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活血法对糖尿病肾病肾小管损伤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补肾活血类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补肾活血类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方法:我们检索了CNKI、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了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共计12项研究。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肾活血类中药复方制剂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补肾活血类中药复方制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并且对患者的骨质疏松症相关症状也有明显改善作用。
结论:补肾活血类中药复方制剂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一种选择,具有明显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可以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之一。
一、引言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女性为高危人群。
它是以骨量减少和骨密度降低为特征的骨质疏松症,易导致骨折,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钙剂、维生素D及雌激素等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也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安全隐患。
近年来,中药复方制剂作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替代药物备受关注。
补肾活血类中药复方制剂作为中医药经典治疗方剂之一,被认为在调节骨代谢、促进骨形态发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目前对于补肾活血类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Meta分析还比较缺乏,对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评估补肾活血类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2.1 文献检索我们在CNKI、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了发表于2010年至2021年之间的相关研究文献,包括中文和英文文献。
1型糖尿病患儿肾小管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1型糖尿病患儿肾小管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张茜;沈永明;司萍;高伟【期刊名称】《中国处方药》【年(卷),期】2022(20)12【摘要】目的调查1型糖尿病(T1DM)患儿尿液中肾小管损伤标志物水平,分析肾小管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95例T1DM患儿和50例正常对照儿童的血液和尿液,测定尿α_(1)微球蛋白(α_(1)-MG)作为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分析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控制、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lbumin-to-creatinine,ACR)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等情况对患儿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结果T1DM患儿的尿ACR和α_(1)-MG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
T1DM患儿中尿液α_(1)-MG水平随着HbA1c和ACR水平升高而升高,尤其是HbA1c≥10%时明显升高,并且在正常白蛋白尿时也可出现α_(1)-MG升高。
T1DM合并DKA患儿的尿液α_(1)-MG水平也明显升高,α_(1)-MG≥6 mg/L的比例达到68%。
结论T1DM患儿中存在肾小管损伤,与性别、病程无关,与血糖控制、是否合并DKA及尿ACR水平有关。
【总页数】4页(P154-157)【作者】张茜;沈永明;司萍;高伟【作者单位】天津市儿童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补肾活血法对糖尿病肾病肾小管损伤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2.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小球、肾小管功能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3.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功能相关因素分析4.新肾康宁胶囊联合西医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肾小管损伤的影响5.8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近端肾小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补肾活血祛风法治疗Ⅳ、Ⅴ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其对MCP-1的影响

补肾活血祛风法治疗Ⅳ、Ⅴ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其对MCP-1的影响周家俊郭华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肾内科(上海200071)【摘要】目的:观察补肾活血祛风法对脾肾气虚兼痰瘀型Ⅳ、Ⅴ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具有的抗炎机制。
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缬沙坦,治疗组口服缬沙坦联合中药补肾活血祛风方,疗程均为12周。
观察并监测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24h 尿蛋白定量的变化及其Scr 、尿MCP-1水平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24h 尿蛋白定量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组患者的24h 尿蛋白定量情况较对照组亦明显改善(P <0.05);治疗组患者的Scr 、尿MCP-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0.01),且治疗组患者的Scr 、尿MCP-1水平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 <0.01)。
结论:补肾活血祛风方与ARB 类药物联用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改善其肾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组织细胞产生MCP-1、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补肾活血祛风法;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RB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61X (2012)02-0042-04[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肾病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作者简介]周家俊,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肾内科临床与基础研究。
糖尿病肾病(DN )是糖尿病(DM )最常见且严重影响预后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肾衰竭终末期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减缓、阻止本病向肾衰竭终末期进展,从而延缓患者进行透析的时间是目前医疗界面临的重大难题。
基于此,本课题观察了补肾活血祛风法治疗DN 的疗效,并进一步观察其对患者尿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影响。
益气补肾活血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检验 , 变量资料用 检验 , 分类 P≤00 为差 异有 统 .5
计学意 义 。
2 结果
21 临床疗 效 .
选择本 院 2 0 0 7年 4月 ~ 0 9年 6 20
治疗 组 显效 1 , 效 1 8例 有 2例 , 无
效 4例 , 有 效率 为 8 .% ; 照组 显 效 l , 总 82 对 5例 有
(O 5± . ) 。对 照组 3 1. 42 a 4例 中, l 、 1 , 男 7例 女 7例
年龄 4 7 ( 15± . ) ; 8~ 5 6 . 7 2 岁 病程 6— 0 1 . 4 8 2 (0 8± . )
22 症状积分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分别为 . (75 1.0±34 ) (24 .5 、 1.0±28 ) , .1 分 对照 组分 别 为 (4 8 3 3 ) ( . 8±10 ) 。两 组 治疗 后 症 1 .0± . 2 、 5 9 .5 分 状积分 均较治疗 前 降 低 ( P<00 ) 而 治 疗 组症 状 .1 , 积 分降低幅度 大于对照组 ( 00 ) P< .1 。 23 不 良反应 两 组治疗前后 血 、 . 大便 常规及 肝功 能检查均 未见异 常 , 血压 、 血糖 稳 定 , 出现 恶心 等 未 胃肠道 反应 。
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有关标准拟定疗效。 13 统 计学方法 采用 SS 1. . P S60统计学 软件 进行 数据 分析 , 量资料 以 ± 表示 , 计学 分析采 用 t 计 s 统
紊乱不但加重肾脏本身病变 , 而且是影响疗效预后
的重要 因素 , 改善本 病的高血脂 对于延缓 肾病进 展 , 减少并 发症均有 重要 意义 。D N早 期 及 时有 效 的 治
中药活血补肾方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探讨

中药 活血 补 肾方对 实 验 性 糖尿 病 肾病 的保 护作 用 探 讨
赵 存 杰 常 红 高 帆 孙 国强 韩 丽芳 刘 美兰 王 玉梅 孙 丽梅 郭建 华 李卫 川1 , , , , , , , , , ( .河北 省邯郸 市 第一 医院 , 1 河北 邯郸 0 6 0 ; .河北 省 中医 药研 究 院 , 50 22 河北 石 家庄 0 0 3 ) 5 0 1
健脾补肾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健脾补肾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大量蛋白尿、高血压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及治疗难度的提高,如何有效地治疗糖尿病肾病成为了临
床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难题。
传统中医认为,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湿,肾脾功能失常易导致水液代谢异常,形成水
湿内停,从而导致诸多疾病。
因此,采用健脾补肾活血的中医治疗方法对早期糖尿病
肾病进行干预,有望改善患者的内环境,减轻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情
进展的风险。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目的:探究健脾补肾活血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药防
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
2.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双盲对照实验设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健脾补肾活血方,对照组口服安慰剂,均为3个月的治疗周期。
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血压及临床症状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中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和安全性。
三、预期结果
研究预期结果是打破传统单一西医治疗思路,对中医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提出新思
路和新方法。
预计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健脾补肾活血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更有力的证据和支持。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有望为个
体化中医药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依据。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探讨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希望对广大患者和医生有所帮助。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养阴清热、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肾脏功能,减轻尿蛋白和肾脏病变等症状。
1. 清热利湿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导致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病理改变,形成肾病综合征。
中医认为,高血糖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阻滞气血运行所致。
治疗糖尿病肾病首先要清热利湿,以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使肾脏得到保护和修复。
2. 养阴清热糖尿病肾病患者常伴有肾阴虚,肾脏功能减退,肾小球硬化,导致尿蛋白等症状。
中医强调“肾藏精,主水液”,因此治疗糖尿病肾病要养阴清热,以滋养肾阴,改善肾脏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泄漏。
3. 温经散寒糖尿病肾病患者常伴有寒凝于里,肾阳不足的症状,中医认为这是肾阳虚所致。
治疗糖尿病肾病要温经散寒,以恢复肾阳,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肾脏功能。
4. 活血化瘀糖尿病肾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病变,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导致微循环障碍,加重肾脏损伤。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要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肾脏的修复。
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药物1. 石斛石斛是一味滋阴补肾的中草药,被称为“滋阴圣药”,具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肾的功效。
石斛可以减少尿蛋白的泄漏,改善肾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2. 黄芪黄芪是一味补气养阴的中草药,具有补气养血、生津止渴的作用。
黄芪可改善肾脏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轻糖尿病肾病的症状。
3. 桑螵蛸桑螵蛸是一味温中祛寒的中草药,具有温肾壮阳、利尿通淋的功效。
桑螵蛸可改善肾脏功能,促进尿液排泄,减少尿蛋白的泄漏。
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

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
罗苏生;泮如琴;郑翠瑛;汪隽芳;叶美颜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17)6
【摘要】糠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
我们从1990年起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中白蛋白排泄量和血、尿微球蛋白(β2—m),查出糖尿病早期肾病,并运用补肾活血法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现将资料完整的35例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35例均符合糖尿病统一诊断标准;男性15例,女性20例,其中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31例,胰岛素依赖型4例;年龄25~61岁,平均51.3岁;病程1~17年,平均6.1年。
【总页数】1页(P12-12)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法;补肾活血
【作者】罗苏生;泮如琴;郑翠瑛;汪隽芳;叶美颜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871
【相关文献】
1.补肾活血法为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思路 [J], 司福全
2.益气补肾活血法辅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J], 余毅;陈杭军;林宏初;吴恒莲
3.补肾活血法联合西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J], 袁沙沙;徐颖博
4.补肾益气活血法联合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CTGF、TGF-β1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探讨 [J], 郭伟杰;杜跃亮
5.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而导致的肾脏病变,目前已成为了我国成人肾衰竭的常见原因,该病症的发生是由于机体补肾益气法结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J], 李茜;胡永华;兰春艳;王玉荣;苏知印;韩国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中 医研 究 2 0 1 7年 l 2月 第3 O卷 第 l 2期
பைடு நூலகம்
T C M R e s . D e c e mb e r 2 0 1 7 V o 1 . 3 0 N o . 1 2
可导致 血行 不 畅 , 瘀 血 内生 , 则 患者 舌 下 络 脉瘀 阻 , 指 甲青紫 。肾 主水 , 人 体 的正 常 水 液 代谢 通 过 肾 阳
2 0 1 4, 1 2 7( 4): 7 2 4—7 2 8 .
[ 9 ] G U W, HO U X,Z H O U H,e t a 1 . P r o t e c t i v e e f f e c t o f s h e n -
f u i n j e c t i o n o n n e u r o n a l mi t o c h o n d r i a l f u n c t i o n i n p o r c i n e
阳, 走 而不 守 , 二 药 为伍 , 一 动 一静 , 阴 阳兼 顾 , 通 补
[ 4 ] 中华 医 学 会 心 血 管 病 分 会 . 慢 性 心 力 衰 竭 诊 断 治 疗 指 南[ J ] . 中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 2 0 0 7 , 3 5 ( 1 2 ) : 1 0 7 6—1 0 9 5 . [ 5 ] 程绍恩 , 夏洪生 . 中医症 候诊 断治疗 学 [ M] . 北京 : 北 京
me n t A l t e r n a t Me d , 2 01 4, 2 0( 1 1 ): 8 3 5—8 4 3 .
[ 1 0 ] 缪旭东 , 管卫群. 参 附 注 射 液 对 中 晚 期 肿 瘤 患 者 微 循 环
术益 气健 脾 , 化生气血, 兼 以化 湿 ; 丹 参 活 血 化瘀 兼 以养心 血 , 现代 医学研究 表 明 : 丹参 具有 调节 心肌耗 氧、 增加 冠脉 血 流 、 改善 心肌微 循 环 的作 用 ; 泽 泻 配伍 附子 、 干姜 温 肾利 尿 , 使 水湿 通 过 小便 而解 ;
代药 理研究 表明: 参 附 汤具 有 强心 、 升压 、 增 强 心肌 收缩 力 , 减 低 外周 阻力 , 增 加 组织 器官 的血 供 ,
[ 8 ] Y I N W ,G U O Z ,L I C .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e p i n e p h r i n e a n d
[ 7 ] 脱长宇, 李萍, 徐春茂, 等。 慢 型 克 山 病 的 中 医 症 候 初
探[ J ] . 西部预防医学 , 2 0 1 6 , 1 ( 7 ) : 7 1— 7 3 .
无泻 , 补气 之力 大增 ; 红参 与附子 相合 即为 中医学 经 典名方 参 附汤 , 参 附汤 大补 阳气 , 原 主要 用 于 阳气 暴 脱 的厥脱证 , 现 在临床 上 以心血 管疾病 使用 较多 , 现
科 学技 术 出 版社 , 2 0 0 0: 3 3—1 5 1 .
[ 6 ] 王艳 飞 , 任越 , 曹雪 滨 , 等.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临 床 资
料中 医 证 候 量 表 的 评 价 [ J ] . 西部 中医药, 2 0 1 5 , 2 8
( 1 2) : 6 8—7 0 .
生龙骨 重镇 安神 , 煅牡蛎 祛燥 安神 。诸 药合 用 , 使 心 肾阳气 充 足 , 气 血循 经 而 行 , 水 液代 谢 正 常 , 心 神 得
及 血液 流 变性 的影 响 [ J ] . 中 国微 循 环 , 2 0 0 4 , 8( 3 ) :
l 8 5—1 8 7.
[ 1 1 ] T H E R O U X P . A n g i o g r a p h i c a n d c l i n i c a l p r o g r e s s i o n i n a n —
改善 组织 器官 缺血 状 态 , 同 时 可改 善 血 液 流变 性 及
微循 环 的作用 ; 红 参合 麦 冬 、 五 味 子 养 阴安 神 , 善 补 阳者必 于阴 中求 阳 , 养 阴亦可 助 阳 ; 黄芪 、 炙甘 草 、 白
mo d e l o f p r o l o n g e d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 [ J ] . E v i d B a s e d C o mp l e —
S h e n — F u i n j e c t i o n o n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 o u t c o me s i n a p o r c i n e
m o d e l o f p r o l o n g e d c a r d i a c a r r e s t [ J ] . C h i n Me d J( E n g 1 ) ,
化气 行水 , 水湿泛溢 , 则见 肌 肤 水 肿 ; “ 血 不 利 则 为 水” , 血瘀 亦可 引起 或加 重 水 肿 ; 肾 主 纳气 , 肾气 虚 , 肾不 纳气 , 则动 则 喘甚 , 呼多吸 少 。 根 据慢 型 克 山病 本 虚标 实 的病 理 特 点 , 治疗 应 以温补 心 肾阳气 为 主 , 兼 以养 阴 、 行水 、 化瘀 。本 次 研 究所 用方剂 中使 用 了大 剂 量 黄芪 配 伍 红参 补 气 , 红参 补 气兼 能养 阴 , 其性 守而 不走 , 黄芪 补气兼 能扶
病诊断标准 [ s ] . 北京 : WS / T 2 1 0— 2 0 1 1 .
[ 3 ] 郑筱英. 中药新 药临 床研究 指导原 则 [ M] . 北 京 中 国 医
药 科 技 出版 社 , 2 0 0 2 : 7 7—8 5 .
的温 煦和 肾的气 化功 能实 现的 ; 肾之 阳气 虚衰 , 不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