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有害因素

合集下载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其行业分布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其行业分布

职业危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产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行业中的分布情况:一、按来源分类:通常,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及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2、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

3、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又分为生产性粉尘及有毒化学物质。

二、按国家分类目录分类:2015年11月17日,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颁布《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为459类,其中:粉尘52类、化学因素375类、物理因素15类、放射性因素8类、生物因素6类、其他因素3类。

(一)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它是污染工作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

人类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吸人肺内的粉尘可引起多职业性肺部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导致尘肺病。

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很多。

按导致法定职业病的病因可分为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陶瓷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铝尘、电焊工尘、铸工尘、其他粉尘。

按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大类。

1、无机粉尘包括煤尘、硅石、石棉、滑石粉尘等矿物性粉尘:铁、锡、铝、铅、锰等金属性粉尘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等人工无机粉尘。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或称生产性有害因素)。

按职业危害因素的不同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生产毒物,如铅、汞、氯气、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潜涵作业等)、低气压(高山、高空作业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激光、射频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紧张或个别系统、器官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强度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4)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炎热季度强阳光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置不合理,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同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常常不是单一的,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影响。

劳动者发生职业性损害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作用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是:有接触机会,如生产中使用或产生某些有毒物质;一定的接触方式,如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间接途径,或由于意外事故;一定的接触时间;足够大的接触剂量(强度)。

后两个方面是决定机体所受剂量的主要因素,又称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

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与生产环境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集体或个体防护设施等有关。

生产车间的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布局不合理,工艺和设备落后,缺乏集体和个体防护设施和管理不善,都可以增加职业危害的接触机会和接触水平。

在同一生产环境下从事同一作业的工人中,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机会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1)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如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或有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有毒物质的作用;(2)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如妇女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极易损害胎儿、婴儿的健康,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也易受职业危害的影响;(3)营养差异:营养不良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4)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如患有皮肤疾病可增加吸收毒物的机会,患有肝脏病影响机体对毒物的解毒功能。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

眼病、神经衰弱综合症、不良 气候条件所致疾病
肿瘤 耳聋 振动病
生物性
微生物、寄生虫、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动 物
感染
人类工效 手工操作、超负荷、照明不适、 腰背痛、肩颈疾病、精神疲劳、
重复动作无防护设施
眼病、身心病、工伤
社会心 精神紧张 组织制度 人际关系
理因素
工伤、身心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 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粉尘类、放 射性物质类、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导致职业 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 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导 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24
第二章 职业危害因素及分类
职业危害因素
生产工业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 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25
10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 间过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比例不当, 工间休息不当,倒班制度不合理等。
2.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工作紧 张过度,常见于流水作业。
3.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
11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屏作业 者的视觉紧张和腰背肌肉紧张、钢琴演奏 家的手指痉挛等。
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 的工具,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流水线工作 人员的坐椅不适易产生颈、肩、腕损伤, 长期操作手柄、轮盘等引起掌挛缩病,长 期站立、行走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和扁平足 等。
6.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大,这是客观需求 与主观反应之间的失衡的表现,由于不能 满足需求就可能引起相应的功能性紊12乱。

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的统称。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s)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静力作业: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

动力作业:动态作业,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生产性粉尘(industrial dust):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固体颗粒物。

尘粒的空气动力学直径(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AE D)是指某一种类的粉尘粒子,不论其形状,大小和密度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的沉降速度与一种密度为1的球形粒子的沉降速度一样时,则这种球形粒子的直径即为该种粉尘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尘肺(pneumoconiosis)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Silicosis: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石棉小体(asbestos bodies)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之上形成。

速发型矽肺(acute silicosis)少数接尘者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在1~2年内即可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晚发型矽肺(delayed silicosis)有的接尘工人虽吸入较高浓度矽尘,但脱离矽尘作业时X 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或尚不能诊断为矽肺,脱离矽尘作业若干年后被诊断为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1、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2.耐火砖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耐火砖生产中‎的主要的职业‎危害是粉尘,破碎、筛分、配料运输、出窑等均有粉‎尘产生,硅砖生产粉尘‎危害最大,矽肺发病率亦‎高。

窑工接触高温‎和强热辐射。

制沥青砖作沥‎青加热时,有沥青蒸气散‎发。

供隧道窑燃烧‎的煤气发生炉‎,可有一氧化碳‎逸出。

各种机器设备‎均可产生噪声‎。

3.油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气。

各种漆都是由‎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

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

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

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

4.电镀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电镀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接触多种有害‎气体和溶液。

用有机溶剂去‎油时,有汽油、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蒸气逸‎出。

使用强酸的工‎序均有酸雾逸‎出。

浸蚀时酸雾逸‎出量最大,对粘膜有腐蚀‎作用,并可引起牙酸‎蚀病,强酸溶液溅到‎皮肤上可立即‎引起灼伤。

铬电镀时镀糟‎周围空气中铬‎酸雾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可发‎生鼻中隔穿孔‎、皮肤溃疡、皮炎、湿疹,有些人可发生‎支气管哮喘。

镀镍时接触硫‎酸镍可引起皮‎炎和湿疹。

采用碱性铬盐‎电镀时,可有氰化氢逸‎出,若镀液中的氰‎化物遇酸,可产生高浓度‎氰化氢,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职业危害告知书

职业危害告知书

职业危害告知书一、职业危害因素1、噪声危害因素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会引起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

听力损失在25dB为耳聋标准,26-40dB为轻度耳聋,41-55dB为中度耳聋,56-70dB为重度耳聋,71dB以上为极度耳聋。

2、电焊烟尘危害因素吸入烟尘会引起头晕、头痛、咳嗽、胸闷气短等,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焊工尘肺,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

电焊工尘肺的发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一般发病工龄为15-25年。

3、油漆作业危害因素油漆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苯、甲苯、二甲苯、醋酸丁酯、丙酮等可能引起职业病的有害气体。

可吸入,经口和皮肤进入人体,有害健康,大剂量会致人死亡;高浓度会引起瞌睡、眩晕、头痛、心痛、心跳加快、震颤、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经口还会引起恶心、肠胃刺激和痉挛等;长期接触会引起贫血、易出血、易感染;严重时会引起白血病和造血器官癌症。

4、电焊弧光危害因素对视觉器官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眼睛,会产生急、慢性损伤,会引起眼睛畏光、流泪、疼痛、晶体改变等症状,致使视力减退,重者可导致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或白内障。

对皮肤组织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皮肤会产生急、慢性损伤,出现皮肤烧伤感、红肿、发痒、脱皮,形成皮肤红斑病,严重可诱发皮肤癌变。

5、高温作业危害因素对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等生理功能产生影响的同时,使人感到热、头晕、心慌、烦、渴、无力、疲倦等,还可能导致中暑性疾病,如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6、粉尘作业危害因素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引发尘肺病。

还可以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疹、皮炎、眼结膜损害等。

7、高空作业危害因素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神经系统会发出信号,促使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而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暂时性血压增高。

当从高处回到地面上后,紧张心情得到缓解,脉搏、血压才会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一、概念1、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各种危害。

2、职业病危害因素:又称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是指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价,对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监察,预防与治疗职业病。

二、检测目的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和定期的检测,目的在于及时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扩散和变化规律;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程度以及对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效果进行鉴定评价。

可为保护劳动者健康,完善相应的防护设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检测现状近年来,我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引进,职业病隐患不断增大,危害日趋严重化,在常见职业病发生不断增多的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的严重的职业卫生事故,不仅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灾难,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四、检测范围包括用人单位产生和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公用工程,主要针对其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

五、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2、《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职业病危害一般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

耳聋等。
振动
02
长期接触手传振动工具可能导致手臂振动病,如手指末梢循环
障碍等。
高温和高湿
03
高温和高湿环境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工作效率下降,严重时可
能引发中暑。
化学因素
01
02
03
有毒物质
接触有毒物质可能导致急 性或慢性中毒,如窒息性 气体、有机溶剂等。
粉尘和烟尘
长期吸入粉尘和烟尘可能 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尘 肺、支气管炎等。
VS
健康教育
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员 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06 职业性有害因素案例分析
案例一:金属和类金属粉尘的危害
金属和类金属粉尘是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多种健康问题。
金属和类金属粉尘包括铅、汞、砷等,长期接触这些粉尘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贫血等疾病,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
05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 控制措施
工程控制措施
1 2 3
消除或减少有害因素的产生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设备设施等手段,从源 头上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
通风排气设施
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等职 业病危害因素,设置合理的通风排气设施,如局 部排气罩、通风口等。
隔声减震设施
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 下内容:建设项目概况;工作场所职 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劳动者健康检查结果及分析评价;建 设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建议等。
应急救援与控制措施
定义及目的
应急措施
应急救援与控制措施是指针对可能发 生的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而采取的应 急救援和现场控制措施。目的是为了 在发生突发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能够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的救援 和控制措施,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和 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贮存)
HgMT贮存;
肾毒性
机体汞负荷指标
Hg排泄
毒作用机理
protein--SH Hg2+
Hg—SH 多种酶失活
(四)临床表现
慢性中毒*** ◆易兴奋症:神衰综合征 ,精神症状 ◆肌肉震颤:眼睑、舌、手指、四肢 ◆口腔炎:汞线 ◆其他:胃肠功能紊乱,肾功能损害
急性中毒:神经系统及全身症状; 明显的口腔炎及胃肠道症状
酒,含铅药物,化妆品
目前,生活中铅接触也日益增多, 如含铅汽油尾气的排放、油漆家具、塑 料制品、化妆品,某些食品中含铅量也 高,如皮蛋、某些蔬菜等。
此外,某些药品也含有铅,如樟 丹、黑锡丹治疗癫痫和支气管哮喘, 如达到中毒剂量,可引起中毒。
(三)毒理
代谢: 以粉尘或烟的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四乙基铅(汽油添加剂)可通过完整皮肤
②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尚有腹绞痛、 贫血、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三者中之一, 可诊断为中度中毒。
③重度中毒: 除以上表现外,具有铅麻痹或铅中 毒性脑病之一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
(六)治疗
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 次选二巯基丁二酸钠
对症治疗:铅绞痛→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或皮下注射阿托品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 补充维生素
根据上述三方面资料进行 综合分析,排除非职业性疾病, 作出及时、正确的诊断。
特殊检查项目包括:
①反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程度的指标(• 如生物材料中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的测 定等) ②反映毒作用特点以及病损程度的指标 (如生化和细胞学指标的检查,X线摄片以 及特殊生理功能如肝肾功能的检查、神经 传导速度和听力测定等)。
气溶胶**:空气中的雾、烟、粉尘。
毒性分级(LD50/LC50):剧毒、高毒、中等毒、 低毒
二、职业性铅中毒
接触机会 毒理作用 临床表现 诊断 预防控制
(一)理化特性
柔软、灰白色的重金属 比重11.3
→ 400~500℃时大量铅蒸汽逸出 铅烟
(二)接触机会
铅锌矿的开采及冶炼 蓄电池、颜料工业 含铅油漆 制造电缆和铅管 铅的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 日常生活接触:空气污染,铅壶和含铅锡壶汤
第四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 与职业性损害
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和 产生的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劳动 能力的各种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适宜的劳动条件,机体可通过神经、 体液的调节和适应,提高劳动能力,促进 身体健康。
不良的劳动条件,如生产环境存在有 害因素、劳动负荷过大、时间过长或生产 环境条件过差,都可对劳动者健康产生损 害,使劳动能力下降,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度躯体紧张: 强迫体位如各种不良体位可导致下
肢曲张、脊柱变形、下背痛等; 器官紧张如肌群过度紧张可导致腱
鞘炎、滑囊炎、肌痉挛等,视力紧张可 造成视力下降等。
此外还有劳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 作息安排不佳等导致过度疲劳等。
过度心理紧张: 如超负荷、快节奏工作,操作单调
重复、劳动组织不合理、过分强调竞争、 人际关系不和谐、工作职责不明等都可 导致心理过度紧张而引起焦虑抑郁症、 精疲力竭和其他心身疾病。
口服汞盐(升汞):急性腐蚀性胃肠炎、汞 毒 性肾炎、急性口腔炎
(二)工作有关疾病
1. 概念 由于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某些不良因素,
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 作或现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类疾病统称为工 作有关疾病。
(二)工作有关疾病
2.种类: ⑴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 ⑵骨骼及软组织损伤 ⑶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⑷生殖紊乱 ⑸消化道疾患 ⑹行为心身病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及来源
(一)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ous factor) 种类:
1、化学性因素: 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镉砷等金属及
类金属;so2、co等刺激性与窒息性气体;农药及 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如丙烯睛等。
②生产性粉尘:如硅尘、石棉尘、煤尘等。
2. 物理性因素
诊断分级及处理:参照标准分为四级 P46
诊断
我国现行的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 及分级标准如下:
1.铅吸收:
有密切铅接触史,尿铅量增高,尚 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2.慢性铅中毒:
①轻度中毒: 除尿铅含量增高外,出现轻度神经 衰弱综合征,可伴有腹胀、腹隐痛、便 秘等症状, 尿粪卟啉阳性或碱粒红细胞 增多。
工伤
(一)职业病概述
职业病的概念及范围 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病的诊断
职业病的报告及处理 职业病的防制措施
1、职业病的概念及范围
凡是由职业性有害因素 引起的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凡列入国家颁布的职业 病范畴的称为法定职业病。
从2002年5月1日起我国将正式实施《职业病防治 法》。此法公布的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15种。包括
定期监测生产环境空 气中铅浓度,采取各种措 施以降低浓度,如控制熔 铅温度、密闭尘源等。
对工人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以早期发现中毒者。
三、汞 中毒
(一)理化特性
银白色液态金属 熔点-38.7℃,沸点357℃ 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溶于硝酸,溶于类脂质 常温下蒸发 表面张力大
(二)接触机会
职业中毒(56种) 尘肺(13)种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职业性皮肤病(8种) 职业性肿瘤(8种)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 职业性眼病(3种)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 其他职业病(5种) 。
2、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即职业性有害因素; (2)病因大多是可以检测和识别的,存在接触
治疗处理:
防 轻度铅中毒

一般不必调离原工作,可作驱铅
原 治疗。常用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
则 二酸钠,每天1g,静脉注射,3~4天
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4天。
中度中毒 驱铅治疗后原则上调
离原工作 重度中毒
必须调离铅作用,依 病情积极治疗和休息。
铅中毒的预防主要措施有: 消除和控制铅发生源,
可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 及化合物,如用锌钡白、钛 白代替铅白、激光排版代替 铅字排版等。
一、概述 二、铅中毒 三、汞中毒 四、苯中毒 五、刺激性与窒息性气体中毒 六、农药中毒 七、矽肺
一、概述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生产性/职业性毒物 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着的可能对人 体产生有害
影响的化学物。 职业性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所发 生的中毒,最常见的职业病。
毒物存在的形式:气溶胶。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①厂房建筑或布局等不符合卫生要求,如通风、 照明设备安置不合理等;
②生产环境缺少必要的卫生安全防护设施,如防 尘、防毒等设备。
二、职业性损害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一定条件 下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产 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称为职业性 损害。
职业病 职业性损害可分为三类: 工作有关疾病
(1)异常气象条件 如高温、寒冷、阴暗、潮湿等不良生产 环境下工作。
(2)异常气压 在高气压(潜水或潜涵作业) →减压病或潜 涵病;在低气压、低氧环境 (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高原、高 空或宇航作业) →高山病;
(3)电离辐射 如α、β、γ和X射线等。 (4)非电离辐射 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包 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等。 (5)噪声与振动
蜷曲等。
神经系统: 神衰综合征、 周围神经炎(感 觉型、运动型、 混合型,如腕下 垂)
神经系统:
神经衰弱综合征: 早期多见,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
肌肉关节酸痛、失眠、健忘等; 周围神经病:
感觉型为四肢末梢呈手套、袜套样感 觉障碍。运动型以伸肌无力为特点,出现 腕下垂、足下垂。
造血系统: 低Hb性贫血: 血浆铁不降低
水平(剂量)-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
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
恢复也较容易;
3、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
(1)职业史 (2)病史 (3)体格检查 (4)实验室检查 (5)生产环境调查
卫生部于1984年颁布了 《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并 陆续公布了一系列《职业病诊 断标准和处理原则》。应按照 国家统一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 准,采取综合分析、集体诊断 的方法,作出及时、正确的诊 断。
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积极采取三 级预防措施,消除或减少这些危害因素, 才能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健康监护
health surveillance 1. 就业前健康体检:目的在于掌握其就业前的
健康状况及有关健康基础资料和发现职业禁 忌症。 2. 定期健康检查 3. 职业病的普查:
第五节 职业性化学因素危害和控制
(三)职业性工伤
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违反 操作规程,或防护措施不当而发生的突发性意 外伤害。
工伤性质的确定及伤残程度评定,由国家 指定机构做出。
三、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职业病的发生取决于劳动者的接触、 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以及职业危害因素作 用条件,这三者的因果联系,决定了职业 病的可预防性。
职业病诊断机构与组织 需具有职业病诊断权的机构[国
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地、 州、盟)级职业病防治机构],或由上 述级别的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 生单位。在诊断上实行以当地为主和 以职业病防治机构或职业病诊断组集 体诊断为准的原则。
对职业病患者的处理原则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对职业病患者的治疗;二是及 时依法落实职业病患者应享有 的待遇。
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四)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造血系统 其他
消化系统: 铅线 (PbS, 蓝黑色)、 口内金属味、 便秘、 铅绞痛(lead colic)
腹绞痛是铅中毒的典型症状之一, 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割样疼痛,检查 时腹软、喜按,无固定压痛点,多伴 有呕吐、面色苍白、烦躁冷汗、体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