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光阴荏苒总是“情”——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人文主题分析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包含“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模块。
“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直接表达情感和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
“交流平台”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两种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初试身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在一定的情境中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的方法。
“习作例文”内容源于日常生活,情感表达真实自然,为学生提供习作范例,便于学生借鉴和模仿。
“习作”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结合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要素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是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在教材中多次提到真情实感的表达,比如,四年级要求写出对某个地方的感受,写出对动物的感受;五年级要求写出对某一事物的感受,写人、写事都要写出真情实感;六年级进一步强化了写人、写事要表达真情实感。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两者相互联系,都指向表达真情实感。
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记录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感受。
表达真情实感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中,也可以直接表达情感。
学习任务群定位几大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针对审美这一核心素养,兼顾其他素养。
在文字中感受美。
这个单元选编的课文,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甚至还是经典文章,如朱自清的《匆匆》。
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读文章,体会文字中的情思,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感受美,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在生活中经历美。
本单元中的文章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通过恰当的表达方法,表达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这无疑与学生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蜗牛和黄鹂鸟》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短语的意义;- 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 通过听写练提高对生词的记忆和准确拼写;-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文:《蜗牛和黄鹂鸟》- 多媒体设备- 黑板、粉笔- 学生练册教学过程导入 (5分钟)1. 利用图片和问题激发学生对动物和自然的兴趣,引入本课将要研究的课文。
研究课文 (10分钟)1. 让学生先默读课文《蜗牛和黄鹂鸟》。
2.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正确运用。
课文理解与表达 (15分钟)1. 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段,并对每个段落进行内容复述。
2. 导引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意义,解释其含义并进行操练。
默写练 (10分钟)1. 将课文中出现的重要生词抄写在黑板上。
2. 让学生闭卷默写生词,着重考察拼写和记忆能力。
听写训练 (15分钟)1. 准备听写材料,读出一段课文,让学生听写。
2. 检查听写结果,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释正确的拼写和语法。
课堂练 (10分钟)1. 利用练册中相应的练题进行课堂练。
2. 解答学生的问题,讲解相关知识点。
课堂总结 (5分钟)1.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到的知识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进行阅读,拓宽语文知识面。
作业布置- 完成练册中的相应练题;- 对课文《蜗牛和黄鹂鸟》进行朗读和复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提高语文能力。
适当的听写训练和默写练可以加深对生词的记忆和拼写能力。
课堂练和互动操练加强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进行表达和复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习作(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让真情自然流露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
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
(学生自由交流)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感动欣喜若狂归心似箭激动盼望欣慰……惧怕愤怒难过追悔莫及忐忑不安愧疚沮丧……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表示“好”与“不好”)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
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写作方法指导:(1)精描细绘见真情。
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
(2)万事求实显真情。
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
(3)直抒胸臆见真情。
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
(4)巧妙地安排结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习作例文 优质教案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与方法,自信地表达。
语言运用: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维能力:从习作例文中学习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
审美创造:能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解析】关注旁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旁批自读思考,旁批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别了,语文课》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中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并且从这两篇例文中体会充满爱和感恩的情感。
关注习作例文写作方法: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清楚并写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1. 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文的情感的。
3.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4.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教学重点】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能把印象深刻的内的容写具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果情感有变化,将至变化写清楚。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想象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如果有一天你将不再学习语文,不再学习中国文字,你会怎么想呢?有一位少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2.出示习作例文题目:《别了,语文课》(出示课件2)二、自主阅读,交流情感(一)《别了,语文课》(出示课件3)1.教师出示要求:默读《别了,语文课》,借助旁批,说一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匆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匆匆》是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近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
本课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时光的无情流逝,抒发了时不我待的遗憾和感慨。
文章给人的感觉虽然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
本课全文共五个自然段,首尾呼应。
写法上偏重于用诗性的语言借熟悉的景物将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匆匆》作为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中的重点无疑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并能表达出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生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生字词。
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用连续的问句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用连续的问句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连问句直接表达自己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作家介绍: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
他重病在身,却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
他是诗人、学者、散文大师。
文体介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朱自清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书:匆匆)二、检测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字词检测(1)读一读确乎空虚不禁挪移觉察叹息徘徊微风何曾游丝赤裸裸A.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把“确乎”换个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策略 1.词语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蒸
融”可以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来理解。 2.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
板块二 品读好句悟文采 学习第 3 自然段。 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课件播放轻音 乐,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听完之后思考: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 感人?(课件出示:第 3 自然段) 预设 1:因为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如吃饭、睡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 凡小事,又是每个人都有的真实经历,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预设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像 人一般伶伶俐俐地跨过;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让我们跟作者一样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3.朗读指导。 (1)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2)读出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情。 4.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之流”的感受写下来。 5.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 到渠成。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_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③对话交流: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 ④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教师可范读) ⑧指导背诵第 1、2 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既加强了对学生读书的指 导,又让学生走进了文本。通过读、找、圈、议、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 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解读

第三单元单元要素解读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匆匆》: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那个星期天》: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交流平台:围绕写文章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展开交流。
初始身手:进一步感受把情感融入景物之中的表达方法。
习作例文:借助批注与课后练习,进一步感受可以怎样表达真情实感。
习作:能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单元课时安排和教学要点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叹惋之情。
一、直奔“匆匆”寻表达1.揭示课题。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诗文抒发过自己对时间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指导“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写漏,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板书:匆匆)2.启发想象。
读到“匆匆”二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呢?(无数行色匆匆的场景和画面)3.思考问题。
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默读课文,感知表达)二、学习字词,扫清阅读障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部分学生分段落合作读课文,其他同学检查字音是否读正确。
3.学习生字词:(1)指导“藏、蒸”两个字的写法。
(2)指导“徘徊”一词。
①强调读音,指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从双人旁体会这个词语的意思与行走有关。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一侧的旁批,进一步了解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从独白、景物、事情以及线索等方面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阅读批注,进一步了解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习习作例文和旁批,进一步归纳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运用方法。
难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情感,并采用合适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突破方法修改习作,了解自己运用写作方法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对比法、点拨法。
学法表格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会阅读习作例文一侧的旁批,进一步了解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从独白、景物、事情以及线索等方面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
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从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习作方法。
二、研读课文1. 默读课文,在《别了,语文课》一课中,“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教师点拨: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
2. 从“我”的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点拨: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中文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3. 朗读课文,在《阳光的两种用法》一课中,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教师点拨:母亲创造了阳光的第二种用法,其实是告诉我们母亲就是我们生命里那束不可或缺的阳光,母爱是我们幸福的来源。
三、例文引路,感知写法1. 对照课文和批注,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表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授课提要课时8 匆匆《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深深的留恋之情。
29 那个星期天《那个星期天》主要写了妈妈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到了星期天,妈妈一会儿买菜,一会儿翻箱倒柜,一会儿洗衣服,“我”的希望最后化为泡影的一件事。
1交流平台初试身手通过阅读交流平台,学生进一步了解表达感情的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1习作例文习作例文:两篇例文为写作做准备,学习文章的写法。
例文《别了,语文课》重点感悟作者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引导学生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两位母亲勤俭、朴实、有智慧的形象。
1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首先引导学生把心事说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的委屈、高兴、难过的事情,写事离不开写人,引导学生把事情写具体,把情感融入人、景、事中。
2教法与学法这一单元有两篇课文,两篇都是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学习这两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通过写人、景、事等方法来表达情感。
授课方法探究8 匆匆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感悟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并拓展关于时间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进一步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9 那个星期天由“星期天是如何度过的”引入课文的学习,然后抓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体会“我”由希望到失望的心情变化。
最后再体会《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异同点,感悟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典案8 匆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充分朗读、深入感悟、拓展思维,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难点】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领悟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准备】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准、读通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理解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凭直觉,你们认为你们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们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感受?2.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没有了。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人就是朱自清。
3.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著作十分有特色,影响很大。
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开始文学生涯的,直至逝世。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背影》《春》《荷塘月色》是我们在中学时代要学习到的作品。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学生一下子走入情境,感悟到了时间的流逝,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通过读课文,你能感受到时间有怎样的特点?(如: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等。
)(二)检查反馈。
1.出示点拨以下这些词。
挪动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2.你是怎样理解文中下列词语的意思的?(课件显示)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3.学生汇报初读课文的认识,领悟时间“一去不复返、来去匆匆”的特点。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出示读书要求,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三、再读课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1.作者是怎样来描绘时间“匆匆”的呢?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次,位置在。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结构(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边读边思考,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无奈、惋惜)设计意图: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前后呼应的写法,并让学生感悟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这一答案蕴含在课文中,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会更有目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请大家读第一自然段,在文中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因势导学,重点品读以下妙词佳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进行交流赏析。
(引导:作者借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绘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些现象又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
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2.拓展,并感悟时间的流逝。
了,有再的时候;了,有再的时候;了,有再的时候。
3.学生个性化朗读并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感悟作者优美的语言,并能仿照作者的写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同时也感悟到时间的流逝无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飞逝,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8 匆匆一去不复返(无奈和惋惜)时光匆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深入感悟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2.拓展关于时间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进一步体会时间的流逝,感悟我们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一、简要回顾,导入研读。
1.检查复习: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匆匆”的意思?2.导入: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很快走进文本。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的呢?(学生自学、勾画、批注、小组讨论)2.学生汇报: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引导: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写出了自己的“八千多日子”相对于时间长河的渺小与短暂,“八千多日子”的流逝无声无息,引人深思。
)(2)朗读记诵。
3.学生汇报。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从“伶伶俐俐”“跨过”“飞走”“溜走”“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间来去轻悄匆忙、稍纵即逝、速度飞快。
)小结:本来时间的流过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2)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引导学生从“洗手”“吃饭”“凝然”“遮挽”“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小结: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以人的灵性,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
(3)仿说。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出示课件):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
(示例: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设计意图:由读引入仿,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说练习,通过仿说,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1)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引导: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具有动感。
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缥缈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从而使人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瞬息消逝,来去匆匆。
)(2)朗读记诵。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感受课文字里行间充满诗意的语言之美。
三、感受对生命的追问。
(精读第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
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3.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4.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地走一遭?(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突出朱自清的文学成就,感受他对时间的珍惜。
)5.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在开头和结尾追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问后不答,答案隐含在文章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文章还采用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四、诵读积累,全文背诵,进一步领悟时光匆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一)出示课件,展示交流惜时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例如:惜时名言1.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2.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创伤。
——米南德3.时间是个常数,但对勤奋者来说,是个变数。
——雷巴柯夫4.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莎士比亚5.做大事的,眼光应当看到未来,力量需要用于现在。
——西德尼古诗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