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摘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而其德育思想更是宝贵的经验。

本文从孔子德育思想的德育地位、德育内容、德育手段方法、德育过程等方面加以分析,并结合当下德育、社会建设和个人修养实际,解读其现实价值。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现实价值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德育思想更是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全球化趋势日益突现的今天,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越来越不可小觑;而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今日亦很有借鉴价值,值得人们继续研究以为今用。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1.德育的内容孔子的德育内容是以“仁德”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庞大的丰富而又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仁德是孔子要求学生培养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含了人应该具备的所有美德,具体来说,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1)孝悌。

孔子认为孝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

奴隶主贵族用“孝悌”之道,就可以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控制起来,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2)爱人。

爱人是“仁德”的核心。

孔子强调要“泛爱众”,这打破了宗族的界限和贵贱的等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将爱人放在爱物之上,珍惜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生存权利,是极为可贵的。

(3)复礼。

复礼是“仁德”的表现。

孔子认为“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做人必须知礼、执礼、达礼,要求学生养成“克己复礼”的品质。

(4)忠恕。

在孔子看来,忠恕是行仁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尽力帮助别人去做,此所谓“忠”;二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此所谓“恕”。

2.德育的原则和方法(1)立志有恒。

孔子鼓励学生立志、言志,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求学生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仁,并“志于仁”。

(2)安仁乐道。

孔子特别注意从改变情绪和陶冶精神入手,把道德观念和道德信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能够欣然接受,发生由“知之”到“好之”然后“乐之”的转变。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也是他的弟子和后人对他言行的记录和回忆。

《论语》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德育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提倡了“中庸之道”。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思想、言行和情绪上都保持适度,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

我深深地被这种思想所打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不被外界纷扰所干扰,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其次,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认为只有真正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孔子的德育思想让我意识到,不仅要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要注重个人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再次,孔子提倡了“克己复礼”。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恪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方式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放纵自己的欲望,缺乏对道德规范的遵守。

孔子的德育思想教会了我,一个人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恪守道德准则,才能具备高尚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炼自己,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治理和整个世界的和平。

这种思想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利益追求,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责任,整个社会也因此出现了很多问题。

孔子的德育思想让我明白,一个人要真正的做到无己无利,先立身而后达家国,才能真正的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1、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2、“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3、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

扩展资料: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
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一、因材施教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智力水平的不同来“因材施教”。

孔子很早便注意到人的这个特点,所以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贝,J不可以讲高深的学问。

”根据这个原则,他深入了解他的学生们的不同智力、兴趣和能力,掌握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育。

二、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孔子是古代首位创立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灌注式妁方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们主动思考,如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而又说不出时,再去启发他况出来。

另外,一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三、内省在孔子看来,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的主体,无论在道德实践中,还是在德性的涵养中,自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与锻炼才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为恶的自觉和自由。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榜样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一是典范。

孔子认为典型人物的高尚想、规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教学中常用品德高尚的人物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他主张向贤者学习,不要向不好的入学习,以不贤人为镜子,看自己有没有他们同样的缺点。

二是示范。

孔子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言行风范感人,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弟子,为世世代代所仰慕。

孔子虽然博学,精通六艺,但却非常谦虚好学,不知疲倦。

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子路
在孔子的悉心教诲下,以莽撞 “好勇”、“兼人”闻名的子路却能做“闻过则喜”,具备大禹那种“闻善言则拜”的虚怀若谷的胸襟
24孝-子路 负米养亲图
颜渊
居孔门德行之首的颜渊能够 “不迁怒,不贰过”,即出了问题不迁怒他人,而能反躬自省,从而做到不重犯同一个错误。
颜渊行教图
6.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孔子特别注重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他告诫学生要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正是这种教育,使曾参在临终之前还殷殷嘱托门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告诫学生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当义与利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道义为上; 孔子鼓励学生要有气节,做“杀身成仁”的道德君子,而不做“见利忘义”的梁上小人; 鼓励学生要有见义勇为的思想;勉力行道的精神;“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勇挑重担、“临危授命”的气概,形成大仁、大智、大勇的高尚的品德。 在孔子思想的感召影响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中国的脊梁”。
孔子把治家之情、之理迁移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业之中,后世儒者在此基础上阐释发挥,形成了“移孝作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取士传统。
子曰: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根据《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把父子关系与君臣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其道德政治化的特点。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思想观点大作文章,并制造出了“三纲五常”等道德条目,使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妇关系的等级性进一步片面化和绝对化了,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愚忠”、“愚孝”思想的由来。
孔子强调君臣和父子关系,双方都有互守的道德信条: 贤君和忠臣相守,慈父和孝子相约 子曰: “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德育思想读书心得体会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品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孔子的德育思想,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和体悟。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道德,然后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修身问题。

孔子指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却很难做到。

读书过程中,我时常自省自身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对他人有礼貌、关心他人、不伤害他人等。

这样的自省让我意识到,我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孔子的德育思想也提倡培养孝顺的品质。

他认为孝顺是礼之始,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在读书过程中,我对孝顺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我理解为,一个君子要为国家和社会做无私的奉献,要为他人着想,要以义为重,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私利。

读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孝顺的例子,比如《孟子》中写到的孟母三迁、奉养母亲的具体做法等。

这些例子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孝顺的重要性,也让我下定决心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培养这样的美德。

在读书过程中,我也对孔子的“仁”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他指出“爱人者,仁之门也”,强调了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友善、关心他人的品质的重要性。

具体到教育中,孔子提倡以仁为本,即以待人的仁心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在读书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例子,比如在《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待人的态度和言行,这些例子都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在读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的意义。

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了一大堆知识,还要思考、运用和实践。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只是单纯的记住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思考和分析知识,将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摘要】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之一。

在孔子看来,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仁爱是德育的核心,通过以仁爱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来实现德育目标。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德育与礼仪教化的结合。

这些德育原理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重视品德培养和社会道德建设。

孔子思想的持久影响和德育原理的普遍适用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导我们重拾传统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

【关键词】。

1. 引言1.1 孔子思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他强调仁、义、礼、智等传统美德,并提出了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们与生俱来就具备善良的天性,德育的重点在于激发和培养这种善良的本性。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以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君子和士人,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还注重礼仪教化,认为尊重礼仪可以培养人的修养和自律。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和人的自我完善,提出了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中,德育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被视为塑造人格的关键。

孔子认为人的德性是最重要的,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

德育被视为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德育在孔子思想中被认为是影响一个人品德和行为的基石。

孔子的七大教育主张

孔子的七大教育主张

孔子的七大教育主张一、以仁爱为本孔子认为,爱是人类行为的本质,仁(爱心)就是进一步成熟的个人品德。

他主张以仁爱为本来进行教育,即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学生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

他还强调,教育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二、强调个人的品德提高孔子认为,个人的品德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八种美德,包括:廉洁、尊敬、善良、勇敢、温和、虚心、忠诚和正直。

他还崇尚人文情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行为。

三、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孔子主张学以致用,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他还强调,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性格特点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优点,纠正学生的缺点,达到全面发展。

四、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孔子提倡学习的自主性,主张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

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倡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倡导师德孔子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他认为只有师德高尚,才能够教育出高尚的学生。

他强调教师要具备带头做好的品质,包括慈善、勤奋、责任心和正直等,同时他还建议教师要有恪守底线、不损人利己的原则。

六、讲究教育的方法孔子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和心理特征等因素来做出合理的方式和方法。

他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经验化,主张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能力,例如语文、音乐和体育技能等技能和知识。

七、注重文化传承孔子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认为教育应该将过去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他主张注重重复训练、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总结和扩充自己的知识,以此达到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孔子的这七大教育主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孔子的七大教育主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主张并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的中国教育,对于现代教育来说同样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德育思想
案例陈述
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

孔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曾经提出过许多道德规范、道德信条作为其德育的内容,而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和“仁”。

“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从“礼”中引申出来的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说法主要是“爱人”或“忠恕”。

孔子的“仁”是根据“礼”即等级关系去“爱人的,从家庭内部爱起,即以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为基础,在转移到其他社会关系方面,君臣之间要忠,朋友之间要信。

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与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

这就是道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他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道德与政治、法律的关系,道德在治乱问题上,即在巩固一种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问题。

在他看来,治理国家,只靠法律、行政是不行的。

用刑法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只能使百姓因为害怕而不敢做坏事,却不能使人有知耻之心,自觉地不做坏事。

“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却可以起到行政、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自觉从善,走上正道。

“齐之以礼,”就是要用礼来统一人们的行为,是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符合礼的要求,不作违礼的事,不说违礼的话,这是孔子的目标,而这一点又与孔子所提出的德紧密联系,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由此可知,齐之以礼也是孔子提倡的“仁”的根本要求。

在孔子那里,仁和礼,或者说德和礼,是互为表里的。

在道德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曰:“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孝悌是孔子仁的道德的核心内容。

这里孔子说能够实行孝悌,并把这种品德影响到为政的人身上去,也就是从事政治了。

这就把道德教育看作了政治统治的一个方面。

孔子一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教育上。

他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言传身教。

在道德教化中,孔子重视在位者的身教,即在位者自己的道德修养“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他把为政归结为正己正人。

认为只要在上的统治者注意道德修养,端正自己,那么就像风吹过草地可以使草随风而倒一样,可以影响百姓也走上正道,如果自己不正,就不能正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在上者“正其身”是为政的前提,在上者,而不能先正其身,就谈不到从政。

所有这些,构成了孔子德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政治、道德,教育三者紧密结合,三位一体。

在礼和仁的关系上,他提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指出了政治的上层建筑要以一定的德行为其思想基础。

孔子的德育思想和主张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都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分析
孔子德育思想的功能
儒家学派从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而维护“礼”的关键就是德育,就是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即按照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去做。

从德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德育与经济的关系密切相关,德育需要稳定的基础。

《论语?子路》:“庶一富一教”的观点,即治理国家,需要相当数量的人口,“庶”即需要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即富;需要较高的礼仪、修养(即道德)。

关于德育与政治:孔子认为德育与政治同等重要,强调德育是治国的根本手段:在动荡的社会,要通过减少强制性刑罚来提高人们的德行,要注重礼乐之教,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德育的根本功能是“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他提出“德治论”,主张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从而安定民心,治理社会,“知所以修身,则之所以之人,之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者矣。

”(《论语?述而》)。

在德育与人性的关系上:“道德”是教育的核心思想,德育的功能就是道德为政治,道德是作为治国安民的手段。

孔子认为德育服务于人的一生,服务于社会理想,它是使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德育是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德育,其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

德育对人性具有改造的作用,孔子认为人所以有智慧,不肖的差别主要不在于理而在于学,“性相近,习相远”他把人性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有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则)为下矣。

”(《论语?季氏》)。

此外,德育具有协调功能:孔子认为,德育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可以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

孔子重视“人我关系”创立人伦道德教育的原则,处理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可贵的,他认为每个人要关心和了解他人,这是道德教育的入手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孝悌是协调家庭关系,交友有信是协调朋友关系,“爱众”是协调人与他人的关系。

“仁”“人我相亲之谓”是指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安定。

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德育不是一种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

完善相一致的力量,以便让人自觉地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并将德育视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和信仰,以致为此不惜牺牲任何东西甚至包括生命(舍生取义),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道德教育的魅力与实效性。

”(摘自《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对于孔子的德育,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以其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服务。

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性,即”人生的自觉”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迷失自我。

不管什么身份,什么职业,哪个阶层,哪个地位的人都应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从自身出发,特别是处在统治地位,手中掌有权势的政府高官,更应该以身作则。

除了自己坚持以外,还要教育下一代学习孔子思想,使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断得以传承。

自我心性的修养也是德育的一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直接从“心”上下功夫不易于流于形式,易发挥修养者的主动性等优点,这样易提高德育的效果。

为提高我国德语的效果,我们要适当借鉴中国传统修心德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即重视个人的自我性修养,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途径。

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从佛道两家中吸取其关于心性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改造。

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去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活动中。

这种方法无疑是治疗我国现代浮躁
病的一个很好途径,加入我们都能学习孔子的德育思想,我们的自然灾害就不会频繁发生,社会就稳定,人民也就无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