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第【1】篇〗《梦回繁华》导入:数据呈现。
首先,请一学生上台将“长5米多,高0.2米多的画框”演绎。
然后呈现数据: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最后,引出“清明上河图”说明的对象。
有一幅画,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有一幅画,技艺高超,繁华无限。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的长卷,我们一起来梳理本文的内容与条理。
一、梳理文本思路。
(方法:任务型阅读)(方式:思维导图)1、自由朗读文本;2、完成思维导图;方法: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
(对结构和内容起关键作用)先举例:第1段要找出:“北宋时期、繁荣局面”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因为这些词句点出了历史背景,引出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清明上河图》。
①背景②作者③整体概括(总)③④内容开卷处④具体分说(分)中段后段⑤价值(给出4处,其余让学生完成)3、小结:本文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有总有分、有主有次,做到了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的长卷,更是笔法细致的长卷,我们一起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体会本文语言的魅力。
二、感悟“说明方法”(方法:批注性阅读)1、回读文本,批注文本重点两段(3、4),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自由批注)先进行展示举例,如第三段中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揣摩本课重点的说明方法——摹状貌。
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1)看图说话呈现画面假如你是一位解说员,用自己的话介绍画面中的一个点。
(小教鞭指着图画解说)老师点评学生的内容与语言表达。
(2)回读文本高潮部分,比较文本和刚才学生的介绍,仔细揣摩“摹状貌”的特点。
描写的多样性。
场面描写:有点有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穿插课堂中扳手腕的场面,来解读描写的多样性)四字短语的广泛使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梦回繁华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梦回繁华课堂教案与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
3.把握本说明文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
(2)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2.教学难点: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画家和《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及《清明上河图》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图片让学生观看。
(出示课件1)教师:同学们,说说图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
你认为这个场景发生在哪个朝代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跟随作者一起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领略宋朝的繁华生活。
(出示课件2)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2*梦回繁华(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5)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和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6)教师提示:“擅”“舳舻”“遒劲”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
(出示课件7)(3)辨一辨形近字。
(出示课件8)(4)解一解词语。
(出示课件9)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田畴:田地;田野。
摄取:吸收(营养等)。
遒劲:雄健有力。
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
“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
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梦回繁华》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梦回繁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突然回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梦回繁华》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强化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品质,通过对课文深层次解读,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加强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并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文学见解,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梦回繁华》是一首表达时光流转、繁华易逝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其灵活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课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大家理解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意象或修辞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讨论点,通过创作小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短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节奏和音韵的感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困难,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示范分析来突破。
梦回繁华(精选5篇)

梦回繁华(精选5篇)第一篇:梦回繁华《梦回繁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舒兰十一中八年级语文电子教案上课时间2017年11 月15日(星期三)上课教师邹洪伟班级八年级(六)班课题:《梦回繁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文章,了解《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作者、内容和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殊意义与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知文章,了解《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作者、内容和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自主、合作、探究、批注式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以《清明上河图》的离奇命运的视频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PPT 1感知文章,了解《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作者、内容和艺术价值。
2.学会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3.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殊意义与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检查预习小组合作检查,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互教互学。
四整体感知1.解题并出示阅读提示,梦回繁华的含义。
阅读提示见教材114页。
2.浏览全文,迅速总结本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本文结构清晰,分段方式不单一,较为自由,可以有多种分法,所以可以让学生自行梳理并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详略安排的目的。
五.研读赏析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重点阅读文章3、4、5自然段。
1.简要介绍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PPT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从全文来看是按照逻辑顺序展开的,从介绍《清明上河图》来看是按照空间顺序写作的。
3.明确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评价。
4.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乏专业色彩;既平实准确又典雅优美,特别是短句的运用与长句的错落有致,使文章添色增辉。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精选4篇)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梦回繁华教学反思(精选4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梦回繁华教学反思(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精选4篇)1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
”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
新课程标准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
因此,在抽到这节课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已有多少知识,还需课前了解哪些知识。
于是先布置课前的预习,让同学们多方查阅资料。
本节课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很广泛,有文学、绘画、音乐、历史等方面,这对教师又是一个挑战。
因此,课前我大量翻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知识,也渐渐地赏析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
画是形象的,虽然文字能给我们丰富地想象,但是,我们的第一印象仍然需要对画进行观赏。
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在教师的带领下赏析这幅名画,虽然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欣赏本已准备好的3D动态效果图,但是,我们在课前的资料准备过程中,学生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中,学生们能够对已储备的知识上进行加工和创造。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富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料,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这节课学习目标鲜明,并且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
首先导课设计理念是来自于学习强国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内容,他说要让沉迹在故宫里的国宝让全国人民都能欣赏到。
所以,我用“故宫博物院带你穿越北宋都城”为导,又通过欣赏高清图像先入学生之目,再由画的传奇经历穿针引线,引入本课。
我设计了“自读理繁华”“细读说繁华”“穿越悟繁华”“回归续繁华”四个教学环节。
每一个教学环节又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繁华”以及说明文的学习方法展开自学学习。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简短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简短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在教授《梦回繁华》这一课时,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学的喜悦与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既看到了自己的亮点,也发现了不足之处。
在此,我对此次教学进行简要的反思,并为今后的教学提出改进措施。
一、引言《梦回繁华》是一篇描述古代城市生活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梦中的穿越,让学生领略了古代社会的风情。
在教学开始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分析了课文内容,为学生们展示了一幅繁华的画卷。
二、梦回繁华教学内容回顾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城市的繁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注重了人物关系的梳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同时,我还结合历史背景,对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在此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亮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
然而,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讲解课文细节时,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
四、学生反馈与反思在课后,我积极收集了学生的反馈意见。
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对古代社会的生活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在课堂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对课文细节的理解不够深入。
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出调整。
五、改进措施与展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课堂时间分配,确保对课文细节的讲解更加到位。
2.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4.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进步的过程。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窗外的风特别大,但风吹过去似乎了无痕迹,有谁能捕捉到它的痕迹呢?那还有哪些类似的东西我们也不容易抓住它的痕迹呢?(绚烂烟花、四季美景、璀璨灯火等)都说繁华易散,如过眼云烟,但我们却能用特殊的方法去抓住和留下那些美好的东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看看张择端如何成就《清明上河图》来留住宋朝昔日繁华美好,品一品作家毛宁又是怎样引领我们去了解其中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发现枝头晃动的残影是风留下的痕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烟花、花开花落等美好瞬间,启发他们领悟虽然美好易逝,但我们脑中的记忆、前人留下的记录等都是美好的证明。
借此引入对宋朝繁华以及《清明上河图》的思考。
二、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2.掌握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三、整体感悟1.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思考:文章中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用“我看到了一幅的《清明上河图》”的句式回答。
交流点拨:在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描绘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写实性很强。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特点: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
1.《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内涵深远、技艺高超的画作,想在有限的篇幅内将这幅画说明清楚,讲解到位,就必须安排合适的顺序。
教学时要让学生自行梳理说明顺序,并由此概括出写作的思路,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采用这一说明顺序以及安排文章详略的原因。
2.说明方法的教学,重要的不是辨识和罗列,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某一部分使用某种说明方法。
所谓说明方法使用得恰当而准确,就在于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时“最适合”使用某种说明方法。
教学时应当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最适合
3.本文语言严谨、准确,同时又颇具文学色彩,典雅而有韵味,与说明对象的特点形成某种呼应与“暗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文章的语言,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文学性的语言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不是只是为了让文章变得生动?
4.可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对课文做精细阅读。
对课文的第3、4、5段做圈点批注式阅读。
例如,可以就第4段中的“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这几个短语做圈点批注,体会作者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地说明汴京近郊的风光。
5.可借用《清明上河图》图片帮助完成课文阅读。
这是一篇介绍画作的说明文。
可以让学生利用课文插图,或由教师提供画作的全图对照画作找到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对画作中的相关内容做出说明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梦回繁华》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种表达,犹如写文章是一种表达一样。
课堂教学能表达一个语文教师对课文这个文本的理解,也能表达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还能表达他对学生、对教育、对成长的理解。
如果语文教师上一堂课能把自己的各种理解表达出来,那是一种极其美好极其幸福的享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美好的想法未必都能一一实现。
一、反思原因
(一)我的设计难度较大
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我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自认为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对困难的估计还远远不够。
例如,利用对重点段3、4、5自然段的阅读,通过抓关键句梳理主要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这样的学习活动对孩子们来说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即便是在阅读之前我给了引导提示:“对于我们这个学习任务而言,什么样的语句是关键性语句呢?总体介绍的语句,概括介绍的语句。
对于那些具体描写、说明的和举例说明的句段,就可以舍掉。
”但这样的提示仍然还不够。
但是,如果给足够的时间,孩子们还是可以完成的,但课堂40分钟是有限的,如果给充足的时间去读去找,交流的环节自然就会因为很仓促而不能走向深入。
(二)教学语言还需更加精心的设计
这是一篇语言较为优美的说明文,每个教学环节的插入语都需再精心的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我没有精心准备所以显得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较为仓促和突兀,没有做好铺垫直接过渡到下一环,显得过于生硬,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我需要精心设计过渡语,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备课还需再充分些
如果教师备课充分,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进行二次备课,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但教师如果连教学设计都没有来得及完成,二次备课便是无源之水,随堂调控也就是妄想了。
二、总结
在教学中,想法和落实的距离,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是教师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如果不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再好的想法也难以落实。
我打算改进我的《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做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
使每位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来,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争取在下一次的教学中能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