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 古诗赏析20首
2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全)

2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目录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 (1)1.长歌行(节录) (2)2.七步诗 (3)3.敕勒歌 (4)4.咏鹅 (6)5.回乡偶书 (7)6.咏柳 (8)7.凉州词 (9)8.登鹳雀楼 (11)9.春晓 (13)10.宿建德江 (14)11.凉州词 (15)12.出塞 (16)13.从军行 (18)14.芙蓉楼送辛渐 (22)15.鹿柴 (23)16.竹里馆 (25)17.送元二使安西 (26)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9)19.别董大 (30)20.静夜思 (31)1.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暖和的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色。
7.华:同“花”。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
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
“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
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认读古诗详解

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认读古诗详解认读古诗详解古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增加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我们将学习一些经典的古诗,下面将对这些古诗进行认读的详解。
一、《春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春天的早晨,人们沉浸在慵懒的睡梦中,不知不觉中醒来。
同时,也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啼声。
诗中还融入了风雨的意象以及花的凋零,表达了光阴的流逝以及生命的无常。
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以它深邃的意境和内涵而闻名于世。
诗人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看着窗外明月的光辉,仿佛是地上洒落的雪花或霜露一般。
他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不禁陷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之中。
三、《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古诗是我国近现代重要作家梁实秋所作。
它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农田里勤奋劳作的农民,向人们展示了农民辛勤劳动的伟大和辛苦。
同时,也表达了劳动者的自豪感和对劳动的尊重。
四、《青青河边草》青青河边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元稹的作品,以写景手法展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女子的婷婷玉立。
描绘了河边的青青草地和郁郁葱葱的柳树,以及在楼上的女子。
整首诗塑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带来温馨和宁静的感受。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激发自己的文学创作灵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阅读这些古诗的同时,能够尽情享受其中的美好。
只有真正理解和欣赏古诗,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智慧!。
【必背古诗】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典诗(含译文)

【必背古诗】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典
诗(含译文)
古诗一:《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古诗二:《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古诗三:《白日依山尽》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古诗四:《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古诗五:《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古诗六:《咏鹅》
白鹅在草村,
真是太可爱。
它绿化的河,
水浅又水清。
古诗七:《悯农》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古诗八:《夜泊左江渔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边一夜鱼龙舞。
脚步無声微漾船,
疑是画出青山图。
以上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古典诗选,每首诗都具有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诗篇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语文领悟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古诗的中文原文以及对应的英文翻译都可以在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中找到,通过反复朗读和理解其中的词句,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妙和诗人的意境。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二年级古诗词必背解释下册

二年级古诗词必背解释下册
二年级的同学们,你们好!在下册的古诗词学习中,我们将会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文,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深刻的思想情感。
下面,我将为大家解释几首必背的古诗词。
1. 《春晓》 - 孟浩然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美景,诗人在睡梦中被鸟儿的叫声唤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诗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2. 《静夜思》 - 李白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
诗人在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和亲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月光的明亮,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愁。
3. 《悯农》(其一) - 李绅
这首诗通过描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尊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提醒我们要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辛勤付出。
4.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胸怀。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决心。
5. 《江雪》 - 柳宗元
这首诗以雪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超脱。
“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描绘了一幅静谧的雪景,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则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这些古诗词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
能够背诵,更能够理解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小学二年级语文诗词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诗词赏析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而且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诗词赏析入手,为大家介绍几首适合学生学习的古诗词,并展开对其作品的分析和赏析。
一、《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他的许多作品都非常脍炙人口。
《静夜思》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非常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的诗词。
这首诗以简洁的字句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
通过床前明月光和地上霜这样的描写,诗人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寂寥的氛围中。
同时,诗人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词既简单易懂,又富有感情,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
二、《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以景写意的诗词,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王之涣用简单的描述,描绘了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这样壮丽的景色。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就是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小学二年级学生中,这首诗词可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对美的感知。
三、《悯农》 -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的《悯农》是一首反映贫困农民生活的诗词。
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和贫困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情。
这首诗词在语言上简练明快,被誉为“小巧玲珑的悲剧”。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农民辛勤劳作的辛酸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四、《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写冬日江上钓鱼人的诗词。
通过描绘鸟雀飞绝的寂静和人踪消失的荒凉,诗人营造了冬日江上的幽静景象。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执着。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2018-2019小学古诗词赏析 语文A版

2018-2019语文A版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Δ1、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1、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2、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3、晞:晒干。
4、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5、布:散布,洒满。
6、德泽:恩泽。
7、秋节:秋季。
节,时节,节令。
8、焜黄:枯黄。
华:同“花”。
9、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10、百川:无数条江河。
川,河流。
11、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
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
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
二年级下册必背古诗(附解释、译文)

日积月累七《二十四节气歌》(100 页)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初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注释】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 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 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 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 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太阳到了北边太 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回归线)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 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 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 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 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 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太阳到了南边太阳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 回归线)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源自1公众号:惟微小筑
⑴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 是垂柳。
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⑶ 妆:装饰,打扮。 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 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 思。 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⑻ 似:好像,如同。 【译文】 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 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
(2)屠苏:美酒名。
(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
(4)桃:桃符。
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
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2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名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1、华:即花。
芳华,芬芳的鲜花。
2、初,刚刚,有怨春来过晚、花开太迟之感。
惊,惊讶。
这句意:二月才刚刚见到小草的嫩芽。
流露出诗人久盼的春色终于快来了。
3、庭树,庭,指天井,小园子里的树。
这句意:白雪嫌春天来得太晚,故飞飞扬扬落在庭树上,装点春色。
诗意:前两句说新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才见到春草发芽。
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写白雪等不得春色的姗姗来迟,竟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一派春意。
全诗变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写成热闹的仲春,是一首别开生面的佳作。
赏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
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
「惊」字最宜玩味。
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
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
「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
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
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
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
「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
诗的构思甚奇。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3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唐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名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①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②独步:独自散步。
③塔:墓地。
④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⑤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诗意: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
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赏析】陆游空怀一腔报国志,被秦桧之孙迫害后,只好投靠在四川制置使范成大麾下,这段时间他作了大量的诗,到杜甫草堂拜谒,还曾为杜甫的绝句“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闲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到犀浦考察“黄师塔”的出处。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
(指孟浩然)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惟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
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赏析: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
在理。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表现出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但又不是单纯写景。
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5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飞,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名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注释:平明:天刚亮。
白羽:箭尾白色鸟羽,指箭。
没:嵌入。
石棱:大石块突出部分。
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本诗利用一个颇有戏剧性的情节变化,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将军把箭射入石棱中的描写,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全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淳厚。
此诗用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典故.据说李广有一次出去巡逻,暮色苍茫中看到草丛中卧着一只虎,便拉开弓射去.次日早晨去找虎,却发现箭射在一块大石头上,箭镞已经没入石头.但是他再次引弓射石头,却再也射不进去了.6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名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1. 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是指天气晴朗的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游赏美景。
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6.滨:水边。
7.一时:一下子。
译文: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