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编表格式打印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第四单元的教材主要围绕古代诗词展开,让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以及学习背诵一首古代诗词,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感情表达。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背诵一首古代诗词并理解其中的意境•难点:–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二、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能够背诵一首古代诗词并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授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分析一首古代诗词的意境•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中的情感表达2.3 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古代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15分钟)–讲解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的区别,包括诗词的格律、意象和表达手法等。

3.背诵古代诗词(20分钟)–选择一首简单易记的古代诗词,让学生跟读并逐句解释其中的意境。

4.分析古代诗词的情感表达(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古代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让他们体会诗人的情感体验。

5.课堂练习(15分钟)–针对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小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2.4 教学方法选择•讲授法:通过讲解古代诗词基本特点和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内容。

•示范法:示范正确的背诵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代诗词。

•讨论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心得本节课通过教授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讲解一首古代诗词的意境,培养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3.2 教学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简单的古体诗,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古典文学”,旨在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教材内容包括《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语文素养训练项目。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激发对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同时,学生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表演教学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品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典文学作品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

之后,教师选取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古代文学欣赏和写作技巧的学习,包括古代诗歌鉴赏、成语故事等内容。

2.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学习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的鉴赏和理解2.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鉴赏•《蝉》:“蜡炬成灰泪始干,夏露叶凋已是秋。

”要求学生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指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

2. 成语故事欣赏•《卧薪尝胆》故事:讲述赵国有一个叫有勇的人,他为了复仇,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成语的寓意和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画蛇添足》故事:讲述一个人画蛇添足,结果画虧了,教育学生要做事要切合实际,不能画蛇添足。

四、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互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成语故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

•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歌和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感。

五、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主要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课后小测:通过课后小测或者测试,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诗歌和成语故事有着一定的兴趣,但在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成语的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下一步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和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四》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口语交际、汉字笔画、词语辨析、古诗欣赏和课外阅读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对汉字笔画和词语辨析的理解,增强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并拓展课外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对汉字笔画和词语辨析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部分学生在古诗欣赏和课外阅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2.加深学生对汉字笔画和词语辨析的理解;3.增强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4.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四. 教学重难点1.口语交际:如何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2.汉字笔画: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组合;3.词语辨析:理解词语的内涵和用法;4.古诗欣赏: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5.课外阅读: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笔画和词语辨析;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5.引导发现法: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PPT;3.教学资源:相关古诗和课外阅读材料;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口语交际场景,如模拟购物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包括汉字笔画、词语辨析、古诗欣赏和课外阅读等,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抓住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

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二是从人物神态的一系列变化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

第一题提供了三组例句,要求学生在体会人物的内心后,选择一种情景仿写,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具体情境恰当地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

例句后给出了三个日常生活情景,供学生选择仿写。

第二题提供了两个例句,要求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说,意在让学生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人物的状态,增强表达效果。

“书写提示”从标题和作者的书写位置要醒目、段落要分明两个方面提示了书写要点,是全套教材第一次从篇的角度对书写提出要求,意在让学生学习规范书写整篇文章。

“日积月累”编排了两首唐诗。

第一首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第二首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朗读、背诵。

二、教学目标1、能交流、总结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4、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标点符号不顶格书写。

5、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累古诗。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

2、能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中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3、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抓住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反思)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课题1.简介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王昌龄的了解。

(指名说,师补充)三、品诗句,明诗意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四、想意境,悟诗情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指名读,教师随手将“暗”“孤”加上点,再请学生读。

(2)透过这两句诗,透过这“暗”“孤”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有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你的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3)请你走进这个画面,假如你是遥望玉门关的战士,你心中会想些什么?(4)将你的体会融入诗句,读这两句诗。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从这两句中又读出了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抓出“黄沙”“百战”“穿”等重点词语去体会环境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战争的残酷,时间的漫长。

抓住“终不还”去体会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教师用语言去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用自己的朗读去表达。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军神》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军神》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军神》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军神》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为例,展现了他的英勇、坚毅和智慧,突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形象。

课文通过讲述刘伯承将军在战斗中受伤,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接受眼部手术的故事,表现了他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英雄人物的事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深入阅读课文,理解刘伯承将军的英勇和坚毅,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同时,学生对于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理解,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刘伯承将军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伯承将军的英勇和坚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刘伯承将军的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感受刘伯承将军的英勇和坚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

2.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语和句子。

3.教学用具:准备课文原文和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刘伯承将军的事迹,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指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四》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以“语文园地”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口语交际、习作和阅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技巧,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对于阅读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部分学生在表达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鼓励。

此外,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缺乏创意和条理性,需要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升写作技巧,做到条理清晰、有创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珍惜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升写作技巧,做到条理清晰、有创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使表达更有条理和创意;如何指导学生写作,使文章更具条理性和创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示范法:教师示范口语交际和写作,让学生有直观的学习榜样。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准备好口语交际和写作的相关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友情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及过程
教后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课题:从军行)
2.理解题意。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画成就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有一年,他奉皇帝的旨意出使安西守卫边疆。王维是一位特别重感情的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为元二送行,于是就有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现在,谁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2.我们对诗人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楚了题目的意思,这就完成了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
三、诵读悟情。
1.从诗中选取的景物感受离别之情。
(1)在王维和元二将要离别的时刻,王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朝雨新柳图(出示朝雨视频),请看屏幕。同学们想想看,此时此刻,这从柳枝上悄然滑落的雨滴,这还是雨吗?
这是王维的泪,是元二的泪,是两人离别的泪水。仿佛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流泪。
(2)那么诗人为什么写柳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
(5)黄沙:指战场。
(6)穿:磨穿。
(7)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8)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2.全班交流。
四、朗读诗句,感悟诗情。1.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边读诗边思考:(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Hale Waihona Puke 着远方的玉门关。单元课时安排
9、古诗三首3课时
10、青山处处埋忠骨2课时
11、军神2课时
12、清贫2课时
习作 四3课时
园地四2课时
单元教学措施
1、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悟,并积极引导他们与同学合作,懂得而在讨论、交流中真实地抒发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的语句或段落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广泛收集资料,帮助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韵味美和意境美,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一幅图画,聆听一段话语,体味一份感情。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题。
1.师简介诗人背景。
(3)这仅仅是在写景吗?不,这是诗人在借景抒情,读出景中的情。学生练读,展示,师指导。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比一比,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三、整体感知,初读诗句。
1.对照文中注释,边读边说说诗意。并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课件出示: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的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即今甘肃省的祁连山,山上终年积雪。
(4)玉门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唐时为凉州西境边塞要地。
辅助手段
练习卡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长云→边地之景:荒凉
遥望→思归之情:深切
百、穿→久戍之苦:残酷
不破、不还→破敌之志:豪壮
送元二使安西
地点—渭城
季节—春依依惜别
送别—柳、酒
教案附页
附件一:拓展材料 (∨) 附件二:作业设计(∨)
附件三:其他参考资料( ) 附件四:教学反思(∨)
学校检查
同心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时教学过程)
二、初读古诗。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
3.生字读音。渭(wèi)浥(yì)
4.指名读古诗,同学评议读音。
5.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全诗大意: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请你再饮一杯酒吧;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学校检查
同心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课题首页)
课 题
9、古诗三首
课 时
3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第1次:2020年月日
第 次: 年 月 日
第 次: 年 月 日
第 次: 年 月 日
第 次: 年 月 日
第 次: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认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理解“行”“浥”“将晓”“五千仞岳”“摩天”“遗民”“胡尘”“王师”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同心县第一小学活页教案 (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
第四组:家国情怀
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及前后联系
本组教材以“家国情怀”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三首》,有介绍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时的坚强精神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有介绍革命前辈刘伯承事迹的《军神》,还有介绍革命前辈方志敏事迹的《清贫》。
(2)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等。
二、初读诗句,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单元教学目的教学要求
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单元教学重 点
本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单元教学难 点
通过学习真正感受革命前辈和革命军人“苟利国家生以死,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人格。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理解诗词的意思。
3.体会三首古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体会古诗意境,丰富学生情感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丰富学生情感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导读法 自主探究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