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工程设计的体现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工程设计的体现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工程设计的体现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同时治理城市雨水、污水的排放是城市建设者最需要攻克的难题。基于此,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出发,深入研究了海绵城市在道路雨水系统中、城市整体规划中、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设计;体现

所谓的海绵城市其实指的就是城市可以拥有和海绵类似的功能,在出现暴雨天气的时候吸收相应的雨水同时将其储存起来,遇到干旱的时候能够随时将其取出进行充分利用,进而有效确保水循环系统的形成。在具体设计市政工程的时候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中,在具体设置海绵体的时候可以从城市管道、道路、绿地以及公园等方面来进行,进而有效吸收城市地面的流水,使城市吸收雨水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降低城市由于雨水的原因而导致出现的洪涝情况,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进而优化并改善了城市环境。

1海绵城市概述

现阶段,地面硬化程度以及市政工程的建设规模得到了有效提高,进而导致城市道路的自然属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海绵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弹性,可以向海绵一样对其进行吸收、净化和储存,对其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和灾害,从根本上确保自然水文循环体系的良好发展。其主要特点如下:1.1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协调。过去在建设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水生态环境,进而使土地利用率得到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 3.1 城市道路实施现状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 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3.2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城市道路路面传统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一、遵循原则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优先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渗透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减负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统性,协调给水、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

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二、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 雨水花园、下 措施来组织沉式绿地等绿色源头分和排水,以慢排缓释散控制为主 要规划设计理念。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 配套设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三、海绵城市设施设计目标 本项目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制定参考《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标准,填写相关下表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指标参数表 序号项目指标参数单位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展旭公路工程咨询高进华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为响应国家的倡导,我们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应该怎样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呢?本文就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推行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力开发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朋友问我:“你一直在做监理工作,怎么会想写设计方面的论文?”首先,我也是响应国家对监理行业转型改革的号召。《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工程监理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了监理企业的转型目标是:工程监理服务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模式得到有效创新,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基础、国际化为方向、信息化为支撑的工程监理服务市场体系。行业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形成以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监理服务的企业为主体,以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为骨干,各类工程监理企业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行业布局。监理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大型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明确了

转型的任务(一)推动监理企业依法履行职责。(二)引导监理企业服务主体多元化。(三)创新工程监理服务模式。(四)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五)优化工程监理市场环境。(六)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服务主体围,积极为市场各方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对目前的海绵城市发展有一些担忧。我是监理工程师,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认知来源于许多实际工程的施工,看到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概念仅仅停留在人行道路面、场地表面的施工改进,而创建我们美丽的城市需要更多的措施,只有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从设计上开拓、创造、改进,才能达成我们的愿望。所以,我想把我认知的海绵城市概念介绍给大家,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定义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求大求新,道路追求笔直宽广平坦,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原来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是利用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势,保留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使之成为大雨洪的蓄洪区、湿地公园和农业用地。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4T15:13:37.8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高玉春 [导读]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市政道路工程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苏州中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市 215126 摘要: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市政道路工程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道路工程正在逐步朝着绿色化、环保化方向进行发展,并且在优化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以及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海绵城市理念;应用 前言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要,现代城市建设也秉持着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理念。把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于城市道路工程中,能够大量减轻对市政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城市得到持续建设与良性的发展。海绵城市理念成为现代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主流理念必然会是大势所趋,它为工程建设提供的指导,值得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运用。 1海绵城市理念的概述 海绵城市又名低影响开发是指把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雨水,通过地下土壤换填等措施使地下土壤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雨水,在雨季暴雨密集时,能将雨水错峰排出。降雨时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旱期时将蓄存的水回用。从源头上减少城市开发建设中路面过度硬化,弥补雨水排水系统的缺陷,改善末端调蓄的弊端,通过提高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等多种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循环系统,削弱城市内涝带的的危害。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2.1调节蓄水技术 将调节蓄水技术应用至海绵城市中,可以快速的起到对初期雨水净化缓冲的作用,进而削减雨洪峰值时的流量,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雨水对城市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还能将回收的雨水进行更好利用,以补充城市用水等,同时也可缓解由于雨水外排不及时对城市造成的污染问题。目前在进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其使用的方法较多,主要有植物缓冲带、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城市地下蓄水管廊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在利用这些方式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调节雨水的峰值和干旱时期的水资源。 2.2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为使市政道路中路面的透水性能达到最佳,所以在选择路面材料的过程中应选用透水性能极好的材料,如透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和透水砖等,不仅可以满足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还可以有效的确保车辆的行驶安全,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而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将透水材料应用到实际路面中时,其下层面必须要确保具备良好的透水效果,从而可以实现将道路中的雨水渗透到地表中。一般而言,在铺设道路的过程中,路基使用的材料为碎沙子,这种碎沙子的最大的优点在于间隙多且有利于雨水更好的进行渗透,所能承受的路面压力也大。 2.3雨水净化技术 截留技术作为海绵城市理念下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其原理主要是利用一些合适的材料从而对此进行结构设计并且以此来提高汇水的面积,与此同时这些合适的材料还能有效的起到降低雨水流动的速度,从而给雨水径流的汇集带来了充足的时间,极大的缓解了由此带来的压力。除此之外,由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中乔木和灌木的树干以及树冠等具有良好的蒸腾效果,所以在雨水截留上也发挥出了非常好的作用。另外,在对雨水进行净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盲沟的设计之外,还要铺设一层粗颗粒的材料,如砾石、碎石等等以及铺设倒滤层,进而便于地下水得以正常的排放,也进一步的实现对地下水的控制。 2.4植草沟植 草沟主要指的是,种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一般可以分为干式植草沟和湿式植草沟两种。植草沟主要的作用是替代传统的硬化沟渠,传输地表径流并且在降低雨水地表流速以及延长雨水间汇流时间的同时,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也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植草沟主要的适用范围为,汇水面积较小的区域,例如广场、停车场和小区内的道路,但并不适合在开发强度较大的新建区域和已建区域中使用。 2.5透水铺装 由于透水铺装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以及在后期的维修工作中都十分的便利,透水铺装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技术,现如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广场以及城市道路中。如将透水铺装和绿化进行有效的结合还可以形成半绿化地面,从而使得具备更好的保湿型和渗水性,以便满足更多的需求。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自身接近天然草坪和土壤地面的生态优势,以此来缓解城市硬化路面对环境造成的一系列破坏。 2.6下沉式绿化带 根据地区的市政道路设计情况,布置属于海绵城市的各项措施,海绵城市除了对于道路的传统施工,还包括对绿化带、人行道等方面的设计。在绿化带设计过程中,沿道路两侧进行设置下沉式绿化带,通过天然的绿地渗透能力,形成一定的洼地状态,能够有效的达到对雨水的储蓄。在下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增加雨水的渗透量,降低路面的积水流量,并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通过雨水的渗透达到城市地下水的补充,促进雨水循环,更好的维护城市水系统的建设。下沉式绿化带在现代化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滞留雨水、补充地下水,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7生物滞留设施 当前,生物滞留设施主要有生态树池、高位花坛、生物滞留带和雨水花园等几种常见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地基本上地势都比较低,依靠微生物、植物、土壤等生物来储蓄、净化和渗透雨水,生物滞留设计具备应用范围比较广、种类繁多、建设和维护成本低、可有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摘要:在我国,关于海绵城市的认知并不多,它依然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由 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在整个社会 发展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受关注度也直线上升。所以,本文对海绵城市市 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进行浅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道路设计 一、海绵城市概述及市政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一般来说,所谓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如同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作用的城市的 总称,当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天气环境的时候,比如严重的暴雨侵袭灾害,可以具 有良好的适应及抵抗作用的功能,下雨之后,能够完成雨水的吸附、积蓄、渗漏 以及净化等任务,同时必要的情况下,对已经积蓄后的水进行释放处理。海绵城 市构建过程中,需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合理对策,有效对抗、 防御和处理洪涝等自然天气灾害等情况,采用科学的雨水积蓄、渗漏以及净化循 环利用法,保证城市的水资源供应,达到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目的。显然,海绵城 市的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十分关键。实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 重视地表水、自然雨降以及地下水等各个部分,保证水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达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从相关的规定要求中不难得知, 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所以应制定长远目标。特别针对海绵城市而言,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蓄水能力的把控,应结合具体的承载 力水平予以规划。一旦对该因素加以忽略,势必会影响到排水管网的正常运行功能,让使用年限缩短。同样,雨水释放的控制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水土资源保护 的有关规定,当内控水平不足成为忽视因素以后,也会对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造 成不良影响。 二、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有效设计方案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十分重要。从相关的规定中可知,无 论是人行道路,还是沥青路面,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采用合理的技术加 以施工。 1、确保道路绿化带设计更具智能化 市政道路规划过程当中,绿化带设计十分关键。从前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 通常运用物理导流的原理,设计成高于行车道路大概25-45cm的綠化带,从而完 成雨水导流工作。实际上,这种设计处理方式并不可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雨 水的导流处理,特别是在绿化带处于饱和的状态下,常会产生倒流的情况;另一 方面,也阻碍了道路上的行人、行车,影响到正常的道路通行。比如:xx省xx 市2016年以前,当雨季期来临时常会形成内涝的情况,究其原因,便在于不科 学的绿化带设计规划。通过确保道路绿化带设计的智能化,不但使收集雨水工作 化繁为简,而且将行车路面中的渗水排除之后,运用雨水收集工具可以完成依据 自然导流方向的雨水收集任务,并且和生活用水的排水管加以隔离,让水资源的 分配、供应紧张得到一定的缓解。一般情况下,鉴于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中运用的 均为拥有良好渗水作用的基材,可以使用最少的雨水篦子量,降低在收集雨水工 作以后导流任务的人力耗费,同时还对行驶车辆的风向加以降低控制。当然,智 能管网技术的引用,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将远程控制装置设计安装到雨水篦子

海绵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

一、海绵城市概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主要指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在应对环境变化及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国际中的通用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这一雨水系统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等,在需要的时候又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出来再加以利用。 1.1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现已经全面进入“城市时代”。 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因此,城市建设的方式应当从传统的单一城市外拓转变为系统思考城市内涵,促进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共存。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雨洪灾害频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全国城乡年均受灾人口在1亿人左右。另一方面,在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的同时,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普遍存在用水不足的问题。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m3,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图1.1)。 图1.1 世界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对比图 图片来源:根据相关材料绘制 内涝灾害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的矛盾局面不仅使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合理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矛盾的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1.2海绵城市理论的现实意义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化的城市雨水管网无法承受自然短期强降雨的巨大压力。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地面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自然环境中“降雨——下渗——径流——滞蓄——蒸发”的水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 路广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路广 发表时间:2019-08-05T10:57:27.2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路广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促使当前人们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要求也不断提升,以满足自身的居住需求。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促使当前人们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要求也不断提升,以满足自身的居住需求。“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的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问题,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并加强对当前雨水资源的利用,改善当前城市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极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承担着人们生活日常用水供应和城市雨水污水排放的任务,对城市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由于我国一部分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导致城市的日常供水和排水带来不利影响,情况严重时还会对交通道路造成阻碍,对城市面貌和城市建设极为不利。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通过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已经迫在眉睫。 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重要性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指的是将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促使城市具有海绵的特性,即具有一定的吸纳性和弹性,在面对城市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协调性。将城市建设成海绵城市的原因在于当前的城市空间中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已经达到了城市建设总面积的20%左右。这样的数字表明在雨水量较大的季节,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大量的硬化路面已经严重的削减了雨水的渗透,极易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的瘫痪。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能够保证排水与给水两个方面都能够具备一定的弹性,促使城市该排水系统能够更好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困难和雨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对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改善城市环境: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之中如何提升城市生态建设的质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话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基于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理念,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相关政府的密切关注;(2)有效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高效的提升城市防洪抗洪能力,减少积水对城市道路的破坏和对人们出行的困扰。该理论能够将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并且利用合理的规划优势为城市提供更加丰富的水资源。 2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2.1人行道设计 对于城市人行道来说,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步行空间,保证出行的便利,也是当前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应用当前的“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的促使当前的人行道设计得到优化,为人们的出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回收。“海绵城市”理念在人行道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建设材料的渗水性要求较高,进而利用材料自身的性能提升道路的渗水性,防止路面出现雨水聚集情况,同时,对于路面的温度与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在优化发展过程中,提升山地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性能,满足当前城市化发展要求。 2.2绿化带设计分析 在对绿化带进行设计时,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雨水收集进行设计:路面材料使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促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表层,然后留到预先设计的绿化带雨水收集口出。因此,绿化带的高度不宜过高,应设置在路面下方15到20cm范围之内,并且不得低于绿化带中土壤的高度;(2)对水质进行过滤设计:对城市道路上积存的雨水进行过滤设计有助于提升地下水的清洁程度和避免地下水污染,促使所收集到的雨水能够用于多种地方。为了进行水质过滤设计,需要在工程施工中先铺设一层种植土,在种植土上层铺设一层砂石层,再埋设渗透管。这样的设计方案能够提升雨水的渗透量以及水质的清洁度;(3)进行滞蓄缓排设计:对绿化带进行滞蓄缓排设计指的是在对绿化带整体结构了解清晰之后对导流系统进行更深入的设计工作,促使雨水能够更好的渗透到地下。主要的设计工作有:在雨水的设计口处设计明沟,明沟的作用是对雨水进行沉淀,对雨水进行天然的过滤;在明沟的两侧进行出水沟渠的设计,出水沟渠的作用是配水;(4)进行雨水排放设计:雨水排放设计是指对溢流系统进行设计,即将地势较洼的位置的水进行导流等。 2.3车行道设计 当前,我国大部分山地城市在进行车行道设计过程中,主要应用当前的非透水性路面施工工艺,直接导致路面自身的渗水性不佳,造成路面积水,并影响地下水供应,甚至严重时造成“热岛效应”。例如,在车行道设计时可以选择质量良好并具有较强透水性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材料,将其作为道路的最上层,而在中间层与下层则选择非透水性,避免地基受到雨水的侵蚀,在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沿着横坡进行排放,并进入到盲沟中,直接浇灌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当前的需求。在进行横坡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保证里面的坡度在合理的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在0.3%~6%范围内最佳,而对于路中的拱横坡来说其最佳应控制在1%~1.5%范围内。 2.4路基的排水设计 为了提升城市给排水设计的实际效果,需要在对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之前先对道路的路基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区域路段的要求对该方案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如果市政道路的路基透水性不强,需要采取措施提升路基的排水性能,例如使用换填技术对路基进行处理。此外,不能够仅考虑路基的排水性能而忽视路基的稳定性,还需要使用夯实、碾压等方式对路基进行处理。 2.5附属设施设计分析 市政道路附属设施主要包括路缘石和路肩边沟两个方面。路缘石也属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中的设施之一,主要有平缘石和立缘石两种形式。使用平缘石的优势在于,可以与地面保持形同的高度,防止路面发生积水现象,从而提高雨水流入绿化带或者雨水口的能力。立缘石和平缘石不同,要比路面略高一些,可以对雨水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帮助雨水流入雨水口。如果路缘石无法保证雨水的汇集,可以通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8T10:59:29.5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5期作者:张锁 [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规划当中,已经多次提及建设海绵城市,但是这项提议在真正的落实环节却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0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规划当中,已经多次提及建设海绵城市,但是这项提议在真正的落实环节却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是给排水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导致城市的日常排水与城市道路交通都受到了影响。文章将对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海绵城市的特点是:由于生态系统包括城市建筑和道路、绿地和自然水系等具有对吸纳、蓄渗和缓释雨水的作用,海绵城市可以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从而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并且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科学合理的对不同设施及其组合进行平面设计、竖向设计,通过对“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的综合利用,使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开发建设的影响降低。对各专业统筹协调,进行海绵性基础设施建设,对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统筹实施,以此加强城市抵御洪涝的能力。 1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1.1 防雨防洪且能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建设海绵城市,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利用海绵城市对环境问题的的弹性和包容性,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目前由人口问题而引发的排水问题,进而对目前的城市整体设施建设带来一定的帮助,解决居民当前饱受困扰的排水问题。而且在建好海绵城市,使其拥有极好的排水系统的前提之下,城市不仅能够对于夏季的大范围降水进行防范,还可以对周围江河水面上升可能造成的洪水进行防范。同时,有利于城市对这些水资源进行采集、回收和利用,从目前城市排水的角度来看,建设海绵城市,对城市的整个排水系统的压力缓解具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于目前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我国城市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补充。 1.2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而且对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缓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依然有加大的趋势。因此,下一步城市的建设重点必然是改善城市的环境,而海绵城市的存在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极大的保护,增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 道路总体设计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中的要求,为保障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影响,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正因如此,在规划阶段,对自然水文条件的保护、自然板块的充分利用、以及对紧凑式的开发等方略这些要得到重视,与此同时以维持可持续的水生态循环作为基础,结合城市的水文规划以及现有的给排水系统,避免造成对城市天然河道、湖泊的伤害,同时应避开水环境存在的敏感要点,充分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的空间布局并对路线的走向进行合理布局,综合各道路绿化带、车行道、人行道等进行分析,设置雨水的滞、留、渗设施,从而实现使道路对这一开发控制目标的低影响。 2.2 道路路面设计 密度较高的道路硬化会弱化雨水的渗透循环,本来已经渗入地下的水会因此流淌于路面,城市内涝的风险在雨水径流量大于路面渗透调节的雨量时会增加,因此在路面设计时要考虑在满足其功能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消减雨水的径流量,让其渗入地下。透水路面定义为路面各层的孔隙率都比较大,雨水可以透过面层往下渗,这样既可以达到硬化路面的使用要求,又可以使其达到天然草坪以及土地面生态方面的特点,这种情况下土壤的透水性能以及透气性能都得到较大改善,从而使得雨水的径流量得到最大可能的消减,体现与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透水路面由面层、基层和垫层组成,其面层根据铺装的材料分为了透水性混凝土路面和透水砖路面。 2.3 透水性设计 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以及透水砖铺装是目前主要几种透水应用设计,后两种适合在非机动车、人行道上使用,第一种适合在机动车道上应用。透水设计形式具有很多种,而且施工比较方便,因此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可以根据路基条件和车辆载重来设计,能够起到净化雨水、消减洪峰流量和补充地下水的作用。但是实际应用透水铺装的时候,容易造成堵塞,使用效果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需花费比较高的维护成本。 2.4 生物滞留设计 当前,生物滞留设施主要有生态树池、高位花坛、生物滞留带和雨水花园等几种常见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地基本上地势都比较低,依靠微生物、植物、土壤等生物来储蓄、净化和渗透雨水,生物滞留设计具备应用范围比较广、种类繁多、建设和维护成本低、可有机结合绿地等是生物滞留设施的几大特点,但在地势较陡峭、土壤透水性能差、岩石层较高和地下水位区域等地建设生物滞留设施时,需要设置阶梯、防渗、换土等方式来避免灾害的再次发生。 2.5 边坡支护设计 山区中的城市道路建设当然离不开道路边坡支护设计,传统的边坡防护方式有植草防护、灰浆防护、护面墙、挡土墙和混凝土预制板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低影响城市更是备受青睐,因此,在保证道路边坡防护稳定的基础上,更要进行生态护坡,目前,生态护坡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植草沟、下凹式绿地、植树等方式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对石质边坡的处置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边坡的开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因此,对于石质边坡防护问题的有效解决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亟待研究的问题。优化后的石质边坡设计应该根据岩层的性质和走向,确定合理的边坡坡比,并将坡率适当放缓,可以采用方格网植草、窗式护面墙植草、挂网喷土植草等生态支护方式,并且要在边坡坡脚设置植草沟,在沟底设置碎石盲沟,并与道路路面排水通道相连接,使雨水渗流得到有效处理。 2.6 渗透管渠设计 采用穿孔的PVC管做渗透管,将管四周采用碎石(粒径在20~30mm)或者其他多孔材料填充,这样汇交在管中的雨水就会通过PVC管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XXX项目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概况 XXX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XX路以北,XX路以西,XX以南,XX路以东,总用地面积50000平米。包括办公楼、行政综合楼、食堂、门卫、风雨跑道等,均为多层建筑,地下一层车库及设备房。 1.1 地质条件 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成都市锦江区XXX项目项目详细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内埋藏地层的野外特征,按从上至下顺序描述如下:1)杂填土(Q4ml)①:杂色,松散,土质不均,由黏性土夹生活垃圾等组成,局部含有根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4~1.8m。 2)粉质黏土(Qal+pl)②-1:褐黄、褐灰色,稍湿,可塑状态,捻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仅在靠近池塘处有揭遇,层厚0.9~3.7m。 3)粉质黏土(Qal+pl)②-2:褐红色,硬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层厚2.6~8.8m。4)细砂(Qal+pl)③:灰黄~褐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较均匀,级配差,颗粒形状不规则,该层土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以细砂为主。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9~2.2m。

5)圆砾(Qal+pl)④: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砂岩质圆砾,粒径为2~20mm,呈圆~亚圆形。含约10%~20%的圆砾,局部含量达40%,粒径多为3~5cm。黏性土含量约20%,夹少量中粗砂。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未钻穿次层,揭遇层厚4.7~17.4m。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①中,水量较小。潜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②、细砂③及圆砾④中,由大气降水补给,向上蒸发或朝地势低洼处排泄,水量相对较大。本次勘察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介于2.7~3.1m ,相当于标高35.45~36.15m,地下水随季节变化,丰水季节水位较高,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变化幅度约2.0m。 1.2 下垫面分析 表 1 下垫面组成及径流系数一览表

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朱俊 李治

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朱俊李治 发表时间:2018-10-08T16:02:37.26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5月下作者:朱俊李治 [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频发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水平。海绵城市理念是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实现雨水在城市的渗透、积存以及净化,从而促进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有效提升城市抗洪的能力,同时也是21世纪城市规划发展主要趋势,希望对相关单位有一定帮助。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频发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水平。海绵城市理念是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实现雨水在城市的渗透、积存以及净化,从而促进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有效提升城市抗洪的能力,同时也是21世纪城市规划发展主要趋势,希望对相关单位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规划;融合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造成灾害的时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吸水并存储在特定位置,需要时再进行释放利用。在2012年4月《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其实就是建立一个雨水开发系统,并通过此系统实现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加城市利用雨水的能力,并有效缓减雨水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大量应用实例表明,把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雨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海绵城市也被称之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雨水排放系统。 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2.1 城市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通常情况下,如江、河、湖、海等水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净能力。故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加强对这些水资源系统和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实现对原江、河、湖、海等水系统的保护,确保这些水资源充分发挥其自净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 (2)应避免城市水系统被污染,并杜绝被污染水系统流入,降低外界因素水系统自净能力的影响。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杂物和工业废水,对城市水系统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一点,积极建设海绵城市来恢复城市水系统的自净能力,确保城市水系统能实现良性循环利用。 2.2 城市人工生态海绵体的规划设计 我国不同区域地质条件和天然气候有较大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拥有丰富的天然海绵体,甚至有的城市属于海绵体严重匮乏地区,如陕西西北部、甘肃南部等,均属于水资源极其匮乏地区,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在这样基础上,就需建立人工生态海绵体,也就是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手段,对这些城市进行人工改造,以提升其抗洪排涝的能力。 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并不是只有具有丰富水系统的城市才能建设海绵城市。较干旱的城市,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也可具有海绵城市的特性。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还要更新传统居民区、工业区等建设模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分散小规模下沉绿地方式,以代替传统集中式的绿地,从而最大限度上提升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 2.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对城市内部水环境的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城市海绵的功能。如在很多城市均建立了很大面积的湿地,其主要作用防治雨洪灾害,同时湿地也是一种镶嵌式的海绵结构。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尽量建立整合多处系统化湿地系统。(2)提供适合当地生物居住的环境,最大限度上保证城市最原始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总而言之,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中必须整合当地的湿地系统,并加强水质净化、地下水、雨水等水系统的利用率。同时也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潜流整合功能,确保被净化后的雨水能充分回流到湿地中,最大限度上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2.4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提出的主要动因是城市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此基础上,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要尽量确保城市道路具有解决城市洪涝和径流污染的负荷的能力,从而达到缓减城市水资源污染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就全国目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的现状而言,城市道路所占的水径流量约是城市规划建设总流量的35% 以上,不但对加速了水资源污染速度,而且也是城市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由此开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甚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把城市道路建设作为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物流的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尽量保证车辆通行的流畅性和安全性,不能对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造成丝毫影响,否则也就失去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意义。可以用下凹式绿化带来代替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大量实例表明,下凹式绿化带能够有效改善路面雨水径流质量和径流量,以期最大现代上提升水资源的质量和循环利用的效率。同时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可以充分应用 LED 树池,透水路面等方式,在保证交通通畅的基础,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污染。 (2)要合理应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海绵城市建立成功案例表明,下凹式道路绿化带主要的作用是可将雨水径流直接汇集到地下水资源中,对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没有丝毫影响,既能实现海绵城市雨水储存的目的,而且还能在雨水储存过程中实现雨水资源的净化和渗透。因此,这一点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格外重视,才能最大限度满足海绵城市对储水和蓄水的需要。 2.5 促进城市海绵理念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的建议 (1)国家财政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2)凡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由省级财政部门、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