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相关读后感苏轼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的读后感800字_赤壁赋读书笔记五篇

赤壁赋的读后感800字_赤壁赋读书笔记五篇《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赤壁赋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赤壁赋的读后感800字篇一: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
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
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
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
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赤壁赋的读后感,以供读者赏析。
赤壁赋读后感(一)苏轼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曾被誉为是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洒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写下了《赤壁赋》。
被贬谪离京,对于一个处在官宦生涯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苦闷失意,但是,从苏轼那“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我们不难发现出,他旷达开朗的胸襟,超脱的人生态度。
有人说这是他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解。
但是,潜藏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抑郁和悲伤,谁能看出来呢?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新时代,虽不曾有那么多动荡不安,但充满了人世险恶。
社会是现实的,是残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们慢慢适应的。
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无理由的选择面对,与其整天面无表情的度过自己的一生,还不如每天对自己微笑,对他人微笑,开心的面对生活,面对不开心,面对困境。
赤壁赋读后感(二)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
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
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
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
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
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精选范文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苏轼《赤壁赋》读后感精选范文引言: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赤壁赋》的读后感,欢迎大家来阅读参考!赤壁赋读后感(一)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一种淡然。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一种洒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自在。
喜欢赤壁赋,喜欢作者的这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喜欢他洒脱的处事情怀,喜欢他对回归自我,寻找心灵净土的那种执着的追求。
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处,在大自然中徜徉时,让我有了物与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觉。
有时候觉得活着挺累,每天学会笑脸迎人,没笑强笑,干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自我,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虚伪的面具,纯真的笑容,在脸上显现。
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大自然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找到心灵的那份净土。
与大自然的幽静,清雅相比,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了。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金钱,权利,由此,啃老族出现了,富二代出现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刚;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脚踩李宁耐克鞋,就像踩着别人似地,简直高人一等,结婚买钻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名牌、钻戒被人捧起来了,价格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挣钱,捞钱,管他贪不贪,犯法不犯法,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有几个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挣得钱回馈社会。
同时追风的多了,在网络上,凤姐以一种恶作剧的形式登场,是炒出来的名人,好多人开始关注凤姐,开始想,凤姐为什么会红?应为她能够有看点,恶搞的力量也挺强的,大家纷纷效仿,也来网络恶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网络红人越来越多了,农民工旭日阳刚上了春晚,搞网络有前景了,商家纷纷投入网络市场,获取利益钱财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追求过后就会发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许你就需要转一下身,回顾想一下经历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没想要的。
赤壁赋读后感6篇

赤壁赋读后感6篇只有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融入到读后感中,才能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阅读是一种启迪心灵的过程,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认真书写读后感,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赤壁赋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赤壁赋读后感篇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站在赤壁滩,反复吟诵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我禁不住勾起了对赤壁大战的回忆。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孙刘联盟在这里与曹操相会。
他们在赤壁打了一仗,那儿瞬间变成了一片火的海洋,士兵的鬼哭狼嚎声与厮杀声成了一首悲壮的交响乐,直在我耳边回响。
那悲壮的交响乐与熊熊烈火掺杂在一起,颇为壮观。
想当年孙刘一方奏响了最欢快的凯歌,想当年曹操的损失惨重,我总会长叹一声:“这是最雄壮的词!”是啊,最雄壮的词!哪怕郑和远航,哪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哪怕世界纵横三万里,古今上下五千年都没有赤壁大战雄壮。
当战斗的时候,曹操的铁索战船被烈火焚烧着,有多少魏军在厮杀的时候落入了火海中,被活活烧死。
有多少吴蜀士兵长驱直入,大破曹操,打了胜仗!在此我真正懂得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大道理。
我坚信这个大道理是十分正确的`。
跟赤壁之战一样,项羽也是这样的人。
他攻打秦朝时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活捉章邯,而在四面楚歌时,他却不肯过江,而在江东自杀。
这也是一个伟人的表现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隔多年,这首词勾起了我对赤壁之战的怀念。
赤壁赋读后感篇2读了《赤壁之战》一文,感慨颇多!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
由于敌众我寡,孔明周瑜竟不谋而合,决定使用火攻。
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在七星坛上祭东南风,正好,三天三夜后风起。
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
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魏军逃跑。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1《核舟记》讲,苏轼此文中“赤壁”为赤鼻矶,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国“赤壁”为“武赤壁”。
所以说这篇文章中“客”理论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
“客”与“苏子”未曾发现,而是误认,但我们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一点可不必在意。
另一点。
客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措辞颇有些古韵,不过我的关注点在“美人”。
注释说“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若联系下文,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以我浅薄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自己所追求的离自己尚远,曹孟德那种枭雄都未能实现统一,更何况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后面苏轼的话令人有些费解。
按我的意思,下面该是“安贫乐道”,在自己的现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优雅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之类的鸡汤。
一看苏轼的回答,这才发觉客人是在感叹生命短暂。
不过生命短暂又与曹孟德何关。
细想大概是感叹如此枭雄也留不住常胜,保不住命。
苏轼的回答却是又让我懵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天地在变化,人亦变。
可天地也不变化,人却还在变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阴晴,月亮也还在。
只是人在时时变化、变更罢了。
苏轼却认为若从江月不变的角度看,人亦不变。
他的观点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却是十分好的。
听之声,看之景,取之不尽,共同享有,不亦乐乎?苏子的境界,实在是吾辈不及的啊。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2暑假,一直教我们《论语》的宋老师又带着我们学习了《赤壁赋》。
《赤壁》诗读后感8篇

《赤壁》诗读后感8篇《赤壁》诗读后感篇1夜读《前赤壁赋》,反复咀嚼,不能入睡,叹服于苏子的见解和境界。
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无奈于生命的短暂,哀叹于人生的虚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昔曹孟德横槊赋诗,何其慷慨?一战败于孔明周郎,何其惨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丧和凄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认为,万物都有表象和实质,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又如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表象虽千变万化,而其背后作为本质的“道”却是是永恒无尽的。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寿命的长短、功名、富贵也都是相对的,因而短暂虚无,唯有道是绝对的,遵从道、顺应道、享受道才能达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可强求,亦不可贪得,即使强求而苟得,也不可能长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有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执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杨慎在《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这样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苏子这篇《前赤壁赋》所见略同,可谓异曲同工,遥相辉映,虽历经千古,苏子之道亦不寂寞矣!《赤壁》诗读后感篇2近日,我和妈妈一起到影院观看了好莱坞恢弘制作《赤壁》心情十分激动。
我又重新拜读了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这是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当时,曹操在荆州打败了刘备率领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想要消灭刘备和孙权,夺取江南,吞并东吴,统一中国。
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虽然在兵力上寡不敌众,东吴只有五万部队。
前赤壁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前赤壁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前赤壁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前赤壁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前赤壁赋读后感1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
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
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前赤壁赋读后感2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
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
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
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赤壁赋读后感4篇

赤壁赋读后感赤壁赋读后感4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赋读后感1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
他是一位大家。
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
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
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
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样的感慨。
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
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
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相关读后感苏轼赤壁赋读后感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赤壁赋相关读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有很多令我景仰不已的人物,但其中只有两个人是我心目中能称之为仙的,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就是古人才子的典型代表----苏轼。
而他的《赤壁赋》,这篇我最喜欢的散文,可称得上古文中的经典。
赤壁,本来不是古战场所在地。
自然雄浑的山势,奔腾咆哮的江水,在秋江月明之夜,显得分外安详。
这种动静相兼的自然景观,构成了赤壁秋夜特有的韵味。
苏轼面对客人的洞箫,无言以对,禁不住灵魂的黯然,无奈之中,只说了一句,“何为其然也”。
想借此,掩饰住自己外在的沉默与内在的喧腾。
而客人的回答,却又加深了这种沉默的态势:一世枭雄曹操,当年挥戈赤壁,那气象,那阵容,那不可一世的辉煌,而今安在?或许,任何丰功伟绩,在时间面前,都微不足道。
任何生命,在时间面前,都绝对无依。
任何人,无论伟大,无论渺小,在时间的追赶下,最终走向虚无。
与其在尘世苦苦挣扎,抛却人性与生命,为那虚幻不存的东西,不惜扼杀,摧毁,甚至葬身荒野,远不如渔樵江渚。
侣鱼虾,友麋鹿,驾扁舟,举匏尊,寄蜉蝣,渺沧海,如果有可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当然仅仅是想象。
事实上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就导致了人的困惑性,生命的内在价值究竟何在。
所以,在生命的自我走向里,任何得意都有失意,任何失意,当然也可能有得意,但人生更多的时候,是无奈。
无奈之际,我们除了把情绪或者情感自我转向以外,还有什么呢?当年徐文长在政治上失意之后,情感扭转遇到误区,不得不对自己下手,对自己下手不成功之后,又不得不把这种自戕的心理转到对艺术的顽强追思,正是因为这种追思,我们今天的书画苑囿里,才有了一朵潇洒飘逸的不死之花。
苏轼在此,借客人之口,表达出自己的基本人生态度。
仕途不顺,不如求归。
归隐,是失败文人们的崇高妄想。
当年陶渊明在政治上误入歧途之后,很快矫正自己的心理视角,赶紧回家,过上真正苦闷的幸福生活:物质与精神的悍然决斗,使得老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更加自我完善,咬牙切齿地走向不归的远方。
苏轼在此,不得不再一次展现自我的基本情愫:在这逃亡的路上,真的有自我的尽头吗?苏轼内心没底。
内心没底的苏轼又不得不再次面对。
这是一种矛盾,自我与他我的矛盾。
__解决这种矛盾呢?这又回归到了宗教。
宗教,在苏轼的生命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宗教总是在苏轼无助的时候,从幕后走了出来,充当了精神教父。
在苏轼对客人的回答中,几乎都是宗教伦理的翻版,这其中,有佛教,也有道教。
苏轼在这种自我解嘲的辩论中,展现出苏轼对生命二元的理解,也表达出苏轼对生命本我的尊重与正视:水,逝者如斯,却未尝往;月,盈虚如彼,却卒莫消长。
从变者而观,天地不能一瞬;从不变而观,物我都将无穷。
于此,无论英雄豪杰,无论山村野夫,都没有必要去羡慕什么,只要按照自我的生命轨迹走下去就是。
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正如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物我共有,又何必去杞人忧天?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不好好享受生命的快乐,反而去忧心忡忡,于情于理,能说得过去吗? 这一段回答,明确表达了苏轼的自我生态观:生命无论走向哪里,也无论富贵贫穷,都不值得高兴或者悲哀。
生命有限,主要是过程,而不是结局,作为我们自己,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好自己的灵魂。
正如伊壁鸠鲁所说,幸福的生活,就是快乐和健康,灵魂没有困扰。
因此,无论生命走向如何,有酒就喝,困来就睡,该来则来,该去则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曾经有人问一得道高僧,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那老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眠。
我们纵观苏轼的一生,旷达是主体,苦难是客体,欢乐是媒体,在黑夜里追寻自我是绝缘体。
苏轼在此的答复,实际上是以乐写哀,只是我们今天阅读的时候,已经很难体会当事者的苍茫。
苏轼的内心理所当然在煎熬中:今天如此,明天呢?如果没有明天,那是例外。
这当然是潜台词。
纵观苏轼的这篇赋,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叙事走向在文本中是弱化的,情绪转换是显性的。
通篇的情感暗示都控制在弱化的叙事当中。
但弱化并不等于没有,叙事脉络的清晰走向,也可以理解成是情感的支线:白天——月夜——白天(早晨);叙事经过:游赤壁——从流飘荡——主客对话——主客把盏——主客酣睡;情绪转换:喜悦(物我一体)——悲伤(物我各异)——喜悦(物我又一体)。
如此的转换,我们不多不少有些明白,苏轼此为的基本目的不外乎是:任何外在的叙事,都是为内在的情感张本。
任何生命,无论伟大,渺小,健康,残缺,都是时间女神的馈赠。
对此,我们没有必要隔离自我,也没有必要背叛自我,更没有必要相互背叛,我们只能珍惜,如岁月珍惜黑暗,如生命珍惜死亡。
这其中,对生命个体,对生命种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表达自己的敬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一种淡然;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一种洒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自在。
喜欢赤壁赋,喜欢作者的这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喜欢他洒脱的处事情怀,喜欢他对回归自我,寻找心灵净土的那种执着的追求。
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处,在大自然中徜徉时,让我有了物与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觉。
有时候觉得活着挺累,每天学会笑脸迎人,没笑强笑,干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自我,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虚伪的面具,纯真的笑容,在脸上显现。
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大自然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找到心灵的那份净土。
与大自然的幽静,清雅相比,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了。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金钱,权利,由此,啃老族出现了,富二代出现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刚;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脚踩李宁耐克鞋,就像踩着别人似地,简直高人一等,结婚买钻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名牌、钻戒被人捧起来了,价格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挣钱,捞钱,管他贪不贪,犯法不犯法,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有几个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挣得钱回馈社会。
同时追风的多了,在网络上,凤姐以一种恶作剧的形式登场,是炒出来的名人,好多人开始关注凤姐,开始想,凤姐为什么会红?应为她能够有看点,恶搞的力量也挺强的,大家纷纷效仿,也来网络恶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网络红人越来越多了,农民工旭日阳刚上了春晚,搞网络有前景了,商家纷纷投入网络市场,获取利益钱财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
追求过后就会发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许你就需要转一下身,回顾想一下经历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没想要的。
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时的回归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对的。
之所以向往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的生活,是因为他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压迫,没有烦恼,心态平和,满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导,为自己而活,当今社会不再是充满战争火焰的社会,我们国泰民安,不用像保尔一样,整个一生都要祖国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可以幸福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钱,有吃有喝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何必执着与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呢?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执着于追逐那些带不走的东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就像小沈阳说的,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过去了,浮华尘世,唯有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不被世俗浑浊所污染,才能无怨无悔的走过一生。
几乎,在所有经典的文学中,凡是跨越时空的作品,都是作家通过叙事与抒情的内在转换,表达了作为人类的我们,与这个世界既相互切割又相互吞噬的共生关系:生命的内在沉疴与生命的走向的本质苦难,构成了人类必然,甚至是绝望的生命归元。
在这必然中,每一生命个体,都能找到自己,与这世界顺从或者对抗的反差极值:妄图通过努力,看见自己,在黑暗中行走的声音。
苏轼的《赤壁赋》,在我个人看来,则是这种生命内在转换与情感再现的经典之一,这种大苦无言的壮美,宛如坚韧而又倔强的金属,在黑暗里朦胧出几分祥和的亮色:通过自我与时间的相互睥睨,传达出一种不可替代的人文情怀。
作者在这篇赋里,借助外在的叙事联欢与内在的情感冷遇,表达出谪居的个人况味。
纵观苏轼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个人遭遇总是离不开社会的赐予。
苏轼的生命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集团幽默:当政府决定要把某个人拿来把玩把玩,总是先把猎取对象像猪一样豢养起来,膘肥体壮之后,就让他浮在水上或飘在空中。
在苏轼的时代,作为北宋政府,还是相对开明的;作为北宋皇帝,也是相对开明的。
唯一不开明的,就是皇帝身边那一帮奸邪善良的小人了。
虽然任何一个时代,小人总是存在的。
尤其衣冠枭獍者。
政治上难以施展才情的苏轼,在某种意义上,其流浪的命运格局,基本上都是小人们,同心同德努力的结果。
当然,奸害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如其弟子由所说,苏轼的被遭陷害,绝大部分是因为他才学太高,名气太大,口无遮拦,率性浪漫。
一个才学和名气都高的人,难免不获罪他人,也难免不遭遇小人。
而小人的特长就在于构陷,这点,历史几乎没有例外。
为此,苏轼的被贬就成为社会的必然。
其实,政府对苏轼本来没有什么,皇帝对苏轼也本来没有什么。
可四周一圈吠吠的小人,红着狗眼狠命乱咬。
再开明的皇帝,也经不住这种恶心的噪音蛊惑。
为此,苏轼的宿命悲剧,几乎是社会与自我的相互决裂。
好在苏轼在自我意义上,能够自我解嘲,哪怕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宿命地浪迹天涯。
苏轼在流浪的路上,不但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坚挺了自我的内在气节。
为此,苏轼被贬黄州所作的前《赤壁赋》,除了自身的美学意义之外,更多的则是其人文意义,社会意义。
当一个人站在社会或时代的断面,看得最多的,不是时代的欢宴,就是时代难以言说的阴暗与阴险。
在苏轼的时代,社会格局是相对稳定的,统治集团内部在局部意义上,也是和谐的。
唯一不和谐的,只是权力的相互倾轧。
权力,在一般情况下,都能使人丧失人性。
作为苏轼本人,或许并不想卷入这种纷争。
作为翰林院学士的苏轼,或许只想读读书,看看天,泡泡茶,喝喝酒。
偶尔去灯红酒绿一下,以完成自我的宿命根本。
但朝廷并不给苏轼这种机会。
谁叫你才学和名气都高呢?当一个社会整体弱智,出类拔萃,或者具有相对健全智慧的人,总是率先受到攻击,这几乎是一条阴险的定律。
作为苏轼,本意是善良的。
本意善良的苏轼,当然不太考虑个人,或者基本上不考虑个人。
因为苏轼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忠于朝廷的,也是忠于皇帝的。
忠于朝廷的苏轼,既不赞同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也不欣赏司马光的顽固保守。
深受儒家浸淫的苏轼,希望走一条比较中和的道路,在稳步中走向新的彼岸。
但朝廷却扼杀了他的善良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