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三大规律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好啦,今天咱们聊聊“马原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不过别担心,我会让它变得简单又有趣。

这辩证法可不是看起来那么复杂,它就像生活中的小道理,特别有意思,就像“冰箱里放个苹果,谁知道会不会变成苹果派”。

咱们从“对立统一规律”说起,这个听起来就很牛气。

它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的东西组成的。

你想啊,黑暗和光明、好和坏、胜利和失败,都是相对的。

就像人吃饭,能吃出各种滋味,苦辣酸甜都有,那生活才叫丰富。

对立的东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没对立就没精彩。

这就好比一部电影,没了反派,哪来的英雄出场,都是为了让你大喊“好样的!”。

所以呀,咱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这些对立的统一,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生嘛,有高兴有低谷,才能让你回过头来,觉得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其实也挺美好。

咱们聊聊“量变质变规律”。

这个规律可有趣了,简单说就是“小变化能引起大变化”。

生活中真是这样,很多时候,咱们都觉得一小步没什么,但积少成多,这就变成了一大步。

你看孩子,刚学走路,先是摇摇晃晃的几步,谁能想到以后他能飞奔着去踢足球?这不就是典型的量变质变嘛!就像种树,你今天种下一个小苗,浇水施肥,慢慢长大,几年后可能就是一片树林。

想想看,很多发明创造也是这样,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最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人生也是,积累一点点知识,突然有一天,就像被电击了一样,灵光一现,悟出了什么道理。

那些日复一日的努力,都是在为某一天的“质变”做准备。

最后咱们得提提“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个规律说的是,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就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最后又回到新的起点。

就像咱们的小朋友,刚开始学走路,摔倒了,哭了,没多久又站起来继续走。

这就是生命的轮回,一次次的否定,最终带来了更高的成长。

想想看,人生的每一次低谷,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坚强,能像涅槃重生一样,迎接新的挑战。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跌倒了再爬起来,才是最真实的状态。

唯物辩证法三大定理

唯物辩证法三大定理

唯物辩证法三大定理唯物辩证法有三大规律,那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咱一个一个唠哈。

一、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两边的力量是对立的,可又统一在这一场比赛里。

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着矛盾,就像白天和黑夜,看似完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

没有白天,哪来的黑夜呢?没有黑夜,白天也就不那么特别了。

人也是矛盾的综合体呢,比如说一个人可能既想休息又想赚钱,这两种想法就在内心“打架”,可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而且矛盾还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会互相转化。

就好比在考试前,复习功课是主要矛盾,其他玩啊啥的就是次要矛盾;可要是身体突然病了,那治病就变成主要矛盾了,复习功课只能先放一放。

这就像在一场复杂的戏剧里,每个角色都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戏份和重要性。

二、质量互变规律。

这就好比是煮开水,水的温度在量变的时候,水还是水,但是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到了100度,就发生质变了,水就变成水蒸气了。

做事情也是这样,你每天坚持背几个单词,这是量变。

可能一开始感觉没什么大变化,但是日积月累,量变到一定程度,你突然发现自己能看懂很多英文文章了,这就是质变。

反过来也是,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就像你原来是个英语小白,经过努力发生质变后能看懂文章了,这时候你又可以开始新的量变,朝着更高级的英语水平迈进,比如说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之类的。

而且量变和质变之间的界限有时候很微妙,就像沙子堆成沙堆一样,可能开始一粒沙子没啥影响,但是加到一定程度,再加一粒沙子就会导致整个沙堆崩塌,这时候就是量变引起了质变。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就像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比如说你小时候画画,那时候画得很幼稚,然后你慢慢学习技巧,否定了原来幼稚的画法,这是第一次否定。

但是当你学得太过于刻板的时候,你又会发现自己失去了最初画画的那种纯真和想象力,于是你又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画画,在新的高度上找回一些最初的感觉,这就是否定之否定。

[整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整理]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

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

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连结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于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内因。

外部矛盾即外因。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体现。

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忽略了白马的共性,走向诡辩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

1.质量度质,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是这物而非他物,是因为每一事物都有区别他事物的特殊的质;量,是指事物规模的大小、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数目多少等等。

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会影响事物的存在,使事物保持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发展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发展就是沿着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中实现。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观哲学上有两种对立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主观任意的否定,是全盘抛弃一笔勾销: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是扬弃,扬弃是辩证否定的实质。

黑格尔辩证法三大规律

黑格尔辩证法三大规律

黑格尔辩证法三大规律引言: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方法,它包含了三大规律,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否定的否定和事物的内在联系。

这三大规律贯穿于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对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对这三大规律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同时每个事物又有其独特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表明了事物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事物是没有矛盾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例如,生命和死亡、积极和消极、存在和虚无等等。

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事物具有了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了每个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

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是具体而特殊的,它们体现了事物的个性和差异。

例如,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是不同的,每个矛盾都有其特殊的性质和作用。

二、否定的否定否定的否定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第二个重要规律,它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被否定和超越,进而形成新的事物。

这个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事物经过否定和超越,进而产生了新的事物。

这种否定并不是简单的消灭和消失,而是在保留旧事物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和特点,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发展的新事物。

例如,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产生是一种典型的否定的否定。

否定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螺旋上升的特点。

每一次否定都是对前一次否定的肯定和发展,事物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超越和超越自身,实现着更高级的形态和结构。

三、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内在联系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第三个重要规律,它指的是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教 学 案 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 物质与意识
生产力
发展生产 物质
生产关系
改善生活 意识
试分析:
(1)为什么说农业是基础行业
(2)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
(4)抗日时期“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错误在 于哪里
3.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 例如:战争
(1)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2)事物发展中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
事物发展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道路:曲折的、迂回的
社会 发展 人的 一生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幼 年
童 年
青 年
壮 年
老 年
★思考:社会复辟与人类进步;人生挫折与逆境成才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原始人狩猎
人工插秧
收割机
(二)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与外因的含义
( 1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诸要 素间的对立统一。
( 2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一事物与它事 物间的对立统一。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 第一位的原因。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 第二位的原因。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任何事,任何人都有 两面
(二)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 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莱布尼茨
矛盾的特殊性(区分3对概念)
( 1 )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 根本矛盾之分。

唯物辩证法三原理

唯物辩证法三原理

唯物辩证法三原理唯物辩证法有三大原理,那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三大原理就像生活中的三把神奇钥匙,能打开我们理解世界、处理问题的好多扇大门呢。

先说说对立统一规律。

这世界啊,到处都是对立统一的事儿。

就像白天和黑夜,白天阳光灿烂,大家都出门忙碌,黑夜呢,一片宁静,好多人都休息了。

这白天和黑夜就是对立的,一个亮一个暗,一个热闹一个安静。

可它们又是统一的,没有白天哪来的黑夜,没有黑夜又怎么会有白天呢。

再看看我们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

比如说我这个人吧,有时候特别乐观,啥事儿都往好处想,这是优点。

可这乐观过头了呢,就有点盲目,这就成缺点了。

优点和缺点就在我这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着,就像太极图里的黑白两部分,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

生活里的矛盾也是这样,两口子过日子,有时候会有小摩擦,这就是矛盾对立的一面。

可要是处理得好呢,感情还能更进一步,这就是矛盾统一的一面了。

质量互变规律也特别有趣。

就好比我们做饭,煮米饭的时候,你一开始加米加水,这就是量变的开始。

米还是米,水还是水,它们在锅里各自存在着。

可是随着加热的时间变长,量变就开始了。

水慢慢被米吸收,米也开始发生变化,等到火候和时间都到了,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质变就发生了,生米就变成了香喷喷的熟饭。

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

每天学一点知识,这是量变。

可能一开始感觉不到有啥大变化,可是坚持学下去,积累到一定的量,突然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懂得特别多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不一样了,这就是质变了。

所以啊,不管做啥事儿,都得有耐心,一点点积累,量变够了,质变自然就来了。

否定之否定规律就像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螺旋。

比如说,以前的人写信来传递消息,后来有了电话,这就是对写信这种方式的否定。

可是电话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啊,现在又有了智能手机,不仅能打电话,还能视频聊天、发各种消息,这就像是对电话的一种否定之否定。

但这个否定不是简单地回到写信那个状态,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辩证法3、规律(教案)

辩证法3、规律(教案)

高二《哲学常识》辩证法第一轮复习教学案(三)考点名称:规律一、【考纲规定的考点】1、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2、认识和利用规律3、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科学发展观二、【知识梳理】(一)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素1、规律的含义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规律的普遍性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客观性A、含义: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B、表现: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C、根源: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3、认识和利用规律表现(1)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

4、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1)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失败。

(2)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3)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包括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全面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观,主要是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实践中不仅要尊重价值规律等社会规律,更要尊重气候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某些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等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要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五个统筹”。

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与阴阳辩证法三层(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与阴阳辩证法三层(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与阴阳辩证法三层(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与阴阳辩证法三层(大)规律
柳下子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道生一,即一阴一阳谓之道,两仪阴阳相反相互联系,它是一维直线变化规律,可称为直线之道。

于是有唯物辩证法直线变化三大规律,也可说它是两面变化,直线发展的规律。

一生二,如老阳中有少阴,老阴中有少阴的阴阳鱼,四象阴阳相反相互联系,它是二维平面波浪变化规律,可称为波浪之道。

于是又有唯物辩证法波浪变化三大规律,也可以说它是四面变化,平面发展的规律。

二生三,如三阳三阴的六经辨证及八纲辨证,六极八卦阴阳相反相互联系,它是三维立体螺旋变化规律,可称为螺旋之道。

于是再有唯物辩证法螺旋变化三大规律,也可以说它是八面变化,立体发展的规律。

一二三阴阳之道就是阴阳辩证法三层(大)规律,即直线之道,波浪之道,螺旋之道。

即便是讲究阴阳平衡,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也有直线两面、平面四面、立体八面平衡的层次之别,两和四平八稳,天下之本。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乘以阴阳辩证法三层(大)规律,等于九大规律,即唯物辩证法的直线式、平面波浪式、立体螺旋式三大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法三大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普遍: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殊:横向-纵向-横向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1)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2)要坚持从具体条件出发的分析方法;(3)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4)要坚持原则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5)要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发的分析方法。

质变量变规律《》(1)质、量、度的含义,认识质、量、度的意义。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多个,根本质一个,非根本质多个(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凡质必有物,凡物必有质)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认识质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认识事物的质是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只有认识量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识。

认识事物的量是把相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会转化为他物。

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

第二,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过或不及都是错误的。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即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

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

②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③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水变为水蒸气是质变”(3)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在政治上表现为“左”倾错误。

②“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的量变,否认事物的质变。

在政治上表现为右倾错误。

否定之否定规律《》(1)、辩证的否定观(否定的辩证性质)。

(原理背诵)(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

否定是发展环节,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这是发展的非连续性。

否定是联系环节,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联系,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节,这是发展的连续性。

否定是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实质)。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

(原理背诵)(1)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包括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2)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

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选择);第三,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第二,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①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②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的条件性。

表现为: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第三,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第一,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