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梭德育思想的现实困境

合集下载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哲学家、作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这部作品强调了儿童天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心灵自由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对卢梭教育思想进行评价,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卢梭教育思想的优点1. 关注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卢梭认为儿童是天性纯真的,他们应该自由发展,并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学习的内容。

卢梭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而非一味灌输知识。

这种关注个体特点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强调自由和对话卢梭主张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尊重他们的独立意愿和个性发展。

他提出的教育方法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自主学习者。

3. 强调实践与经验的重要性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

他强调学习应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亲身感受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强调实践与经验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长和成就感。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局限性1. 忽略了社会和环境因素卢梭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的天性和个性发展,但他忽视了社会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儿童的成长是受社会和环境的制约和引导的,卢梭过于理想化地将教育局限于个体内在的天性,而忽视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现实中,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卢梭的教育思想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2. 忽视了传统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卢梭的教育思想偏重于培养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但忽视了传统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和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卢梭的教育思想,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其教育思想理想化,饱含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广泛的启发意义;也有人批评其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难以贯彻执行。

本文将对卢梭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

卢梭的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天赋人权”和“自然良善”。

他认为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发展其天生的智力和情感为目标。

他强调儿童在童年时期应该受到自然环境和教育者的精心呵护,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卢梭主张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注重发展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应强加意志和观念。

卢梭提出的“跟随孩子”的教育观念,被认为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颠覆。

他主张教育应当由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发挥其潜能和才华。

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者更多地起到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而非强加者和支配者。

然而,卢梭的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争议。

他对理性和知识的轻视,以及对儿童天真良善本性的过分理想化,被一些教育家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现实的教育环境中,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传统教育仍然必须包含一定的纪律和竞争元素,而不是完全沿袭卢梭的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对于卢梭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既有积极的评价,也要对其缺陷有清醒的认识。

卢梭的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人道主义理念和对儿童成长的深刻关怀而著称,对于启发当代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追随卢梭的教育思想,应当结合时代特点和教育实践,综合运用各种优秀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而努力。

【共763字】。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卢梭是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教育家,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了个人自由发展和社会正义,这些思想对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将从卢梭的教育思想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卢梭的教育思想1.个人自由发展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

教育应该包括让学生了解和发掘自己的才能和兴趣,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

2.自然课程卢梭主张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通过自然环境和活动来学习。

课程应该是连续的,以建立知识体系。

他提出了一些教育方法,如教育游戏和自然散步,以帮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

3.社会正义卢梭认为社会正义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热心公共事务和社会服务。

4.爱和关怀卢梭认为爱和关怀对于个人自由发展非常重要,家庭和教育机构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关怀。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1.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拥有自主性和自由度。

在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参与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让他们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探索自己的未来,以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

2.实行个性化教育卢梭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个性化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

此外,个性化教育还可以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和压力,以实现更好的自由发展。

3.注重社交技能的培养卢梭认为社会正义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除了拥有个人的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和在不同环境下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卢梭是一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18世纪有着重要文化影响。

他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贡献,对后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卢梭的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出发,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以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爱弥儿》两部著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其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被视为卢梭最为典型的作品,其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自由教育: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在儿童自由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

儿童个体的自由发展应该得到尊重,他们应该在自由与约束中自主地学习和成长,而不是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2. 自然观:卢梭教育思想中重要的一种理论基础是自然观。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人类与自然一样,也是个体、有机体。

因此,他主张尊重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尤其要格外重视他们的感性认识,让儿童能够自然生长和发展。

3. 教育目的:卢梭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儿童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而不是备受控制的机器。

他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由自己主导,并且应该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交互、通过互相理解来建立人际关系。

4. 适当约束:虽然卢梭主张自由教育,但是他也强调教育应该有一定的约束,约束应该是合理的,能够保障儿童的安全和自由。

在自由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引导,这种约束需要建立在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不能过度限制儿童的自由。

5. 家庭教育:卢梭认为家庭教育是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他强调家庭应该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和学习场所。

父母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意识,他们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引导儿童的成长。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实践应用卢梭的教育思想在18世纪和19世纪后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在实践中,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娃娃梦:娃娃梦是一种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模式。

娃娃梦认为,学习应该是自然、有趣的,孩子们从婴儿时期就应该有自己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自己学习和发现。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20080601摘要在西方思想史上,卢梭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思想包括其道德教育思想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卢梭道德教育的理论起点是对人性以及人性发展的认识,他从人类的历史起源开始,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赋予自然人以道德意义,从中抽象出一种自然的人性,并以此作为他道德教育理论最基本的依据。

卢梭认为,文明社会远离自然状态和人性偏离了本性最初的轨迹,必须用道德教育来克服这种异化与偏离。

卢梭在描述了科学和理性给人类造成的异化状态之后,构建了一个道德共同体,而道德教育在这种异化状态和道德状态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体现其存在的必要。

自然主义人性观导致了卢梭在道德教育理论上的形成了不同的原则、目的、方法。

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复归人性,使人自由。

在这个目的之下,道德教育的任务是要培养一个新的“自然人”——“公民”,由于“公民”具有道德和政治的双重意义,这就要求道德教育一方面为了保证政治自由的实现,必须维系共同体的稳定;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道德自由,必须培养自我意志。

在这双重的任务下,卢梭的道德教育体系包括了自然教育和公民教育两个部分,前者注重自我意志,后者注重整体认同。

在这两种任务共存中的教育体系中,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凸显出了不可解决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自我意志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自然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矛盾。

这些困境的产生与其哲学、政治等思想具有内在联系,也深受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的影响。

当代道德教育在对道德观念的认识上、道德教育的实践中、道德教育的成效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思想困境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也就是其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意义。

我们要重视社会公共道德的作用,要重视在道德教育中以人为本,要重视自然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卢梭的教育思想强调自由、体验和自然,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个体的卓越和自我实现为目标,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

在实践中,卢梭的教育思想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层面的教育,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等领域。

首先,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是自由的。

他反对学校繁重的规定和惩罚性的处罚,认为这只会扼杀孩子的天性,使他们迷失自由。

相反,卢梭主张培养孩子的感官和直觉能力,以及让孩子自由探索和发现世界。

这可以通过提供灵活的学习环境和基于孩子兴趣和需求的教育来实现。

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活动,让孩子自由地选择和探索;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和领域,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划分进行排课。

其次,卢梭主张教育应该是体验的。

他认为,观察和体验是学习的最好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记忆和背诵知识。

因此,他主张孩子应该通过实践和参与来学习,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

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去野外探险、观察自然和动物,让孩子亲身体验;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性课程和实验室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课程和学科,而不是仅仅在书本上看到。

最后,卢梭认为教育应该是自然的。

他主张将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与孩子的自然天性相协调,帮助孩子充分实现自我。

例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提供天然材料和自然环境,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和创造;在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研究和创新,以满足他们的自然探索欲望。

总之,卢梭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校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尊重和促进学生的自由、体验和自然,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卓越的个体。

因此,在实践中,更多的教育者正在探索和应用卢梭的教育思想,用他的方法来培养更多的自由、自然、体验和创造性的学生。

卢梭的道德教育浅析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卢梭的道德教育浅析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卢梭的道德教育浅析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卢梭是18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卢梭的教育理论主要通过经典著作《爱弥儿》来体现。

卢梭认为儿童应该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教育过程应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培养成为一个自然人。

在人性上,他提出儿童生而有善,人生来具有善性、有良心。

在认知与情感方面,他提出情感重于理智,卢梭认为获得知识不是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原则上,认为遵从自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阐述爱国主义教育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我的现代的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启示。

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并培养出自然人;道德的真谛不是训诫而是躬行;让学生懂得劳动教育的科学的价值观。

在卢梭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借鉴其优点,摒弃其弊端,从而进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

[关键词]道德教育遵循自然情感主义教育启示卢梭的教育理论主要是通过他的经典著作《爱弥儿》来体现的。

《爱弥儿》的主人公爱弥儿是个孤儿。

卢梭以爱弥儿从小离开城市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接受自然的教育,不断增长知识、能力,并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爱弥儿的成长过程阐发了他的一整套教育理论主张。

1.儿童生而具有善性,这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是人的真实的本性?这是人类面临的“难题之一”,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

而在卢梭看来,要想研究道德教育,就要从人性开始理解,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塑造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人性,因此人性是研究道德教育的前提。

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就是塑造人性的品格、个性、人格等的活动。

卢梭主张性善论,坚持认为人生来具有善性、有良心,能够自爱和爱人。

他得出性善论的依据是面对苦难人们作出同情的行为,面对压迫情境人们作出维护正义行为,面对残暴、不公正,人们作出愤怒的行为。

这些行为都是体现出人性本善、具有向善避恶的倾向。

因此,卢梭认为儿童生而具有善性。

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一致的。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这种人性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会被各种欲望和外物所蒙蔽,需要通过一种道德教育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即恢复其本性。

论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论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论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王培培[摘要]卢梭在《爱弥尔》中阐述了一系列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是其道德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他以塑造“自然人”和“道德公民”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主张顺应自然天性和道德行为实践的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被誉为“哥白尼革命”,对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道德教育;现实启示[作者简介] 王培培,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倾注了20年心血的《爱弥尔》中,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教育思想,而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构建在“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

他的道德教育就是从“归于自然”和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出发,从人的内部来呵护良心,通过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培育出天性得到自然发展的、自由的、有独立自主精神、知道如何履行公民的职责的、热爱国家的“道德公民”。

透过《爱弥尔》,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具有自然天性的孩子经过恰当的教育而成为了道德自由的公民。

卢梭所提出的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理论被看作是教育界的“哥白尼革命”,尽管有些观点过于偏激和主观臆断,但瑕不掩瑜,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仍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特别是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前瞻性的启示。

一、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自然主义不仅是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也是其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他赋予自然人以道德的意义,把自然的人性作为自己道德教育理论的出发点,认为只有服从自然主义的道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他重视个体的道德教育,希望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道德状况来改变世界。

他对当时的封建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在道德教育上本着自由发展人的自然天性的原则,提出以“自然人”和“道德公民”为塑造目标的道德教育理想。

(一)自然人性的趋善性:卢梭道德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对于人性的认识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在根本程度上影响着道德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卢梭德育思想的现实困境
作者:胡颖
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5期
【摘要】卢梭德育思想以人性善为基础,自然状态下,人的道德发展向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但超越其所在的年代再次分析卢梭的自然主义道德观,理论上无法对德育观本身的瑕疵进行自我修复,同时现实中也存在诸多困境。

【关键词】卢梭德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53-01
18世纪的法国深受卢梭德育思想的影响,从法国当政者角度,由于卢梭“性善论”主张与教会立场相左,并因由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

后来卢梭的观念深刻的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从王公贵族到平民,多倾向于按照卢梭的观点教育孩子,年轻人则期待“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式的生活。

卢梭的道德教育观作为其自然教育理论的重要成分,从现实的角度看,存在诸多困境。

一、无法解释道德价值标准
(一)问题的产生
卢梭认为在腐朽的封建制度影响下,“各种建立在侈靡和虚节之上的风尚、时俗和风俗,把人们的生活过程局限于最不幸的整齐划一之中”,这种整齐划一在卢梭看来,是对人类天性的违背,是对人类灵魂的扭曲,在既有的社会环境败坏不堪的情况下,通过道德教育陶冶人性,进而实现社会人与自然人的融合过渡,使得个人在向自然理性回归的过程中成为社会需要的人,这被认为是人性化的德育观。

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关于道德与社会需要,能否彼此互相评价,用道德评价社会需要,反过来又用社会需要评价道德价值,在今天看来,显然是否定的。

(二)根本性价值标准缺失
在卢梭的德育观中,通过对人的道德教育使得本无善恶之分的人成长成社会需要的人,这是基于德育内容社会化的前提,即以社会需要评价道德价值,事实上并未完全脱离物性化的德育观,卢梭人性化的德育观存在的瑕疵正是源于此。

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则阐述了一种理性观,区别于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自然生万物过程在自然界尚有具体的表象,卢梭的理性源于抽象而最终归于无形,理性是看不见的,理性超越了现实客观世界,用这种超客观的东西去评价自然人世界的伦理价值,这是对神性化德育观的回归,只是这种神幻化成了理性,这对解释卢梭的人性化德育观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未最终寻找到评价人类道德的根本标准。

二、无法回避自然道德与社会道德的价值冲突
(一)自然主义
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道德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教育观,深深地影响了现代德育理论。

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他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自然就是人的天性,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来进行。

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天性是善的,教育是揭示人性中固有的自然美,教育要防止外界对天性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在儿童期。

这种“自然人”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他所要培养的人是远离社会和脱离社会的自然人,然而这是很不现实的因为人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制约。

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通过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发展符合社会需要。

当社会与自然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进行教育,这个问题并未得到卢梭的正面回答。

(二)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到的理性说可以作为避免这一冲突的途径——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制度进行调整,只要制度体系符合自然法则,社会与自然就总是处于和谐状态,因此应当建立起一套符合自然法则的社会制度,关于什么事自然法则卢梭采用了“理性”一词进行替代,这是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冲突的阶段性回避,但深究之,并未从根本上回答这一问题。

因为社会制度是人设计的,存在诸多不理性,因此无法杜绝社会与自然的冲突,那么一个自然人的道德和情感就不可能在顺着自然状态成长的同时又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自由与契约对道德发展互为障碍
卢梭认为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道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他用爱弥儿这个虚构的教育对象来展现他的德育方法。

在他的笔下,爱弥儿是一个身心得到自由发展,没有被旧的社会制度同化并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的这样一个人。

卢梭主张通过个体的道德教育来改变世界的道德风气,体现在教育方法上就是充分重视并发挥榜样的作用,仔细分析,这种主张与“人性化”的德育观存在主体上的矛盾。

此外,从个体道德的提升到改变整个社会风气这一逻辑,在卢梭自己思路中是比较混乱的。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认为自然状态是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兽性状态,好人是因为社会的出现才有的。

自然状态下,常有个人能力无法应付的境况,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愿意联合起来。

人们联合在一起,以一个集体的形式而存在,这就形成了社会。

这种权利让渡成立政府的过程便成为了“人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也说明社会是为个人服务的,社会需要许多人共同联合,个人的影响十分有限,这与卢梭《爱弥儿》中提到的回归自然是矛盾的,因为自然教育观主张使人恢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这种回归自然脱离社会实质上是对社会契约的否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关键时期,卢梭的德育思想中,仍然有许多值得当代学习的地方,尤其关于道德教育在儿童成长阶段的年龄定位,对优化儿童德育体系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则为解放儿童,尤其为改变当前儿童幸福感缺失、填鸭式教育方法下的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依据。

但由于视野和阶级局限性,卢梭的德育思想需要进一步优化,结合我国实际赋予新的现实含义,才能真正为我国当前的德育体系构建提供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向宇,邢赞赞.老子德育思想与卢梭德育思想刍议[J].学周刊,2011,09:198-199.
[2]胡辰.尊重个性遵循自然——卢梭德育思想启示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0:129-130.
[3]李俊.从《爱弥尔》看论卢梭的德育生活化理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273-274.
[4]涂红剑.论卢梭的德育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62-164.
[5]勃兰特·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24.
[6]陈亚莉.让儿童在自然中感悟真理——卢梭德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 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03:52-57.
[7]李西丰.卢梭自然主义德育思想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01:71-74.
[8]颜红梅.近代西方德育方法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5.
[9]武玉华.卢梭的“自然人”培养观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08.
[10]牛媛媛.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张传萍.卢梭《爱弥尔》中的德育思想及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8,21:19-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