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养分特征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养分特征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及养分特征

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科技促进发展

一、前言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占地面积54万km 2)既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喀斯特发育最强烈、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也是景观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典型地区 [1,2] 。作为长 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西南喀斯特地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域,其中国家扶贫重点县227个,贫困人口超过5000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受地质条件制约,喀斯特作用产生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成土过程极为缓慢,土壤浅薄且分布不连续,植被具有石生、旱生、喜钙等特性,在人口超载和经济社会落后的双重压力下,植被破坏后较难恢复,水土流失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3]。石漠化 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究* ■ 王克林** 陈洪松 岳跃民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长沙 410125 摘 要: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退化机制 适应性修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石漠化 桂西北DOI :10.11842/chips.2015.02.004 * 该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一等奖,项目成员:王克林、陈洪松、曾馥平、苏以 荣、宋同清、岳跃民、何寻阳、张伟、聂云鹏、张明阳。** 王克林,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兼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 )副理事长、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农业现代化研究》主编、《生态学报》执行副主编。长期从事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研究。 乃至世界亚热带喀斯特的典型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15.6万公顷,也是广西755万贫困人口(2012年数据,按2300元扶贫新标准统计)的主要分布区域,同时由于该区处于珠江中上游,直接影响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是国家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因此,抑制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并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与生态治理项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但由于喀斯特地质

土壤调查报告

珠晖区土壤资源调查 调 查 报 告 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安全工程 组长:马晔 组员:李梓榆马小林宋旭仇乐王月日期:2016年5月3---5月17日

前言 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理论,我们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这段时间中我们组6个同学在衡阳市珠晖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土壤样点,并在对此进行探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是多种自然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包括机械支撑作用,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供应与协调。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物理性状是影响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和肥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林木根系、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有重要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分地进入附近水体,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现实肥力水平和生产潜力,进一步认识植被与土壤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调查区的林分改造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 学习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据了解,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汞(Hg)、镉Cd、铅Pb、铬Cr和类金属砷As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以及有一定毒性的锌Zn、铜Cu、镍Ni等元素。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沉降等,如汞主要来自含汞废水,镉、铅污染主要来自冶炼排放和汽车废气沉降,砷则被大量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和除草剂。过量重金属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应特别注意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污染。一些矿山在开采中尚未建立石排场和尾矿库,废石和尾矿随意堆放,致使尾矿中富含难解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加之矿石加工后余下的金属废渣随雨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主体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 东北平原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与特点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东北地区中部。介于北纬 40`25’~48`40’,东京118`40’~128`.南北长1000多公里,东西宽300~400 公里,总面积约3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两个省和一个自治区的114 个县(市)。东北平原由三部分组成,北部叫松嫩平原,南部是辽河平原,东北部是三江平原。南北两块平原又合称松辽平原,是东北平原的主体。由于它们是松花江和嫩江冲击而成,所以地面平坦,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一土壤类型分布 1) 三江平原。是东北平原组成部分之一,又称三江低地,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处。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图、沼泽土等,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 2) 松嫩平原。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面积几乎占东北平原的三分之二。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草甸土。 3) 辽河平原。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因多河曲和沙洲,土壤类型主要有草甸土和潮土。 二土壤类型特点 1)黑土: 黑土是半湿润草原草甸下,具有深厚腐殖质层,通体无石灰反应,呈中性的黑色土壤。黑土质地黏重,结构良好,土壤密度 1.0~1.5,孔隙度大,持水量大,通气性较差,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PH 值 5.5~ 6.5 ,有机质含量3%~6%. 黑土的主要亚类有: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等。 2)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植被下,由腐殖质积累作用形成较厚腐殖质层,和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碳酸钙沉积层的土壤。黑钙土主要的成土作用有腐殖质积累作用和钙积作用(腐殖质的积累不如黑土多,钙积作用使碳酸钙淋移到土层下部聚积起来,形成明显的钙积层)。土壤多成中性至微碱反应。黑钙土主要亚类有:黑钙土、淋溶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和草甸黑钙土等。 3) 潮土: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近代河流沉积物上,经过长期耕作影响形成的土壤。潮土成土作用:主要是潮化作用,土壤下部土体氧化还原两个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氧化还原层,潮土成土作用还有旱耕熟化过程。PH值8.0 左右,具有养分丰富等特性。潮土的主要亚类有:潮土、灰潮土、湿潮土和碱化潮土等。 4)白浆土:发育于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条件下,有周期性滞水淋溶的土壤。主要特征:是在腐殖质层下有一灰白色的紧实亚表层,即白浆层,厚 20~4 0 厘米。白浆土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东北部和吉林东部,以三江平原最为集中。白浆土分3个亚类: ①白浆土,黑土层较薄,厚 12~17 厘米,白浆层明显,肥力较低; ②草甸白浆土,黑土层厚14~23厘米,白浆层发育较弱,肥力较高,是白浆土向草甸土过渡类型; ③潜育白浆土,黑土层厚15~22厘米,地表有短期积水,是白浆土与沼泽土之间的过渡类型。白浆土改良的中心环节是补充有机质和矿质养分,深耕打破心土层或逐步加深耕层,改善土壤水分及物理性状。 5)草甸土:发育于地势低平、受地下水或潜水的直接浸润并生长草甸植物土壤。属半水成土。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含量较高,腐殖质层较厚,土壤团粒结构较好,水分较充分。分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王洋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2012级土地资源管理五班 学号: 033120512 姓名:王洋 指导教师:霍习良王殿武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2015年8月1日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观察不同地貌类型的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 2.认识不同条件下的土壤形成的条件、土壤剖面特点。 3.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方法。 4.通过实习掌握土壤调查的方法以及野外工作步骤。 5.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土壤形成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提出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 二.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三.实习地区概况 1 白洋淀: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旧称白羊淀,又称西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并以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而闻名,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现有大小淀泊143 个,其中以白洋淀、烧车淀、羊角淀、池鱼淀、后塘淀等较大,总称白洋淀。面积336平方千米。白洋淀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地区(干燥度1.40),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大陆度64.3)。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2.易县 2.1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平原区年均温11.4~1 3.5℃,≥10℃的积温4065℃,无霜期186天,年降水量564mm;山区平均气温9.4~9.7℃,≥10℃的积温3880.7℃,无霜期160天,年降水量668mm。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04-29T09:01:27.6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李新纪[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黄堽镇自然资源所 274000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关论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提供场所和空间,因此,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城市在突飞猛进建设的同时,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政府部门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曾经分析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那么这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早在2000年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已经超过30%,在这十几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始终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不断的在向周边地区扩展。从这些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尚不完善,各地政府在管理土地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性,缺乏从长远的眼光来规划和使用城市土地现有资源,从而导致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作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定位不准确,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如今我国城市正处于飞速建设发展阶段,由于经济体制问题,土地资源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又根据城市发展制定出了一套适应经济体制的城市规划内容,与市场经济体制自身内在要求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城市实际发展的速度与城市规划内容严重不符,造成了城市定位不准确,并出现了城市重复建设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没有充分交流,因此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除此之外,城市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无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作用。 (2)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市政府加大了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力度,导致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从而破坏了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如今,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城市人均地面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加速发展的情况使人地矛盾十分严重,大部分城市都具有地皮紧缺、住宅拥挤、道路堵塞、公共设施不齐全的情况。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居然还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由于经济体制的关系和影响,长期以来土地资源无偿使用的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情况,这与城市土地日益紧缺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地方政府的目标和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利就相当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保障。但也有一些城市出现了政府将地方经济发展当做自己的成绩,一味的追求地方经济在短期内迅速达到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过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有的城市甚至在短期内迅速的建立开发区、高新产业区,甚至度假区,虽然提升城市建设速度在短期内能够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损失是无法统计的。近年来,房价持续上涨使开发商将房地产市场不断扩张,一些城市已明显出现了地皮紧张的现象。而土地资源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7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1.29亿平方米,由此看出我国土地资源浪费的严重情况。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过度开发土地资源,没有考虑整个城市的合理发展和综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4)城市土地市场不健全,欠缺规范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国土地市场主要分为三级市场结构模式,其中,一级市场是由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批租将土地的使用权投放到市场中运行。国家可以通过协议、招标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按一定年限让予土地使用者。土地二级市场指的是由获取土地使用权的经营者,直接通过建商品房等方式间接的将土地出售,具有经营性质。土地三级市场指的是由土地使用者通过房产交易而将土地投入市场流通,具有消费性质。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市场模式下,始终出现不稳定的情况,首先,我国的一、二级市场结构并不协调,其中含有很多隐形交易,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土地市场结构还并不成熟,通过国家拍卖的土地资源相对数量很少。而二级土地市场结构相对来说比较活跃,购买者很多,交易率极高,竞争激烈。在这种市场之间不协调的关系和隐形交易的影响下,导致我国土地资源大量的浪费。 2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建设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供应状况将影响到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因此,要想将有限的空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必须完善土地资源管理,用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2.1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确立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使土地使用者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起到城市土地的规范化作用,保证开发管理土地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对于一些地区政府利用自己的权利肆意扩建城市的行为一定要彻底改变,增强城市管理规划的严肃性才能将城市规划贯彻实施。而政府方面也应该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依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内容对城市进行合理建设,同时,城市土地规划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 2.2充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首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将城区内闲置土地数量调查清楚后,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其次,通过科学合理化的方式来进行城市布局,做到优地优用,将土地使用率发挥到最大化。最后,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例如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分析土地潜力,以便更好地规划城市。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度,并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到新的破坏。 2.3转变地区政府观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利用途径 摘要: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到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土地供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集约、节约城市农村土地资源,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城市用地;农村耕地;集约节约 一土地资源的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被人类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土地。土地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它主要由岩石、岩石的风化物和土壤构成。土地不仅是自然产物,而且包含着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它是对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开发利用和可开发利用土地数量及质量的总称。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我国学者赋予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两种定义。一种是间接定义,即聚焦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否能够保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另一种则是直接定义,即重点强调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特征。由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源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即是要实现土地生产力的可持续增长和及其长 期稳定性,保护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防止退化,同时达到土地

供求的持续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包括“代内的平等”和“代际的平等” 两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应该平等分配,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同时还包含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两个层面,做到以最小的土地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可持续利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它必须具有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和利用上的低耗高效性。l±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在涵义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些土壤学家和土地评价专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申到土地利用,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研究会、美国农业部、美国Rodale 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国际土地持续利用系统研正式确认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思想。1993年在加拿大举行的‘21世纪士地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即(1)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地的生产力(生产性); (2)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的稳定性(安全性);(3)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从质和量两方面保证后代在土壤和水质方面的公平享受性(保护性);(4)土地利用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可行性);(5)社会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

【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

前言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国家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政策,编制了《睢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规划以2000年为基期年,规划近期为2001-2005年,远期为2006-2010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 该项规划的编制以《睢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该规划作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对于科学、规范、有效地指导全县土地整理开发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该次编制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实现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开展;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并逐步提高废弃土地复垦率,确保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县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潜力进行综合分析,对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

筹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县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突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落实到图,并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编制本《规划》的原则是:以提高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出发点,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内涵挖潜,突出土地整理和复垦,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坚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本规划所称的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在全县范围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用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道路、沟渠等综合整理;村庄闲散地整理等。 土地复垦是指对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的复垦利用。这里主要指工矿废弃地和砖瓦窑的复垦。 土地开发是对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主要是指宜农滩涂及沙地、荒草地、盐碱地等。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1): 146-151 https://www.360docs.net/doc/5110613618.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5110613618.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 (KZCX2-XB2-0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6CB403208);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博士资助项目”( 0823045040) 作者简介:曾昭霞(1978年生),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E-mail: zengzhx78@https://www.360docs.net/doc/5110613618.html, 收稿日期:2009-11-13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曾昭霞1,2 ,刘孝利3 ,王克林 1,2* ,曾馥平1,2,宋同清1,2,宋希娟 1,2,4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2.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广西 环江 547200; 3.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我国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研究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该区养分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的全年凋落物量、组成、月凋落物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与动态。结果表明,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大叶蚊母树(Distylium Sieb. et Zucc.)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3种原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342.16,4057.99和1834.36 kg·hm -2,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 .)、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和黄荆(Vitex negundo L.)3种次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192.82,3284.26,2469.90 kg·hm -2, 除大叶蚊母树外,次生林年凋落物总量大于原生林。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凋落生物量均占总凋落物量的80%左右,甚至更高,而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的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百分比大于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一致,原生林呈“U”形曲线,而次生林则呈“W”形曲线。原生林和次生林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均为C ﹥N ﹥K ﹥P ,且次生林的C 、N 、P 养分的归还量大于原生林。 关键词:喀斯特;原生林;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0)01-0146-06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生态系统养分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1, 2]。凋落物的分解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及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并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2, 3]。Chapin 等的研究表明[4, 5],多数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吸收的养分,90%以上的氮和磷、60%以上的矿质元素都来自于植被凋落残体归还给土壤的养分再循环。由此可见,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 作为连接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森林凋落物一直是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化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6]。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经在凋落物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养分归还研究的报导尚不多见,而在该区进行凋落物养分归还研究,尤其是对原生林与次生林的养分归还能力的比较研究,对了解该区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土壤的养分交流与循环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域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凋落物生 物量以及养分归还量的特征,以期为喀斯特区林地恢复重建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科研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境内。 本研究选取的原生林所在区域为木论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原生林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E 107°54′01″~108°05′51″,N 25°07′01″~25°12′22″),东西宽19.80 km ,南北长10.75 km ,林区总面积89.69 km 2,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区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好、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森林覆盖率94.8%。年均日照1451.1 h ,年均气温19.3 ℃,年有效积温6260 ℃(≥10 ℃),无霜期310 d ,年均降雨量1529 mm 。该林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石山裸露面积达80%~90%以上,土被面积不足20%,且土壤仅分布于岩石缝隙间,只有洼地或谷底才有成片土壤。林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石灰土和零星分布的硅质土,均属非地带性土壤。木论喀斯特林区属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是隐域性的石灰岩森林植被顶级群落,为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本文选取了3种代表性群落,特征详见表1。

最新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知识分享

广东省土壤分布及特征 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 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广东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 以下的丘陵台地。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 4.5%。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大致水平分布在北纬22度以南地区的低山、丘陵、缓坡台地和阶梯上、垂直分布在450m以下,原生植被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树冠茂密,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基本特征:砖红壤颜色类似烧红的红砖而得名。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雷州半岛的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色呈暗红色。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肥力较差,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砖红壤表层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厘米以上。分散性大,絮固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 广东地区的土壤肥力较差,因人为因素,自然植被破坏较甚,水土流失亦较严重。所以更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才能更好保护自然又造福人类。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DOC)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浅析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杨晓云

浅析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杨晓云 发表时间:2019-05-13T16:11:16.2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作者:杨晓云 [导读] 经济发展依赖于土地资源提供的空间,而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从有限土地资源汲取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化布局与管理,将土地价值转移到经济活动中,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沂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临沂 276300 摘要:经济发展依赖于土地资源提供的空间,而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从有限土地资源汲取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化布局与管理,将土地价值转移到经济活动中,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 1、前言 土地资源管理是为了发挥土地资源价值,防止土地资源功能退化,通过提供土地资源的总量以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改善。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整体性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化与高效化,将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以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性进步。 2、土地资源特性及其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是开展各种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根本性保障,为市场经济提供生产的必要空间。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属性。首先土地资源供给有限性。土地资源虽然从整体来看规模较大,但是在具体国家具体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是有限的,而且呈现出较大的稀缺性,特别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居住以及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土地呈现出供需之间的矛盾。 其次土地资源具有垄断性,在我国土地的所有权是归国家所有的,从类型上看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这就决定了任何人不能以任何手段私自开发土地资源,而国家的土地资源垄断也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市场秩序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最后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是具有等级差异的。在城市建设土地工业用地以及农村的农耕土地上,土地所附加的经济价值是不一样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土地的稀缺性以及土地的功能决定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中极其重要,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具有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将能够合理对土地利用进行布局,将能够优化土地空间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在土地空间范围内各项经济活动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土地资源管理将有效的避免土地滥用环境污染等情况的出现。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将有助于合理布局经济产业结构分布,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3、土地资源开发的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是由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角度出发制定出来的各项有关土地的法律制度以及方针,通过对这些方针的实施来保证土地资源开发在量与质这两个维度上达到一定的均衡性。当前我国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主要由相关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主导,在整体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布局。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开发主要集中于农耕土地、城镇用地以及工业用地三个方面。 就农耕用地而言,农耕用地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粮食基础,是我国粮食安全以及人民温饱问题的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农耕用地方面存在严峻的形势,农耕用地面积在不断的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压缩,农耕用地污染较为严重,同时农耕用地在单位面积内的产出经济效益也各有不同,在城市化建设中,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也造成了一部分农村居民外出,农耕用地逐渐出现抛荒的现象,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就城市用地而言,城市化建设逐渐扩大城市发展规模,城市用地面积激增,城市用地在规模上逐渐超过一般用地,而且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不同造成了城市对用地的规模也有所不同。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人均用地面积缩小,由于在城市化早期缺少对城市用地的规划管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且出现城市用地浪费的现象。城市用地在整体上呈现出相对紧张的局面。相比于城市用地的紧张,工业用地在单位面积内的产值较低。 工业用地是地方政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做出批示形成的,工业用地在早期的发展中主要集中在一些加工业或者是污染比较严重的重工业,工业的附加值不高,而且由于过度的发展造成了对地方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在高强度的开发中,工业用地形成一种不规范的发展模式,工业布局不够科学,对现代经济转型升级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4、土地资源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建设与发展在一定的土地空间展开,而随着经济的繁荣,地区的人口以及相应的工业必然会形成集聚效应,而土地资源在总量上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将导致在特定地区的人类经济活动必然与土地资源形成潜在的矛盾关系。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必然成为影响当前城市化以及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阻碍性因素。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平稳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化布局,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 4.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相关人员可以从具体的农业生产者来展开工作,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土地资源使用观念,推动其科学合理地展开生产工作。主要可以表现为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等来实现对土地的高效管理和生产,不断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让土地可以被高效利用。另外,相关人员也可以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监督工作,对于一些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应当给予打击和教育。 4.2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管理工作 相关人员需要加强领导人员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重点范畴。同时,相关人员还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可以在实际的过程中获得保障和约束,也需要加快责任制的落实,确定具体的责任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应当严格规范审批制度,对于一些违法乱纪现象给予严惩。 4.3 强化部门职能,不断开展队伍建设工作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控制,将其纳入自身的职能范围,强化控制可以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浪费以及违法乱纪现象。并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②遥感资料的准备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水 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褐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黑钙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栗钙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棕钙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黑垆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荒漠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大。 高山草甸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高山漠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济南市土壤类型依地形、水文、气候、植被、母岩、母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人为生 产活动的影响,在全市范围内由南到北、从高到底,依次分布着显域性土壤棕壤、褐 土,隐域性土壤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13个亚类,27个土属, 72个土种。 一、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地 带性土壤。全市共有3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壤面积的9.1%。集中分布于长清、 历城、章丘三县南部砂石低山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988.8米之间。此土体通体无 石灰反应或表层有微石灰反应,PH值为6.5~7,一般呈微酸性,有明显的的淋溶作 用、粘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在酸性岩山区,从上到下分布着两个亚类:(一)棕壤 性土是棕壤发育处于最年幼阶段的亚类。分布于济南市南部由酸性花岗岩、片麻岩等 组成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母质为酸性岩的残、坡积物。土壤的主要特点是层薄质 粗,一般厚度仅10~30厘米,下部为半风化的母岩。土壤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颜 色随岩性不同而异,质粗砾多,孔隙大,疏松,不抗旱,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贫瘠, 是山地丘陵区最瘠薄的土壤。土壤无剖面发育,只有在荒草坡或林地有厚约5~10厘 米的草根层(A层),其下即为母岩的半风化物(C层),故剖面构型多为A-C型。因山 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一种侵蚀类型的土壤。现状一般是林地与荒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