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科技促进发展

合集下载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和效应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和效应
2016 年第 7 期
现代园艺
试验研究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和效应
— ——以桂林市阳朔县杨堤乡为例
杨胜广,梁 超,黄 莹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
:从桂林市阳朔县杨堤乡朗洲村和沙子岩村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中,选取立地条件相似、树龄相同、人工种植的金桔经济林 和金槐经济林以及灌木丛自然恢复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的效益表现,并对石漠化治理模式做出评价, 提出治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治理建议,为桂林市乃至广西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植被恢复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 1All研究Ri区g概ht况s Reserved.
1.1 区位及资源分析 桂林市阳朔县杨堤乡位于阳朔县城北部,距县城
39km,离桂林市区 50km,总面积 102.80km2。东与兴坪 镇交界,西南与葡萄镇相连接,北与桂林市雁山区接 壤。现辖杨堤、忠南、土岭、唐家、地水、浪洲七个村委及 杨堤居委会,38 个自然村,72 个村民小组,2721 户,总 人口 1.1 万多人。
和金槐,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采取封山育林方式,
努力提高地区植被覆盖率,使单一的林地结构层次向
多元稳定化发展,固水保土,提高土地肥力,增加土地
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2.1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查阅、实地样地调查分析和访谈调查等
方法。笔者于 2016 年 2 月对杨堤乡的喀斯特地区进行
譻 訛
试验研究
现代园艺
2016 年第型
样方号
植物名称 植被覆盖率 /% 平均胸径 /cm
浪洲村山地一号 经济林 LZ-QM-01,LZ-QM-02,LZ-QM-03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学校名称:广西师范学院中心名称:地理实验教学中心中心网址:http:/syz x/中心联系电话:(0771)联系人姓名:胡宝清联系手机:中心通讯地址:175号申报日期:2007年6月申报类型:示范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制目录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实验教学 (6)3.实验队伍 (10)4.体制与管理 (12)5. 设备与环境 (13)6. 特色 (14)7. 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 (15)8.自我评价及发展规划 (18)9.学校意见 (17)附件1 近两年承担的自治区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一览表附件2 厅局级以上获奖成果(含教学成果奖)一览表附件3 代表性论文论著(专利)一览表附件4:主要实验课程附件5:主要仪器设备清单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中心人员简表2、实验教学3.实验队伍4.体制与管理5. 设备与环境6. 特色7. 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8.自我评价及发展规划9.学校意见附件1 近两年承担的自治区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一览表附件2 厅局级以上获奖成果(含教学成果奖)一览表附件3 代表性论文论著(专利)一览表此表按照重要性选择论文,总数要求不超过30篇附件4:主要实验课程一、《地图学》实验教学大纲二、《自然地理》实验教学大纲四、《遥感概论》实验教学大纲五、《C语言》实验教学大纲六、《测量学》实验教学大纲七、《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大纲八、《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段炼)九、《数据库技术》实验教学大纲十、《GIS设计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十一、《遥感软件应用》实验教学大纲十二、《GIS应用》实验教学大纲十三、《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十四、《计算机制图》实验教学大纲(邓兴礼)十六、《GPS原理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十七、《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大纲十八、《网络GIS》实验教学大纲十九、《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二十、《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二十一、《土地规划学》实验教学大纲二十二、《地球概论》实验教学大纲附件5:主要仪器设备清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05.19•【字号】桂政发〔2023〕12号•【施行日期】2023.05.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桂战略和人才强桂战略,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为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经提名、评审、公示和审核等程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袁道先院士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聂双喜教授、赵肖斌高级工程师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授予“再生混凝土本构基础理论”等3项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岩溶碳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调控机制”等10项成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菌根真菌对石漠化植被的修复作用与机制研究”等11项成果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甘蔗/木薯副产物饲料化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项成果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搪瓷用高品质冷轧带钢制备技术及应用”等3项成果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罗非鱼现代高效苗种繁育技术”等6项成果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授予“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关键挤出技术装备及产业化”等19项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罗汉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51项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多灾源环境下复杂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等50项成果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授予“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建及产业化应用”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桂林优利特医疗电子有限公司、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科技创新奖。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喀斯特地貌区域,其地质构造独特,地表地下溶蚀作用发育,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植被群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本文将对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进行探讨,以期为保护和恢复当地植被群落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地区概况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喀斯特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充沛,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由于地下岩溶作用,当地地表水系丰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地下溶洞和地表河流,为植被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

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的植被群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和破坏。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植被样地,利用系统野外调查和样地调查的方法,对各样地内的植被群落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采用样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统计方法,分析比较了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1. 未退化植被群落未退化植被群落指的是受到较轻程度影响的植被群落,其物种组成相对完整,植被结构复杂。

通过调查发现,未退化植被群落内的植物种类丰富,植被垂直结构明显,地表覆盖度高,植被层次分明,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丰富度。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退化程度植被群落的调查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植被群落退化程度的加剧,其物种组成逐渐减少,植被结构逐渐破坏,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丰富度逐渐降低。

2. 不同程度植被群落的退化主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荒漠化等,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修复。

为此,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桂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群落的保护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限制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行为,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工作,促进植被群落的健康生长和多样性恢复,从而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地区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应用研究

喀斯特地区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应用研究

喀斯特地区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应用研究李玉梅;刘敬霜【摘要】喀斯特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文中针对目前常用的公路石质边坡绿化处治方案,结合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喀斯特石质边坡生态恢复处治案例,通过介绍生态恢复技术的设计原理、施工工艺及技术优势,阐述了该技术在喀斯特石质边坡处治中的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该工程石质边坡生态恢复尝试突破传统绿化方法,以构建小型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坡面外观修复等方法对边坡的开挖面进行加固及生态恢复,增强边坡稳定性、创造良好环境,取得了预期效果。

【期刊名称】《公路与汽运》【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公路;石质边坡;生态恢复;喀斯特地区【作者】李玉梅;刘敬霜【作者单位】百色高速公路运营有限公司,广西百色 533000;广西红都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西南宁 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16.1高速公路是为公众提供出行服务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高速公路服务的期望不再局限于安全、舒适,还包括行驶途中能欣赏令人悦目的景观,从而缓解驾驶疲劳。

由于高速公路本身就是其所处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道路与自然的和谐,营造优美、舒适的行车环境成为目前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中国很多喀斯特地貌地区,石质边坡开挖后难以达到光面爆破的效果,且边坡外露面由于缺少土壤和养分,植被自然更新和恢复速度非常缓慢,治理较为困难,对环境及路容路貌造成较大影响,成为高速公路建设者关注的重点。

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位于广西西南部,与云南交界,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岩溶发育,洼地密布,山岭绵亘,地形较为复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沿线主要为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剥蚀残积准平原地貌及剥蚀丘陵地貌。

出露地层按照岩性组成划分,主要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砂岩和铝土岩等。

该文结合该项目K35+420—500路堑石质边坡生态恢复处治实例,探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用于喀斯特石质边坡处治的施工方案及工艺。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及其资源策略研究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及其资源策略研究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及其资源策略研究作者:刘雄喻理飞陈进张慧敏严令斌王阳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24年第01期摘要:【目的】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光、温、水环境资源策略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切入点,分析由草灌群落—灌木群落—乔灌群落阶段恢复过程中的群落优势种适应性状变化过程,结合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18个群落优势种进行光、温、水适应性评价;通过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值(D)变化,阐明其资源策略,并采用K-means法划分适应功能群,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功能群结构变化规律及对策。

【结果】群落优势种对光适应性状中,叶绿素a含量(1.213~1.851mg/g)和叶绿素a/b(2.321~2.994)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比叶面积(125.491~215.580cm²g)随植被恢复逐渐降低;对水适应性状中,叶干物质含量(0.272-0.386)和叶组织密度(0.060-0.151g/cm³)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0.671%~0.840%)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对温适应性状中,丙二醛含量(39.116~63.162nmoVg)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117.555~1618.869 nmol(g·min)]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

主成分分析表明,D反映优势种光波长吸收的范围与光资源转换速率,D反映优势种对极端温度胁迫的耐受程度,D反映优势种在干旱环境下维持正常生长的能力;随植被恢复进行,群落优势种D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D由0.428逐渐升至0.612,D温在各恢复阶段间无明显差异,群落优势种由开放型光资源获取策略转变为保守型水资源竞争策略。

依据D划分出3个功能群,即FG1(低光—低温—低水适应功能群)、FG2(高光—高温—高水适应功能群)和FG3(低光—低温—高水适应功能群);随植被恢复进行,FG1的重要值占比逐漸降低,在草灌群落阶段达最高值(49.275%),在灌木群落阶段为36.931%,而乔灌群落阶段不存在该资源类型物种;FG2物种仅在草灌和乔灌群落阶段存在且重要值占比较小;FG3的重要值占比逐渐升高。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院刊 223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沙 410125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站”)始建于 2000 年,隶属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该站于 2005 年进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 ),2008 年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2009 年被批准成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3、2014 和 2017 年经广西科技厅批准分别建设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和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同时,该站也是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International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ILTER )的成员单位。

1 主要研究方向(1)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2)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恢复技术;(3)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监测与评估;(4)喀斯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优化管理对策。

2 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服务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系统科学评估、恢复模式可持续性弱等问题,环江站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实验、技术研发及试验与示范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长效机制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1)阐明喀斯特坡地地表-地下水土二元流失特征,发现人为干扰加剧地表侵蚀,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2)证实喀斯特土壤养分含量高但干扰后易退化,阐释了耕作扰动作用下土壤碳、氮快速损失机制,揭示了退化生态系统演替初期受氮限制,后期受磷限制。

(3)发现退耕后表层土壤碳、氮储量较快累积,阐明了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养分胁迫的消减机制,恢复中、后期氮供应有助于保障生态工程的固碳效应。

(4)定量评估了坡面、小流域表层岩溶带水文调蓄功能,揭示了全球尺度喀斯特地球关键带厚度空间格局,发现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CAS Field Station224 2018 年 . 第 33 卷 . 第 2期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区旱涝风险加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自治区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自治区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自治区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22.07.29•【字号】桂林办科字〔2022〕3号•【施行日期】2022.07.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23年自治区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桂林办科字〔2022〕3号各市林业主管部门,局直属各单位: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广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作用,加大科技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度,我局决定组织开展2023年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类项目分为重点项目和青年骨干项目。

支持方向详见附件1。

(一)重点项目围绕林业生产亟需的实用技术开展攻关,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显著,每个项目经费50万元左右。

(二)青年骨干项目支持青年、骨干科技人员开展探索性、前期性的科学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经费10万元左右。

二、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类项目支持林业先进成果、新优品(良)种、技术、模式的转化、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

支持方向:林木花卉种苗、森林质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保护修复、森林康养、林业机械、香精香料、科普等领域的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推广。

三、申报要求(一)申报单位为高度重视林业科技与推广工作,在相关领域业绩突出,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的科研院所、国有林场(圃)、各级林业技术推广单位、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及有关涉林单位等。

(二)申报单位可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技术力量,与有关单位联合申报,达到优势互补。

(三)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在项目实施期内未达到退休年龄,主持各类在研项目不超过2项(含2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占地面积54万km 2)既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喀斯特发育最强烈、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也是景观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典型地区[1,2]。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西南喀斯特地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域,其中国家扶贫重点县227个,贫困人口超过5000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

受地质条件制约,喀斯特作用产生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成土过程极为缓慢,土壤浅薄且分布不连续,植被具有石生、旱生、喜钙等特性,在人口超载和经济社会落后的双重压力下,植被破坏后较难恢复,水土流失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3]。

石漠化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究*■ 王克林** 陈洪松 岳跃民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长沙 410125摘 要: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退化机制 适应性修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石漠化 桂西北DOI :10.11842/chips.2015.02.004* 该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一等奖,项目成员:王克林、陈洪松、曾馥平、苏以荣、宋同清、岳跃民、何寻阳、张伟、聂云鹏、张明阳。

** 王克林,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兼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 )副理事长、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农业现代化研究》主编、《生态学报》执行副主编。

长期从事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研究。

乃至世界亚热带喀斯特的典型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15.6万公顷,也是广西755万贫困人口(2012年数据,按2300元扶贫新标准统计)的主要分布区域,同时由于该区处于珠江中上游,直接影响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是国家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

因此,抑制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并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与生态治理项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

但由于喀斯特地质地貌背景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一方面,局部地区的成功经验,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实践,在一些典型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初步措施已见成效,但与邻近非喀斯特区域比较,生态服务功能依然低下。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初见成效后,迎来更为艰巨的任务——生态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

如何在喀斯特贫困山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住青山绿水,促进区域经济、人口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依然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因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简称环江站)对西南喀斯特地区进行了专项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究。

这对进一步保障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拉动喀斯特区域社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进一步发展和提炼针对性强的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调控与管理模式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这既是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关于“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的具体行动。

二、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适应性修复研究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围绕《纲要》优先主题“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设立了专项研究,组织人员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1.取得的重要成果(1)水土过程通过对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的多尺度系统研究,项目组发现了人为干扰下土壤水分和养分坡地高于洼地的特殊空间倒置规律及其成因,阐明了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4];发现了喀斯特坡地水土过程具有地表地下二元流失的特征,人为干扰会增加地表侵蚀产沙量[5]。

经研究,项目组认为可利用沉积断代的方法研究坡面侵蚀及利用沉积物来源估算地表和地下侵蚀贡献,提出治理该地区的土壤侵蚀需要减少土壤扰动、采用保护性种植和近自然林业替代高强度利用等新途径。

研究结果为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水利部调整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标准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2)退化成因利用14C瘤菌多样性和丰度降低,是造成石灰土SOC快速丢失[6],而根据喀斯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木质素pH是影响这(3)适应机制基于碳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对典型喀斯特生境植物根系分布的调查,项目组发现了不同生境广布植物种均以浅根系为主的特征,阐明了广布植物种与生境特有种水分利用策略差异特征以及植被片段化分布格局成因,揭示了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异质性生境的水分适应和维持机理[7];阐明了不同演替阶段喀斯特植被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及环境与植被的协同演变规律,建立了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的有效途径[8];筛选了适应不同喀斯特生态功能区的优良经济/环境植物和退耕还林(果)种草模式。

这一研究结果为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重建和适宜物种的选取提供了科学依据。

(4)格局变化围绕喀斯特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监测与评估,项目组改进并发展了高度异质性喀斯特生态参量遥感提取方法与技术体系[9]。

考虑受地质条件制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特性,项目组构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遥感影像像元克服了传统方法“以点代面”的缺点,提高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精度。

基于多时相与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揭示了桂西北喀斯特石漠化由净增加转为净减少,生态工程实施背景下喀斯特植被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恢复速率加快的规律[10],其中,广西植被恢复最为明显,其次为贵州,云南植被恢复较慢。

这一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监测与生态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5)优化调控基于景观格局优化和水土过程的综合调控,我们探讨了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和退化机制,建立了能够反映小尺度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生态分类系统,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适应性景观生态设计的优化模式以及不同干扰强度下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的综合调控途径[3];适于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人工草地牧草组合,揭示了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维持原理,建立了喀斯特天然和人工草地替代型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为构建替代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2.成果应用及社会影响经近5年的研究与探索,环江站项目组构建了石漠化综合防治模式与技术体系,研发了植被生态系统优化配置与适应性修复关键技术,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的综合调控途径。

国家和广西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与项目组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当地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模式。

该模式主要针对西南喀斯特山区石山面积大、可耕土地资源少、水资源利用较难、传统农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等问题。

基于景观格局优化和水土过程的综合调控,项目组进行峰丛洼地适应性景观生态的设计,优选确定适于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人工草地牧草组合,提出了喀斯特山区替代型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在广西环江古周和下塘试验区推广示范面积3000余亩,经过2009-2013年5年的试验示范,该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0%左右,土壤侵蚀模数下降了30%左右;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已接近或超过环江县平均水平。

该生态恢复与产业发展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石漠化治理的典型样板。

项目主要合作创新单元——环江站为目前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唯一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也是中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以年1月通过组建验收。

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了研究区所在县成功获取发、水利部“坡耕地水土流、环保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章良、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以及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副院长施尔畏、詹文龙和丁仲礼等先后到项目研究示范区域考察。

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经济日报、文汇报、科技日报等7家中央新闻媒体单位相继报道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2年5月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走进科学》栏目以“石头山上的新绿”为标题专题详细报道了项目组在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示范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石漠化土地面积在2005-2011年实现了由持续增加向净减少的重大转变,但由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对喀斯特生态基础研究的相对薄弱,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在喀斯特生态基础研究方面,现有研究对喀斯特土壤生态功能的恢复关注不够,特别是因土壤属性恢复的滞后性,缺乏喀斯特地上地下特殊二元水土过程与植被协同演变机制研究。

2.在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治理技术与发展模式方面,目前项目组已研发了一系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建设相关技术与模式,但现有技术与模式多停留在特定区域背景下单一的群落或植被类型,植被群落稳定性差,缺乏整体水平的技术集成,对不同治理技术与模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关注也不够,技术和模式的适宜性有待于进一步观测与评估,特别是大尺度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区域环境效应。

3.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技术方面,目前喀斯特生态恢复与重建目标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状况的恢复,忽视了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及喀斯特扶贫开发的有机统一,需权衡和集成生态系统产品供给功能与支持调节功能的关系,目前还缺乏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和集成技术。

4.在试验示范与技术模式推广应用方面,在生态脆弱区国家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及城镇化快速发展等影响下,喀斯特地区高强度人类活动干扰有所缓解。

新形势条件下,如何开展农户、企业与当地政府共同参与的推广应用示范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成为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