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

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回到教育原点》、《走近最理想的教育》等。

名言: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叶圣陶(1894-1988),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卓越的教育家、文学家,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他认为,中国现代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并且适应社会变化,自学一辈子。他提出了一个以自学为基础、以讨论为深化、以应用为发展的基本教学模式。阐述了“引导自学”的八条教学原则以及相应的一整套方法。《叶圣陶教育名篇》收录了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名言: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等。

名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徐特立(1877—1968),湖南善化人。他创立了“群众本位”教育科学发展,通过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实践,首倡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他的新道德教育和创造教育学说,为当代中国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主张教育“重在育”,教学“学为主”。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等。

名言: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魏书生,1950年生,河北省交河县人,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他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学生人生态度和学习动机的“松、静、匀、乐”四字诀,并以此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的建立互助关系、发展学生人性与个性、多跟学生商量等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诠释了他先进的教育理念。至今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15本书。其中《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和《魏书生文选》(一、二卷)越来越受欢迎和好评。

名言: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敞。

刘京海,1950年生,山西灵石人。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3年9月评为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积极搜集国内外学困生研究资料,创造性地运用成功教育思想,提出改变习困生的主要对策,取得显著成效。主编并出版《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探索》、《成功教育100例》等专著,有多部(篇)著作或论文获全国及上海市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名言: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

李镇西,1958年生,四川乐山人,著名教育家。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和从事语文教学,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他的“爱心、民主”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心目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

名言:班级的纪律管理变化,与其说是靠教育,不如说是靠爱的感化。

李吉林,女,1938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南通教育学院兼职教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出版了《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教育专著。

名言: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不要

顾泠沅,1944年生,江苏吴江人。他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探索了专业引领下教师行动教育模式,为国内外教育界所公认。主持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以学校案例研究的形式,总结全国改革创新前沿的40多年中小学办学的新模式。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

名言:我有两句话,第一句:教师事关重大;第二句: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个课堂既是教学的小课堂,也是整个社会的大课堂。

冯恩洪,1946年生,上海市人,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他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他推行“走班制”,首创并践行“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业界有“北魏(书生)南冯”的说法。他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等。

名言:教师要“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千万不要“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绍兴山阴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清末创办了上海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名言: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头像改老年时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名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王守仁(1472-1528)浙江余姚人,明代中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和“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贵于改过”的道德教育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传世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

名言: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荀子(前313-前238),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儒学大师。他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 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他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著作有《荀子》、《劝学》等。

名言: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他的弟子收集其语录,编成《墨子》一书。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他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思维能力的教育。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提倡“虽不叩必鸣——积极主动地去说教。他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还注意到施教过程中应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而行原则的教育家。

名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老子(前571—前471),字伯阳,谥聃,又称李耳。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他的“尊道贵德”,“清静为天下正”“无为而无不为”“慈悲为怀”等教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中“知行合一”、“行不言之教”和“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等教育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头像偏红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他继承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注意发挥弟子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获取知识必须“专心致志”。他还认为教学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他还用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学习不可急躁冒进,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孟子的这些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依然还为教育家们所推崇。

名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范。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换头像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他首次提出分科教学法和班级授课制。他对教师职业给予了极高的称赞,他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等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可以说人本主义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灵魂和主旋律。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名言: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赫尔巴特(1776-1841),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根据心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心

理状况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名言: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

约翰·杜威(1859—1952)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就教育本质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主张。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是理论体系相当完整的教育巨著。

名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布鲁纳(1915年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发现学习”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地去发现知识,主动探索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把布鲁纳的这种观点应用于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教育的适合性》)等。

名言: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头像偏红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爱弥尔》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名言: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还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主要教育著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名言:教师的话是感化受教育者心灵的工具,它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对待人的心灵的艺术。

赞可夫(1901—197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

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他重视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揭示“教学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他的《教学论与生活》和《和教师的谈话》等书,被誉为“广大苏联教师的必读书”。

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凯洛夫(1893—1978),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共产主义教学目的论,教学过程的认识本质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强调双基和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他主编的教科书《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50年代在中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名言:教育永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机能。

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的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主要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一方法论原理》等。

名言: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

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巨子,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虽仍带有贵族色彩,但它注重健康体魄的锻炼、举止仪态的修养、实用知识的掌握。这种德智体并重,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新教育,较之中世纪培养出世僧侣和封建贵族的旧教育前进了一大步。《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名言: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以哲学家的沉思和教育家的责任来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经验,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识即德性”、谈话法教学等,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他的言行主要由其学生柏拉图记载。

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受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实践的影响,设计出一种层层淘汰的“金字塔”式的教育制度,其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出“金字塔”顶峰的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他论述了普通教育,主张体、智、德、美和谐发展。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为奴隶主贵族政治服务的,但其中仍有一些发人深思的积极因素,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其《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名言: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每个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感召的力量是不小的。

头像更改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在教育上,他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对西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他的教育观点,散见于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著作中。

名言:教育的根须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

昆体良(约35—95),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致有下列几点: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师要注意儿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雄辩术原理》是他留给后人的唯一著作。

名言:教育的作用应当与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

新增

叶澜,女,1941年生于上海,祖籍福建南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在探索新基础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中小学师生对话,建构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发出了20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之音。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她做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

名言: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肖川,1963年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关注实际,深入课堂,在多所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他指出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一、鲜明的人性化;二、蕴涵着浓烈的生命意识,关照独特的生命主体;三、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与生成;四、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照学生个人的幸福;五、注重教育的生态学意义,引入“生态伦理教育价值观”;六、强调教育和人自身的完整性。出版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

名言:有效的学习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钟启泉,1939年生,广西玉林市人,在“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理念指导下,他对很多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基了中国课程论研究领域,引领了中国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在比较教育研究和课程论研究两大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1979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

论文190多篇,著作(著、译、编)23部。其代表作《现代课程论》出版以来多次获奖。

名言: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通过实物教学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

名言: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教育家。因其终生从事师范教育,致力于发展国民教育,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是他的教育代表作。他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把“自动性”视为人的发展的主观基础,而以社会中的真、善、美为教育的客观基础,认为两者结合才算是培养了“全人”。他提出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

名言: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

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什么是教育》是他论述教育的代表作。他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对终极价值和真理的虔敬和追求,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他提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以促使学生自由发展。他认为大学有四大任务:研究教学和专业课程,教育与教养,生命的精神交往,学术。

名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布卢姆(1913—1999),美国著名教育家,曾任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他经过长年的心理教学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效应。他继承了泰勒的研究成果,率先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的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主要著作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掌握学习》和《人类特性与学校学习》等

名言: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是《散文集》。他认为培养判断力是教学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1、不要死记硬背;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把世界作为书房”;4、要因材施教;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6、多练习;7、“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名言:真正的学者就象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

保罗·朗格朗(1910年生)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议上,他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引起与会者极大反响,他于1970年写成并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他的《学会生存》发表之后,终身教育的概念更为全面、清晰、具体,促使终身教育由一种思想转为各国主导的教育政策和普遍的教育实践。

名言: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简言之,是具体的人。

马卡连柯(1888—1939),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最受重视、被研究和运用最广泛的是他关于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理论。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综合和系统化了先进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经验,提供了严格的和深刻的令人信服的关于家庭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乐观主义教育观与精湛的教育技巧。主要教育文艺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主要教育理论著作有《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儿童教育讲座》、《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

名言: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乌申斯基(1824—1870),俄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主张教育理论应该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教育的成规惯例之中。在教育过程中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而就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注意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并指导教师注意利用这些规律。他对俄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主要著作有《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人是教育的对象》。

名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郑校长,您好!

稿件全部编好,等定稿做成图片时,最好让我再校对一遍。

李中宝

2013.4.9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 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回到教育原点》、《走近最理想的教育》等。 名言: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叶圣陶(1894-1988),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卓越的教育家、文学家,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他认为,中国现代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并且适应社会变化,自学一辈子。他提出了一个以自学为基础、以讨论为深化、以应用为发展的基本教学模式。阐述了“引导自学”的八条教学原则以及相应的一整套方法。《叶圣陶教育名篇》收录了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名言: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等。 名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徐特立(1877—1968),湖南善化人。他创立了“群众本位”教育科学发展,通过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实践,首倡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他的新道德教育和创造教育学说,为当代中国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主张教育“重在育”,教学“学为主”。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等。 名言: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魏书生,1950年生,河北省交河县人,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他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学生人生态度和学习动机的“松、静、匀、乐”四字诀,并以此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的建立互助关系、发展学生人性与个性、多跟学生商量等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诠释了他先进的教育理念。至今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15本书。其中《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和《魏书生文选》(一、二卷)越来越受欢迎和好评。 名言: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敞。

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

一、中国教育家 1.孔丘的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 ①学--思--行并重 ②因材施教 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 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 ②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2.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3.荀况的教育思想 (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4.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孔子,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华夏教师第一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乃教师的“师祖”,他的教育思想结集在《论语》一书中。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在教育史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教师的论述——《师说》,阐明了“从师”、“为师”的重要性,提出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观点。 章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服务,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他手定的切音方法被确定为全国通用的注音符号,沿用了三十多年,对统一汉字读音做了不少贡献,著有《太炎教育谈》等书。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青年时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杂文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教育,反对奴化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改革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最突出的功绩一是把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教育改变为国民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二是把北京大学改革为现化大学的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专著。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是我转入驶上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本质的第一人,指出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也是在旧中国的大学讲坛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其教育思想和革命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导读: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文/梁文硕 今天偶然间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一位老人:“你总是在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 老人答:“什么都没有得到。” 再问:“那您还学习做什么呢?” 老人笑答:告诉你学习让我失去的东西:“我失去了愤怒、纠结、狭隘、挑剔和指责、悲观和沮丧。“ 失去了肤浅,短视和计较,失去了一切无知、干扰和障碍。 学习的真谛不是为了加法,而是减法! 提升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而是放下! 生活中,无论我们从事的什么行业,都会遇到困惑、问题、压力......,那么如何解决呢?其实那个小故事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读书。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一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给我们揭示的,那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个故事直接告诉了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使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同时这个故事也回答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那就是---读书,利用读书来延展我们的时间,绝对时间是有限的,但是相对时间是无限的。

中外教育家思想

1.陈鹤琴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活教育”的课程打破以学科组织的传统模式。 幼稚园的课程论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 “课程与方法都是达到目的的工具,所以谈教育,第一应当解释目的。”在谈目标前,他先确立了“儿童是主体”的思想。他认为儿童、教材和教师是教育上的三大要素。(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3)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 “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的。他并主张最好由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 (4)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的教学方法。 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总是喜欢游戏的。幼稚园的课程又是很容易游戏化的,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程应当有考查儿童成绩的标准。 五指活动 陈鹤琴指出,人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而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是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它包括五个方面:(1)健康活动(2)社会 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文活 动。陈鹤琴指出:“幼稚园的课程全部包括在五指活动中,并采用单元制,各项活动都围绕着单元进行教学。 2.张雪门 课程生活化;关注幼儿的直接经验;来源于生活,但并不零散,并非没有计划和准备的活动;想象要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基础;本土化。 3.张宗麟 张宗麟是我国现代有重大影响的幼儿教育家,清末近代幼儿教育制度建立以来第一位男性幼稚园教师。张宗麟关于幼儿教育的主要著作,经其女张沪编为《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 张宗麟主张从丰富的祖国文化宝库中采撷适合儿童特点的材料,充实幼稚园的设备和教学内容,他提倡收集儿歌、农谚等作为幼稚园的自然科教材,并著文介绍几十种儿童极爱玩的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对于当时的幼稚教育贵族化的倾向,表示深刻的担忧,主张幼儿教育平民化。 张宗麟认为,幼稚生的生活应当倾向社会性的,必须通过一些直接而容易做到的活动,让儿童去了解家庭的状况、社会职业等具体的社会内容;当然强调幼稚生活动的社会倾向,但是不能抹杀儿童的生活状况和经验基础。 外国教育家 1.柏拉图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较为系统的学前教育思想的人。 幼儿教育的任务——道德行为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质。其中重要的方面是形成对善恶的认识。 (1)论优生

教育家典藏资料十个古今中外经典教育故事

教育家典藏资料 3、教研专题二:分享十个古今中外经典教育故事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二、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三、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

世界著名教育学家介绍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 出身于雕刻匠和助产士家庭,他坚决拥护氏族贵族寡头的专制统治,反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共和国制度,由于他与奴隶主贵族派勾结,70岁时,被法庭判处死刑。 他聚徒讲学,常踯躅于雅典的街头巷尾,与任何愿意向他请教的人讨论各种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问题。先后私人讲学20多年。主张培养有"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有完美道德的人。 因此,他特别重视青年的道德修养,提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的教育理论问题。他在辩论中常运用所谓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索,寻求结论。后来西方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来源于苏格拉底教学法。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 出身于贵族奴隶主家庭。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早年学习过音乐、诗、绘画和哲学。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他离开雅典,到处游历。 40岁时,他在雅典附近的体育馆里办了一个学园"阿加德米",收徒讲学。他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两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他希望建立一个由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社会集团各按其本性而尽职的理想社会。教育应为建立和巩固这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服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理想国"中的第一、第二等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他提出儿童3岁前应在家受教育;3-6岁进入国立儿童院;7-17岁进国立初等学校;18-20岁受专门训练;期满后大部分人经考核终生服役;少数优异者再学10年,经考核任国家官吏;其中的更少数特优者再学习辩证法,至35岁成为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法律篇》、《沙米底斯篇》、《美诺篇》、《蒂迈欧篇》等。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镇康县第一中学罗自良整理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 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教育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 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 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 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 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 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 东邹县东南部)人。中国战 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 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继承孔子 的教育思想而加以发展的。 1.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 2.关于教育的作用。他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但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3.他注意道德教育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 4.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包括深造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因材施教等。重要著作《孟子》。 三、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 山西临猗)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 家、政治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时人尊称 “荀卿”。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功能。他认为,学

教育家及其思想理论

孔子,字仲尼,(前551- 479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主要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然而孔子又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断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缺憾。 2.提倡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的进步。 3.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提出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单可慨括为“学而优则仕”。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由孔子搜集整理而成,又称“诗三百”。 《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 《礼》是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的总称。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a)学、思、行结合 b)启发诱导 c)因材施教 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6.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自觉修养德行。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的地位。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的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7、孔子提出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a)学而不厌 b)温故知新 c)诲人不倦 d)以身作则 e)爱护学生 f)教学相长

中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外教育家思想总结 一、中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选择题)教育家教育思想孔子☆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圣人(学而优则仕)③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而知新;学思行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提出庶富教的观点。孟子思想基础:“性善论”;教育目的:明人伦;提出理想的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思想基础:“性恶论”;教育目的:化性起伪;学习过程:闻见知行。墨家教育思想:“兼爱”、“非攻”;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教学方法:亲之、闻之、说之,重视说之朱熹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著作《四书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观点:①教育目的:强调“明人伦”。②关于学校制度:主张把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补充: 1、道家(老子、庄子):无为思想 2、《学记》☆☆(选择):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学记》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达);②尊师重道;③教学相长;④藏息相辅(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理解相结合);⑤长善救失(取长补短);⑥循序渐进(预时逊摩,学不躐等)。 3、陶行知:20世纪伟大的平民教育家,杜威的学生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主持了改革北大教育实践;提出教育独立思想;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 1、西方教育家思想及代表作☆☆(选择题) 1、萌芽阶段教育家和著作教育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产婆术”(体现了启发的教学原则),提出“知识即美德”。柏拉图他的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主张学习即回忆;主张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提出了强迫教育的主张。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和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思想。著作《政治学》。昆体良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教法的著作。

中外教育名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中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他承认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提出学习必须靠耳、目感觉器官获得,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主要著作:《论衡》、《讥俗》、《政务》、《养性》等。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思想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50年。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他的学生将其读书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奠定理学基础的著作有《西铭解义》、《论语集注》等。 柳宗元(773 ~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学家、杰出诗人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对当时腐败的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反对科举制度。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认为君子应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学到利人济世的实用知识。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中外教育理论前沿测试试题与答案

中外教育理论前沿测试试题与答案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 A.去除人欲 B.获取天理 C.博通百家 D.求得功名 参考答案:A 2 .下列不属于晏阳初提出的乡村“三大方式”是()。 A.社会式 B.乡村式 C.学校式 D.家庭式 参考答案:B 3 .“在进步主义的对抗中逐步占据了优势,一跃成为支配美国教育 发展的主要思潮,为60年代后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课程改革运动中很多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都从中受到启示而投入改革”。这一思潮是( ) A.要素主义思潮 B.永恒主义思潮 C.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D.新托马斯主义思潮 参考答案:A 4 .以下几项( )不是新托马斯主义的观点。 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B.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C.教育权应该由国家掌控 D.教育应以宗教为目的 参考答案:C 5 .《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参考答案:A 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A.废除八股考试 B.颁布近代学制 C.书院改学堂 D.设立京师大学堂 参考答案:B

7 . 1694年建立的()是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的先驱”,对德国乃至欧洲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牛津大学 B.哈勒大学 C.哈佛大学 D.剑桥大学 参考答案:B 8 .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的“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认的教育,从而提出() A.适应自然 B.全面发展 C.创造性 D.统一性 参考答案:A 9 .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杨贤江认为教育是()。 A.社会的经济基础 B.劳动力再生产手段 C.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D.不偏不倚的公共事业 参考答案:C 10 .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世界着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 1.简介: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着。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中外教育家名言集锦

中外教育家名言集锦 教书育人篇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为人师表篇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2.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9.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10.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爱岗敬业篇 1.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种艺术家。——爱因斯坦 2.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3.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苏霍姆林斯基 4.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乌申斯基 5.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马卡连柯 理想信念篇 1.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苏霍姆林斯基 2.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苏霍姆林斯基 3.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 4.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苏霍姆林斯基 5.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 6.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美国诗人惠特曼 7.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孔明 8.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车尔尼雪夫斯基 9.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爱因斯坦 10.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列夫·托尔斯泰 因材施教篇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世界最著名的60位哲学家简介剖析

中外60位重要哲学家简介 1. 泰勒士(Thales,约前624—前550),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水是万物的本原”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哲学命题。他也被看作是哲学唯物主义的先驱。 2.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前500)生于伊奥尼亚海域的萨摩斯岛。毕达哥拉斯派的创始人和首领。该派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他们认为数目是最智慧的,和谐是最美好的,并认为灵魂不朽。 3. 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其核心观念是“道”,提出了天道无为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4. 释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前485)佛教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意译“义成就者”,尊称释迦牟尼。印度人。佛陀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一定阶层的利益和看法。主要学说有:四谛说、缘起说、无常、无我论、业报轮回论和涅磐论。生前并无著作,死后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汇编为经、律、论三藏。 5.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以“仁”为核心,崇尚“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他相信天命,又重视人为;在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符其名;提倡德治和教化。主要著作有《论语》。 6. 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前540—前470)生于爱利亚,爱利亚派的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论自然》一书。他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真理之路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是者”就是真理的对象。 7.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35—前475)出生于爱菲斯王族。是爱菲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成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著有《论自然》一书,现有残篇留存。 8. 苏格拉底(Socrates,约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几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他是把哲学的对象从自然转向人类的伟大哲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要由他的学生整理在《回忆录》中。 9.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学说和思想收录在《墨子》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目。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②天志明鬼③尚同尚贤④节用。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一、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二、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三、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三、纪律教育。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五、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七、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八、柏拉图: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 客观唯心主义"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九、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他最先按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 体育应先于智育" ," 躯体之注意应先于心灵之注意" );对道德品质教育(他把重点放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上,主要通过练习,例如通过勇敢行动的多次练习,培养勇敢的品质); 在教育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年龄阶段的尝试,都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进步教育家所重视)。 十、昆体良:西班牙籍的罗马化公民,罗马著名律师、教育家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主张儿童应提早入学,但学习不能负担过重,教学中应多渗入游戏的成份。他相信游戏可以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不过不能让儿童游戏过度。 十一、夸美纽斯: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题的著作《大教学论》;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思想

孔子 (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少时“贫且贱”。十五岁立志求学,“学无常师”,据传曾间礼于老耽,学乐于苌弘,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早年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三十岁,于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路、曾子、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五十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等国,凡十四年。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六十八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为我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一百零一九次之多,其基本涵义不外“克己”而“爱人”,“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匆,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要求遵守周礼规定的等级,克制非分的欲望。“爱人”即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但强调以孝弟为本,爱有差等。 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谓“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提倡“举贤才”,“学而优则仕”,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政治理想。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在教育上最早探讨人性和教育作用问题,作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肯定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乃后天习染所致,只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都有可能养成“仁”的品质。以此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凡致“束侑”之礼者,都可以收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七十七人,来自鲁、齐、卫、晋、宋、陈、秦、楚等国,大部出身贫贱,足见孔子的教育对象己推广到平民,学校由此冲破官廷的藩篱,促进文化下移,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教学内容继承西周六艺,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为纲领,以“诗”、“书”、“礼”、“乐”为基本科目。“诗”是西周以来的古诗,传有三千篇,经删订为三百零五篇,概称“诗三百”。认为诗教的作用有四:“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称() A.辟雍 B.泮宫 C.东序 D.上庠 2.中国古代的私学产生于() A.西周 B.汉代 C.春秋后期 D.商代 3.下列观点,由荀子提出来的是() A.性无善无不善 B.性三品 C.性善论 D.性恶论 4."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确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5."五经"是指() A.《诗》、《书》、《易》、《论语》、《孟子》 B.《诗》、《书》、《易》、《礼记》、《春秋》 C.《诗》、《书》、《易》、《孝经》、《春秋》 D.《诗》、《书》、《易》、《周礼》、《尔雅》 6.国子学创设于() A.汉朝 B.东晋 C.西晋 D.南北朝 7.南宋四大著名书院是指() A.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 B.岳麓、白鹿洞、丽泽、石鼓 C.岳麓、白鹿洞、丽泽、茅山 D.岳麓、白鹿洞、丽泽、嵩阳 8.《师说》、《进学解》的作者是() A.颜之推 B.董仲舒 C.韩愈 D.柳宗元 9.朱熹编著的教材中,影响最大的是() A.《四书集注 B.《小学》 C.《近思录 D.《性理精义》 10.《海国图志》一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部书的作者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冯桂芬 11.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新式学校,它的创立者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派 C.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D.资产阶级维新派 12.1872年-1875年有120名幼童留学美国,率领他们赴美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丁日昌 D.容闳 13.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了万木草堂,它的创办人是维新派人士()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14.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是在() A.1901年 B.1903年 C.1904年 D.1905年 15.壬戌学制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制结构是() A.5-4-3 B.7-3-2 C.6-3-3 D.5-3-4 16.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当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