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

合集下载

教育类笔试 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类专业知识

教育类笔试 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类专业知识

教育类笔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类专业知识教育类笔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类专业知识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而教育类笔试则是选拔和评估教育从业人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类专业知识两个方面,探讨教育类笔试的相关内容。

一、公共基础知识1.政治与法律:教育从业人员应具备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教育的要求。

例如,教师应遵守《教师法》等相关法规,保障学生权益,维护校园秩序。

2.经济学:教育是一项涉及资源配置和社会效益的经济活动。

教育从业人员应了解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益。

3.管理学:教育机构需要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

教育从业人员应具备管理学知识,能够有效管理学生、教师和教育资源。

4.心理学:教育是一种心理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对于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教育从业人员应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引导。

5.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从业人员应了解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如《义务教育法》、《学校安全条例》等,以确保教育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教育类专业知识1.教育学:教育学是教育类笔试的核心内容,涵盖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

教育从业人员应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教育从业人员应具备课程与教学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3.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结果和教育质量的评估。

教育从业人员应了解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设计和使用合理的评价工具,提供准确的教育评价结果。

4.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教育技术和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从业人员应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能够合理运用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考编制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考编制公共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1.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C)。

A.《教育没话》B.《教育学》C.《学记》D.《雄辩术原理》E.《论语》2.(B)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0。

A.1985B.1986C.1988D.1993 E,19973.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刁:(ABCDE),……A.中小学教育B,社会教育C.成人教育D.家庭教育E.高等教育4.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BC)。

A.机会B.规模C.性质D.速度E.理念5.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ACD)。

A.知B。

思C.行D。

情E.做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C)。

A.传授知识B 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D。

学会认知 E.学会做人7.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DE)。

A,复式教学B.个别教C.问题教学D.班级授课E.分组教学二、填空题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

2.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功能。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4.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5.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要探索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刺激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

6.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

7.任何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

8.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

9.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加强基础、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现10.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11.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大全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大全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大全《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大全》
一、教师教育基础知识
1.教师的角色包括()。

A.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B.知识的传授者
C.学生的榜样
D.以上都是
答案:D.以上都是
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规律
C.教育现象和规律
D.教育技术
答案:C.教育现象和规律
3.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

A.爱岗敬业
B.忠诚服务
C.更新观念
D.以上都是
答案:D.以上都是
二、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
4.课堂管理的目标不包括()。

A.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B.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C.约束和限制学生发展
D.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答案:C.约束和限制学生发展
5.教学评价需要做到的是()。

A.客观公正
B.全面多元
C.准确及时
D.以上都是
答案:D.以上都是
6.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的激发方法包括()。

A.设立游戏及探究情境
B.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
C.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D.以上都是
答案:D.以上都是
以上为部分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供教师教育学习者参考。

四川省教师省考《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面总结

四川省教师省考《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面总结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B.教育现象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A.描述教育事实 B.探讨教育问题C.分析教育现象D.揭示教育规律3、( )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原则D.教育问题4、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大教学论》5、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6、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A.《论演说家的教育》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是通过 ( )A.美国B.德国C.法国D.日本8、下列教育家中( )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A. 裴斯泰洛齐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9、“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 (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 洛克的《教育漫话》C. 卢梭的《爱弥儿》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0、下列被尊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康德C.杜威D.夸美纽斯11、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出有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时机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头20年C.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2、教育学被正式列入大学课程始于十八世纪()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A.卢梭C.康德B.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13、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验教育学B. 文化教育学C. 实用主义教育学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4、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教育家( )。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必背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必背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必背在备战教师资格考试的过程中,掌握和背诵教师公共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这些基础知识涵盖许多领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等。

下面列举了一些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教育学•教学理论:包括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内容。

重点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优缺点,并能根据不同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理论,如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课程理论: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内容。

重点了解课程标准、教材选择与使用、教学评价等相关知识。

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掌握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方法。

•认知心理学:包括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相关理论和发展。

重点了解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智力等基本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学:了解个性特质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内容,重点了解人格理论和测量方法。

教育法律•教育法规:了解国家教育法规、教育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等。

•学生权益保护:了解学生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包括学生伤害赔偿责任、学生隐私信息保护等。

•教学管理:了解教学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包括学员管理、教室管理、课程管理等。

总结教师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必背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法律等多个方面,只有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牢记这些重点要点,取得考试成功!以上是关于教师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必背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祝各位考生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整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整理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1 -⽬录第⼀部分教育学基础 (1)第⼀章教育与教育学 (1)第⼀节教育概述(P3)※ (1)第⼆节教育的起源、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 (3)第三节教育学的产⽣与发展 (4)第⼆章教育的功能 (6)第⼀节教育功能概述 (6)第⼆节教育功能的影响因素(P22—P27)※ (7)第三章教育⽬的 (9)第⼀节教育⽬的概述 (9)第⼆节教育⽬的确⽴的依据与价值取向 (9)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的(P33) (10)第四章教师与学⽣ (11)第⼀节教师 (11)第⼆节学⽣ (12)第三节良好的师⽣关系(P44) (12)第五章课程 (13)第⼀节课程概述 (13)第⼆节新课程改⾰ (14)第三节新课程带来的变⾰(P63—P67)※ (17)第六章课堂教学 (18)第⼀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18)第⼆节课堂教学设计(P74—P81)※(⼆——六) (20)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20)第七章学校德育 (21)第⼀节德育概述 (21)第⼆节德育过程 (21)第三节德育的任务、⽬标和内容 (22)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法 * (23)第⼋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作 (24)第⼀节班级概述(P110) (24)第⼆节班级管理(P116—P122) (25)第三节班主任概述 (26)第⼆部分教育⼼理学 (27)第⼀章⼼理发展与教育 (27)第⼀节⼼理发展概述 (27)第⼆节⼼理发展理论(P134—P137)※ (27)第三节教育与⼼理发展的关系 (28)第四节⼉童、青少年的⼼理发展与教育(略) (29)第⼆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29)第⼀节学习概述 (29)第⼆节学习理论(P148—P157)※ (30)第三章学习迁移、记忆和遗忘 (31)第⼀节学习迁移概念 (31)第⼆节记忆概述 (32)第三节遗忘概述 (32)第四章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33)第⼀节学习策略概述 (33)第⼆节知识概述 (33)第三节技能概述 (34)第四节问题解决概述 (34)第五节品德概述 (35)第五章影响学习的⼼理因素 (36)第⼀节学习动机概述 (36)第⼆节归因与学习 (36)第三节注意概述 (37)第六章个别差异与教育 (37)- 3 -第⼀节⼈格差异与教育 (37)第⼆节认知风格差异 (38)第三节学困⽣概述 (38)第七章学⽣⼼理健康教育 (39)第⼀节⼼理健康概述 (39)第⼆节学校⼼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法(P209—P210)* (39)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40)第⼀章法与教育法 (40)第⼀节法的含义、特征与渊源 (40)第⼆节教育法与教育法规 (40)第⼆章教育法律关系 (41)第⼀节教育法律关系概述 (41)第⼆节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41)第三节教育法律关系客体 (42)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42)第三章教育法律规范 (43)第⼀节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和类型 (43)第⼆节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假定处理制裁(P228) (44)第三节教育政策 (44)第四章教育法制过程 (44)第⼀节教育⽴法 (44)第⼆节教育法规的实施 (46)第三节教育⾏政执法 (47)第四节法律制裁 (47)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 (48)第⼀节教育法律责任概述 (48)第⼆节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P245—P247)* (48)第三节教育活动中侵权法律责任分析(P247—P254)※ (49)第六章学⽣的权利及其维护 (50)第⼀节学⽣权利概述 (50)第⼆节学⽣权利的维护(P257—P262)* (51)第三节学⽣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52)第七章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 (52)第⼀节教师权利概述 (52)第⼆节教师权利的内容 (53)第⼋章教育法律救济 (53)第⼀节教育法律救济概述 (53)第⼆节教育⾏政申诉制度(P278-P279)* (54)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55)第⼀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55)第⼀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构成 (55)第⼆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功能与作⽤(P185—P286)* (55)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56)第⼆章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56)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56)第⼀节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 (56)第⼆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P294-P295)※ (56)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我养成 (56)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57)- 5 -第⼀部分教育学基础第⼀章教育与教育学第⼀节教育概述(P3)※⼀、教育的概念1、⼴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的知识和技能,影响⼈的思想品德,提⾼⼈的认识能⼒,增强⼈的体质,完善⼈的个性的⼀切活动。

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教师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简介本文档旨在为教师考试提供一套包含公共基础知识的题库,涵盖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考试。

1. 教育学1.1 什么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2 请简要介绍一下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1.3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1.4 请谈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2. 心理学2.1 请说明什么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2 请简要介绍一下心理学的基本流派。

2.3 什么是记忆?请简要介绍一下记忆的类型。

2.4 请谈谈心理发展中的重要阶段,例如爱因斯坦的认知发展阶段。

3. 教育法律法规3.1 请说出至少两个关于教师从业资格考试的法律法规。

3.2 请简要介绍一下我国的义务教育法规。

3.3 什么是学生权益保护?谈谈学生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3.4 请说明学生因成绩问题应该如何维权。

4. 科学技术4.1 请简要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4.2 简述一下STEM教育的理念和意义。

4.3 什么是“互联网+教育”?请说出互联网+教育的特点。

4.4 请说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5. 文化常识5.1 请说说新时代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应该注意的事项。

5.2 请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5.3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列举几条核心价值观。

5.4 请说说如何在学校中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结通过以上题目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师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在教育领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希望本文档的内容对准备教师考试的考生有所帮助,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库2023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库2023

教师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题库2023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法律法规
1.请简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2.什么是素质教育?列举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并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3.简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心理学与教育技术
1.解释什么是学习曲线,学习曲线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2.阐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3.简要介绍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列举2个你认为比较成功
的案例并分析成功的原因。

三、课程与教学
1.什么是跨学科整合教学?简要介绍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意义及实施方法。

2.阐述“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教学效果。

3.简述依据教育学原理设置课程目标的原则,并以一个具体的课程为例分析设定目标的过程。

四、学生素质评价与成绩评价
1.解释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列举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及其意义。

2.简要介绍常用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谈谈你认为最适合当代学生的成绩评价方法。

3.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哪些方面?以你所理解的评价体系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五、教师职业道德
1.什么是师德?列举几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2.请简要介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及教师如何进行专业成长。

3.对于学生作弊行为,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请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释。

六、教育研究能力与方法
1.什么是教育研究?列举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简要介绍教育研究的意义及对教师的重要性。

3.对于教育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作为教育研究者应该如何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正面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P3*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P32.2三者关系: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教学实践系统,缺一不可。

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作用与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3.教育的形态: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代社会的教育。

P4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5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P6(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4)劳动起源说](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手段和技术现代化P8(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8.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9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P10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2)独立形态时期: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法国卢梭的《爱弥儿》,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教育学专著;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

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三大流派,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P10二、教育的功能(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P18*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P18*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1913.1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包括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13.2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P21(二)*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个体),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

P22三、教育的目的(一)16.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它可以包括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学生的各种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

P31*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P31(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受制于社会生产力。

(3)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受制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P32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33(三)20.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1)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34*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P34四、教师与学生(一)22.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P40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P41*24.教师的基本素质:(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P41*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及途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1)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P42(二)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P43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P43*28.学生发展的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与整体性。

(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系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

P4430.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30.1 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等。

30.2 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3 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P44 补充30.*4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素,教师、学生、环境;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建立途径:(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3)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6)加强自身修养。

P45五、课程(一)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

P513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2)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奈勒(4)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P51 *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学校,显性和隐性等。

P52 *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P54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

P58(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1)1949——1952年。

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

五个教学计划。

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3)1958——1965年。

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

(4)1966——1976年。

“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

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

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7)1992——2000年。

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