线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 (3)海岸线不是一条直线。
省沿海
堆沙成积丘天性等然海堆的岸积优,地质往貌海往,滨形颗浴成粒场沙较堤粗、,常沙形坝、台沙湾嘴浊水溪的大
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组成 物质较细,以淤泥为主,海岸线平 直,土壤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 缺乏建设港口与浴场的条件
辽东湾、渤海湾 和莱州湾,苏北 海岸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有词云“惊涛拍岸”、有歌唱“慢慢地趴在沙滩上数着浪花一朵朵”……这些诗词、歌曲描述的都是海岸带的景观,世界上的海岸带景观都一样吗?不一样,又有哪些不同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线(1)概念: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特点:海面由于潮汐作用等因素而涨落不定,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2.海岸带(1)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

(2)特点: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3)影响因素:海岸在发育过程中,要受海浪、潮汐、洋流、流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思考讨论 1.我国海岸线变化较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入海口处,请解释其原因。

提示:由于我国的河流大多为东西流向,且不少河流都源远流长,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形成三角洲,从而使海岸线逐渐向海中推进。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1.基岩海岸(1)组成:基岩海岸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又称岩岸。

(2)形成:它是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3)特点:海岸线十分曲折,海岬与海湾相间分布;海岬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岛屿众多,海蚀地貌千姿百态。

2.砂质海岸(1)组成:砂质海岸通常为堆积性海岸,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

(2)形成:堆积物颗粒通常较粗,经海水冲刷和搬运,形成向海洋缓缓倾斜的沙滩。

(3)特点:海滩多宽阔平坦,常形成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3.淤泥质海岸(1)分布: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

(2)形成:平原河流流速较缓,只能携带颗粒较细的物质,故海岸物质的组成以淤泥为主。

(3)特点: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大多数淤泥质海岸土质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但是缺乏建造港口与浴场的条件。

最新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2.1 海岸课件ppt

最新人教版选修2高中地理2.1 海岸课件ppt
最新人教版必修+选修+复习课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海岸与 海底地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海岸
情境导入
课程目标
1.了解海岸 线、海岸带 的概念。 2.描述海岸 有词云“惊涛拍岸”、有歌唱“慢慢地趴在沙滩上数着浪花一朵 朵”……这些诗词、 歌曲描述的都是海岸带的景观,世界上的海岸 带景观都一样吗?不一样,又有哪些不同呢? 的主要类 型及特点。
一、海岸线和海岸带
1.海岸线 (1)概念: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 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特点:海面由于潮汐作用等因素而涨落不定,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 移。 2.海岸带 (1)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 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 (2)特点: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 最活跃的地带。 (3)影响因素:海岸在发育过程中,要受海浪、潮汐、洋流、流水以及生 物等因素的影响。
探究一
探究二
拓展延伸 如何利用等高线或等深线图看海岸线? 提示:在看等高线或等深线图时,把 0 米等高线或等深线就看作海岸线。 注意观察海岸线的长短、 轮廓特征是平直还是弯曲、 延伸的方向,可根据海 岸线特征判断区域位置、特征等。
3.淤泥质海岸 (1)分布: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 (2)形成:平原河流流速较缓,只能携带颗粒较细的物质,故海岸物质的 组成以淤泥为主。 (3)特点: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大多数淤泥质海岸土质 肥沃,适宜开展滩涂养殖,但是缺乏建造港口与浴场的条件。 4.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主要包括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 (1)红树林海岸是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分布在热带及亚热 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红树林海岸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 和海洋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作用。 (2)珊瑚礁海岸是由生物堆积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海岸。珊瑚礁由 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珊瑚虫生长在温暖、清洁、光线充足 的热带浅海环境中,多依托岩石生长。珊瑚礁对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起到良好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本章整合》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本章整合》ppt课件


低着头,心情就放松了,但那种放松对学习一点好处也没有,之所以会放松,就是因为觉得即便是自己开小差,老师也不知道。如果你往前看,不时地和老师眼神交会一下,注意力必然会集中起来。和老师眼神交汇的那种紧张感会让你注意力集中,并充
实地听完整堂课。

3、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新课内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下来。预习后尝试做课后练习题,不要怕出错,因为老师还没有讲,出错也是正常的。
2019/10/17
教学资料精选
11
谢谢欣赏!
2019/10/17
教学资料精选
12
本章整合
海岸线与海岸带
基岩海岸
海岸
砂质海岸
海岸类型
淤泥质海岸
海岸与海底地形
生物海岸 大陆架和大陆坡
海底地形的分布 岛弧和海沟
洋盆和洋中脊
海底地形的形成 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一、如何理解海岸线、海岸带?海岸带的优势有哪些?
1.掌握海岸线的概念要注意四个要点。 (1)是海陆的分界线。 (2)位置是变化的。 (3)海岸线的具体含义。 (4)海岸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具有一定宽度的一个沿海岸延伸的条带。 2.利用海岸带示意图,了解海岸线、海岸带、潮间带三者之间的位置关 系,海岸带的宽窄受地形影响,各地有差异。
答案:(1)大陆 密度较大、位置较低
(2)A (3)消亡 (4)美洲 (5)板块生长边界
编者语
• 要如何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45分钟如何保持时时刻刻都能认真听讲不走神呢?

1、往前坐

坐的位置越靠后,注意力就越难集中。老师不会注意到你的事实可以让你不再紧张,放心去做别的事情。坐在后面,视线分散,哪怕你是在看老师,如果有人移动,你的视线就会飘到那个同学的后脑勺上去,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而且,坐在后面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

河流流速与潮流流速此消彼长。

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为落潮流流速最快的时候;落憩为潮水落到最低时出现不涨不落的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

下图为“河口河流流速(指向下游)和含沙量过程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5届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

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降低为0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

下图为河口流速(指向下游)和含沙量过程线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1、河口含沙量最大时刻出现在()A.涨急时刻B.涨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C.落急时刻D.落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2、在一个涨落全潮过程中,泥沙总的运移情况是()A.向上游移动B.向下游移动C.在原地不动D.向上游和下游皆有可能【小题1】D【小题2】B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材料可知,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即河口流速最大时,潮流的速度最小;河口流速最小时,潮流的速度最大。

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减小为0的阶段,即河口流速增至最大的阶段。

读图可知,3时左右为落急时刻,而河口含沙量最大的时刻出现在图中的5时左右,由此可判断D选项正确。

【小题2】由材料可知,在径流和潮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可排除C;读图可知,当河口流速大于0的时候,由河口输往下游的泥沙要大于当河口流速小于0的时候由潮流输往上游的泥沙,故选B。

或者根据常识也应知道河流的泥沙总体运行趋势是流向河流下游的。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潮流流速与含沙量及泥沙的运动方向知识。

【来源】【全国百强校】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文综地理试题下图示意某河流地貌形成演化中的不同阶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该河流地貌演化时段的先后顺序为A. abcdB. badcC. cdabD. dacb7.野外考察发现P处沉积物混杂着较多粒径粗大的砾石,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 堆积作用强烈B. 侵蚀作用强烈C. 山洪暴发频繁D. 河流改道频繁8.与P处相比,T处沉积物A. 土壤更肥B. 粒径更小C. 地势更高D. 年代更老6.B 7.C 8.D【解析】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沉积物特点。

6.读图可知,b图中是在冲积扇上形成了冲沟,冲沟发育过程中,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沟谷水流得到地下水不断补给,则由暂时性的流水转变为经常性的流水,冲沟就演变为河谷,a图表示受流水下蚀作用后形成的河谷,河流形成初期,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故b图形成最早,随后才形成a图;到河流发育中期,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两岸侵蚀作用加强,即侧蚀增强,河流变弯、河谷拓宽,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形成d图河流地貌;最后,河流发育成熟期,长期侵蚀,河谷展宽,横剖面呈“U”型,如图c,故c图河流地貌最后形成。

故选B。

7.读图可知,P处位于河床两侧地势较高处,P处沉积物混杂着较多粒径粗大的砾石,说明此时水位较高,流速较大,流水搬运物质的粒径粗大,故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山洪暴发频繁,洪水期搬运的物质随流速降低,导致粒径粗大的砾石在P处沉积。

故选C。

8.读图中冲积扇地貌可知,P处位于冲积扇表层沉积层,T处位于冲积扇里部沉积层,随流水侵蚀出露在河床,根据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可知,越是上部沉积层形成年代越新,故与P处相比,T处沉积物年代更老。

故选D。

考向1 河流地貌的形成以景观图和剖面图来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2017·沈阳二中期中)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列地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A.奥陶系B.下石炭统C.下二叠统D.五通组2.图中地质结构反映了该地经历了()A.水平挤压和外力侵蚀B.水平挤压和外力沉积C.水平张裂和外力沉积D.水平张裂和外力侵蚀解析:第1题,图中岩层分层分布,则为沉积岩,沉积岩中岩层越往上形成时间越晚,图示P1位于最上层,故形成时间最晚。

第2题,图中岩层出现了褶皱现象,说明经历了水平挤压过程;另外在S1g处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形成了谷地,说明经历了外力侵蚀作用,故A正确。

答案:1.C 2.A(2017·赣州期中)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A.①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水构造B.②处适合修建水库C.③处是背斜山D.岩层中可能存在化石4.如果图中①河、②河为同一条河流。

结合其堆积物等图上信息判断()A.①河段自西向东流B.②河段自东向西流C.该河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D.该河从图中③山岭西侧绕过解析:第3题,图中①河附近岩层是背斜、②河附近岩层是断层、③是向斜成山;图示岩层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故可能含有化石。

第4题,图中河流沉积物在①河段中位于南侧,说明河流自东向西流,在②河段中位于北侧,说明河流自西向东流;同时②河段海拔高于①河段,河流总是由高向低流,则河流从图中③山岭东侧绕过。

答案:3.D 4.C福建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地理试题质量检查测试(5月)有改编的成分在河流中,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

某校地理野外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段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考察,发现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细砂,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与细砂共存,并绘制了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

下图为所考查的河段及其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该小组考察过程中发现河床沉积物颗粒最大的地点是A. 甲B. 乙C. 丙D. 丁8.乙地附近鹅卵石与细砂共存现象显著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 地势趋缓,搬运能力减弱B. 位于凸岸,沉积作用显著C. 流量变化大,流速变化大D. 降水变化大,侵蚀物质数量多7.C 8.C【解析】7.河流水量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越强,颗粒大的泥沙被冲的越远。

所以某地沉积颗粒最大的时期,也就是水量最大的时期,该小组考察过程中发现河床沉积物颗粒最大的地点是丙,所以C正确。

8.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是曲流,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说明河流在此处流速慢,可能是地势起伏小,泥沙大量堆积,沉积作用显著,所以C正确。

【2017青岛模拟】艾里定律是计算河流泥沙中的底沙或推移质的一个基本公式,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

这一定律说明流速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底沙推移量的很大变化。

下图示意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流干支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地形剖面。

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河流M、N、T、S 四处,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最大的是( )A、(M)B、(N)C、(T)D、(S)6.某地质爱好者在N 地附近,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原因可能是A.该河段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急,搬运能力强B.该河段流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C.该河段降水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流速变化大D.该河段降水少,地势起伏小,沉积作用显著7.该河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A.M 以上河段B. MN 之间C.NT 之间D.TS 之间【解析】第6题,对应下面的剖面图看落差并结合上图的河道形状分析。

图中T处于河流凹岸,水流速度最快,故搬运能力最强,则被水流推动物体重量最大,N为凸岸,沉积作用强;M处弯曲弧度小,搬运能力弱,故选C。

第7题,图中N位于河流凸岸,为堆积作用较明显的河岸。

依据材料可知,水流速度决定了搬运能力,有鹅卵石说明水流速度快,有细沙说明水流速度慢;两种物质共存于该地,表明该地水流速度季节变化大。

第8题,图中TS段有支流汇入而水量较大,同时从干流河床地形剖面可看出,TS段地势落差最大,故TS段水能资源最丰富。

10、读图,完成问题。

(24 分)(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8 分)(2)说明图中AB 所在地区与CD 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8 分)(3)分析图中从河流出山口往湖泊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8 分)解析:第(1)题,宁夏平原是由断层下陷和流水沉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第(2)题,河流沿线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导致地形变化不同,等高线表现的变化方向也就不同。

第(3)题,河流泥沙的沉积都是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答案:(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

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

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

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11、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 4 000 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题。

(22 分)(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6 分)(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8 分)(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8 分)解析:(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20190424广州二模新疆巴里坤湖(如下图所示)位于天山东段,科学钻探发现其沉积物粒径从大到小分别有砂砾石、粉沙黏土、黏土石盐石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