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德为先——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2024年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我学习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感触很深。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要做学问,先学做人。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做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责任感、精神、观念等。
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世之道。
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仪、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
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他一律谆谆进而教育。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
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
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敬仰。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
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
【中职德育】孔子德育思想浅论

【中职德育】孔子德育思想浅论“以德为主,以文为次”,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主张。
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为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专门教育与训练,孔子首创“德行科”。
虽然,孔子德育内容现多以糟粕为多,但其德育过程、原则与方法都是有心理依据的。
所以,孔子德育思想的学习研究对于现实的教育实际是不乏指导意义的。
一、德育过程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即为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
“知”乃指道德概念的认识、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可见,他把学“道”、闻“道”置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道德品质的形成总是伴随着道德情感的培养。
这一道德情感的陶冶过程也已经被孔子所摸索到,老夫子“仁”字不离口—他在《论语》中七十多次亲口谈到“仁”,他特别强调学生应具“仁”的道德品质,他把“仁”看成治国与治学之道,——“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他把“仁”看作是一种道德修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问仁。
子曰:‘爱人’”(《颜渊》)“凡爱众而亲仁”(《学而》)。
不难看出,孔子把政治要求、道德要求、学习要求和情感要求全揉在“仁”里,作为一个整体灌输给学生。
他要求学生既要懂“仁”的道理,也得具备“爱人”与“克己复礼”的情感。
孔子不但有言也有行。
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孔子主张施行“诗教”、“乐教”。
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诗”可激发道德情感;“乐”可完成道德修养。
有了“知”、“情”过程,就得锻炼道德意志。
孔子十分清楚地说:“三军可夺师,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立志于“仁”,他就能成为一个不作坏事的人。
在他看来,只有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才能做到“当仁不让于师”才能成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其中德育原理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德育原理是关于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修养和教育孔子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修养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他说:“教育不传道,性灵黯然。
”他认为在家庭和学校中应该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灵美德为主要任务,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应该注重道德规范和人格塑造,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个性。
二、注重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制度,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来影响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使之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和卓越。
他主张建立规范和制度,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规则和纪律,保持道德的稳定和延续。
三、重视礼仪和仪式孔子认为礼仪是一种行为方式,是对他人尊重和爱护的一种表达,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主张人们要遵守规范和礼仪,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中体现礼仪规范,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卓越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注重道德自我约束和自律孔子认为人的自我约束和自律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自己有能力管束自己,才能够成为一个具备修养和品德的人。
他认为,要学会自我审视和反思,自我纠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够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目标。
五、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认为人的行为和言词都应该受到他人的关注和看重。
他主张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遵循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尊重他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好。
反思与展望:孔子的德育原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孔子的思想更多地被用于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
随着人们的精神层次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完善,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人本思想、规范思想、礼仪思想、自律思想和交往思想,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同时,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德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用于指导人们的德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榜样的作用,提倡温良恭俭让,重视教育方式方法,推崇教育治国相结合,强调家庭教育等。
孔子的德育原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人的德行和品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们应该先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然后才能做到合格的家庭成员和称职的国家公民。
孔子还认为,一个人要想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德育置于首要地位,这也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的德育原理强调榜样的作用。
孔子认为,要想使人们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先由榜样做起。
孔子说:“上好火,下效颦圭”。
他主张要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化人们,使人们真心实意地感受到榜样的伟大。
孔子很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并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来感化和教育他的学生和追随者。
孔子也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说明了孔子很重视榜样的作用,他提倡人们应该努力向伟大的榜样学习、向高尚的人生追求,以榜样来激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品德和道德。
孔子的德育原理提倡温良恭俭让。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首先具备温良恭俭让的品质。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平相处,不得与人为怨、不得用暴力来迫使别人服从自己。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说明了孔子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不贪图暴利,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强调,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德育的目的是塑造一个“君子”的形象,在道德、品德、修养等方面达到最高级别。
以下是对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的简析。
一、德行的培养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是他的灵魂,也是他的身份证。
因此,孔子非常关注德行的培养和提高,他主张通过模仿、学习和实践来构建个人德行。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模仿先贤的榜样,可以增强自己的道德品质。
孔子主张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德性,培养个人情感与道德素养,从而达到“君子之境”。
二、仁爱的提倡孔子认为,仁爱是德育的核心。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关爱,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
他主张要“以仁爱之心待人”,要以诚、敬、恭、谦、和、顺等美德,来提高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感情信任,寻求和谐共处之道。
三、诚信的实践孔子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诚信是一种人格力量,是个人和社会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他主张培养学生要具备诚实、坦率、正直、慎独、毅力、自律简朴等品德特质,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对社会、对他人保持真诚、坦直、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追求诚实、信任与爱。
四、知行并重的实践孔子认为,知识只是改变一个人的外表,而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的内在。
因此,孔子主张知行并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应该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和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
五、自我修养的重视孔子认为,要想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首先要进行自我修养。
他认为,自我修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要求学生要注意行为修养、言谈举止等方面,并且通过学习古书经典,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则强调培养良好的德性和品质,强调仁爱,注重诚信和知行并重,同时强调自我修养。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摘要】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之一。
在孔子看来,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仁爱是德育的核心,通过以仁爱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实现德育目标。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德育与礼仪教化的结合。
这些德育原理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重视品德培养和社会道德建设。
孔子思想的持久影响和德育原理的普遍适用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导我们重拾传统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
【关键词】。
1. 引言1.1 孔子思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他强调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并提出了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们与生俱来就具备善良的天性,德育的重点在于激发和培养这种善良的本性。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君子和士人,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还注重礼仪教化,认为尊重礼仪可以培养人的修养和自律。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和人的自我完善,提出了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中,德育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被视为塑造人格的关键。
孔子认为人的德性是最重要的,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
德育被视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被认为是影响一个人品德和行为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德为先——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
发表时间:2010-11-18T11:46:25.1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孔祥丽[导读]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孔祥丽(青海师大07级语文硕士研究班青海西宁810008)摘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当前的“重智轻德”现象、
孔子的德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对现代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两方面来谈谈德育教育的地位。
关键词:教育德育智育首位大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的作用首先是育人,也就是先教学生学会做人。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是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的人,这种人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
所以教育决不能只看智育,而必须强调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存在较明显的“重智轻德”的倾向,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时有发生。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即对大众博爱、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
他提出的具体方法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
“推己及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孝、悌、忠、信”就是要把对自己亲人的爱心逐渐扩展到周围人群,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
简言之,孔子认为教育学生应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根本任务。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德育是基础,另外三个方面就是达到德育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因素。
当然,孔子并没有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
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存仁德的人安于仁,存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
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得上仁呢? 由此可见,孔子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的两个方面;以道德教育为先,以知识教育为次;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
一、孔子把道德看作在社会立足的关键《论语》一书中,大多讲的是有关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他把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放在学习具体知识之前。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又认为仁政德治。
他把实现仁政的希望寄托在贵族卿、大夫、士的身上,亦即寄希望于君子身上。
他的教育目的也是培养实行仁政的君子,即治理国家的人才。
而治理国家的人才其品德应当是高尚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堪称表率,才能够很好地实现治世。
”他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孔子还认为,一个普通人只要树立了道德意志,那就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
“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孔子还认为,统治者的道德行为会影响被统治阶级。
“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自而至矣,焉用嫁。
”(《论语·子路》)因而他特别重视统治阶级的德行。
孔子把道德看作在社会立足的关键的思想,带给教育者的启示就是应该教会学生充分重视个人人品的修养,把“做有思想道德的人”的落实到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甚至是落实到生活学习的细节上。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受社会信任、受社会欢迎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扎根社会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二、德育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提出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
孔子认为好学是促进道德修养的重要条件,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他还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要求学生要经常反省、自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找到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不骄不躁,善于承认自己的过失:“过而不改,是为过也;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只有这样才能够时时进步,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
孔子还要求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道德水平。
他认为学到的知识要运用于实践,即理论和实际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知之逾明,则行之逾笃;行之逾笃,则知之逾明。
”他不希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者只会高谈阔论、会说而不会做。
同时孔子还要求学生在接受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全面理解掌握德育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的德育教育对现代教育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个人学习的志向应该在“道”上,即学习是为了济世;一定要有“德”的操守,要用德来规范自己;修身要依靠“仁”,要有道德准则;游娱要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活动上。
这是孔子总结的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这一原则和方法可以理解为:第一,应有济世的志向。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精神上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他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确定志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作为个人的努力方向。
他认为,“立志”是起点,若要有成就还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
我们现代的教育也是引导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
济世的志向,反映在教育工作中就应该是教会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与时代的需要相结合,否则,就有可能是在读无用之书,读死书。
第二,应有道德准则,要有内省意识。
在人际关系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孔子在这个关系上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我。
在对待“道”与“德”的关系问题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的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力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思想活动,称为“内省”。
我们的现代教育强调要有规范的言行,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公共道德,要求每个人都要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内省的意识,在现在的学生身上是最缺乏的。
面对责任,学生有的表现为推卸责任;面对义务,学生有的表现为逃避;面对错误,有些学生常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有些孩子没有自我检讨的意识,更不懂得自我教育。
不懂得内省的人永远无法进步,现代的教育必须教会孩子懂得内省。
第三,应该言行合一。
道德教育有“知”的问题,也有“行”的问题。
孔子对于这两方面的关系,着重强调的是道德的实践。
他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证实。
他认为言而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对“言过其行”应引以为耻。
我们的现代德育教育提倡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讲究诚信。
作为教师,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道德认识水平和行为水平应是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第一要素。
不单是古代孔子,近代的陶行知先生,历史上许多教育家,也都十分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育中的作用,而且认为“身教胜于言教”。
德育因为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事件上的细微性的特性,它以潜移默化为主要方式。
所以,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能够将先进德育思想体现出来的教师队伍,要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将会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