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

合集下载

执业师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执业师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天星医考之《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二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药物化学内容)药物进入体内后和人体相互作用就会产生一定的生物活性一一药效和毒性。

不同结构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活性,与肌体的作用不同。

药物一口服一与胃肠道黏膜接触一从一侧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一于另一侧从细胞中释放一进入附近毛细血管/滥巴管一血液循环一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一发挥疗夔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与活性有关的药物的理化性质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解离度。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对渗透性会产生影响,直接影响药效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在体内水相和有机相要有一定的溶解度,即要有适宜的亲水性和亲脂性,才能透过生物膜,顺利到达作用部位。

脂水分配系数:用于评价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大小的标准。

C。

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的浓度C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反映了药物的在两相中溶解情况。

lgp值越大,则药物的脂溶性越高。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

即药物要有“适当”的分配系数,也就是有“适度”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才能较好发挥药效。

(重要)“适当”或“适度”而不是“越大”或“越小”。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活性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脂水分配系数有关(考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应具有较大的脂溶性,才能透过血脑屏障,属于结构非特异性药物,如全身麻醉药,最适lgP在2左右,是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即C。

rg/Cw=100)。

影响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因素——药物分子结构。

执业药师考试-药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

执业药师考试-药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

执业药师考试-药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大纲要求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2.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3.药物活性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关系(★★★★★)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pKa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解离常数(pKa)、体液介质pH与药物在胃和肠道中的吸收关系(★★★★★)2.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与中枢作用(★★★★)◆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药物的转运扩散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

◆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药物在通过各种生物膜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

总结: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水相和脂相间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任何药物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换句话就是要有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一)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1.药物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用P来表示。

C o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或正辛醇中的浓度C 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P值越大,脂溶性越大,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2.影响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因素(1)引入极性较大的官能团,亲水性增大。

如:-OH、-COOH、-NH2等(2)引入非极性官能团,亲脂性增大。

如:较大的烃基、卤素原子、脂环等(3)官能团形成氢键的能力和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较大时,药物的水溶性会增大。

(二)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依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1.第Ⅰ类是高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胃排空速率,如普萘洛尔、依那普利、地尔硫(艹卓)等。

2.第Ⅱ类是低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溶解速率,如双氯芬酸、卡马西平、匹罗昔康等。

3.第Ⅲ类是高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受渗透效率影响,如雷尼替丁、纳多洛尔、阿替洛尔等。

药学专业知识--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药学专业知识--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药学专业知识--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第一节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大纲要求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2.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3.药物活性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关系(★★★★★)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pKa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解离常数(pKa)、体液介质pH与药物在胃和肠道中的吸收关系(★★★★★)2.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与中枢作用(★★★★)◆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药物的转运扩散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水性。

◆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药物在通过各种生物膜决定药物需要一定的亲脂性。

总结: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水相和脂相间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任何药物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亲脂性和亲水性,换句话就是要有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一)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1.药物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用P来表示。

C org表示药物在生物非水相或正辛醇中的浓度C w表示药物在水中的浓度P值越大,脂溶性越大,常用其对数lgP来表示2.影响药物脂水分配系数的因素(1)引入极性较大的官能团,亲水性增大。

如:-OH、-COOH、-NH2等(2)引入非极性官能团,亲脂性增大。

如:较大的烃基、卤素原子、脂环等(3)官能团形成氢键的能力和官能团的离子化程度较大时,药物的水溶性会增大。

(二)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依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1.第Ⅰ类是高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胃排空速率,如普萘洛尔、依那普利、地尔硫(艹卓)等。

2.第Ⅱ类是低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取决于溶解速率,如双氯芬酸、卡马西平、匹罗昔康等。

3.第Ⅲ类是高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其体内吸收受渗透效率影响,如雷尼替丁、纳多洛尔、阿替洛尔等。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缓(控)释制剂影响因素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缓(控)释制剂影响因素

1.药物的理化因素
(1)剂量大小:口服单剂量在0.5~1.0g对缓释制剂仍适用,治疗指数窄的药物设计成缓释制剂应注意剂量与毒副作用。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非解离型、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应注意消化道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溶解度<0.01mg/ml,本身具有缓释作用。

设计缓释制剂时药物溶解度<0.1mg/ml不适宜。

(3)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的,在机体内滞留时间长。

油、水分配系数小时,不易透过脂质膜,故油、水分配系数应适中。

(4)稳定性: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制剂较好
2.生物因素
(1)生物半衰期:24h24h的药物本身就具有缓释作用。

(2)吸收:吸收的半衰期应控制3~4h的药物,否则不利于吸收。

(3)代谢:吸收前有代谢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如要制成缓释制剂,需加入代谢的抑制剂。

执业药师考试-《生物药剂学》详细复习知识点

执业药师考试-《生物药剂学》详细复习知识点

第十五章生物药剂学第一节概述一、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中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评价和改进药剂质量,合理地设计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和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主要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给药以后在体内的过程。

除血管内给药以外,其他给药途径给药后,都要经过吸收过程,即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分布。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代谢或生物转化。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代谢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投用于机体的药物从吸收部位到达作用部位必须经过许多屏障。

这些屏障即是互相联络的细胞膜。

药物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跨膜转运,膜转运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排泄过程中十分重要,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生命现象之一。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生物膜包括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

生物膜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具有半透膜特性。

(二)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各种药物由于性质不同,通过生物膜转运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被动扩散被动扩散又称为被动转运,大多数药物通过这种方式透过生物膜,即服从浓度梯度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运。

服药以后,药物在胃肠液中浓度高,细胞浆液内浓度低,药物能被动扩散透过生物膜,又以相似的机理转运到血液中完成吸收过程。

被动转运可以用Fick第一定律解释。

式中,dC/dt为扩散速度,D为扩散系数,A为扩散面积,k为分配系数,C1为胃肠道中的药物浓度,C2为血中药物浓度,L为膜厚度。

2015四川医疗卫生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药学: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2015四川医疗卫生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药学: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四川中公教育
2015四川医疗卫生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药学:影响药物吸收的
物理化学因素
1.脂溶性和解离度
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且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

消化道吸收部位的药物分子型比例是由吸收部位的pH和药物本身的pKa决定的。

通常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几乎完全不解离,故有较好的吸收;弱碱类药物在胃液中解离程度高,吸收差。

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情况与胃相反,碱性药物吸收较好,酸性药物吸收较差。

pKa>3.0的酸及pKa<7.8的碱容易吸收,在这些限度以外的酸及碱的吸收都相应地迅速下降。

虽然亲脂性药物容易吸收,但并不是亲脂性越强吸收越好,脂水分配系数过大的非极性物质则不易被胃肠吸收。

2.溶出速度
固体药物制剂必须经崩解,药物溶解释放后才可能被吸收。

崩解度只能反映片剂等的崩解快慢,而不能反映固体制剂崩解成小颗粒后的溶出速度。

对一些难溶性药物或溶出速度很慢的药物,药物从固体制剂中的溶解释放很慢,其吸收过程往往受药物溶出速度所限制,溶出速度成为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原因。

溶出速度能直接影响药物起效时间、药效强度和持续时间,它比崩解度更能反映出制剂质量的本质。

影响药物溶出速度的因素有:
(1)粒子大小:药物粒子越小,则与体液的接触面积越大,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大,吸收也加快。

因此,可采用药物微粉化技术增加某些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度和吸收。

药学专业知识2--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药学专业知识2--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药学专业知识2--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知识点】结构非特异性药物药物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活性理化性质:溶解度、分配系数和解离度多项选择题影响结构非特异性药物活性的因素有A.溶解度B.分配系数C.几何异构体D.光学异构体E.解离度『正确答案』ABE【知识点】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药物亲水性或亲脂性的过高或过低都对药效产生不利影响。

(适当最好)脂水分配系数当药物脂溶性较低时,随着脂溶性增大,药物的吸收性先提高后降低,成抛物线的变化规律。

脂水分配系数可以反映药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

A:关于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脂水分配系数适当,药效为好B.脂水分配系数愈小,药效愈好C.脂水分配系数愈大,药效愈好D.脂水分配系数愈小,药效愈低E.脂水分配系数愈大,药效愈低『正确答案』A【知识点】当pKa=pH 时,非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各占一半弱酸性在胃中易吸收(水杨酸巴比妥类)弱碱性在小肠易吸收(麻黄碱地西泮)强碱性的药物在整个胃肠道多是离子化的,难吸收。

(季铵盐类)酸酸分子易吸收,酸碱离子易排泄A:已知苯巴比妥的pKa约为7.4,在生理pH为7.4的情况下,其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比例是A.30%B.40%C.50%D.75%E.90%『正确答案』C官能团:A:吗啡易被氧化变色是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以下哪种基团A.醇羟基B.双键C.醚键D.哌啶环E.酚羟基『正确答案』EA.烃基B.羰基C.羟基D.氨基E.羧基1.使酸性和解离度增加的是2.使碱性增加的是3.使脂溶性明显增加的是『正确答案』EDA【知识点】生物药剂学中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四类:高水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体内吸收取决于胃排空速率):普萘洛尔、依那普利、地尔硫(艹卓)——那普尔低水溶解性、高渗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体内吸收取决于溶解速率):双氯芬酸、卡马西平、匹罗昔康——双匹马高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体内吸收取决于渗透效率):雷尼替丁、纳多诺尔、阿替洛尔——雷纳尔多低水溶解性、低渗透性的疏水性分子药物(体内难吸收):特非那定、酮洛芬、呋塞米——特洛米A.普萘洛尔B.卡马西平C.雷尼替丁D.呋塞米E.葡萄糖注射液1.体内吸收取决于胃排空速率2.体内吸收取决于溶解速度3.体内吸收受渗透效率影响4.体内吸收比较困难『正确答案』ABCD【知识点】非共价键键合类型1)氢键:最常见,药物与生物大分子作用最基本的化学键合形式。

执业药师考试西药一考前速记必考点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西药一考前速记必考点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西药一考前速记必考点总结(关注:百通世纪获取更多)执业药师考试西药一考前速记必考点总结第一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药物的结构与命名、常见药物的命名1药物的结构与命名主要掌握五元杂环、六元环、稠合环、碱基(嘧啶、嘌呤)、甾体2商品名①药物最终产品(剂量剂型已确定)②成分相同的药品,厂家不同,商品名也不同③企业确定药品商品名,可进行注册和专利保护④不能暗示药物的疗效和用途,且应简易顺口3通用名②有活性的药物物质,而不是最终的药品③一个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比商品名更方便;④不能和已有名称相同,也不能和商品名相似;⑤药典中使用的名称。

4化学名根据化学结构式进行命名。

如:2-甲基-4-(2-甲基丙基)苯乙酸制剂与剂型5制剂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等6剂型药物不同给药形式,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剂型的分类及其重要性7剂型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8液体制剂按分散系统分类9药物剂型的重要性药物剂型必须与给药途径相适应①变性:可改变药物的的作用性质(硫酸镁口服泻下,注射镇静)②调速: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注射、吸入急救;丸剂、缓控释长效)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缓控释制剂:血药浓度平稳)④靶向作用(脂质体、微球、微囊→浓集于肝、脾)⑤提高药物稳定性(固>液)⑥影响疗效(影响,不是决定)药用辅料的作用(主要7大作用)10赋型如,稀释剂、黏合剂11使制备顺利进行如,润滑剂12调节药物作用如包衣、速释、缓释、靶向13提高稳定性14提高疗效如,肠溶片15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如,矫味剂16降低毒副作用如,包衣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17化学降解途径水解、氧化、还原、异构化、聚合、脱羧。

其中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18水解水解:酯类(包括内酯)、酰胺(包括内酰胺)类① 酯类代表药物:普鲁卡因第一步:普鲁卡因水解韦老师妙记:普通卡车装水第二步:代谢产物对氨基苯甲酸发生氧化——生成有色物质②酰胺类:青霉素类、氯霉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
1.药物解离常数(pKa)、体液介质pH与药物在胃和肠道中的吸收关系
(1)药物以非解离的形式被吸收,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后,在膜内的水介质中解离成解离形式而起作用。

(2)解离形式和未解离形式药物的比例与药物的解离常数(pKa)和体液介质的pH有关。

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时(pKa>pH),分子型药物所占比例高;当pKa=pH 时,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各占一半;通常酸性药物在pH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增加,吸收也增加,反之都减少。

例如,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和巴比妥类药物在酸性的胃液中几乎不解离,呈分子型,易在胃中吸收。

弱碱性药物如奎宁、麻黄碱、氨苯砜、地西泮在胃中几乎全部呈解离形式,很难吸收;而在肠道中,由于pH比较高,容易被吸收。

碱性极弱的咖啡因和茶碱,在酸性介质中解离也很少,在胃中易被吸收。

强碱性药物如胍乙啶在整个胃肠道中多是离子化的,以及完全离子化的季铵盐类和磺酸类药物,消化道吸收很差。

2.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与中枢作用
改变药物的化学结构,有时会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常数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生物活性。

例如,巴比妥酸在其5位没有取代基,pKa值约4.12,在生理pH 7.4 时,有99%以上呈离子型,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起作用。

而当将其5位双取代以后,pKa值达到7.0~8.5之间,在生理pH下,苯巴比妥约有50%左右以分子形式存在,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起作用。

重点提示:
药物常数(溶解度、分配系数、解离常数(pKa)、酸碱度对药效的影响。

考点
串联
1.药物发挥作用要具有一定的溶解性能与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通过血脑屏障,应具有较大的脂溶性。

2.药物发挥作用还要具有适当的酸碱性与解离度;通常药物以非解离的形式被吸收,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后,在膜内的水介质中解离成解离形式而起作用。

3.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几乎不解离,呈分子型,易在胃中吸收。

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几乎全部呈解离形式,很难吸收;而在肠道中,由于pH比较高,容易被吸收。

碱性极弱的药物在酸性介质中解离也很少,在胃中易被吸收。

强碱性药物在胃肠道中多是离子化的,以及完全离子化的季铵盐类,消化道吸收很差。

文档来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旗下权威执业药师在线学习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