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合集下载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91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①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

”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③。

荡④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

②通:通报。

③缴不能絓:戴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缴(jiǎo),带绳的箭。

絓(guà):通“挂”,牵制。

④荡:跳。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靖郭君将城.薛(城: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跑)D愿.为寡人言之(愿:愿意)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译文: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译文: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译文: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51公冶长食言招祸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

一日,有鸱②来报,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

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

众遂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青州府志》)【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

传说他能听懂各种鸟的语言。

②鸱(chī):老鹰。

③邑宰:县官。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 B公冶长应.而往()C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D长复.往()E众遂.逮长见邑宰() F至,乃.一死人()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公冶长应而.往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E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F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G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众遂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鸱是以怨之译文:②长无以对译文:③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译文:五、请用简要的话谈谈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

答:六、请写出两条关于诚信的名言:【参考答案】一、A解:理解,听懂。

B应:回答。

C饲:喂,给……吃。

D复:又。

E 遂:于是,就。

F乃:竟然。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B,B与例句都是连词,表顺接,然后,就。

A和C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D连词,表并列,并且。

E连词,表修饰,地。

F 连词,表因果,因而。

G连词,表并列,并且。

三、众遂逮长见邑宰。

宰审问,长再三辩。

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6-60(附答案与译文)56棘刺母猴燕王好微巧。

卫人曰:“请以棘刺①之端为母猴②。

”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④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⑤,谓燕王曰:“臣为削者⑥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

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⑦棘刺之端。

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

”王曰:“善。

”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

”王曰:“吾欲观见之。

”客曰:“臣请之舍取之。

”因逃。

(《韩非子·外储说》)【注释】①棘刺:酸枣树上刺。

棘,俗称酸枣树,多刺。

②母猴:即沐猴,也称猕猴。

③五乘之奉:用五乘之地的赋税做俸禄。

乘,当时土地面积的计算单位。

《管子》:“方六里为一乘之地。

”奉,通“俸”,俸禄。

④晏阴:由阴转晴的的时候。

晏,晴朗无云。

⑤台下之冶者:台下的铁匠。

台下,地名。

⑥为削者:制造刻刀的人。

⑦治:通“制”,制作,此指雕刻。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燕王好.微巧(喜好) B燕王说.之(喜欢)C必半岁.不入宫(年) D不饮酒食.肉(食物)E诸.微物必以削削之(各,各种) F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才)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 )A①养之以.五乘之奉②何以.治之B①因.逃②燕王因.养卫人C①臣请之.舍取之②王试观客之.削D①客为.棘刺之母猴也②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②译文:四、燕王为什么会上当受骗?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五、“台下之冶者”已经断定燕王被骗,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他断定燕王被骗的根据是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ěn):庄稼成熟。

④本根: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往昔初平.京师(平定) B征求无已.(停止)C百姓不堪.(忍受) D遂致.亡灭(导致)E惟欲.清净(欲望) F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A不重美女珍玩 B不穷兵黩武C以民为本 D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有误的是E,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树根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心里还不满足,同时(又)东西征战讨伐,滥用武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50 篇 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 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 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 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 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 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 征求无已.(停止)C 百姓不堪.(忍受)D 遂致.亡灭(导致)E 惟欲.清净(欲望)F 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 不重美女珍玩 B 不穷兵黩武 C 以民为本 D 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有误的是 E ,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树干和树根不动摇, 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 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 ,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答: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6-12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6-12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6-120(附答案与译文)116廷理击太子马楚王急召太子。

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

天雨,廷中有潦①,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②。

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

至茆门,非法也。

”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

”遂驱之。

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

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③击臣马,败臣驾。

王必诛之。

”王曰:“前有老主而不踰④,后有储主而不属⑤,矜⑥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注释】①廷中有潦:庭院中有积水。

廷:通“庭”,院子。

潦(liǎo):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②茆门:王宫的南门,又称雉门。

③殳(shū):古兵器名,用长的竹竿或木材做成,一端有棱,但没有刃。

④踰(yú):即“逾”,逾越,超越。

不踰,指不越法。

⑤属:归属。

文中指迎合,依附。

⑥矜:通“贤”,贤能。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

A天雨.,廷中有潦 B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C乃益.爵二级 D勿复过.E王必诛.之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楚国之.法②王必诛之.B①廷理举殳而.击其马②非人哉!与人期,相委而.去。

C①太子入为.王泣曰②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D①乃.益爵二级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二去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召急,不得须无潦。

译文:②前有老主而不踰,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译文:四、“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的表面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五、请你简单地谈谈对廷理和楚王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一、A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B砸坏。

C增加。

D犯错误。

E杀。

二、不同的是A和C。

A①助词,的;②代词,他。

C①介词,向,对;②介词,被。

B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36-14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36-14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36-140(附答案与译文)136鲁君举觞梁王魏婴觞①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②,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

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③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齐桓公夜半不嗛④,易牙乃煎、熬、燔、炙⑤,和调五味而进之。

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

’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

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⑥,其乐忘死,遂盟⑥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

’今主君之尊⑦,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

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⑧。

(《战国策·魏策》)【注释】①觞(shāng):酒杯,引申为宴请。

②举觞:举起酒杯,这里指举杯劝酒。

③旨:进献。

④不嗛:不饱。

嗛(qiǎn),猴子口腔内两侧贮存食物的地方,“不嗛”,就是没有贮存食物。

⑤煎、熬、燔、炙:四者都是烹调方法。

燔(fán):烧;炙(zhì),烤。

⑥彷徨:徘徊流连。

⑦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⑧相属:连续不断。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君兴.,避席 (兴奋)B遂推南之威而远.之(疏远)C遂盟强台而弗.登(不)D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醒,睡醒)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和调五味而进之.②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B①禹饮而.甘之②左江而.右湖C①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②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D①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②以.临彷徨,其乐忘死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

译文:②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

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译文:四、你从鲁军所举的几个例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一、A,站起来。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1鲁钝不足忧资性①有钝敏②,不可强也。

虽然,亦视志之分数③如何耳。

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④不息,俛⑤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

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管子曰:“精诚之极也。

”唯在有精进⑥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

不足为忧也。

(清·李光地《李榕林集》)【注释】①资性:天资,禀赋。

②钝敏:笨拙和聪明。

③分数:大小。

④诚必:诚,实在,的确。

必,一定。

⑤俛(miǎn):同“勉”,勤勉。

⑥精进:努力进取。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②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③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④不足为忧.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C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D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②译文:四、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条俗语的认识。

答:五、文中说“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是错误?谈谈理由。

答:【参考答案】一、①强:勉强,强求。

②息:停止。

③入:深入。

破:攻破。

④忧:忧虑。

二、与例句不同的是B,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句和AC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就。

三、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

②只是在于(他)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

四、示例:即使天资愚钝,只要刻苦学习,不断进取,也能超过一般人,取得非凡的成绩。

五、提示:本题允许有不同看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其中,实词大都是教材中出现过的,课本上没有学过的,一般难度不太大,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或熟知的成语推断出来;虚词都是课本中学过的,意义和用法也都是初中教材中常见的用法;翻译是建立在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基础上的,是对三者的综合考查;主观表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选文整体内容的感知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大致内容有:选文的主题、揭示的道理、深刻的寓意、读后的感想等等。

三、“参考答案”力求详细明确,每一道习题都有详细答案。

选择题,在答案后还有详细地分析;主观思考题,每道题都有“示例”。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道题里的“为什么”;不然的话,有的同学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四、“参考译文”虽说只是“参考”,但也力求准确。

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省略成分,和为了译文的流畅而加上去的内容一律用括号标示出来;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考虑意译。

当然这些只是我本人的主观想法,具体情况如何,还请读者明察。

此外,要说明的是,本书中有些篇目已在《语文报》《读写月报》《写作》《阅读与鉴赏》等报刊上发表。

考虑到有很多同学可能没有阅读过,所以也一并收入。

目录1鲁钝不足忧 2秦观论读书 3习惯说4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 5约取而实得 6知无涯7常羊学射 8钟若翁好讥榜额 9王积薪闻棋10詹懋举学琴 11马说 12韩魏公宽宏大量13唐临宽仁多恕 14狄梁公与楼师德同为相 15李日知不杖令史16唾面自干 17于令仪不责盗 18岑文本官高而忧19吕端大事不糊涂 20小人之心,竟谓天下皆小人 21马知节直诚22申屠敦之鼎 23戴高帽 24狂生25眉、眼、口、鼻之争 26黄公好谦 27张长使误骂全节令28薛一瓢与叶天士相忌 29两瞽相诟 30骂鸭31宥坐 32周人仕数不遇 33高阳应为室34交情重于功名 35荀巨伯见义勇为 36冰山不可依靠37止谤莫如自修 38许允妇貌丑德美 39阳子之宋40齐人见田骈 41知人不易 42宇文士及谄媚有术43富贵有极人当知足 44晏子辞千金 45汉世老人46不因一袍乱方寸 47柏枕美梦 48鹦鹉知恩图报49义猴 50杨生养狗 51公冶长食言招祸52贾人渡河 53跛足虎伤僧 54道士救虎被伤55天尊势利 56棘刺母猴 57三告投杼58三人言成虎 59空桑生李 60鲁人窃糟61善意的谎言 62燕人还国 63伯乐之子求马64钓饵同而得失异 65焚鼠毁庐 66管庄子刺虎67奴子傅显 68刘迂鬼 69渡者之言70通子求浆 71医驼 72追女失妻73南垣公规劝直指使 74黎丘之鬼 75顾二娘善于制砚76狙搏捷矢 77盲子道涸溪 78芮伯献马招祸79施之不当反好为恶 80齐王厚送女 81路人献雉82目不见睫 83悦其名而丧其实 84鸩蛇相遇85指喻 86任目而恶镜 87悲挚兽88三人越谷 89楚王樊姬 90食凫雁必以秕91靖郭君将城薛 92晏子逐高缭 93愚公之谷94越使诸发 95赵宣子举荐韩献子 96治国犹如栽树97治天下如运诸掌 98纣为象箸 99周举劾奏左雄100直臣暴子与孝子背臣 101杨溥不私其子 102徐有功据法廷争103香居谏齐宣王 104尉迟敬德不作伪证 105马革裹尸106刘沆谢罪县尉 107季文子相宣成 108国之社鼠109公孙仪嗜鱼 110不躬不亲 111蹇材望112王良与嬖奚乘 113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114委脚与分科 115赵奢执法 116廷理击太子马117李离伏剑 118逼供生冤 119冤狱120张齐贤易产息讼 121焚猪验尸 122拷皮知主123摸钟辨盗 124欧阳晔破案 125钱若庚断鹅126赛跑定案 127孙亮破矢 128神狗请赏129蛛蚕 130鷧鸟贪吃被捉 131猩猩嗜酒132吞舟鱼 133钩刺狼腭 134虎困藤斗135虎食热铁锤 136鲁君举觞 137原谷谏父138钱可通神 139以不贪为宝 140鬼避姜三莽141蝉嘲鸲鹆 142蜀鸡与乌鸦 143鼠技虎名144机祸 145张祜好侠 146张五焚网147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 148《辩伏神文》序149卖蒜叟 150白马非马1鲁钝不足忧资性①有钝敏②,不可强也。

虽然,亦视志之分数③如何耳。

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④不息,俛⑤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

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管子曰:“精诚之极也。

”唯在有精进⑥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

不足为忧也。

(清·李光地《李榕林集》)【注释】①资性:天资,禀赋。

②钝敏:笨拙和聪明。

③分数:大小。

④诚必:诚,实在,的确。

必,一定。

⑤俛(miǎn):同“勉”,勤勉。

⑥精进:努力进取。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②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③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④不足为忧.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C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D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②译文:四、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条俗语的认识。

答:五、文中说“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是错误?谈谈理由。

答:【参考答案】一、①强:勉强,强求。

②息:停止。

③入:深入。

破:攻破。

④忧:忧虑。

二、与例句不同的是B,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句和AC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就。

三、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

②只是在于(他)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

四、示例:即使天资愚钝,只要刻苦学习,不断进取,也能超过一般人,取得非凡的成绩。

五、提示:本题允许有不同看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人的禀赋有的愚钝,也有的聪明,这是不能强求的。

虽然这样,也要看他所立的志向大小如何。

(一个人)如果有十分的志向,那么他一定努力不止,每天勤勉学习,孜孜不倦,到死才停止。

那么,(他)也就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不能深入,没有一个坚固(的困难)不能攻破。

管仲说:“这是最真心诚意的结果。

”只是在于(他)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

古时候有巨大成就的人,往往是(有远大志向而天资)愚钝的人。

(所以)不必为(鲁钝)而忧虑。

2秦观论读书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

暗疏①之,亦不甚失②。

然负③自放④,喜从饮酒滑稽⑤者游。

旬朔⑥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⑦数年来,颇发愤惩艾⑧,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⑨不如曩时⑩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⑾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⑿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秦观《精骑集·序》)【注释】①暗疏:默写。

②失:差错。

③负:依仗。

④放:放任自流。

⑤滑稽(gǔjī):巧言善辩。

⑥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

⑦比:近。

⑧惩艾(chéngyì):惩戒。

⑨殆:大概,几乎。

⑩曩(nǎng)时:以往,从前。

⑾寻绎:反复推求。

⑿败:损害。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 B喜从.饮酒滑稽者游()C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宋何罪之.有?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译文:②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译文: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译文:四、作者说:“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这二物指的是什么?从上文找出相关的词语来回答。

答:五、①谈谈你读过这篇短文后有何感想?②请写出一句能够概括这两种情况的名言警句。

答:【参考答案】一、A背诵。

B与,和,跟。

C书。

D一定。

二、A是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代词,它。

C助词,的。

D助词,无实在意义,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①所以,即使我有很强的记忆力,却常常因不勤奋而荒废了读书。

②所以,即使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而由于记忆力衰退,仍一无所获。

③唉!损害我学业的,都是由于不勤奋和善忘这两个东西。

四、“不勤”和“善忘”。

五、①示例:少年时要勤奋学习,不然的话,到年龄大了,后悔也来不及。

②例:“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