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详细目录对照课本……供开卷考试使用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1:绪论一、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1-3二、产生与发展p4—13:(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得条件与基础?阶级实践基础(二)马克思继承与创新(三)实践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得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一)科学得世界观与方法论(二)鲜明得政治立场(三)重要得理论品质(四)崇高得社会理想四、自觉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得指南第一章世界得物质性及其规律§1、1:物质世界与实践一、物质世界得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1)哲学得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2)其她思潮&马恩诞生?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3)对于基本问题得回答4)社会历史观得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6)马哲得解答(二)物质得客观实在性:p30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三)世界得物质统一性:p321)运动&物质?世界就是物质得,物质就是运动得,运动就是有规律得,规律就是可以被认识得物质就是运动得物质,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2)绝对得运动,相对得静止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得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马哲之前得物质观5)社会得物质性表现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一)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得物质活动p351)实践得基本特征2)实践得具体形式3)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得本质p371)把握两大方面?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人类社会得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明2)社会生活得实践性表现在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一)规律及客观性p40事物发展中得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1)规律得特点——本质、必然、稳定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不依赖与人得意识,意识受规律支配;不能蔑视、创造、消灭规律(二)意识得能动作用——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p41?积极反映&改造世界(主要表现)(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得辩证统一p421)尊重客观规律(前提),发挥主观能动?实践就是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统一得基础2)发挥能动得注意点3)社会历史趋向&主体选择?主体选择符合or not历史发展得趋势&人民得愿望§1、2:事物得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发展得普遍性(一)事物得普遍联系p441)联系得特点(实践)——客观、普遍、多样2)善于分析事物得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普遍连死(二)事物得永恒发展p451)发展就是上升得,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得原因2)发展就是一个过程—-时间上得持续性&空间得广延性得交替3)人类社会发展二、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发展得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得实质&核心;矛盾分析法;解释普遍联系得内容&永恒发展得动力(一)矛盾得统一性&斗争性(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p47 1)同一性与斗争性2)相互联系&作用&性质3)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得作用4)斗争性…………………………、、5)与谐就是矛盾得特殊形式(二)矛盾得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9?普遍存在,特殊问题;主次矛盾,(非)根本矛盾,主次要方面;辩证统一(三)事物发展过程中得量变&质变及其互相转化p51度得概念;质量辩证(四)事物发展过程中得肯定&否定及其相互转化p51-52 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2)否定与否定之否定(周期)?前进行&曲折性得统一§1、3:唯物辩证法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得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就是科学得认识方法:(一)唯物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得统一p53?主观反映客观;本质统一?发展得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本质;内容&形式(二)唯物辩证法就是伟大得工具p54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一)辩证思维方法p57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p60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1:认识&实践:一、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一)实践与认识得主体&客体p641)实践得定义2)认识得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3)主客体得相互作用(二)实践在认识中得决定作用p65?表现方面;认识对实践得反作用(理论就是认识得高级形式)二、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一)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得不同回答p67(二)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得不同回答p67辩证——认识论能动反映得特点三、认识运动得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得周期)(一)从实践到认识p69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感性向理性过渡)(二)从认识到实践p711)第二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为了改造世界2)飞跃得条件(三)认识运动得不断反复与无限发展p72飞跃得综合(认识过程得反复性&无限性;螺旋式得曲折上升运动)?造成反复性&无限性得原因主观&客观,认识&实践得统一就是具体得、历史得§2、2: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得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一)真理得客观性—-唯物论p73 客观性得原因;形式得主观性;一元性(对于特定得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有差别,不都就是真理)(二)真理得绝对性&相对性-—辩证法p741)绝对性得含义2)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3)辩证统一(互相渗透包含;转化);静态&动态4)阐发:人得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至上性(无限绝对)&非至上性辩证统一(三)真理与谬误(主客观就是否符合)p77 1)对立统一(互相转化)2)真理发展得规律-—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二、真理得检验标准(一)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p781)实践检验得理由(真理得本性与实践得特点)2)逻辑证明补充;已被实践证明得理论(指导非标准)(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得标准得确定性&不确定性p791)确定性(唯一性)2)不确定性(条件性)实践就是社会得、历史得实践三、真理与价值得辩证统一:(一)价值及其特性p801)实践得真理&价值尺度(成功得实践就是二者得统一)2)价值得定义3)价值得特性实践把主体需要&客体属性相联系(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2(三)价值评价得功能与树立正确得价值观p84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得作用2)价值观3)当代中国(四)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得辩证统一p85§3、3:认识与实践得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当代中国)p87二、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真理p89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结合p90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5(一)两种历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社会存在定义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3)社会意识定义4)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p97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道德、艺术、宗教5)辩证统一(+社会意识得依赖性)p986)社会意识得独立性p997)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p1008)“划分”与“归结"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得规律p101(一)生产力&生产关系p1011)生产力定义2)生产力基本要素(+科学技术) p101—102劳动者highlight p1023)生产关系p102?广义、狭义?生产资料所有制p103生产关系就是生产中人与人得关系,不就是物,“可这些关系总就是同物结合着,并作为物出现”——e、g:资本以物得形式,不就是物,就是生产关系4)历史上占统治地位得生产关系p103(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p104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1)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 aspects) p104生产关系反作用(2情形)2)相互作用(矛盾运动)3)矛盾运动得意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得规律:(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p1061)经济基础(把握两点)2)上层建筑3)政治上层建筑(国家)4)国体与政体p108(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运动p108?决定与反作用?相互作用与矛盾运动?矛盾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得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社会形态得内涵p110经济形态、政治、意识(二)社会形态更替得统一性与多样性:p110-1111)整体统一性:五种社会形态2)局部多样性3)统一、多样辩证统一(三)社会形态更替得必然性与人们得历史选择性p1111)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性)得结果(生产力&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历史选择性(3层意思+例子)p112(四)社会形态更替得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跨越性)p112 §3、2:社会历史发展得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得根本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两个)p114(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得作用p114-115根本动力得表现二、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得作用(一)阶级&阶级斗争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得社会现象p117?1)阶级得定义2)阶级斗争得定义(二)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得直接动力p1181)阶级斗争表现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作用得表现(质变推翻&量变改革)3)阶级斗争得历史性、局限&无产阶级(三)马克思主义得阶级分析法就是认识阶级社会得科学方法p119(四)社会革命得实质与根源p120(五)革命对社会发展得巨大作用p121?改良作为革命得补充手段?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得作用p1221)改革得定义&其与革命区别2)改革在历史发展中得重要作用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4)社会主义社会得改革就是一场伟大得改革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得作用p123(一)科学技术革命就是推动经济将与社会发展得强大杠杆p124?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得影响科教兴国(二)科学技术得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p126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3)正确对待科技得态度§3、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得作用一、人民群众就是历史得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历史创造者: p128(二)现实得人及其活动就是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得前提p129 1)现实得人2)劳动就是基本得人得活动3)人得现实本质-—人就是社会得人?现实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从一定得社会关系中认识与把握个人&群体(三)从社会历史得整体联系与具体过程中认识与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p1291)立足整体2)历史必然3)人与历史不同层次(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得决定作用p1311)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历史得主体,就是历史得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构成不同(最稳定--从事物质生产得劳动群众&知识分子)人民群众—-社会历史实践主体?人民=主体得表现(见p131)2)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物质财富得创造者3)人民群众就是社会精神财富得创造者4)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变革得决定力量5)创造历史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五)无产阶级政党得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p133群众观点得内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得作用(一)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p134(二)历史人物在历史得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得作用p134杰出人物、反面人物?不能决定与改变历史发展得总进程与总方向(三)从必然与偶然得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得历史作用p135?出现必然,作用偶然正or反取决于就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得规律,符合人民群众得意愿(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p135?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实则也就是联系(历史背景)与发展(不断变化)得眼光分析第四章:资本主义得形成及其本质§4、1:资本主义得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得商品经济得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产生p140(二)资本得原始积累p140-141?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土地掠夺(私有)、海外殖民掠夺;对内(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形成p143利用劳动者&农民二、以私有制为基础得商品经济得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得历史条件p1441)自然经济得对立物2)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分属不同所有者(二)商品得二因素&劳动得二重性p1451)商品二因素得定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2)二因素对立统一3)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4)二重性对立统一(三)价值量得决定p14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得影响?简单、复杂劳动得影响(四)价值形式得发展与货币得产生p148货币产生得阶段?基本职能?分化为两极,基本矛盾没有解决(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81)价值规律内容及表现形式2)在市场资源配置中得作用表现3)消极作用(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得基本矛盾p1501)定义2)为何称为基本矛盾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私人占有vs、生产社会化):被取代得必然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得意义(一)劳动价值论得理论与实践意义p152?奠基剩余价值揭示商品经济一般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得认识p1531)界定生产性劳动(新老界定及原因)2)科技、管理人员得劳动(总工人)3)对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关系得认识创造就是分配得基础&前提但分配首先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4、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p154(一)劳动力成为商品得基本条件p155(二)劳动力商品得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p1551)劳动力得价值&使用价值2)货币转化为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因为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源泉)3)购买得就是劳动力而非劳动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所有制与所有权p1561)经济意义上得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得所有制(所有权范畴)3)联系&区别(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1)历史上不同得剥削制度2)本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等价交换得掩盖下,占有剩余价值)三、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一)剩余价值得生产过程与资本得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得作用p158 1)剩余价值来源(生产过程)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2)生产物质资料得劳动过程得要素&特点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得生产过程4)剩余价值定义&资本阐述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得价值,不就是物,社会关系5)不变、可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6)剩余价值得本源&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二)剩余价值生产得两种基本方法p1601)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过程)?* 科技因素(三)资本积累p1631)资本积累定义2)再生产——目得3)资本积累源泉及贫富分化4)失业现象根源:有机构成定义?资本积累、积聚、集中,有机构成上升,相对失业5)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得社会性)(四)资本循环周转与再生产p1661)资本循环及其三阶段2)循环条件3)资本周转&影响快慢得因素4)社会总资本得再生产&流通?两大部类,三个价值组成部分?社会在生产条件?产品相对过剩,危机必然(五)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六)剩余价值理论得意义p170四、资本主义得基本矛盾及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70矛盾得内容&三个表现矛盾得尖锐化不能避免(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711)危机与相对过剩2)危机得可能性&根本原因?基本矛盾就是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得矛盾)3)危机周期性及不可避免4)危机决定社会资本再生产得周期§4、3:资本主义得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国家得职能&职责p173?对内、对外历史唯物主义得观点——形式得进步&本质得剥削(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4民主制度、法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政党制度?进步性&局限性对待资本主义制度得态度二、资本主义得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得形成p179(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得本质p179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得历史进程:§5、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一)生产集中与垄断得形成: p1841)生产集中、资本集中与自然得垄断2)垄断定义3)产生垄断得原因4)垄断组织形式(二)垄断条件下竞争得特点p1851)垄断加剧竞争得原因及竞争形式2)垄断竞争得特点(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p186(四)垄断利润&垄断价格p1871)垄断利润及其后果2)垄断利润得来源3)垄断利润得实现——垄断价格(垄断价格公式)垄断高价、垄断低价4)垄断价格得后果及价值规律解释二、垄断资本主义得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形成&作用p1881)定义2)发展阶段3)产生原因(非偶然)4)形式5)国家垄断得积极作用6)局限性(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得扩展p1921)世界扩展得经济动因2)基本形式及输出资本来源(私人&国家)?自由竞争&垄断竞争时期不同得输出内容3)形成经济社会后果(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入国)4)国际垄断资本得形成协议——跨国公司;国际垄断同盟(国家)5)经济组织6)影响&局限(三)垄断资本主义得实质p195?五个基本特征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一)经济全球化得表现p196?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生产要素跨过流动、跨国界组织生产、全球化生产体系得形成与建立)?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二)经济全球化得动因p198?科学技术得进步&生产力得发展--基础跨国公司得发展--适宜得企业组织形式(↑流动&分工)?各国经济体制得变革(三)经济全球化得后果p198§5、2:当代资本主义得新变化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得新变化(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得变化:p200?个体资本所有制--股份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资本占有得社会化↑(二)劳资关系与分配关系得变化p201(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得变化p202资本家地位&作用;高级职业经理;知识性&服务型劳动者(四)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危机形态得变化p203(五)政治制度得变化p203-204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得原因&本质:(一)新变化得原因:p204科学技术;工人斗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二)新变化得实质p206§5、3:资本主义得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一、历史地位p2071)巨大得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不能消除3)结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过渡性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得历史必然性(一)资本主义得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p210?原因(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是一个长期得历史过程p213原因。

马原目录(阿暖梳理版)

马原目录(阿暖梳理版)

马原目录(2015修订版)绪论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P2-3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P4-103.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0-16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P222.物质的定义及性质P23-26(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时空观;规律观)3.意识P28-304.物质观的意义P24-255.世界统一于物质P32-336.规律: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30-31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P34-352.发展的含义、实质、原因P363.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P37-394.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P39-4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关系P42-436.量变质变规律P43-447.辩证否定观P44-458.唯物辩证法(含义、特点、怎么办)P46-5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1.实践的本质、特点、分类P58-612.实践的作用P62-633.认识的概念、特点P64、P66-674.认识发展的过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反复循环、无限发展P68-73第二节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以及后两者关系P73-782.真理与谬误P79-80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P82-844.价值及其特性P85-865.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6-876.价值评价的作用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P88-897.真理和价值的统一P89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系P90-91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95-99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含义、关系)P103-108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含义、性质、要素、关系)P110-114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什么、国体与政体、关系)P115-120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内涵、类别、性质: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P120-123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24-1272.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革命)P128-1323.重要动力: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P133-1344.科技的作用P134-136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40-1422.群众路线P143-144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P144-147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P150-1512.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P152-1533.货币的产生P155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和消极后果P155-157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57-1606.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P160-162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P163-1692.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条件、特点)P169-1703.资本主义所有制(含义、本质)P172-1734.剩余价值规律(在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剩余价值的含义、两种基本方法、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周转与再生产、工资与剩余价值分配、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73-188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P188-190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国家职能及本质;民主制度、其进步作用、局限性及本质)P190-196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P197-199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垄断的含义及形成原因P202-2032.垄断为什么加剧竞争和垄断下竞争的特点P204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P205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P205-206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局限性)P207-2106.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含义及作用、影响)P211-2127.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原因、基本形式、实现方式:跨国公司、后果、国际垄断组织)P212-2158.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215-2169.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含义、表现、原因、后果)P216-220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P221-2252.产生变化的原因和实质P226-22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历史地位(进步性、局限性)P229-2322.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原因、长期过程、)P232-236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P239-2402.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P2403.社会主义的时间P240-251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主要内容P251-2572.怎么办P257-260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1.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原因)P260-2642.发展道路多样性(原因、怎么做)P264-2673.曲折前进(原因、改革)P267-270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P275-283第二节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必然规律、长期、怎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283-292。

所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

所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

所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绪论参考书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斯大林:《论列宁》,《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结束语),《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1—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8.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原PPT课件

马原PPT课件

矛盾存在于一切
遍性:矛盾的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共性、绝对性、 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
无条件性
过程的始终。
59
矛盾着的特殊性: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有条件性
矛盾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的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
殊性 有三 种情 形: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 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 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9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 行动和生理活动作用
苏武牧羊
40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 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二者的 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1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 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 本途径;
35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 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东西,都是人类特殊 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 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 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 物的特点。”
36
意识作用的表现
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7
意识活动具有 创造性
F=GM1M2/R2
想象
38
质、地位和作用
莱布尼茨
世界上决没有两片完全 相同的树叶。
60
2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 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 特殊性,即矛盾的个 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 性,共性寓于个性之 中;另一方面,矛盾 的特殊性又贯穿于矛 盾的特殊性之中,共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马原开卷考试必备

马原开卷考试必备

马原开卷考试必备基本考核点v 绪论v 一、基本概念:v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v 二、教学重点:v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p20-21v 绪论v 三、一般知识点:v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v 第一章v 一、基本概念:v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v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v 第一章v 二、教学重点:v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v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v 第一章v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 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v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v 第一章v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 6);v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v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v 第一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v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v 第二章v 一、基本概念:v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v 第二章v 二、教学重点:v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v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p68、辩证关系p6 9);v 第二章v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 7v 第二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v 第三章v 一、基本概念:v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v 第三章v 二、教学重点:v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v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v 第三章v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v 第三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v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v 第四章v 一、基本概念:v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v 第四章v 二、教学重点:v 1、劳动价值论:v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 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 149-p150v 第四章v 2、剩余价值论:v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 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 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 169与经济危机p170v 第四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v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 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v 第五章v 一、基本概念:v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v 第五章v 二、教学重点:v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 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 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v 第五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课(含答案)

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课(含答案)

2022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础课方成建11方成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考研辅导12年。

总目录第1章导论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3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4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5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6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7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8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2010—202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大部分考查分数比重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发展性、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基础2:物质、运动、时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的时空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的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单选:“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单选:“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C )A.都是辩证法观点B.都是诡辩论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多选: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句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

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BD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多选:最近,科学家利用宇宙三维地图发现迄今最大的宇宙结构之一、包含了数十万星系长达 14 亿光年的“南极墙”。

马原各部分考察分值统计

马原各部分考察分值统计

马原各部分考察分值统计
根据教育部对高中政治课程的要求,马原课程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五个部分在高考中的考察分值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往年的高考命题情况,马原各部分的考察重点可以归纳如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涉及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中,这部分的考察分值一般占总分的10%左右。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共产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中,这部分的考察分值一般占总分的10%左右。

3.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要涉及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国家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中,这部分的考察分值一般占总分的10%左右。

4. 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发展阶段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中,这部分的考察分值一般占总分的20%左右。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中,这部
分的考察分值一般占总分的20%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考试安排和考察比例可能会根据不同省份和年份有所不同。

此外,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估计,实际分值可能会有所变动。

因此,考生还是应该全面掌握相关内容,不仅仅注重某个部分的复习。

马原经典书目

马原经典书目

绪论(一)篇名: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60页。

经典选段:1、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2、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60页。

)思考问题:结合马克思的职业观。

谈谈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学到那些优秀品质?(二)篇名: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页。

)2.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

……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主旨是什么?(三)篇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7页。

)2.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性中:以及对象即工人的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158页。

)3.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思考问题:思考马克思揭示的工人异化的表现及其本质。

(四)篇名: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九: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十: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一:资本的原始积累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⑴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