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区域地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 面积 ,其内部的特定性质 相对一致。

(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 北纬30度 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 水稻土 为主,耕地多为 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 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 石油 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 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 小麦 等,一年 一熟 。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 工业,成为我国的 重化工业基地。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绵阳中学专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绵阳中学专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三角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三角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三角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三角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三角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三角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4、地理环境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①区域发展早期:人类活动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②中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区域内环境遭到破坏,人地关系显现出不和谐;③后期:区域最先的优势丧失,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5篇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必修三区域地理教案1绿色小区——理想的人居环境1.绿色小区的概念在人类迈入21世纪门槛的时候,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本世纪的流行主题,与自然和谐共处则成为人们共同的关注和期待。

在这样一个呼唤环保的时代里,绿色小区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建材与绿色技术为基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的生活小区。

绿色,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

绿色小区作为一个生态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要素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了节能、节地、节水,资源的再利用等各方面。

它的提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文化意识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强烈责任意识,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21世纪人类运用科技手段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2.建设绿色小区的原则基于绿色小区属于可持续发展小区,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在它的规划和建设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选址的原则首先,小区应位于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居住区在选址上要远离产生污水、垃圾、噪声的工业区,尽量少在宜商的大城市中心地带建造住宅,多利用荒地、坡地、丘陵地段建造住宅,少占或不占耕地,尽量发挥地下空间的作用,适当鼓励高层、中高层建筑。

其次,为了确保居住区的清洁,在选择居住地时应查阅有关土地的使用管理档案及了解其地基的地质特点,以核实被选土地有无原污染,是否为放射性元素的高辐射区。

例如在我国北方曾有一处居住区便是建在一处受化工厂严重污染的地面上,当化工厂迁出后,地面、地基未经彻底清理就建成住宅,导致了迁入居民的癌症发病率高。

最后,小区的选址还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一致,并注意到居住区内外交通的方便程度。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地理必修三知识点的整理。

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区域指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明确,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区域发展阶段1、传统农业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极少。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小,区域开放程度低。

2、工业化阶段工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差异增大,区域开放程度提高。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三、区域发展差异1、东、中、西差异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教育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2、南方与北方差异南方和北方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有不同。

南方气候湿润,河网密布,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气候相对干燥,以旱地农业为主。

在产业结构上,南方轻工业相对发达,北方重工业比重较大。

四、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例如,沿海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山区则往往以林业、矿业等为主要产业。

2、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区域的地理环境。

例如,过度开垦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可能引发土壤盐碱化。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中地理必修3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3 区域地理复习提纲

必修3 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松嫩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松嫩平原:旱地耕作业,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此外有畜牧业长江三角洲:水田耕作业,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此外有水产业(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a)初期阶段: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b)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原因: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粮食生产地和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业社会: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作用(1)遥感(RS)a)遥感技术的优点: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b)遥感的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防御监测(2)全球定位系统(GPS)a)GPS系统的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卫星: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地平面至少有4颗)b)GPS的特点: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实时性c)GPS的应用领域:野外调查(考察地理位置、高程)旅行汽车导航(3)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系统的应用:自然灾害动态监测、评估预测城市管理空间分析、应用评价(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a)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沙漠化次生盐渍化b)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植被景观的变化:植被景观(东→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灌溉措施不当(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解决农牧民能源问题的多种途径: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a)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其他: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b)地球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a)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森林化为乌有,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的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陷于崩溃b)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过度的焚林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柴采伐采矿、水利公路建设(3)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1975年)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开发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允许毁林开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4)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a)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b)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c)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d)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e)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f)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的机会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山西省为例(1)资源开发条件a)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b)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c)山西煤炭资源的特点: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2)能源基地的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的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注重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山西煤炭加工转换的具体措施: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3)能源的综合利用a)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b)煤炭能源综合利用的影响使山西由煤炭开采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使原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a)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注重“三废”的治理b)山西省调节产业结构的具体举措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2.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a)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应保护好它的植被生态河谷平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是流域开发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资源的保护b)田纳西河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水系: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河流落差较大矿产资源:流域内矿产丰富,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2)流域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3)流域的综合开发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TVA同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b)TVA河流开发的具体措施:防洪发电航运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c)田纳西河土地利用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对采矿区进行生态恢复治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地理条件a)东北地区的气候,粮食熟制及其劣势,作物特点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夏季集中,雨热同期熟制:一年一熟劣势:容易受低温、冷害影响特点:农作物:喜凉作物;生长季节:4-10月b)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条件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西部:高原<草原牧场>;中部、东北部:平原,周围山地)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c)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2.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分布在平原地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3.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政策支持)地区专业化生产4.农业发展方向主题:生态建设,增加收入方向:○1平原区:继续加强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3山区:开发特色农业产品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1)对外开放的前沿a)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b)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两个阶段1979年-1990年: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 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b)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表现许多乡村地区变为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乡村与城市交错分布,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问题与对策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问题日益严重b)珠江三角洲的生态问题: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成为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严重,“水匮性”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地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c)珠江三角洲调整治理措施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香港、广州、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规划与管理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a)西气东输路线由新疆轮南油气田到上海市b)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今后,我国能源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天然气代替煤炭)c)我国目前能源结构带来的问题燃煤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酸雨影响危害严重北煤南运给我国铁路、公路运输造成了巨大压力(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对西部:○1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设施建设○2增加就业机会○3拉动相关产业发展○4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东部:○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2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3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b)西电东送工程的三条通道南部:水电、火电开发,送往广东·珠江三角洲中部:三峡、金沙江水电送往华东北部:黄河上中游水电,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塘地区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a)产业转移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b)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其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c)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日本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2相对位置自然条件:○1农业条件: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土壤)b.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d.生物资源(如: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2工业条件:矿产资源(如:海盐、能源等)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包括:劳动力的素质、质量)○2交通○3市场○4科技○5历史(包括:工农业基础)○6国家政策。

必修3 区域地理

必修3 区域地理

b•


'


'( : . _針猶减苒懷 顧 兔 赖 ” 今 . 諷 」 〇 龅 : _ ~ . ( 2 ) 觸
— —
禮 i m m _ m __气 复
_________________
}M M
i h Jf
^

「 m m ,
- -
獵 著 爾 — mm -:m m .__ T * 5 9LL 躁 ww” 爾 评 装 ,爾 i b m m , ' W X / F f l i f T T ^wwmnw^fswww^w
ww

“ 珊 师
卜 鳍 _ < _ 嫌商'綱 #, |
猶 罐 哪
. 古 士 也 ^ w w _ _ - 朵 _戰
m _ ,ji攀 脚 祖 _&m 雛 贿 靡 ,
働、
No
liMijmmBiA. 中聊随m _ i 職 . _ (HfiMm 气 侯 、 脑 麵 )
_ 卿) / _
f
胸 啊 )_

u, ) m n 鼓 遠 雕 取 !mimim i 鱗 磬 m_ _ m i幽
仿 鶊 :_胜
B
_
麻 腺 鳜 胤
[IM iM
^
賴恤
_ 細
; m
___________
+| 反

fj 鋪 咖 严 H
a % 廣
m t\
. 獨 雜 省
ww^ w w ^ wbww-


ium
wm/m <- h w $mw : 抽 ‘ 爾卜抛 — ^ msrnmi -W 咖 < — -=^Wfff w咖 、 msr^ ww腿w咖 yW M S W W 1

鲁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

鲁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单元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

02
区域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01
02
03
04
气候条件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等对区 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地质等对区域地 理环境的影响。
水文特征
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对区 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灾害
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分布
人口数量、密度、分布等对区域人文地理环境施对 区域地理环境的保护和
改善。
可持续发展
实现区域地理环境和人 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03
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
总结词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原则
详细描述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 能力的发展模式。它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支柱,并遵循公 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区域地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还培养 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区域分析能力。通过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和区域差异,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地理的分类与学习方法
总结词
区域地理可以根据研究重点和尺度分为不同的类型, 掌握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区域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自然资源
指天然存在、有使用价值、可提高人类生产与生活 水平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 产资源等。
社会资源
指经过劳动创造而占有的,为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提 供各种服务和支持的物质和能量,如人力资源、技 术资源等。
区域资源的特征
区域性、有限性、差异性、可变性。

必修三考纲解读(区域地理)

必修三考纲解读(区域地理)

必修三考纲解读——区域地理复习策略研究研究背景1、从13年开始考纲中关于区域地理部分作了删除处理。

2、区域地理是高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区域地理的教学仍遵循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率大大降低。

研究依据1、高中地理课标中没有区域地理部分的阐述。

2、考纲中作了删除处理。

3、因此只能依据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一、高考中区域地理部分考查变化(一)对死记硬背内容的考查减少了。

(二)以区域空间作为信息载体来考查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方式在加强。

(三)地理位置的判断与描述仍然是高考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但在死记硬背部分有所弱化了,突出了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位置、高中低纬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考查。

(四)区域地理思维考查在明显加强。

1、考查地理事物的有规律分布及原因。

2、判断、比较和描述区域特征及原因。

二、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调整策略(一)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应作删减。

建议可删减的内容有世界地理中的分区地理中各地区或国家的详细资源分布地名,小地形区名、交通线名、小城市名等死记硬背内容。

中国地理中交通线名、矿产地名,小地形区名等死记硬背内容。

区域定位不用再记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交点地名。

(二)应对新高考应增加新内容。

应增加系统地理原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利用区域地理作练习,培养学生站在区域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区域地理思维。

应加强区域地理信息获取能力的训练,仍然强调对地图的应用,要建立“脑图”。

(三)应对新高考应调整重点内容。

传统区域地理中的代表地区可在教学中进行替换,可选择代表性更强的区域。

可按自然地理特征为线索进行选择,也可按人文地理特征进行选择,人文地理特征要具有代表性,可考虑选择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三、高考考查了区域地理哪些知识与能力?由此来确定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教学内容。

(一)地理位置的判断与描述。

1、区域定位。

确定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定位尺度。

如世界地理2、地理位置的描述。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1.2009年2月澳大利亚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为快速准确获得受灾面积状况,适宜采用的方式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实地调查2.GPS是进行野外考察与探险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是A.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B.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气候C.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地形D.随时知道自己所在地的水文状况3.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

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降水的差异B.地形的差异C.土壤的差异D.热量的差异5.监测华北平原农作物病虫害影响范围,最快捷有效的方式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人工实地调查4.我国不同自然区的环境特征差异显著。

以下描述与其对应区域相匹配的是A.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柴达木盆地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青藏高原C.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东北平原D.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长江三角洲6.下列经济部门中,受气候条件影响最大的是A.铁路运输业 B.信息服务业C.服装加工业D.水稻种植业7.大洋洲某岛屿附近漂浮着一座来自南极冰架的巨大冰山,为了航行安全,需对此冰山进行动态监测,可采用的最佳手段是A.3S(RS、GIS、GPS的统称)技术B.大比例尺地形图量测C.实时录像监控D.实地调查8.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适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IS B.GPS C.RS D.RS和GPS9.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A.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山东丘陵B.长江流域、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干旱地区C.亚热带、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D.广东省、湖南省、广州市、湿润地区10.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并用于国土整治的技术是A.地理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C.遥感D.管理信息系统11.下列各组区域单元中,可以按照同一类指标归类的是A.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寒带B.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C.热带、温带、江南丘陵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12.我国南方的传统民居屋顶坡度比北方大,主要是考虑A.热量差异B.降水差异C.文化差异D.人口差异13.在GIS中,将城市交通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叠加起来可以进行A.城市水域面积计算B.工农业生产总值估算C.商业网点选址分析D.环境质量实时监测14.下列区域通常具有明确边界的是A.干旱区B.自然带C.气候带D.行政区15.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区域划分依据相同的是A.珠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干旱地区B.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C.中纬度、亚欧大陆、华北平原D.非洲、兰州市、湿润地区16.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难以通过遥感影像分析得到的是A.沙漠的扩展B.湖泊的消长C.土壤养分的变化D.冰川的消融17.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按照同一类指标进行归类的是A.热带、温带、寒带B.湿润地区、低纬度地区、江南丘陵C.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干旱地区D.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18.我国柴达木盆地主要景观特征是A.荒漠广布B.稻花飘香C.黑土广阔D.河道纵横19.在我国北方,一些居民居住在蒙古包里,其主要原因是便于A.适应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B.适应狩猎的生活C.适应当地崎岖不平的地形D.适应放牧的生活20.下列各组地域单元中,可以按照同一类指标归类的是A.黄河流域、东南丘陵、寒带 B.广东省、广州市、云贵高原C.热带、温带、江南丘陵 D.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21.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地面植被分布信息的技术手段是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通信技术22.在罗布泊进行科考,可为科技工作者全天候提供地理位置信息的技术是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管理信息系统双选1.我国各地的传统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搭配合理的是A.竹楼—西双版纳B.尖顶屋—华南地区C.石头屋—三江平原D.吊脚楼—华北平原2.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组合合理的是A.四川盆地——大牧场放牧业 B.宁夏平原——灌溉农业C.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种植业 D.鄱阳湖平原——绿洲农业3.某出租车公司为了实时掌握本公司出租车的位置信息,应采用的技术方法是A.收看电视B.遥感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理信息系统4.下列地区与其主要农业生产类型对应合理的是A.华北平原—水产养殖业B.鄱阳湖平原—水稻种植业C.四川盆地—大牧场放牧业D.塔里木盆地—绿洲农业5.区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下列组合合理的是A.四川盆地——绿洲农业 B.宁夏平原——灌溉农业C.长江三角洲——大牧场放牧业 D.洞庭湖平原——水稻种植业6.若要监测和分析某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最快捷的技术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电子通信7.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塔里木盆地黄土广布B.东北平原土壤肥沃C.云贵高原地形平坦D.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导致内蒙古高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日照时数B .海拔高度C .年降水量D .风速大小2.下列解决青藏高原牧区能源问题的最合理措施是A .樵采天然植被B .开发利用太阳能C .大力发展薪炭林D .加大煤炭的开采3.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木材产量B .改善生态环境C .确保薪炭林供应D .提供就业机会图7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4.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A .过度开垦B .过度放牧C .过度砍伐D .过度养殖图6是我国某地景观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8题。

5.图中景观所示的地区可能是A .内蒙古高原B .黄土高原C .云贵高原D .青藏高原6.下列条件与形成这一居住景观最相关的是A .降水丰富B .地表平坦C .水质特征D .水系发达7.该地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A .水土流失B .洪涝灾害C .地层下陷D .土壤盐渍化8.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A .水稻B .小麦C .青稞D .甘蔗住家耕地9.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壤沙化C.水体富营养化D.土壤次生盐渍化双选1.下列关于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B.东北地区酸雨危害严重C.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D.华南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2.城市中大面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有A.净化城市空气 B.减轻酸雨危害C.防止水土流失 D.减轻“热岛效应”强度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下列防护林与其主要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保持水土C.沿海防护林—防止赤潮D.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消烟除尘4.下列省区有大范围石质荒漠化现象的是A.黑龙江省B.贵州省C.云南省D.江苏省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红树林面积有所扩大,其主要作用有A.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B.防浪护岸C.增加生物多样性D.增加木材供应6.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强度大B.热量充足C.植被破坏D.环境污染严重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

在同样的水位线,1954年容积为314亿立方米,1998年容积为170亿立方米。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4—65题。

7.洞庭湖对长江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有A.减少长江中游枯水期径流量 B.削减长江下游汛期洪峰流量C.增大长江上游洪水期径流量 D.调节湖区周围局地小气候8.引起洞庭湖蓄水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入湖泥沙增多 B.引水灌溉 C.上游修建水库 D.围湖造田9.适合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有A.人工降雨,推广水稻种植 B.开挖鱼塘,发展水产养殖C.因地制宜,调整农林牧比重 D.利用光照,发展特色农业10.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有利于A.航运、发电和灌溉B.防治水污染,净化水源C.鱼类洄游产卵,保护流域生态环境D.调节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抵御洪水11.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沿岸湖泊面积萎缩,造成的后果可能有A.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剧B.长江上游枯水期流量减小C.湖区地下水位上升D.湖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12.下列水域容易发生富营养化的是A.地下河B.湖泊C.山间溪流D.河口13.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其所在流域可能带来的影响有A.增加下游洪峰流量B.调节库区周边地区气温C.阻塞鱼类洄游通道D.增加下游河川径流总量14.珠江入海口部分河段常出现咸潮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倒灌B.上游来水量减少C.工厂排放咸水D.河口蒸发量增大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我国煤炭主产区煤炭外运主要采取输煤和输电相结合的形式。

输电就是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再通过电网输送,这种做法对当地的不利影响是A.气候变暖降水减少B.产业结构更加单一C.当地就业机会减少D.加重当地大气污染2.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生物物种增加B.调蓄洪水能力提高C.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D.航运能力提高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家具生产基地,目前已成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伊春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是A.煤炭资源枯竭B.水资源枯竭C.石油资源枯竭D.可采林木资源枯竭4.最适宜该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A.IT等高新科技产业B.森林观光等生态旅游业C.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D.以风力发电为主的能源工业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累计采出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下列城市中,不可能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是A.湖北武汉B.吉林长春C.黑龙江大庆D.广东东莞6.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A.依托原有资源,做大做强资源加工型产业B.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转型C.停止开发矿产资源,全面进行矿区复垦D.争取更多资金扶持,加大矿区开发力度双选1.为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应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限制沿海工业生产发展B.加快海洋能源开发C.向内地转移高耗能产业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广东省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本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并提出把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9~50题。

1.将船舶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的积极意义在于A.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B.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C.缓解广东省能源资源紧缺的状况D.改善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2.不属于广州建设造船基地的区位优势是A.优惠的政策B.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件C.广阔的市场D.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3下列关于广东省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扩大温带水果种植面积B.大力发展陡坡地种植业C.进一步扩大商品粮基地规模D.重点发展水产品养殖与加工业4.改革开放初期,与环渤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A.产业基础好B.矿产资源丰富C.腹地范围广D.毗邻香港澳门5.我国煤炭主产区煤炭外运主要采取输煤和输电相结合的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