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3
(完整word版)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1.爱,ài动词①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④吝惜,舍不得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2)动词①安身,奉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地方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文言基础突破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
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直接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
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言基础突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中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主要是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详见“备考锦囊”]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明确了考查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一、夯实文言实词三类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
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
(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以“引”为例:本义意义拉开弓牵、拉拉长抽、拔出伸着拿引申义带领承担举荐、提拔延请援引引导掉转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吭高歌(成语)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本纪》.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之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之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和虚词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实词通常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而虚词则是指虽然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承上启下等作用的词语。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顾名思义,就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
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用法。
1. 名词名词是实词的一种,它主要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的或抽象的东西。
在文言文中,名词的用法比较固定,一般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在这个例句中,“学”和“时习”都是名词,它们分别表示一个动作和一种状态。
在句子中,它们作为宾语出现。
2. 动词动词是实词中最主要的一类,它用来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等。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多样,一般用作谓语、状语、宾语补足语等。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在这个例句中,“行”是动词,表示一种动作。
它作为谓语出现,用来说明主语的行为。
3. 形容词形容词是实词的一种,它主要用来描述或修饰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的使用较为丰富,可以作定语、表语等。
例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荀子·劝学》)在这个例句中,“本”是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君子”。
它作为定语出现,用来描述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
4. 副词副词是实词的一种,它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起到限定、强调、修饰等作用。
在文言文中,副词的使用较为常见,可以作状语等。
例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在这个例句中,“巧言”是副词,用来修饰动词“令色”。
它作为状语出现,表示通过巧言来令人改变脸色。
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通常没有具体的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承上启下等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能够直接指称事物、表示行为或者描述性质。
在文言文中,实词通常是指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词类。
二、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这些文言文具有古老、庄重、严谨的特点。
在这些文言文中,实词的运用尤为重要,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和含义。
三、重点实词解释1. 吾:表示“我”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于诗歌、文章中表示个人的身份和情感。
2. 昔:表示“过去”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常常用来引述古代的事物或时刻,表达过去的故事或事件。
3. 民:表示“人民”的意思,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多用于描写人类的集体或者裙体。
4. 犹:表示“还”、“仿佛”或“如同”的意思,用来表达近似或比喻的含义,常用于古诗词、文章中。
5. 乃:表示“就是”、“便是”或者“才是”的意思,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用来表示事物的确定或者强调。
6. 或:表示“或者”、“或许”、“有时”等意思,是表示选择、疑问或者可能性的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
7. 惟:表示“只”、“唯一”或“而”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章、诗歌中,表示唯一或者强调的语气。
8. 斯:表示“这”、“这个”或“此”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四、实词解释的重要性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时,对重点实词进行解释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实词的正确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实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熟悉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实词解释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五、总结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是理解古代文言文意义和内涵的关键。
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文言实词

2、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 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黠——狡猾) 聪慧
启示:推断要防止褒贬失当。
3、“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 千余家。太守苏琼集郡中有粟者,贷粟 以付饥者。” 绝食:古今词义是否相同?
1、前倨后恭
2、党同伐异 3、革故鼎新
恭:恭敬→倨:不敬、傲慢
伐:攻击→党:袒护 革:除去)
活着
2、季布:“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 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的人)之有以窥陛 下也。” 赞美/诋毁
3、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 佞化为忠。 巧言奉承 / 听
考题再现
判断画线词解释正误: 1、(疏)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聪明、机智 —(敏感) 课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李)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 之。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 以射为戏,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一直到死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 能加胜于赵
推究演练
反义对应——轻视/无能、不才 • 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贤者知其不用己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 而雠之。 同义对应——怨恨、仇恨
邻字帮助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三、____________( •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合成词有许多 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 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 一是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 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 一是同义复词即同义复用,例如:
总结
• 总之,要做好文言阅读里的实词题,积累是 基础,在有一定量积累的情况下,又要懂得 运用一些方法,以解决疑难。这其中,不脱 离语境是原则。 • 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推断词义,都必须结合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结合相关的语句以 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静心思考, 反复验证。如此,才能确保你对词义的推断 准确无误。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和虚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实词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需要依附于实词来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
一、实词
1. 爱:喜爱、珍惜、吝啬
2. 安:安定、安全、舒适
3. 被:覆盖、遭受、穿着
4. 倍:加倍、背向、违背
5. 本:根基、原本、本原
6. 鄙:低微、轻视、边疆
7. 兵:军队、武器、战争
8. 病:疾病、困苦、弊病
9. 察:观察、考察、审查
10. 朝:朝廷、朝代、早晨
二、虚词
1. 之:代词,代替名词,如“之子于归”
2.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递进,如“人而不知”
3. 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如“以诗会友”
4.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肯定、停顿,如“孔子者也”
5. 其:代词,代替名词,如“其人虽已没”
6. 者: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学者”
7. 于:介词,表示在、比、从、向,如“于归”
8. 与:连词,表并列、参与,如“与民同乐”
9.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被动、位置、范围,如“所见”
10. 则:连词,表条件、假设、推论,如“一则以喜”
这些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词汇,掌握它们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词的具体用法和语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汇编
龙口一中郇树波
五十一、察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明察,洞察,了解③考察,审察,体察
1、向察众人之议
2、察今可以知古
3、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五十二、异①不同的,不同②奇特,奇怪,特殊,特别③别的,另外的
④惊异,诧异
1、君子生非异也
2、寻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3、无它异也
4、渔人甚异之
五十三、生①生长,长出②出生,诞生③生育,养育④生存,活着⑤生命⑥生活⑦一生⑧产生,发生⑨生产,制造⑩与“熟”相对⑾对读书人的称呼
1、及其茎叶既生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舍生取义者也
4、其势不俱生
5、以一人生三计之
6、哀吾生之无乐兮
7、穷予生之光阴疗梅也哉 8、别有忧愁暗恨生
9、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10、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五十四、可①许可,认可,肯定,赞许②适合,合适,好③副词,大约④副词,难道⑤助动词,表值得或应当⑥助动词,表示可以或能够⑦连词,却,可是
1、无所不可
2、吾子好道而可吾文
3、至其可人之口者
4、潭中鱼克百许头
5、于人为可饥
6、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7、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五十五、备①完备,齐全②准备,预备,防备③详尽,全部
1、吾所以侍侯生备矣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请备述之
五十六、秋①秋天,秋季②年③指某个时期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一日三秋千秋万代
五十七、能①能力,能事,才能②有能力或有能力的人③能够,可能
1、虽有千里之能
2、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3、寡人非能好古人之乐也
五十八、兼①本意为一手持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占有几样
东西;兼任,兼攻,兼有②副词,表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③加倍④并吞,兼并⑤副词,全部
1、兼韩魏燕赵宋中山之众
2、兼仗父兄之烈
3、晨夜兼道
4、又光有兼并之家
5、兼收并蓄,兼听则明
五十九、去①离开,走了②逃离,逃亡③去掉,花掉,放开,
与“取”相对④过去的⑤距离,距⑥往,到……去⑦表动作行为的趋向,用在动词或动宾短语后
1、脱身独去
2、欲呼张良与俱去
3、唯陈言之务去
4、去日,去事
5、去今之墓而葬焉
6、今日还家去
六十、师①古代2500人为一师,泛指军队②传授,传达③传布,流传
1、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2、圣人无常师
3、吾师道也
六十一、传chuán ①传递,传送②传授,传达③传布,流传
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已
六十二、传zhuàn ①驿舍,客舍②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③文字的记载,古书④传记⑤诠释或解释经文的字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作七十列传
3、舍相如广成传舍
4、臣窃观上世之传
5、遽传不用
六十三、道①道路②途径,方法,法度③道德,道义④道理,规律,正道⑤主张,学说⑥说,讲⑦明清时省府之间所设置的监察区⑧介词,从,由⑨“导”,引导
⒈操引军从华荣道步走⒉于是废先王之道
⒊得道者多助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⒌益慕圣贤之道⒍何可胜道也哉
⒎旋升宁夏道⒏其次利道之
六十四、惑①疑惑,糊涂②迷惑,蛊惑
六十五、受①接受,承受②遭受,遭到
六十六、贱①价格低,与“贵”相对②卑贱,地位低
六十七、圣①通达事理,圣明②圣人,具有最高道德和智慧的人③指学问技艺,有特高成就的人④封建时代对皇帝的美称
⒈是故圣益圣⒉诚意开张圣听
⒊圣心备焉⒋师圣,画圣
六十八、愚①愚昧,愚蠢②欺骗,愚弄③自称的谦词
六十九、群①羊群②众,众多③成群地
七十、足①脚②器物的脚③充足,足够,够④补足⑤满足⑥助词,能够,足以,值得,配
1、东坡现右足
2、三足鼎立
3、其事不一而足
4、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5、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七十一、攻①攻打,进攻,攻占②用功,深入研究
七十二、经①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②南北行的道路③常规,原则④历代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和宗教的典籍。
⑤旧时图书分类四部(经、史、子、集之一,即儒家经典)⑥经过,经历⑦治理⑧界限⑨人体的经脉
七十三、中zhōng ①内,里②中间,当中③半,一半④不高,不下。
如,中等⑤适中,折中⑥心中,内心
中zhòng ①符合,适合②命中,射中目标③受到,遭受④中伤
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欲中守法
七十四、疾①病,生病,多指轻病,一般的生病②痛苦③毛病,缺点
④厌恶,憎恨⑤妒忌,⑤义又写作“嫉”⑥快,急速,敏捷,猛烈
1、时操军中已有疾
2、疾痛惨怛
3、必有窃疾也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草枯鹰眼疾
6、声非加疾也
七十五、致①送达②传达,表达③招致,导致④取得,得到⑤致使,以致⑥到,达到⑦意志,情趣⑧穷尽,极尽⑨归还,交还
1、请致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2、致殷勤之意
3、不可屈致也
4、致食客三千人
5、何意致不厚
6、而致千里
7、先享其无穷逸致矣 8、参之离骚而致其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