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风的形成过程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风的形成模拟实验
黑色卡纸,火柴,蚊香,盒子,纸条
1..将蜡烛点燃,用盒子罩住,点燃蚊香,放在盒外小孔处。
2.观察蚊香的烟的流动情况及纸条的动向。
实验结果:蚊香的烟顺着小孔流进瓶内,从瓶口流出,瓶口的纸条也随之上下飘动。
实验原理:瓶内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气压变小,瓶外的温度低,气压大,气压大的空气向气压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同学们,你能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原因了吗?由于地球上各个地方接受太阳光照射程度和时间长短不同,使各地区之间温度存在差异,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
注意事项:因为要用火点燃蜡烛和蚊香,一定注意用火安全。
拓展知识:海陆风的形成:
日间陆地受太阳辐射增温,陆面上空空气迅速增温而向上抬升,海面上由于其热力特性受热慢,上空的气温相对较冷,冷空气下沉并
在近地面流向附近较热的陆面,补充那儿因热空气上升而造成的空缺,形成海风;夜间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近地面气流从陆地吹向海面,称为陆风。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及试题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及试题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的一生1、生物体基本上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觉的。
3、草履虫是由一具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具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别断生长、生殖、衰老、死亡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基本上从一具细胞开始的。
8、人大约在7岁时就开始换牙。
9、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定记忆的过程。
10、青春期:青青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那个时期称为青春期。
11、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普通少女比男孩早两年。
1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身心进展的关键时期。
13、怎么健康地渡过青春期?(1)、加强锻炼(2)、合理饮食(3)、保证睡眠(4)、心理问14、人的一生能够分为那几个时期?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15、遗传: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16、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变异。
1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世界上没有彻底一样的人。
18、“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基本上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1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别同”说的是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
第二单元无处别在的能量知识点20、生命离别开能量,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因素。
我们需要的能量要紧来源于食物。
21、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是:维持基础代谢,劳动消耗,生长需要。
22、人体消耗能量的要紧去向算是变成热能散发。
23、让躯体热起来最常用的办法是:运动、烤火、吃火锅、多穿衣服等。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

《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的创新《风的形成》一课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16课。
该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为以后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
风的形成模拟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探究风的成因,引领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直接感知空气因热而流动的过程,从而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这样的空气在流动,知晓原理,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本实验原型来自课本示意图,是把一支蜡烛放进实验箱内,把湿毛巾放在实验箱的进风口,点燃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点燃箱内的蜡烛,再把蚊香放在进风口,观察蚊香烟流动的方向(如图1所示)。
根据书中示意图经过笔者多次实验,发现实验效果不明显,学生不易观测到烟的存在及流动,且产生实验现象需要十多分钟时间,严重影响课堂效率,经过反复分析、实验,发现实验原型存在以下不足:(1)蚊香烟雾较轻薄,烟的运行轨迹不明显。
(2)选择蜡烛做热源有弊端:①蜡烛在实验箱内,实验操作时不方便点燃和熄灭;②蜡烛容易烤焦实验箱,存在安全隐患;③蜡烛在密封的演示箱内很容易熄灭。
二、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根据上面的研究,笔者在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创新:(1)本实验为演示实验,为达到最佳演示效果,笔者采用了玻璃器材,正面与顶、两侧透明,有利于各个方位的学生进行观察,背部粘贴绿色卡纸,以衬托烟的颜色,不仅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烟的运行轨迹,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视力。
(2)实验用的热源用275 W发热的灯泡替换原来燃烧的蜡烛,优点如下:①产生的高温,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观测到实验效果,提高实验效率。
②操作简单方便,只需开、关电源即可。
③减少干扰,蜡烛在燃烧时也会产生烟雾,学生容易与实验中的烟雾混淆,这样更加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3)热源周围用卡纸做1个灯罩,以防实验中灯泡产生的强光刺眼,同时在灯罩的一边剪1个缺口,保证箱内的亮度,能清楚地观察到烟的轨迹。
基于谐波合成法的脉动风场模拟

基于谐波合成法的脉动风场模拟摘要在建筑结构的现代设计中,抗风设计在建筑安全设计逐渐占有的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但受困于现有实测数据的局限性,风模拟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凸显。
本文首先简述了对风的认识、风荷载研究发展历程和风荷载对建筑的影响。
而后概述平均风、脉动风、旋涡等风场基本元素的特性,并且回顾近年来风模拟研究进展,介绍利用谐波合成法进行风的数值模拟的想法。
最后通过对模拟生成数据与现有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谐波合成法脉动风模拟的可行性。
关键词:风荷载;谐波合成法;脉动风1、绪论1.1、对风的基本认识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本质原因,这是现象是由于太阳热辐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太阳的热辐射到达地表,使其温度上升高,地表附近的空气受热,因密度变小而上升。
向上的热空气因渐渐变冷密度增大而下落。
由于地表一直接受着太阳的照射,所以温度比高空空气高,它加热的空气又会继续上升,这种原因导致的空气循环就是风形成的本质。
虽然其流动的方向看似确定,但空气移动的速率和方向却是有着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会产生随机性变化的特点。
风的这种特性是可以利用风速剖面、脉动风的湍流强度、湍流积分尺度、湍流功率谱密度函数等随机概率特性进行叙述解释的[1]。
1.2、脉动风模拟研究意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多种建筑形式也在不断进入我们的生活。
对于建筑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前的低矮建筑样式在防灾减灾方面主要考虑抗震性方面的因素。
而随着建筑结构向着更高、更大、更复杂的方面发展,对高耸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等结构的安全性研究就变得日益重要。
从前对于低矮建筑结构的抗灾要求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今复杂建筑结构的安全需求。
其中风荷载是当今现代高层、复杂的建筑结构体系设计中必需要考虑到的一类非常重要的荷载。
事实上,我们为能计算出正确可靠的结构抗风性能,应该求出结构的反应概率密度分布关于时间变化的过程,并且在实际的大气边界层湍流中,脉动风速不仅随时间改变,而且还具有与空间位置的相关性。
风的形成和演变

风的形成和演变【风的形成和演变】从古至今,风一直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天气要素之一。
它不仅影响着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还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风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一、风的定义与基本特征风是指大气中的空气运动。
通常情况下,风是由高压和低压系统之间的气压差异造成的。
当气压差较大时,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风。
当然,除了气压差异,地球的自转、地形、季节以及地表特征也会对风的形成、分布和强度产生影响。
二、风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涉及到复杂的物理过程。
主要的风系有地转风、垂直风和地表风。
1. 地转风地转风是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
由于地球赤道部分与极地部分的旋转速度不同,沿赤道上的空气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其向东北方向偏转,形成东风;而在极地地区,由于旋转速度较低,产生的离心力较小,导致空气流向赤道。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东到西的高空东风带和一个从西到东的低空西风带。
2. 垂直风垂直风主要受到重力和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当气团受到气压差的作用,沿着压强递增方向上升,升高的过程中,气团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以及由于离心力的影响,气团会偏向右侧,也就是向北偏转(南半球则向南偏转),形成垂直风。
3. 地表风地表风主要受到地形和地表特征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和地表覆盖会改变风的分布和强度。
例如,山地区由于地势高耸,会形成山谷风或山附近的上升气流;海洋和湖泊周围的海/湖附近风则受到湖/海效应的影响。
三、风的演变过程风的演变既可以是瞬时的,也可以是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风系统的演变可以通过风场的观测和模拟进行分析。
1. 大尺度尺度上的演变大尺度上的风演变主要与气候系统和天气系统的变化有关。
气候系统中,由于地球热带和极地之间的温度差异,会形成初生风带,这些风带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动。
天气系统中的高压和低压相互作用,会产生各种气候现象,如气旋、暴雨等。
2. 小尺度上的演变小尺度上的风演变主要涉及到地表风和湍流的变化。
风的形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风的形成实验报告篇一:科学学科分组实验报告风的形成科学学科分组实验报告单年月日《玩转电磁铁》实验报告单第组实验1.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有关吗?保持电池节数等条件不变,改变线圈匝数,观察吸起来的大头针数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线圈匝数,吸起来的大头针个数,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实验2.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池节数有关吗?保持线圈匝数等条件不变,改变电池节数,观察吸起来的大头针数量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电池节数,吸起来的大头针个数,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3.总的实验结论:线圈匝数,电池节数,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篇二: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报告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报告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报告篇三:科学实验报告?1、实验题目:空气的成份检测实验实验目的: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氧气),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大部分是氮气),说明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实验器材:水槽1个、去掉底的饮料瓶1个、小玻璃片1块、蜡头1个、火柴实验步骤:1、把蜡头固定在玻璃片上,放在水槽内,向水槽内加水,加至水深约20mm。
点燃蜡头后,用去掉底的饮料瓶(或集气瓶)缓缓在罩在玻璃片外,到接触到槽底为止,然后立即盖上瓶盖并拧紧。
2、把水槽的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再拧开饮料瓶的盖子,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
实验现象:蜡烛燃烧一段时间之后熄灭了,瓶内的水面随着上升一些,说明空气少了一些。
把点燃的火柴放入瓶内,可看到马上就熄灭了,说明没有氧气不能燃烧,瓶内剩下的是不参与燃烧的氮气。
实验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注意事项:1、玻璃片要小于饮料瓶底,蜡烛要固定好。
2、拧开瓶盖前,要先往水槽内加水,加水量要略高于瓶内水面。
2、实验题目: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性质检测实验实验目的:会制取二氧化碳;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器材:小苏打、醋、带导管的橡皮塞、集气瓶3个、蜡头2支、细铁丝一根、200m.l烧杯一个,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药匙、玻璃片2个、实验步骤:1、在一只集气瓶里放入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
风的模拟实验原理和方案

风的模拟实验原理和方案风的模拟实验原理是通过建立一个模拟风场的装置,通过产生气流,模拟自然界中各种风的情况,以便进行研究和实验。
其主要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空气流动原理:风的产生是由于空气的流动。
在地球上,大气层中的空气受到地球自转、地形、气温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气流,进而形成风。
模拟实验中通常通过产生气流来模拟风的流动。
2. 力学原理:风的运动可以由力学原理来描述,如流体力学中的流速、流量、压强等参数。
模拟实验中需要考虑这些参数,并利用风洞等装置来测量和控制。
3. 运动原理:风在地球上通常呈现不同的运动方式,如垂直上升气流(热气球升空)、水平气流(海风)等。
模拟实验中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模式,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根据以上原理,进行风的模拟实验需要设计合适的方案和装置。
常见的模拟风场的装置有风洞、风隧等。
具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步骤:1. 设计实验装置:根据实验需求,确定实验装置的尺寸、形状、材料等参数,如风洞的大小、形状、风口位置等。
2. 产生气流:通过风机、压缩空气等方式产生气流,使其在实验装置中形成流动状态。
3. 流动参数测量:使用适当的传感器和测量工具,对气流中的流速、压力等流动参数进行实时测量。
4. 控制参数调整:根据实验需求,对实验装置中的参数进行调整和控制,以模拟不同的风场情况。
5. 观察和记录:通过相机、压力计、流速计等设备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研究。
综上所述,风的模拟实验原理和方案是基于空气流动的力学原理,通过实验装置产生气流来模拟自然界中的风场情况,从而研究和探索风的特性和作用。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

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风的形成实验步骤空气流动所形成的动能称为风能。
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化形式。
那么风是怎样形成的小编在此整理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介绍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一、探究让风车转动的原因1、蜡烛“吹”风车实验:a、要求学生观察钟罩上的风车有无转动,说明什么学生简单回答.b、介绍实验步骤和要求: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观察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待各组都观察到风车转动后,要求学生停止实验.c、问:让风车转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而实验中流动的空气是被蜡烛加热了的热空气,因此是热空气推动了风车转动.至此,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说明:由于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很主观,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因此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教师不应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的答案,应该先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再引导学生一起来分析哪个答案有道理.比如:学生如果回答:“是蜡烛的烟推动风车转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经验思考:是烟随风动,还是风随烟动,搞清主动与被动关系,学生就容易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热空气会上升实验:a、说明因为热空气会上升所以能推动风车转动,然后做“热气球”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a、问:我们知道蜡烛火焰上方的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火焰周围的空气会不会流动呢怎样流动呢要求学生讨论并画出自己的猜测.小组讨论,绘制空气流动图.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画,并归类.b、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哪个观点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方法归类,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法,从中筛选出有道理、可操作的方法.c、要求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个实验方法,研究讨论实施实验的具体方案.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意见.经过交流使每个小组都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实验目的、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d、分发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要求学生对照实验前的猜测,明确空气流动的路线.小结: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留过来形成风. 说明: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是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来学习“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的知识.所以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烟和烟为什么要放在指定的位置,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学生即便是看到实验的现象,也不能保证其真正理解风的产生过程.而上面的教学设计先要学生提出假设,再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就搞清楚了.实践证明,学生对火焰周围的空气流动路线的猜测是有分歧的.另外学生提出验证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当然其中一些是不正确或难以操作的.但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是可以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法.接下来要求学生把实验方法具体化为实验方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常常是很粗略的,很少有学生在一开始就能提出完善详细的实验方案.所以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四、知识的运用,判断海风的方向:a、教师说明自然界风形成也是和空气冷、热有关,比如在海边常刮的风——海陆风. 风的形成原因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风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风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大可乐瓶、小刀、火柴、纸条、蚊香、蜡烛、胶带
实验过程:(1)、用小刀将可乐瓶的底部裁掉;
(2)用小刀从大可乐瓶底部向上大约6cm 处刻一个直径约2cm 的圆孔;
(3)在瓶底的开口处用胶带粘上一张折叠的小纸条;
(4)点燃蜡烛、蚊香;
(5)用可乐瓶罩住蜡烛将蚊香冒烟处置于离可乐瓶底部圆孔约1cm 处;
实验现象:蚊香的烟不被吸到瓶子里去了,瓶口处的纸条在上下晃动。
实验结论:空气被蜡烛加热变成热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顺着瓶口上升,冷空气则
会由底部的小孔流进补充,这样就形成了风。
摆的秘密
实验目的:研究摆的秘密,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会做一个摆。
实验器材: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等
实验操作与纪录:
1、制作一个摆。
摆一般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
类似于我们玩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任举一例)
摆在摆动时,摆出去或者摆回来,叫摆动__________次。
2、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摆的快慢与__________有关,而与摆锤的重量、摆角__________关。
(填“有”或“无”) 摆线的越长,摆摆动的越__________(填快或慢); 摆线的越短,摆摆动的越__________(填“快”或“慢”)。
3、应用:小明家有一个挂钟(在满弦的情况下),但他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挂钟和准确时间相比变慢了,怎么使挂钟走的更准些?( )
A 、将钟摆调长些
B 、将钟摆调短些
C 、在钟摆的摆锤上加一个重物
D 、不能确定
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的
(1)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多个电池排列在一起)的多少是否有关系,
设计实验时,
要使哪些条件相同:线圈缠绕匝数
哪些条件不同:串联电池个数
结论:串联电池越多,可以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电磁铁的磁力。
(2)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的多少是否有关系,设计实验时,要使哪些条件相同:串联电池个数 哪些条件不同: 线圈缠绕匝数
结论:线圈匝数越多,可以__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电磁铁的磁力。
通电的电圈
实验原理:通电后的线圈有磁性
实验器材:大铁钉、带绝缘外皮的细导线、小铁钉、电池、指南针、电池(多个)、小铁钉等。
实验操作与记录:
1、根据实验器材先制作一个电磁铁,根据你所制作的电磁铁
电磁铁是由 _______和 ________构成的,它是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装置。
2、研究电磁铁的特性:
将电磁铁连接电源,用它接近小铁钉,现象是:吸引铁钉
将电源断掉后,再接近小铁钉,现象是:不吸引铁钉
电磁铁和磁铁相比,电磁铁 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南、北极。
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或缠绕线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大。
摩擦生热小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实验材料】木板,手钻。
【实验步骤】
1. 一名同学用双手将木板固定住。
2. 另一名同学双手持手钻在木板上钻动。
3. 一段时间之后,用手摸钻头的温度。
【实验现象】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
【实验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注意事项】
1.在使用手钻钻木板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2.手钻转动一段时间可能会很热,注意不要烫伤。
电磁铁的磁力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串联电池的数量多的电磁铁或缠绕线圈多的电磁铁磁力大。
【实验材料】电池,包皮细电线,铁钉,大头针或回形针。
【实验过程】
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包皮细电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并记录吸起
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包皮细电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
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结论】
1.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2.缠绕圈数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一些。
电磁铁的极性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或绕线方向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实验材料】自制的电磁铁,电池,指南针
【实验过程】
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指南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3.改变电线的缠绕方向,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或绕线方向改变都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能量转化小试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能量就在身边,能量无处不在,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实验材料】瘪了的乒乓球,水杯,热水
【实验过程】
(1)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在水杯里。
(2)往水杯里倒入热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瘪了的乒乓球慢慢地鼓起来了。
【实验结论】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乒乓球鼓起了,这是热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注意事项】在倒入热水的过程中,当心别被热水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