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插床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插床十二组数据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插床十二组数据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插床十二组数据摘要:一、插床设计概述1.插床的定义和作用2.插床的设计流程二、插床设计数据1.插床的分类和组成2.设计数据的要求和来源3.十二组数据的具体内容三、插床设计方法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2.插床设计的具体步骤3.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四、插床设计案例1.案例介绍2.设计过程3.结果分析五、插床设计展望1.插床设计的发展趋势2.插床设计的新技术和方法3.插床设计在未来的应用正文:一、插床设计概述插床是一种用于加工孔的机械设备,通过将工件固定在插床上,利用插刀等工具进行孔加工。

插床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插床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涉及插床的分类、组成、设计数据、设计方法等方面。

二、插床设计数据插床的分类和组成决定了设计数据的要求和来源。

插床通常分为立式插床、卧式插床、万能插床等,不同类型的插床其设计和加工能力有所不同。

插床的组成主要包括床身、主轴、插刀、送料机构等,这些部件的设计数据直接影响到插床的加工精度和效率。

十二组数据是插床设计的基础,包括插床的尺寸、加工零件的尺寸、插刀的直径和长度、送料机构的行程等。

这些数据需要根据实际加工需求和设备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和计算,以确保插床的稳定运行和加工效果。

三、插床设计方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机械设计、机构设计、零件设计等。

在插床设计中,需要根据插床的类型和组成,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具体设计。

插床设计的具体步骤包括:确定设计数据、绘制插床简图、计算各部件的尺寸和运动参数、选择材料和加工工艺、编写设计说明书等。

这些步骤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流程进行,以确保设计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在插床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加工零件的精度要求、插床的结构尺寸、插刀的选型和安装方式、送料机构的运动方式和行程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插床的加工效果和设备性能,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四、插床设计案例以下是一个插床设计案例:设计一台立式插床,加工零件为直径为100mm、长度为200mm的轴类零件,插刀直径为20mm,送料机构行程为100mm。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插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插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插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插床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2. 学习并掌握插床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机械加工中的安全技术;3. 掌握运用机械原理解决实际插床操作中问题的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操作插床,完成简单的金属切削加工;2. 能够根据加工要求,合理选择和安装插床刀具;3. 能够分析插床加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加工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插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插床的基本原理:参照课本第三章第二节,讲解插床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结构组成;- 刀具选择与安装: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介绍插床刀具的类型、选用原则及安装方法;- 安全技术:依据课本第十二章,阐述插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及事故预防措施。

2. 实践操作:- 插床操作步骤:按照课本第五章,让学生实际操作插床,掌握基本操作流程;- 加工工艺:结合课本第六章,教授简单零件的加工工艺,提高学生实际加工能力;- 问题分析与解决: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参照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解决。

3. 教学进度安排:- 理论部分:共计4课时,分别讲解插床原理、刀具选择与安装、安全技术;- 实践部分:共计8课时,分阶段进行插床操作、加工工艺学习和问题分析。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旨在确保学生掌握插床相关知识和技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例插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例插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例插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插床的基本机械原理,掌握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2. 学生能掌握插床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3. 学生了解并掌握插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插床的简单设计和计算。

2. 学生能够分析实际工程问题,提出合理的插床使用方案。

3.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机械原理,培养对机械工程的热爱和兴趣。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分享和尊重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识到机械原理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原理的实际应用课程,以插床为实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原理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技能。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插床概述:介绍插床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 内容列举:插床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主要类型。

2. 插床的运动学分析:讲解插床的运动规律、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列举: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复合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计算。

3. 插床的动力学分析:探讨插床在加工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强度、刚度分析。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列举:受力分析、强度计算、刚度计算。

4. 插床的设计与计算:结合实例,讲解插床的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内容列举:设计原则、计算公式、参数选择、优化设计。

5. 插床的应用与优缺点分析:分析插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场景、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福大课程设计简易插床

福大课程设计简易插床

福大课程设计简易插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简易插床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福大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插床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相关物理和数学原理,并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易插床的设计和制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该培养对机械制造和工程设计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插床的基本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关物理和数学原理的学习,以及简易插床的设计与制作。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学习插床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理解插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与插床设计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如力学、几何等。

最后,学生将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简易插床的设计和制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插床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

其次,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结合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动手实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一系列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难易适中的教材,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插床设计的基本知识。

此外,参考书和多媒体资料也将作为辅助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最后,实验设备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课程总评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团队合作等。

作业将占课程总评的30%,包括课后练习和设计作业等。

考试将占课程总评的40%,包括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插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插床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插床一、引言。

插床作为一种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插床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要点进行介绍,以便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学习和实践。

二、插床的结构。

插床通常由床身、工作台、主轴、进给装置、传动装置、刀架等部分组成。

床身是插床的基础部分,承受整个机床的重量和切削力,具有高强度和刚性。

工作台用于夹紧工件,是加工的基准面。

主轴是插床的主要运动部件,通过主轴传动装置实现不同速度和进给速度的调节。

进给装置用于控制工件的进给运动,传动装置则用于驱动主轴和进给装置的运动。

刀架是刀具的安装和刀具进给的部分,通过刀架的运动实现工件的切削加工。

三、插床的工作原理。

插床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主轴带动刀具进行切削加工,工件在工作台上进行相对运动,实现对工件的加工。

在加工过程中,刀具通过刀架的进给运动,沿工件的轴向或径向进行切削,完成对工件的加工。

同时,进给装置控制工件的进给速度,使得切削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四、插床的设计要点。

1. 结构设计,插床的结构设计应注重床身的刚性和稳定性,确保机床在加工过程中不产生振动和变形,影响加工精度。

同时,主轴和进给装置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加工要求,具有良好的可调性和稳定性。

2. 刀具选择,在插床的设计中,应根据加工工件的材料和形状选择合适的刀具,确保切削效果和加工质量。

同时,刀具的安装和调整要方便快捷,提高生产效率。

3. 进给系统设计,进给系统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工件的加工要求,具有可调性和稳定性。

同时,进给系统的传动装置要可靠耐用,确保加工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4. 控制系统设计,插床的控制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响应速度和精度,能够实现对加工过程的精确控制。

同时,控制系统的操作界面要简单直观,方便操作和维护。

五、结论。

插床作为一种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插床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设计要点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插床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机原课程设计插床

机原课程设计插床

机原课程设计插床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插床的基本原理、结构、功能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插床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掌握插床的主要结构部件及其功能;–理解插床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插床的各种结构部件;–能够运用插床进行基本的机械加工操作;–能够分析插床的工作过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限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加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插床的基本概念:介绍插床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使学生对插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插床的结构与功能:详细讲解插床的主要结构部件,如床身、滑座、工作台、刀架等,以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3.插床的工作原理:阐述插床的工作原理,包括插削、刀具补偿、切削液循环等,使学生理解插床的工作过程。

4.插床的应用与操作:介绍插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实例,教授插床的基本操作方法,如装夹工件、选择刀具、调整切削参数等。

5.插床的维护与保养:讲解插床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提高学生对插床使用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插床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插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和优势。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插床,加深对插床结构、功能和操作的理解。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插床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课程设计插床

课程设计插床

课程设计插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插床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机械加工行业的认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插床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掌握插床的工作原理及其主要参数。

(3)熟悉插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和行业地位。

2.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操作插床,进行简单的零件加工。

(2)具备分析插床故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根据加工需求,合理选择插床参数和刀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加工行业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插床的基本原理、结构、分类、主要参数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插床的基本原理和结构:介绍插床的工作原理,讲解插床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

2.插床的分类和主要参数:讲解不同类型的插床及其特点,介绍插床的主要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3.插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阐述插床在机械加工中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插床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案例。

4.插床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教授插床的操作方法,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插床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插床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加工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插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插床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插床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插床机构课程设计11

插床机构课程设计11

插床机构课程设计11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插床机构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插床机构相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了解插床机构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掌握插床机构的的工作原理及其主要性能参数。

•熟悉插床机构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和优势。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插床机构的工作过程,绘制其结构示意图。

•具备计算插床机构主要性能参数的能力。

•能够运用插床机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插床机构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的热情。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插床机构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插床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其主要性能参数。

3.插床机构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和优势。

4.插床机构的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插床机构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第二课时:插床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其主要性能参数。

第三课时:插床机构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和优势。

第四课时:插床机构的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插床机构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插床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插床机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插床机构教材,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生动展示插床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插床机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设计任务书
1.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3)
2.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3)
第二部分设计(计算)说明书
1.机构的运动简图 (5)
2.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 (6)
3.动态静力分析 (9)
4.齿轮机构设计 (10)
第一部分课程设计任务书
<1>工作原理及工艺动作过程
螺丝锉床是锉削螺丝用的一种机床。

电动机经皮带、齿轮Z1-Z2传动以及六连杆机构1-2-3-4-5-6是动螺丝搓板6做往复运动。

这样便可将装置在动搓板和固定于机架上的定螺丝搓板之间的螺丝毛培,依靠两螺丝搓板的相对压挫而挫出螺纹。

<2>原始数据及设计要求
已知曲柄2转数n2,各构件尺寸及重心S的位置。

要求作机构运动简图,机构两位置的速度、加速度多边形、静力分析和齿轮设计。

图解分析画在1号图纸上。

第二部分设计(计算)说明书
<1>机构的运动简图
以O3为原点定出坐标系,根据尺寸分别定出O2点,B 点,C 点。

确定机构运动时的左右极限位置。

曲柄位置图的作法为:取1’和8’为动搓板6在两极限位置时对应的两个曲柄位置,1’和7’为动搓板受力起点和终点所对应的曲柄位置,2’是动搓板受力最大是对应的曲柄位置,动搓板这三个位置可以从挫压切向工作阻力曲线中求得;4’和10’是曲柄2与倒杆4重合的位置;其余2、3…12是由位置1起,顺ω2方向将曲柄圆作12等分的位置(如下图)。

O 2
1
2
34
5
6
789
10
12
1'2'
7'8'
A 机构运动简图如下:
B
C
A
1
2
45
6
3
S O O S n 2
3
2
6
5
<2>速度加速度分析
1.对位置9点进行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
(a ) 速度分析
V 3A =V 2A =2ω×2
AO
l
=0.68 m/s
对A 点: V 4A = V 3A + V 3A4A 方向: ⊥AO 3 ⊥AO 2 ∥BO 3 大小: ? √ ?
取P 1作为速度图的极点,μ2=0.01(m/s )/mm ,作速度分
析图如图a 所示,则:
V 4A =μ2×41
p l =0.34 m/s(⊥AO 3向下)
4ω =V 4A /3
AO
l =0.92 rad/s V 4B =4ω⨯3
BO l
=0.73 m/s(⊥BO 3)
V 3A4B =0.59 m/s
对C 点:V 5C = V 4B + V 5C4B
方向: ∥SC ⊥BO 3 ⊥BC
大小: ? √ ?
取P 2作为速度图的极点,μ3=0.01(m/s )/mm ,作速度分
析图如图b 所示,则:
V 5C4B =0.185 m/s V S = V 5C =μ3×c p l 2
=0.68 m/s
(b)加速度分析 对A 点:A a 2=A a 3=22ω×2
AO
l
=3.80 m/s ²
A a 4= n A a 4 + t A a 4 = A a 3 + A A a 34 + k a
方向: ∥BO 3 ⊥BO 3 //AO 2 //BO 3 ⊥BO 3 大小: √ ? √ ? √ 取P 3为加速度图极点,μ4=0.04(m/s ²)/mm ,作加速度分
析图如图c 所示,则:
n A a 4=24ω×3
AO l
=0.32 2s
m
k
a
=24ωV 4A3A =1.08 2
s
m
n B C a 45= V 5C4B ²/l BC =0.11 2s m A a 4=μ4×τ
43
p l =2.36 2s m
a 4B =
3
3AO BO ×A a 4=5.10 2s m
对C 点 C a = B a + n CB
a + t CB
a
方向: ∥SC ∥p 34τ ∥CB BC

大小: ? √ √ ?
取P 4为加速度图极点,μ5=0.08(m/s ²)/mm ,作加速度
分析图如图d 所示,则:
C
a =μ5×l p 4c =6.08 m/s ²
S a =C
a =6.08 m/s ²
2.对位置6点进行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 (a ) 速度分析 对A 点: V 3A =V 2A =2ω×2
AO
l
=0.68 m/s
V 4A = V 3A + V 3A4A 方向: ⊥AO 3 ⊥AO 2 ∥BO 3 大小: ? √ ?
取P 1作为速度图的极点,μ2=0.01(m/s )/mm ,作速度分
析图如图e 所示。

V 4A =μ2×41
p l =0.55 m/s(⊥AO 3向下)
4ω =V 4A /3
AO
l =1 rad/s V 4B =4ω⨯3
BO l
=0.8 m/s(⊥BO 3)
V 3A4B =0.39 m/s
对C 点:V 5C = V 4B + V 5C4B 方向: //SC ⊥BO 3 ⊥BC 大小: ? √ ?
取P 2作为速度图的极点,μ3=0.01(m/s )/mm ,作速度分
析图如图f 所示,则:
V 5C4B =μ3×BC l =0.14 m/s V S = V 5C =μ3×l p 2c=0.78 m/s
(b)加速度分析
对A 点:A a 2=A a 3=22ω×2
AO
l
=3.80 m/s ²
A a 4= n A a 4 + t A a 4 = A a 3 + A A a 34 + k a
方向: ∥BO 3 ⊥BO 3 //AO 2 //BO 3 ⊥BO 3 大小: √ ? √ ? √ 取P 3为加速度图极点,μ4=0.04(m/s ²)/mm ,作加速度分
析图如图g 所示,则:
n A a 4=24ω×3
AO l
=0.53 2s
m
k
a
=24ωV 4A3A =0.78 2
s
m
对于C 点 C a = B a + n CB
a + t CB
a
方向: ∥SC ∥p 34τ ∥BC BC

大小: ? √ √ ?
取P 4为加速度图极点,μ5=0.08(m/s ²)/mm ,作加速度
分析图如图h 所示,则:
C
a =μ5×l p 4c =7.36 m/s ²
S a =C
a =7.36 m/s ²
<3>静力分析
对位置6点进行动态静力分析
取6点为研究对象,分离6构件进行运动静力分析,作阻力体如图1所示。

已知G 6=160 N ,又S a =6.08 m/s 2,则:
F I6=-
g
G 6×S a =-99.27 N
测得α的大小为 2.6°
由0cos 656=-=∑αR I x F F F ,∑=-+=0sin 6656G F F F R R y α得
38
.9965=R F N 41.1556
=R F N
分离5构件进行运动静力分析,杆组力体图如图2所示:
F R54=F R56=99.38 N
分离4构件进行运动静力分析,杆组力体图如图3所示:
F R54= F R45=99.38 N
G 4=280 N 得
F I4=-
g
G 4×4a = 62.43 N m
N J M S I /16.9444
-=⨯-=α
根据∑=⨯-+⨯+⨯+⨯=0423434524144
h F M h F h F h G M R I R I O
其中1h ,2h ,3h ,4h 分别为4G ,4I F ,45R F ,23R F 作用于3O 的距离(其大小可以测得),可以求得:
23
R F =400.36 N
作力的多边形如图4所示: 则 14
R F = 265 N
对曲柄2进行运动静力分析,作组力体图如图5所示:
32
R F 作用于2O 的距离为h ,其大小为0.041m ,则曲柄上的平衡力
矩为:
m
N h F M R /41.1632=⨯= ,方向为顺时针.
<4>齿轮机构的设计
已知:z 1=14 z 2=70 m=10 α=20°*
a
h =1 *c =0.25
1) 确定变位系数
对于变位齿轮,为有利于强度的提高,小齿轮采用正变位,大齿轮采用负变位,,使大小齿轮的强度趋于接近,从而使齿轮承载能力提高。

11
X 1min =*a
h min min Z Z Z -=0 X 2min =*a
h
min
min Z Z Z -=-4
则取X 1=0 X 2=0 (满足X 2> X 2min )
2)确定中心距变动系数y 及齿顶高降低系数Δy X 1=0 X 2=0 则是标准齿轮传动,即y=0 Δy=0 3)变位齿轮的几何尺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