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圣才出品】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 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一)从简单到复杂刚出生的儿童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1)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
(2)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他复杂的心理活动。
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经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1.认识过程方面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感觉是对物体的某个个别属性的反映,在感觉之后出现知觉,知觉带有概括性。
知觉是对物体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
和思维相比,知觉只是低级的或最初的概括化。
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思维都是处于具体阶段,学前末期也只能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情绪发展过程方面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是非常具体的事物,抽象的语言不能触动儿童的情感。
(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1)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有意的或称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2)新生儿原始的动作是本能的反射活动,完全是无意的。
后来出现有目的方向性的活动,但是儿童一般不能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目的。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答: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①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a.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b.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①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②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也绝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必然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2.解释下面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关键期和危机期。
答:(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关键期①定义关键期,又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大好时机或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那么就会有效地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圣才出品】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2.1 复习笔记新生儿期(0~1个月),是儿童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生理上能否适应新环境的矛盾。
个体最初的心理活动,就是在这个生理矛盾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1.出生前婴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由母体代劳,很少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只有当母亲运动时,或者母亲生理上或情绪上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偶然传来一些特别大的声音刺激时,才对他产生一些影响。
2.出生后出生后,新生儿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出生意味着寄居生活的结束,新生儿必须依靠自己的生理活动来维持生命。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软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突出特点,但是他们生长发育非常迅速。
我们仅从与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几个方面来看。
1.身体特点(1)体型新生儿的体型很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
头约占整个身高的1/4(成人为1/8),腿约占1/3(成人占1/2)。
这种体型决定了新生儿不便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才逐渐协调起来(如图2-1所示)。
(2)身高儿童出生时身高约为50厘米,体重约3~3.5公斤。
出生后几天,体重略有减轻,第二周开始恢复,以后体重会迅速增长。
图2-1 体型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3)皮肤新生儿的皮肤常呈红色,比较细嫩,很容易受损伤,而且有些皱,随着肌肉的丰满,皱纹很快消失,皮肤也逐渐变白。
新生儿的皮肤比较细嫩,很容易受损伤。
(4)骨骼新生儿的骨骼非常软弱,构造与成人不同,所含无机盐少、水分多、血管丰富,所以弹性较强,硬度不足,不易折断,但易弯曲。
很难支持身体做动作,甚至支撑不住头的重量。
当然,这与新生儿肌肉柔弱无力也有直接的关系。
(5)内脏器官新生儿的内脏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
呼吸微弱,心跳很快,消化与体温调节机能也不完善。
2.神经系统的特点(1)发育相对较早与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相比,神经系统的发育相对来说是比较早的(如图2-2所示)。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4.1 复习笔记一、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先学前儿童(1岁~3岁)身体的发育也是十分迅速的。
1.身高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2岁时约达85厘米,3岁可达93厘米左右,比初生时增加了近1倍。
2.体重体重增长速度更可观,3岁时体重约为初生时的4倍,重13公斤左右。
3.骨骼与肌肉(1)先学前儿童的骨骼还在继续骨化,仍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
(2)大肌肉已经发展,但耐力仍很差,易疲劳。
(3)小肌肉远未发展起来,因此一般还不能从事需要手指精细活动的、灵活性、准确性很高的动作。
4.内脏器官先学前儿童的内脏器官有了一定的发展。
正常婴儿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3岁时,心率已降为每分钟100次,但与成人相比仍然很快,因此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过分加重心脏负担。
总之,先学前儿童身体的各方面虽然仍很柔嫩,不耐劳,不宜进行过分剧烈的活动,但已能保证儿童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活动。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仍在继续发展。
脑重不断增加(3岁已达1000克),神经纤维不断增长,突触联系不断加多,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迅速进行,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与巩固程度也不断提高。
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1.皮质抑制(内抑制)机能的发展(1)儿童的各种内抑制都已相继发展,但抑制过程是很微弱的。
在清醒状态下兴奋过程占极大的优势。
(2)先学前儿童随着神经系统的日益成熟,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神经过程不断得到锻炼,内抑制机能也就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内抑制的发展使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活动日益精细准确,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有所增强。
(3)抑制过程远弱于兴奋过程的状况就有了初步的改善。
儿童就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从事某种活动,并开始按成人的指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4)在先学前期,儿童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是极不平衡的,抑制过程远远弱于兴奋过程,条件抑制也大大弱于非条件抑制。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 复习笔记一、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语言和意识1.人的意识的特点(1)人不但能直接感知具体的事物,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性认识。
(2)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能意识到自己主观世界的存在,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综合,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成为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2.意识的作用意识使人不但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不但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3.人类意识如何实现(1)从人类心理发展史来看,劳动和语言是产生人类意识的主要推动力量。
(2)从个体心理发展史来看,儿童活动的发展以及掌握成人语言的过程(即言语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反映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1)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指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无意注意、无意记忆、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情感等。
儿童出生到掌握语言之前,只具备这些低级的心理机能。
(2)高级心理机能①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受人的意识支配,如思维、想象、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意志、社会性情感等。
②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词为中介的,儿童掌握语言之后,高级心理机能才开始出现。
1~3岁的儿童语言开始真正形成,因此,儿童所特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在这阶段也都已开始陆续发生,高级心理机能也就开始产生。
(3)言语形成之后,儿童的心理活动不仅出现了新的品质,原有的低级机能也得到了改造。
言语的参加,使感知活动成为思维指导下的感知,使感知到的事物成为“可理解”的。
2.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
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婴儿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3.1 复习笔记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育1.身高、体重的发育出生第一年,儿童身体发育非常快。
从外部指标看,出生后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以上,半年后有所减慢,每月约增长1~1.5厘米,1岁时,身高可达70~75厘米。
体重增加得更明显,1岁时可达9~10公斤,等于出生时的3倍。
2.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婴儿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得也较快,从2~3个月开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相继形成,肌肉的力量也不断增强,儿童逐渐能支撑住身体重量,逐渐能抬头、翻身、坐、爬、站,甚至能走上几步。
但婴儿的骨化过程远未完成,骨骼仍易变形,肌肉也易疲劳,所以让婴儿练习各种动作时,必须注意适时适量,不要过早让儿童坐、站,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1.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1)脑的发育①婴儿脑的发育比身体其他部位更快。
出生时头围约34厘米,1岁时可达46厘米左右,而成人的头围也不过55厘米。
②1岁儿童的脑重可达900克,比初生时增加了一倍多。
这是因为,婴儿脑细胞的体积显著变大,树突的分支增多,轴突变长,大脑皮层的厚度增加,因而婴儿的脑重增加了,皮层的沟回也增多和加深了。
(2)神经突起的发育神经突起的发育使神经突触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为建立复杂的神经联系提供了可能。
婴儿的神经纤维开始了髓鞘化过程。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
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才是运动神经。
在联络皮层各部分的神经纤维中,与高级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和顶叶部分髓鞘化的过程开始得晚,大约7岁时才接近完成。
2.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婴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皮质兴奋机能增强明显表现为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不断增加。
新生儿每日可睡20个小时,周岁时已减少到14个小时左右。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6.1复习笔记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1.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1)感觉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2)知觉是大脑对体内外多种刺激的综合反映,但在尚未与思维和言语结合之前,仍然属于一种低级心理机能。
2.感知觉能力出现的最早,发展的最快(1)新生儿出生后具有比较完备的感觉器官和成熟程度相对较高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
(2)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感知觉在儿童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
3.感知觉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视区如果在童年时期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如果是在成年之后出现问题,思维基本不受影响。
这说明,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高级心理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1.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当代心理学在把人的认知过程视为一个信息的接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的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个由感知、记忆、控制、反应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
2.婴儿时期的认知结构(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子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2)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还没有出现,控制系统的力量极其微弱,反应的方式以动作为主,决定了婴儿的认知结构只能以感知系统为主,其认识方式只能是“感知—动作”方式,即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
(三)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2岁以后,儿童陆续出现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结构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整个儿童期,感知觉在其认识活动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1.感知觉与思维的关系思维活动受到感知觉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思维被区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4.1复习笔记
14.1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