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理《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不仅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衰败,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珍惜当下,把握机遇在《红楼梦》中,贾蓉是一个典型的懒散浪荡之子,不思进取,不珍惜机遇。
相比之下,林黛玉就是一个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女性形象。
她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与短暂,抓住每个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快乐。
正是因为珍惜当下、把握机遇,黛玉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具人生智慧和情感魅力的人物之一。
二、情感的真挚与虚伪《红楼梦》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和情感关系的刻画,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真挚和虚伪的两面。
比如黛玉的真挚感情与贾母的虚伪关怀、宝钗的真诚友善与王熙凤的阴险心机等。
这些形象的对比让我们明白,真挚的情感是宝贵的,而虚伪的外表终将被真实的内心所揭示。
三、宿命与自由意志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作为命中注定要葬送的林黛玉的挚爱,也是受到宿命安排的一部分。
他们之间的爱情曲折而动人,宛如人生的起伏。
然而,我们发现在小说的结局中,贾宝玉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成为了推动故事走向的力量。
这提示我们,在宿命的约束下,我们仍然保留着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未来。
四、人性的善良与自私《红楼梦》中众多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善良与自私的两面。
比如贾母和贾宝玉的大公无私,与林黛玉和王熙凤的私心自利。
小说中人性的复杂性让我们看到,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的品质都存在于人性之中,而要塑造自己更好的人格,就需要我们拓展善良、舍弃自私。
五、空虚与追求《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都在面临空虚与追求之间徘徊挣扎。
贾宝玉是一个追求真实感情和精神寄托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种内心的需要。
而贾母则是一个追求物质享受和封建礼教的权威者,她的内心虽然富有物质,却感到空虚。
这表明,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需要和精神的寄托,而非虚荣和物质。
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生哲理的探究,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认识到了当下的珍贵和把握机遇的重要性。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与社会意义探析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与社会意义探析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清代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人物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结构。
同时,《红楼梦》也渗透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学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官僚制度以及人性本质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一、缘起命运与个人奋斗1. 命运与因果报应《红楼梦》通过展现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角色面对命运摆布和因果报应所遭遇的遭际,探讨了命运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
如贾宝玉由于前世造孽而注定遭受苦难,林黛玉则在巨大压力下面对个人命运的挑战。
2. 自由意志与个人选择作品中,贾宝玉在面对双姝(黛玉与迎春)的时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展示了自由意志对于个人命运影响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述一些角色的不顾人情世故而执着追求真爱,反思了封建礼教约束下的个人自由。
二、红楼梦中的社会意义1. 封建礼教与家族伦理观念《红楼梦》中以贾、史、王、薛等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婚姻制度。
通过贾母、王夫人等角色之间的冲突和配合,展示了传统封建家庭结构中权力关系和传承问题。
2. 功名利禄与士人风范作品刻画了表达了清代士人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批判。
如贾宝玉和贾政之间对待科举功名态度不同的比较,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官场虚华与社会伦理的思考。
3. 帝室官僚制度与社会压力通过描绘贾、史、王、薛建立在帝室基础上的势力和权谋,作品直接批判了当时封建侯爵家族的腐朽和虚荣。
展示了帝室官僚制度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塑造,以及礼教所给予的社会压力。
结论《红楼梦》通过揭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以及贾宝玉与林黛玉等角色的遭遇,探讨了人生哲学与社会意义。
从命运与自由意志、封建礼教与家族伦理观念以及帝室制度与社会压力等方面出发,合理解读主题所涉及的问题。
《红楼梦》通过深入剖析人性本质和封建社会现象,给我们启迪,使我们反思历史背景下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和为“富丽堂皇”的复杂态度。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与智慧启示

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与智慧启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人物为主线,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兴衰、人情世故和人生哲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生哲学与智慧启示。
一、人生无常与离别之痛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多变,充满了无常。
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人生如梦,一尘不尽,人生如梦,一梦不长。
”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离世,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悲伤和思考。
通过这些离别和死亡的描写,红楼梦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之痛。
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被世俗的名利所迷惑,要活在当下,珍惜与亲朋好友的相聚,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
二、人性的复杂与人情的善恶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多样,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欲望。
作品中描写了人性的复杂和人情的善恶。
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有着纯真善良的一面,但也有着自私和嫉妒的一面。
贾府中的争斗、勾心斗角,让人深思人性的善恶。
红楼梦告诉我们,人性是复杂的,人情也是复杂的。
我们要学会看到人性中的善良,也要警惕人性中的丑恶。
在面对人际关系时,要保持善良和正直,不要被欲望所蒙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三、财富与名利的虚幻红楼梦中,贾府的繁华和荣耀是虚幻的,随着贾府的衰落,财富和名利也渐渐消失。
作品中对财富和名利的描写,给人以深刻的警示。
财富和名利虽然能够给人带来一时的享受和荣耀,但它们都是虚幻的,不能长久地保持。
红楼梦告诉我们,财富和名利不能成为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我们要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如友情、爱情和精神追求。
只有这些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四、家族的兴衰与人生的无常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展示了家族的兴衰和人生的无常。
贾府的繁华和衰落,充满了戏剧性和讽刺意味。
贾府的兴衰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命运,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红楼梦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知性。
红楼梦宏大叙事中的人性探讨

红楼梦宏大叙事中的人性探讨《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
小说以宏大叙事的手法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展示出了各种社会和人生价值观,探讨了人性的种种深层次的内在矛盾。
本文就探讨《红楼梦》中的人性探讨。
一、人性互见《红楼梦》是一部社会生活小说,作者曹雪芹通过全面入微地描绘人物内心活动,展现了人性的丑陋面和美好面。
作品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传递出了深层次的人性互见现象。
“丑之人,性本如弓,气势为弦,愈张愈短,至于精而不中也。
美之人,性本如濑,庸气为波,愈承愈盈,至于大而不当也。
”(第三十一回)在这个比喻中,作者将人性之美与之丑状貌图像化,通过比较,揭示出不同人物内在性格特点。
这一对比反映了《红楼梦》作者对人性本性的深层探讨。
二、人性的变迁在《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不断变迁,如贾琏、贾宝玉等人的悲剧经历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对人性的刻画始终围绕着人的命运变迁展开,生动地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集中展示了人生的起伏波动,以及个人在命运转折中对自我价值的不断探索和领悟。
比如,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变迁”的人物,《红楼梦》开头便描写她有山草地树又好色的讲究,但到了后来,她面对命运的沉重压力,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珍贵和人性的博大。
三、人性的险恶《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都不仅仅是善良、温和的人,而且在社会历炼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道德准则和信仰,堕落到了人性的最低点。
如贾宝玉、探春、林黛玉等人都曾在情感纠缠中经历了道德和情感上的困境。
《红楼梦》通过描绘这些人物的命运及其面临的问题,表达出了人性有弱点、险恶的深刻思考。
但是,作者并不是对这些人物直接进行道德批判,而是采取启示式的描写方式,鼓励读者思考其中道德规范、人性本质与社会风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人性的重生《红楼梦》中,许多传记的人物在长时间的经历和不断历炼中发生了重大内心转化,表明了人性本质的可塑性和重生的可能性。
红楼梦悟出的道理

红楼梦悟出的道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揭示人性的大作。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塑造以及他们的遭遇和经历,我们可以从中悟出许多人生的道理。
首先,《红楼梦》告诉我们,人生苦短,要珍惜眼前人和事。
在
小说中,有许多人物都有着美好的情感,但最终却因为一些原因而未能在一起,比如宝玉和黛玉、宝琴和探春。
这就告诉我们,人生中很多东西都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红楼梦》还告诉我们,人性复杂,不能轻信他人。
小说
中有许多人物都有着虚伪的面具,比如薛宝钗和王熙凤等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善良,实际上却暗藏心机。
这提醒我们,在社会中要保持警惕,不能轻易相信他人,要学会分辨人心。
最后,《红楼梦》还告诉我们,人生需要自我反省和成长。
小说
中的宝玉和黛玉都有着许多缺点和不足,但他们通过自我反省和成长,最终变得更加成熟。
这告诉我们,人生中会有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其中蕴含着许多人生的道理。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性,更好地理解人生。
- 1 -。
《红楼梦》中的人性探索与人生价值观

红楼梦中的人性探索与人生价值观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小说通过复杂而细腻的情节和形象塑造,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并提出了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观的重要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主要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中的人性探索与人生价值观。
一、道德伦理与纷争《红楼梦》描绘了清朝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个虚构的贾府中,存在着诸多家族成员之间以及内外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例如大观园中玩闹青年们之间缠绵不清、纠结复杂;妻妾之间遭遇寻欢作乐、暴露权谋等。
小说通过展现这些品行和事件,呈现了一种令人深思熟虑的态度:在一个充满物欲和权力欲望的环境中,道德可至高无上地指引我们走向更高尚的生活。
二、人性的复杂性与觉悟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展示了各自复杂而多维的人性。
贾宝玉天真无邪、善良聪明;林黛玉敏感而忧郁;贾迎春温柔恬静,薛宝钗则冷静深思。
他们面对命运之轮的转动以及纷繁世态,通过不同的境遇和情感的冲突,逐渐觉悟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性。
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他们开始反思现实,并通过精神成长和思辨不断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三、传统文化与个体价值观《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充满了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对儒家伦理道德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在本书中,传统文化给予了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发展方面极大影响。
例如,女子地位低下、命运被束缚等等。
然而,《红楼梦》也揭示了个体价值观超越文化束缚的重要性。
主人公们通过自身经历和思考,超越了传统文化的限制,追求个人独立、自由和超凡脱俗的价值目标。
四、命运与人生观在《红楼梦》中,命运是一个核心主题。
每个角色都经历了各自的荣辱兴衰,不同命运下展示了不同的人生观。
有些人接受命运安排并积极面对;有些人则战胜命运,保持乐观;还有些人则沉溺于逆境之中无法自拔。
小说让我们思考:一个人是否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是我们选择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来定义我们的价值观、追求幸福与成功。
结论《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展开,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和人生意义。
总结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总结红楼梦的思想内涵《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诗亦有真情实感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充满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这部作品凝聚了作者曹雪芹的智慧和观察力,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写,探讨了社会、人情、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人性、爱情、婚姻、家庭、权力等方面总结《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首先,人性是《红楼梦》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立的人性特点。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贾宝玉是一个情感真挚、善良纯真的人物,他对待周围人的感情充满了真诚和善意。
林黛玉则具有深情、敏感、自视颇高的特点,她对自己的命运缺乏自主性,最终以悲剧收场。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传达了对人性的思考,提醒读者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其次,爱情是《红楼梦》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内涵。
小说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爱情故事,如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贾宝玉与黛玉、宝钗的不同情感体验。
通过这些爱情故事,作者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爱情不仅包含了甜蜜与幸福,还有痛苦与失落。
作者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的描写,呈现了爱情的种种变幻,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爱情的思考。
再次,婚姻是《红楼梦》的重要思想内涵之一。
小说中婚姻的安排与命运紧密相连,反映了封建社会婚姻观念的影响。
贾宝玉作为世袭世家的继承人,他的婚姻固然有利于家族的延续,但也失去了对自身情感的选择权。
而林黛玉则是一个典型的婚姻受害者,她最终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丧失了追求自己幸福的机会。
通过对婚姻的描写,作者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对个体人生选择的限制,呼吁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再者,家庭是《红楼梦》思想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中以大观园为代表的贾府是一个富贵且庞大的家庭,展现了家族衰落的过程。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矛盾与冲突的源头。
作者通过对贾府众多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亲情、爱情、权力斗争等。
《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被鲁迅先生定位于"人情小说"的《红楼梦》更是如此。
一、相似的人生感受虽然红楼儿女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确实久远了,现代读者有不同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但红学家吕启祥说:"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就如宝黛初会时感到似曾相识、故友重逢一般。
这里不是指对故事的熟悉,而是指透过故事所传达出的人生感受的切己和普泛。
"[1] 比如,贾宝玉在精神上的极端孤独感。
宝玉是贾府长辈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除了感到家人的约束使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之外,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宝玉从小的言行就不被人理解,周岁"抓周",这个孩子其它东西一概不取,只抓了些脂粉钗环,父亲因此大怒,断言他"将来酒色之徒耳";母亲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府中小厮评价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是个"外清而内浊"的糊涂虫;宝玉最钟爱的姐妹们,像宝钗、湘云这些人,常嫌他不思进取,劝他要立身扬名。
宝玉在世人眼里,就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异类。
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唯有林黛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成为他唯一的知己,这也促使他爱情的天平向黛玉倾斜,并且终生不渝。
贾宝玉这种极端孤独感,我们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身上,从"世人皆欲杀"的李白身上,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身上,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身上,都能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禄丰一中李国平【摘要】“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
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知小说中主要人物个性特点,从人物个性特点中获得了对小说中人生与人性的统一认识,从而让读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
【关键词】小说、红楼梦、人物、人生、人性“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被鲁迅先生定位于“人情小说”的《红楼梦》更是如此。
一、相似的人生感受虽然红楼儿女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确实久远了,现代读者有不同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但红学家吕启祥说:“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就如宝黛初会时感到似曾相识、故友重逢一般。
这里不是指对故事的熟悉,而是指透过故事所传达出的人生感受的切己和普泛。
”[1]比如,贾宝玉在精神上的极端孤独感。
宝玉是贾府长辈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除了感到家人的约束使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之外,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宝玉从小的言行就不被人理解,周岁“抓周”,这个孩子其它东西一概不取,只抓了些脂粉钗环,父亲因此大怒,断言他“将来酒色之徒耳”;母亲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府中小厮评价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是个“外清而内浊”的糊涂虫;宝玉最钟爱的姐妹们,像宝钗、湘云这些人,常嫌他不思进取,劝他要立身扬名。
宝玉在世人眼里,就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异类。
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唯有林黛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成为他唯一的知己,这也促使他爱情的天平向黛玉倾斜,并且终生不渝。
贾宝玉这种极端孤独感,我们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身上,从“世人皆欲杀”的李白身上,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身上,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身上,都能发现。
观之今人,那些锐意改革但遭遇重重阻力的政治家,那些勇曝行业黑幕但从此难以在圈中立足的良知者,那些青春叛逆常被父母亲朋批评指责的年轻人,甚至于我们自己,在某时或某事上,也都会产生如宝玉般的孤独感。
再如,使宝黛产生心灵共振的青春易逝、生命匆促感。
整部《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其中尤以心灵敏感的宝黛感受得最为深切。
“黛玉葬花”一节,林黛玉流泪咏叹的《葬花吟》表达的就是这一主题:“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当宝玉听到这些伤感的语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想到“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
……则自己又安在哉?……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种人生须臾、世事无常的哀感引起了宝黛二人的心灵共振,也引发了我们读者的心灵共鸣,因为这是人类生命中共有的惆怅。
这种惆怅我们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喟叹中,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赋诗中,从莎士比亚那“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的感慨中,都能找到。
还有,贾宝玉所经历的人世沧桑感。
宝玉是个博爱多情的人,但他却见证了一次次无情的生离死别:给他以青春启蒙的秦可卿死了、好友秦钟死了、令宝玉心存愧疚的金钏投井自尽了、宝玉关照过的尤二姐吞金了、尤三姐自刎了、朋友柳湘莲冷遁了、抱屈的晴雯夭亡了、倔强的芳官出家了、二姐三妹出嫁了,甚至连他最心爱的林妹妹也魂归“离恨天”,弥漫在宝玉心中的悲哀充盈天地难以排解。
最后,宝玉赖以生存的百年望族无可避免地覆亡了,昔日的繁华荣耀一去不返,“家亡人散各奔腾”、“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切使他真切地体验到何为“沧桑巨变”,他选择出家为僧来平复自己伤痕累累的心灵。
我们读《红楼梦》,其实就是在品味曹雪芹一生的悲剧体验,那种沧桑感如此巨大,有时不免让人产生《好了歌》般的幻灭感,但熟读深思之后还会产生对名利美色的超越感,如吕启祥所言“这种超越建立在人生的沧桑经验之上,对一切暂时的、局部的、表浅的东西都会想得开、放得下。
”[2]我们如果读懂了这一点,就能够更加真实地面对生活,更加洒脱地看待人生中的得失。
二、永恒的人性内涵人性是复杂的,有真诚与虚伪、善良与邪恶、单纯与世故、相容与相斥以及自私、懒惰、贪婪等等。
这些在红楼舞台上轮番上演,甚至于在一个人身上交错互见。
1、人性的对立黛玉初见贾母,“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老太太这是真的悲痛;初见凤姐,那凤辣子先是夸她标致,继而提到林姑妈之死,“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这其中不乏表演的成分。
贾母替宝钗做生日,宝钗说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这是迎合老太太的虚词;凤姐说小戏子扮上活像一个人,湘云冲口说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
”这是有口无心的实话。
宝玉对女孩子关爱备至,往往替丫鬟顶缸;黛玉悉心教香菱作诗;宝钗出资帮助湘云办螃蟹宴、替岫烟赎回当掉的绵衣,这缘自他们善良的本性。
贾环“素日原恨宝玉”,每每暗中算计,趁便要用热油烫瞎宝玉的眼睛;赵姨娘伙同马道婆使用魇魔法暗害宝玉和凤姐,几乎要了二人的性命,这凸显了他们内心的邪恶。
晴雯与宝玉相处,天然率真,毫无心机,只是“痴心傻意”地想着“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但她不懂要实现这个梦想需要王夫人的首肯。
袭人温柔呵护宝玉宛如小母亲,同时她更明白封建家长对宝玉的期待,为避免宝黛二人将来出现“不才之事”影响到宝玉的名声,她到王夫人处进谏,提出让宝玉搬出园子,感动得王夫人将她升为准姨娘。
这两位丫鬟的处事风格体现的是单纯与世故的区别。
平日的怡红院中,八个大丫鬟和八个小丫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领其俸。
偶然一次,丫鬟小红到宝玉跟前做了一回大丫鬟的话儿:为宝玉倒了一碗茶。
便被大丫鬟秋纹兜脸啐了一口,骂做“没脸的下流东西!……你也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再有一次,小红为凤姐当了一次差,便被晴雯讥讽“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这体现的是人群里相容与相斥的关系。
2、人性的卑劣人性中卑劣的方面还有自私、懒惰、妒忌、欺软怕硬、贪得无厌等,《红楼梦》对此也多有体现。
比如薛蟠新娶的妻子夏金桂见丈夫身边有香菱这等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这是妒忌心在作祟。
再如贾母过八十大寿,东府的尤氏来老太太这儿服侍,晚间看到大观园门开灯亮,怕不安全,就叫丫头传管事的来说话。
两个婆子听见是东府里奶奶,不大在心上,说出了“各家门、另家户”这样放肆的话,这是欺负尤氏好性儿,换了凤姐,她们是万万不敢的。
管理者王熙凤深谙人性,她在协理宁国府时,首先归纳出宁府五大积弊:“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这些都是人性中的卑劣点。
她从清点人员、整顿纪律入手,亲自分派任务,宣明职责,继而重惩违纪者,树立威信。
经她这么一整顿,宁国府立马井然有序。
王熙凤威重令行,可谓是铁血鹰派,仆人们在她面前自不敢懈怠。
可后来凤姐因病不能理事,家政暂由李纨、探春等代理,刁滑的仆妇吴新登家的“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青年的姑娘”,便借机难为二人。
其他人作壁上观,都存了“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之意。
可见人心叵测,不够精明干练,是做不好管理者的。
3、人性的复杂《红楼梦》中,人性的复杂有时交错互见在一个人身上,表现为“好人不全好,坏人不全坏”的现象。
比如薛蟠这个“呆霸王”,不学无术,无法无天,为了争买丫鬟香菱,指使奴仆打死人命,自己带着家眷扬长而去,是够坏的。
但他对母亲和妹妹却算得上关心和体贴。
众人纷乱的时候,薛蟠分外操心: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
外出经商数月,回来给母亲和妹妹各带一大箱子礼物。
从这儿来看,薛蟠也有他可爱的一面。
再如王夫人,经常吃斋念佛,怜贫惜老,对刘姥姥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王夫人一次送给她一百两银子,叫她拿去“或者做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别再求亲靠友的”,看来是个“宽仁慈厚的人”。
但她对待儿子身边那些青春靓丽、她认为举止不够庄重的丫鬟,一概斥之为“狐狸精”并加以撵逐,金钏、晴雯因此死亡,芳官等人因此出家。
由此来看,王夫人也够冷酷无情的。
4、人性在钗黛二人身上的体现自有《红楼梦》以来,钗黛优劣问题就被列为红学的一大公案,有拥黛抑钗、拥钗抑黛、钗黛二元论、钗黛一元论等观点。
目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钗黛体现的是两种人性或是人性的两面,如王昆仑将钗黛归结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典型,他说:“人类中间永远存在着把握现实功利与追求艺术境界的两派;一个人自己也常可能陷在实际福利与意境憧憬的矛盾中。
”[3]王蒙表述为:“画一个太极图——阴阳鱼,如果黑的是林黛玉,那么白的就是薛宝钗。
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吊诡(悖论)’,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
” [4] 小说中的钗黛二人有时也有相反的表现,比如黛玉到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还改变了原先饭后过一时方吃茶的习惯;而宝钗在宝玉挨打后不觉说出了“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样忘情的话。
三、结语《红楼梦》是一座内蕴丰富的艺术宝藏,本文只撷取了其中有关人生和人性的描述予以评析,希望读者能从书中读懂曹雪芹关于人生和人性的思索,并将其用之现实,在立身处世中能够少几分失意,多几分旷达;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找到感性与理性、纯真与世故的平衡点,此之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