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猛然间心中激起一阵涟漪,“不求甚解”这个词语在陶渊明的笔下是想抒发自己喜爱闲静、淡泊名利、寄情诗酒的闲情雅致。
用在这儿是否就是在鼓励人们多读诗呢?细看文章发现,非也!邓拓先生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是这样解释这个词语的:“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而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深感迷茫,无法“深入”。
古诗词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性,其备课与现代白话文备课有着很大差别,一些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师讲古诗词课颇为经典,大多是由于教师古诗词备课、上课的根基扎实,此外,这些教师本身也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而对普通的教师来说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我观看了很多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也做了很多尝试,但还是懵懵懂懂,有很多不解之处,希望提出来后得到各位同僚的指津。
一、“不求甚解”的教学并不适用所有的古诗文如果把小学阶段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话,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感悟能力、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是不是所有的古诗文教学都应该以“不求甚解”为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我认为不尽然。
首先,“不求甚解”的要求对低年级或者中、高年级的后进生的古诗文教学还有实用价值,但对大多数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要求的学习状态应该是一种初步的自主探究。
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古诗文教学其实是在带着学生阅读古人的文章,要从古人的笔下读到自己能理解的意境,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验,对自己的道德情感产生影响。
因此,虽然我们的学生还小,虽然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甚解”。
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与策略初探

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与策略初探摘要:随着群诗教学的悄然兴起,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成为语文课堂的关注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可见,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与策略群诗阅读教学,就是围绕一首诗组织多篇文本,并且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后师生在课堂上集体建构,即以某首古诗词为原点,牵引出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古诗词,进行阅读教学。
这样的群诗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努力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大量地阅读古诗词。
一、群诗阅读教学模式统编语文教材明确提出要用“1+X”的方法来教学。
温儒敏先生说:“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
”温儒敏先生认为,这里的“1”就是一篇课文,“X”就是课外文章。
具体来说,统编教材就是“1”,可以是某篇课文或该篇课文蕴含的议题;“X”则是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生发出来的带有课程性质的课外读物。
二、群诗阅读的定位及其联系群诗阅读中“1”和“X”基本定位有:由“1”牵引出“X”;“X”服务于“1”;“X”是“1”的有益补充。
“1”是例文、样本;“X”始终都是为“1”服务的。
因此,群诗阅读视域下的“1+X”教学关键就在于“1”的确立及精准定位。
三、群诗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群诗阅读可以建构起三种基本教学模式。
一是整合式,师生从“1”链接到“X”文本,然后引导学生将整组诗词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多首诗词的相同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特征;或是发现同一议题下多首诗词的不同特征,比较其在表达形式、题材体裁、观点情感等方面的不同。
二是迁移式,学生通过阅读诗词“1”习得阅读策略和方法,然后迁移到“X”文本。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摘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别于成年人,对古代作品的语言运用、情意表达的感受尤有不同。
老师要运用了各种各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古诗文的教学不拘一格。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教学效果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别于成年人,对古代作品的语言运用、情意表达的感受尤有不同。
如果我们采取成人导向的方式,以成年人学习古诗的经验套用在小学生身上,小学古诗文教学将出现“以文学知识代替文学感受、以成年人的文学领会代替儿童的文学经验”的情况,把古诗文教学引入误区。
我们说小学古诗文的教学目的在于强调语感、感受意象感情之美,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比教文学常识重要。
也就是说,古诗的体制、格律及作家生平等文学知识,暂时不是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重点(但不等于不涉及,教师可按选诗的特点与学习进程加以调节)。
这差不多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倡在小学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共识。
有了这个共识,老师们的古诗教学就呈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
现在我就把教学古诗的一些方法和大家共同分享。
1.预留空间学古诗以前教学古诗,总要把古诗一个字一个字对应地。
直译”成白话文,特别是那些“带点”的字,更要精心译准,只因为考试必定要考古诗的解释。
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全然没有一点“吟诗弄月”的情趣。
古诗文教学如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呢?我认为,可以考虑预留“三个空间”:一是预留学生文本阅读的空间。
文本阅读具有永远不可替代的价值。
学生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二是预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不要因为古诗语言的深奥与跳跃性而妨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从中体会各种感情,体会语言的精彩;三是预留师生情感互动的空间。
古诗教学要使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的点拨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初探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如何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并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的美好意境,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探索一种适合小学生的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背景与目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小学一年级为例,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古诗文教学内容,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古诗文: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内容简单、意境美好的古诗文,如《咏鹅》、《春晓》等,从中挑选出一些诗句或段落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意境。
2.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与古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文所描述的景物和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3. 进行诗歌朗诵和吟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吟诵,让他们通过声音的表达来理解诗文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从而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4. 开展情境再现活动:通过一些情境再现的小活动,如角色扮演、情境演绎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古诗文中所描述的情节和意境,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5. 辅助教材的使用:可以配合一些古诗文相关的图书、绘本和游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接触和体验古诗文,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在实施古诗文“读诵吟”教学模式时,还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情境再现、情感共鸣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文的学习和体验中,增强他们对诗文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作者:宾琴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2年第08期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是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新教材的改动,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学生的交流方式、语言习惯与古人存在较大差别,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究。
一、以诗绘画,深刻感受古诗词意境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教师可将古诗词教学与绘画相结合。
如教学《渔歌子》《咏柳》《小池》等写景诗前,教师可让学生们观察学校和家附近的柳树、小池塘等。
课堂上,教师先带领学生将课前观察的景象画出来,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名画或图片,进行分享与交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诗词意境,紧接着再进行诗词解析。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课堂节奏更流畅、自然。
二、故事激趣,了解创作背景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介绍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可讲述作者张继考取功名未中、心情郁闷的背景故事;教学《七步诗》时,教师可讲述曹植和曹丕的故事;教学《题李凝幽居》时,教师可述说贾岛和韩愈之间的故事;等等。
此外,在教完古诗词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编写故事,组织学生开展“我来讲古诗词背后的小故事”和“古诗词情景小剧场”等活动。
三、古诗词今“唱”,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教师应充分重视古诗词朗诵教学。
首先,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韵律之美。
其次,教师可创新朗诵方式,进行古诗词吟唱演示,通过拖长尾音、击掌、打节拍等方式,引导学生進行古诗词吟唱。
通过传统美学文化熏陶,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最后,可开展分组合作诵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角色、分组、分男女生朗读,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让学习进一步理解古诗词内涵。
四、创设情境,激活古诗词课堂教学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适当创设情境,“以思导学”,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诗 歌 的语 言精 练 , 只有 短 短几 十个 字 , 但包 含 的 内容
“ 悲 不见 九州 同”中 “ ”字所 是 相 当 丰 富 的 。 指 导 学生 理 解 诗 意 时 要 指 导 学生 发 挥 但 悲 在 言 的艺 术 , 而且 是 一种 包 容 了音 乐 、 画 等 在 内的综 合 艺 绘
出 感 情 是 古 诗 具 有 动 人 心 弦 的 力 量 因 素 之 一 , 是挖 掘
绘之 “ ”及所 创 之 “ ”来 构 架 一 座 教与 学 的情 感 桥 形 境
如 教 学 《 雪 》 一诗 ,可 先 展 示 《 江 独钓 》 图 , 江 寒
读 是 由 感 性 认 识 到 理 性 认 识 逐 步 发 展 的 过 程 , 读 梁 ,师生 置 身其 间会 油然 而生 一种 亲近 感和 真 实感 。 古 诗 思 想 内 涵 的途 径 。 如 唐 代 诗 人 李 白的 《 庐 山瀑 让 学生 欣 赏 , 并深 入 体 会 画 中孤 舟 独 钓 的老 翁 形象 。接 望 布 》 ,教 师 的范 读 是 为 了将 学 生 引入 那 有 声有 色 的庐 山 着 用 课 件 播放 反 映 “ 山 鸟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干
1诗 史结合 ,把握诗人 的思想感情
要读 出凌 空倾 泻 的气 势 ; “ 下 ” ,訇 然 有 色 ,宛 如 惊 直
为 了便 于 学 生 理解 ,要 适 当地 对 作 者 ,对 时代 背 景 雷滚 滚 、万 马 奔腾 ,读 出 瀑布 下 落 的气 势 宏 大 ; “ 千 三 进 行 介 绍 ;把 握 诗人 的思 想 感 情 。 诗人 所 表达 的情 与 他 尺 ” ,学 生会 自然 地 悟 出 山 的高 峻 ; “ 河 ” “ 天 ” 银 九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
古诗词是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的这样一个绝佳的载体,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并列举教学中的实例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创设情境反复吟咏展开联想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篇。
小学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百多篇优秀诗文,这些古诗词篇幅短小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意境深远。
古诗文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文化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诗词的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究竟怎样教学古诗词呢?现在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用诗化的语言诠释诗歌,给学生以美得享受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多多采用诗化的语言诠释诗歌。
诗词本身就是美的浓缩品,如果我们的教师语言淡薄、生硬,又怎能引领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以《江南》为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充满了劳动情趣的民歌。
如果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够使用契合诗歌的语言来进行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好。
我们可以说:“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江南吗?那是水的世界、花的天地、更是小鱼小虾的天堂。
炎炎夏日,家门前那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荷塘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荷叶就像是一顶顶碧绿的大伞,挨挨挤挤地从水面冒出来,一直向远方延伸。
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也不甘寂寞地从荷叶中探出个头,得意地望着这美丽的世界。
大莲蓬也出来凑热闹了,悄悄地躲在荷叶中。
这可是个采莲蓬的好时候,摘下一个,剥下一粒,塞到嘴里,呀!甜丝丝的、翠生生的,美死了!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划着小船、坐上澡盆去采莲蓬啊!”下面的学生这时候已经一脸的陶醉,有些小朋友已经开始悄悄地舔舌头了!“我们坐上小船在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中穿行,左手一个莲蓬,右手一个莲蓬。
论文《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3篇(最新)

古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读她、懂她、爱她。
而古诗词作为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么如何才能带领学生发现诗词的趣味呢?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好这些有趣的诗词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的分析及思考1.只以背诵为单一教学目标,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专家学者们精挑细选的,语句凝练,内涵广袤。
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依然只以背诵为单一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而忽略了感受诗歌的意象、韵律之美。
这样的教学,学生虽能够背诵古诗,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何在,古诗词的精华又如何能吸引学生呢?2.只注重诗文意思的理解,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长久以来,大部分教师常常在古诗文教学中陷入一种误区,认为重难点仅仅就是让学生领悟诗文的大意,而忘了去发觉和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杜甫的《绝句》,这是一首欢快的写景诗,而杜甫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加上他仕途不顺,经历战乱流离,他的诗大多“沉郁顿挫”。
《绝句》这首诗折射出作者欢快愉悦的心情,似乎同他以往的诗作很不一样。
原来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平定,杜甫回到成都草堂之后,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单看这首诗,我们可能只会关注其中的色彩之美,有动有静,对仗工整,但同时这首诗中还包含了收集整理杜甫在历经战乱之后对国家、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教师的目光仅仅指向于理解诗意,而不关心诗人的创作背景与内心世界,那么古诗词教学将会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是干涩无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文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9-11-20T11:27:02.4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作者:史瑜琳
[导读] 古诗文教学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氛围激趣、朗读引趣、活动延趣三个方面,讲述了自身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
史瑜琳(常州市朝阳桥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古诗文教学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从氛围激趣、朗读引趣、活动延趣三个方面,讲述了自身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古诗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057-01
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学期全面使用的部编版教材也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可见,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我们学校看展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华古诗文伴我行”主题校本课程研究。
我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氛围激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古诗词的接触很少,了解不多,更谈不上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读本的热情,是我们在古诗词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为学生创设一个浓厚的诗词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先决条件。
搞好硬件。
教室环境不仅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物理空间,更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因素。
我们紧紧抓住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的契机,利用校园文化的创设,在班级中发挥墙壁、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将一系列经典名句制版上墙,引得同学们驻足观看。
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校园添诗韵”的活动,我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此项活动,为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配上诗句,形成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
校园里的花草脉脉传“情”,教室内空白的墙壁开始“说话”,喧闹的走廊变得书声朗朗……校园无处不飞诗,班级处处古韵浓。
解决软件。
老师利用课堂内外加强古诗词的宣传力度:在课堂教学的导语、过渡语或总结时有意识地加入古诗词的内容;利用晨会、班队课讲述有关古代名人的奇闻逸事……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明显的“向师性”,乐于模仿老师的语言行为,老师的身体力行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在这一点上,学生学习古诗词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朗读引趣
古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决不应该是“解剖+死记硬背”,以读为本才是其教学的“终南捷径”。
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切入点,古诗文教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体会“个中三昧”。
1、朗读出韵味。
古诗文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它词句匀称工整,音节铿锵鲜明,特别适合大声朗读。
大声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朗读时按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让他们在摇晃中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教学《垓下歌》时,学生初读诗文时不明句读,完全破坏了诗歌的节奏。
我首先解决“垓、兮、骓、虞”等字音词义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划节奏,明确“兮”在诗句节奏中的作用。
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初步感受古诗韵味的魅力。
2、吟读出情味。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 学生若能透过字眼,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与作者脉搏共振,情随文动,就能读出古诗词的儿女情,山水音,田园乐……也就读出了诗词的动情点。
仍以教学《垓下歌》为例,这首诗并没有出现在古诗文读本中,是我在教学《大风歌》时补充的,补充了相关背景资料后,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不同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吟出了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意气风发,读出了项羽“虞兮虞兮奈若何”中英雄末路的无奈与悲凉。
3、心读出品味。
读古诗文重在品味,学生在读出韵味、读出情味之后,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无声心读,是在与诗人词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而达到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目的。
品读诗文,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我们慨叹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之心……
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读,甚至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跳出作者构置的精神圈子,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获得独特的感受。
三、活动延趣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舞台。
古诗词的学习要走出狭隘的课堂,课内得法,课外发展。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古诗文学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我常结合活动课开展如“诗海撷趣”“走进古诗天地”等竞赛性、趣味性活动,学生兴趣盎然,感受着诵读古诗词的快乐。
古代诗词集合了形声韵律之美感大成,有不少古诗作词的歌曲特别适合在诗歌学习阶段欣赏,与诗歌教学相得益彰。
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花非花》、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学生可听可唱,通过歌咏,学生更能深切的领略诗歌的情感美、音律美。
古诗词的学习与积累,为运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后,虽然对意思还不完全理解,但作文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用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在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孙某的《春之韵》里这样描述:“在贺知章的眼中,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韩愈心里,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
色遥看近却无’;在苏轼笔下,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句诗文,为学生的作文抹上了亮丽的色彩。
在这次学校举办的“六一节”征文活动中,同学们或以诗入文,或畅谈品诗心得,或仿照课文模式写起了文包诗,广受好评。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培植诗心,营造诗意,古诗词课外阅读教学一定会“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