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品析语言,感受“小桃树”形象,体会作者对它的独特情感。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了解散文中的双线结构。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不仅被作者清新、优美、含蓄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更为作者屡遭挫折却不屈命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作者感悟生活后思想感情的结晶。
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感受一下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请同学们再次深情朗诵课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品析语言,感受“小桃树”形象。
品读课文,来感受一下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呢?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小桃树的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语言优美的字、词、句、段,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1)引导学生抓住“委屈”“瘦瘦”“黄黄”等词进行想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赏析——本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桃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小桃树从土里拱出芽来的样子,表现了小桃树的弱小,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2.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这两句话写小桃树虽然弱小单薄,但是生命力顽强,开满了花朵。
尽管这样,却没有蜜蜂、蝴蝶飞过,表现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3.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
(学生有情感朗读)【交流点拨】(1)“俯”“挣扎”运用动作、神情描写,“千百次”运用反复手法,写出了小桃树在风雨中坚强勇敢的斗争情景,表现了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的精神。
18《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8《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18《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解除字词障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一棵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学习重点】掌握插叙的记叙顺序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了解作者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喜爱的植物呢?说一下自己喜爱的理由。
贾平凹先生所喜爱的是一棵小桃树,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即便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的小桃树。
世间万物,贾平凹先生为什么单单喜欢一棵小桃树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棵小桃树》,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渺.小(miǎo) 魂魄..(chìluǒ)..(hún pò) 孱.头(càn) 赤裸猥琐..(wěi suǒ) 马嵬.坡(wéi)火灼.灼(zhuó)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 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
(矜持)(2) 摇动。
(撼动)(3) 猛然领悟。
(恍然)(4) 将要开放。
(欲绽)(5) 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的意思。
(忏悔)3.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
主要代表作品有《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
他的《浮躁》获得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秦腔》获第一届红楼梦奖首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感知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倒叙与插叙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掌握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小桃树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胆魄。
5.答案:略。
6.答案:小桃树是艰难坎坷被摧残的弱小者,但不为困苦所屈服,敢于与与命运作顽强抗争。
它象征作者及那个年代的青少年的生长经历,借以表达只要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这一美好的愿望。
7.答案:示例1: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不能删,这两个“呢”字加深了作者对小桃树爱怜和亲昵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的怜惜之情。
二.
1.答案:忏。
2.答案:淅淅沥沥。
3.答案:哆嗦。
4.答案:褪。
5.答案:矜, 孱。
6.答案:侍。
7.答案:猥琐。
8. 答案:稚。
9. 答案:摞, 摞。
10.答案:嵬, 灼灼。
11.答案:涩涩。
12.答案; 颤。
13.答案:裸。
三.答案:矜持
撼动
恍然
欲绽
忏悔
祸不单行
四.
1.答案:一片一片。
2.答案:一盆一盆。
7. 这篇文章的很多句子都在句末加了“呢”“吗”等语气词,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能否删去这些词。
二. 归纳本文的写作手法。
1. 插叙--第3段至8段插叙了小桃树来历、萌芽、生长、开花的过程,突出小桃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生命力,插叙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
2.对比衬托--用爷爷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对比,用来反衬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第19课 一棵小桃树 第1课时(穿越风雨的美丽)导学案 解析版

第19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主要内容,品析描写小桃树成长经历的语句,体会小桃树面对挫折的态度。
2.学习托物言志,感受作者的成长经历,理解作者寄托在事物上的“志”。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贾平凹,生于1952年,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作家。
他的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丰富的生活道理。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秦腔》,散文《月迹》《丑石》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平凹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改动。
贾平凹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
天地狭小,孤陋寡闻。
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
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
在极左路线的重压下,他遭受了种种不幸。
但像小桃树一样,他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任务一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引文部分,交代“我”写小桃树的缘由。
第二部分(2):写眼前情景,开花的小桃树经受风雨摧残,抒发了作者怜悯、痛心、惋惜、自责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感。
第三部分(3—8):写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第四部分(9—14):回到眼前情景,生动地描写了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的情景。
任务二整体感知在文中圈画出表明时间的语词,结合文章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状态。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今天的黄昏②桃核③萌芽④有院墙高了任务三析读课文,明晰写法1.“我”与小桃树的成长经历有何异同?为什么要联系起来写?“我”和小桃树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相同,面对挫折的态度却不同。
小桃树让“我”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明白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生活哲理。
2.讨论: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慨的?(1)通过明写小桃树的经历来暗写“我”的经历:“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从小怀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后,感到自己的渺小,但也想干一番大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感到自己的幼稚与天真,遭受种种磨难——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
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一棵小桃树》导学案17.12.28学习目标:1.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验,领悟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3.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予在小桃树上的"志"。
一、预习字词说明:1、识记字音字形矜持(jin) 摇撼(han) 拱(gong)淅淅沥沥(xTli)恍然(huδng)马嵬坡(w6i)忏悔(Ch台n)欲绽(zhan)猥琐(weisuδ) 无趣(zhl) 赤裸(Iuo) 侍候(shi)孱头(cδn.tou)哆嗦(duδ.suo)2、驾驭说明伫立:许久地站立。
侍候:服侍,照料。
生灵:生命。
恍然:突然醒悟的样子。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猥琐:(容貌、举止)庸俗不大方。
含贬义。
矜持:拘谨,拘束。
无趣:形容头脑简洁或缺乏阅历。
楚楚:娇弱优美。
赤裸:光着身子,不穿衣服。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祸不单行:形容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春游: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
祸:灾难。
忏悔:相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二、作者简介贾平凹,原名贾平娃,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1953年诞生于陕西一个偏僻的农村,母亲是农夫,父亲是老师。
文革的时候(1966T976),当老师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进行劳动改造,家庭受到毁灭性打击。
十三岁的贾平凹也因此受到牵连,初二还没有上完就辍了学,破灭了上高校的幻想,当兵不要,民办老师不要,代课老师也不要。
这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更,因要求不能乱说乱动,从今胆怯、自卑、少言寡语。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高校学习汉语言文字。
1975年毕业于西北高校中文系O 右75年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多数被时代耽搁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在迷茫中起先探究、起先追求……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6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课文2.品味欣赏语言3.领悟爱国情感教学重点: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课件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2. 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家。
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
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
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
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
于是改用谐音“端木蕻良”。
3.字词检测二、朗读品味: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自读,交流展示(美丽、丰饶、神秘、伟大、曾经欢笑、饱含屈辱、)2、学生跳读,思考:作者怀着__的情感?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怀念、赞美、忧伤、愤怒、)3、学生默读,思考:作者发出__的誓言?用笔划出相应的语句。
交流展示(誓为解放家乡而战斗到底)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课堂小结四、拓展延伸赏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五、作业布置1、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
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2、回顾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七年级下册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2) 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快速浏览课文,理清小说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初中七年级语文《一棵小桃树》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一棵小桃树》优秀教案范文(精选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一棵小桃树》优秀范文篇1一、教学目的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点目标: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了解自读学情: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难点。
(二)关注课文旁批,理解自读要求: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是提问的?你自己能解决问题吗?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
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五处旁批,后三处提问,教学中利用这三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以及相关主旨。
(三)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即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段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品味语言,感受深意。
第四段教师做出指导示范,再放手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做细致的研读品析。
(四)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理解小桃树中的深刻含义,理解本文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
(五)最后一处旁批引领思考,即文章第一个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阅读重在悟情。
《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用精读的方法,品析描写小桃树特点的词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和“我”的人生经历,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品质。
【学习重点】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用精读的方法,品析描写小桃树特点的词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学习难点】比较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和“我”的人生经历,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品质。
一、导入新课2018年5月,《朗读者》节目组邀请了中国当代作家中一位杰出人物,我们一起来听听节目组对他的评价,请看视频。
猜猜他是谁?请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贾平凹。
二、情境创设,布置任务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这么一位优秀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在面对“一棵小桃树”时却这样说:“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这句话引起了粉丝热议,急切地想要了解,这到底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它和贾平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朗读者》节目组再次邀请贾平凹先生做客直播间,讲述他与一棵小桃树的故事。
情景任务:任务一:读一棵树·倾听树语任务二:读一个人·感悟人心任务三:读一篇文·探究文法(一)任务一:读一棵树·倾听树语1、听读课文,布置任务:①给生字标注读音,理解词意;②勾画出能提示结构层次的语句;③理清行文脉络,划分文章的结构。
2、字音检测:忏悔( ) 淅淅沥沥()褪尽()矜持()孱头()恍然()执着()服侍()猥琐()渺小()血气方刚()魂魄()幼稚()祸不单行()摞()马嵬坡()颤抖()赤裸( luǒ)3、理解词意:血气方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