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 优质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 优质课件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 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 充分发展。
(3)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南北朝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4)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北朝 烧出 成熟 的北 瓷
白瓷(公道杯)
【高考真题】(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
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
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序》。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兰亭序》作者王羲之草、楷、行各体皆精 B.中国书法史上有“秦篆”、“汉隶”、“唐楷” 之说
C.柳公权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D.张旭、怀素之狂草别具艺术魅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祭侄文稿》 属于颜真卿的作品,不是柳公权的作品,A、B、D 三项表述均正确。
1、书法艺术的发展
(1)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
(2)楷书
①地位:

魏晋有定鼎之功
羲规范化、标准化、楷楷模化的字体,
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

③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

(3)草书

①地位:
成熟于魏晋
②特点: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③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东晋)
门第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
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是由其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
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繁荣。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士族制度) 九品中正制 (3)门阀士族制度 士族: 士族制度:贵族化的官僚。庶族: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 表现: 形成原因: 演变历程: 评价: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士族制度(士族门阀制度)
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德 门第 才学
演变趋势
选官标准 选拔方式 主要启示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以史为鉴
有人说现在的 公务员考试是 对中国古代选 官制度的批判 和继承,对此 应该怎么理解?
吸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等因素,舍弃其 不合理的因素,增加了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朝
北魏
十六国 ( 439年,
三 西晋 (前秦) 统一黄
国 (266年、
河流域)
鼎 司马炎、 立 洛阳)
东晋
280年
(317年, 司马睿,


灭吴,
建康)
统一
东魏 西魏
梁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齐 北周
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220年 曹丕
都城
洛阳
三政 国治 两
晋 南 北
经 济
朝民
时族
期文

政权分立 (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 战争不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南方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迁徙杂居、友好交往、 战争冲突、政治改革)
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
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中原汉族南迁
政权分立


战争频繁
文 化
北方民族大交融
的 繁
民族迁徙

江南经济发展
1、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
数学家、 天文学

5魏晋南北朝PPT课件

5魏晋南北朝PPT课件
主要记录鬼怪神异的故事。其产生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盛行 有密切关系。当时志怪小说数量很多, 《搜神记》成就最高。 ❖ 干宝:两晋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晋史》。好阴阳之术、 神仙鬼怪。《搜神记》大都讲神仙道术、巫鬼妖怪、佛教灵异的。 也有一些优秀的传说故事,如《东海孝妇》、《董永》、 《干将莫邪》、《李寄斩蛇》等。
.
5
三、魏晋小说:人物风姿
小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魏晋时小说 创作开始兴盛,集中出现一批专谈鬼怪神异和人物轶事的著作, 由此,魏晋南北朝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阶段。
当时的小说,就内容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 1)专门谈鬼怪神异的“志怪小说”; 2)记录人物逸事的“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 一)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
名潜,东晋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 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歌、散文、辞赋等都有很 高成就,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中,最有代表性的 是田园诗。
❖ 田园诗反映了他的“自然”理想社会及“自然”人生哲学。 心中理想社会,现实生活中无处可寻。只有把淳朴的乡村生 活,作为他社会理想的寄托。
.
6
二)志人小说 “志人”名称,是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设立的,
与“志怪”相对而言。专门记载人物轶闻琐事,与当时品评人物 的清谈风尚有密切关系。
志人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 主要记叙汉末至东晋的贵族名士的言谈轶事。按内容分类记事 有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三十六门(篇)。描写“魏晋风度” “名士风流”,多方面反映出士族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情趣。
松动,注重学理思辩和生命感悟的玄学思维开始兴盛。
佛教的传入导致人的感性进一步觉醒。
.
1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PPT

魏晋南北朝史讲义PP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时代的认识
南朝梁武帝最为重视文化发展,开启了江南灿烂的贵族文化,对北方的 士大夫有深切的影响。《北齐书》卷二四《杜弼传》载北齐文宣帝, “江 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 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 物流散,何以为国?” 政权的对立不只是武力战争,也有政治、文化的对抗,充分显示国际间 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民族问题
生产方式是向汉族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人们往往称之为“汉化”。 6、胡族国家的社会,民族成分甚为复杂 某一胡族国家,其成员决非只有该民族。 北魏的前身,即代国,有匈奴系的部族参与鲜卑部族联盟。 民族的融合,不只是汉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诸民族间的融合也是不可 忽视的。 7、二元统治结构的出现 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不同,由某部族建立的国家,其管理机构或官僚 制,不足以统治复杂的社会。因此,胡族统治者会从晋朝的官僚机构借 鉴、模仿众多制度和官名。 虽然胡族政权引用汉族的官名,但政权的主体性及本身风俗并未放弃, 所以有胡汉二元统治的制度出现。如北魏王朝,有胡汉二元官制的存 在,直到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胡汉二元制度才逐渐为汉家制度取 代。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时代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代所牵动的范围,涉及到东亚、北亚,所以,应以国际关 系的宏观角度、势力均衡的观点来考察。 七、南北战争与南北文化的竞争与交流 自东晋偏安江南,经宋、齐、梁、陈四朝,都曾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的 国家和北朝发生南北战争。(东晋时期的殷浩、桓温北伐,北魏太武帝 时期北魏南伐刘宋,北魏孝文帝北魏对南齐的征伐。如《魏书》卷五六 《郑羲传附郑道昭传》载北魏孝文帝南郑南齐时所作诗,“白日光天无 不 耀,江左一隅独未照。) 南朝、北朝之间,除战争之外,有和谈,也有使者往来。使者往来,对 双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有深切的影响。(主要是南朝制度对北朝胡汉混合 制度的影响) 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是北朝国家向南朝学习汉族先进的典籍、 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题例】下列对北朝时成书的《齐民要术》的
表述,正确的有 ①总结了11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
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②介绍了当时食品加工与贮
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方法 ③是一部历史、地理、
文学价值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④是当时北方民族大
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B。《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北朝
存在的时间是公元386年—581年,所以①错误;
(3)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南北朝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魏晋南北朝发明的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 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1、经济 (1)耕作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 采用耕耙技术.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王羲之草书作品
1、书法艺术的发展 (4)行书 ①特点: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它 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②代表人物和作品: 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行书作品《兰亭序》
【典型例题】(2011·江南十校模拟)2011年春节联
欢晚会上,著名歌手周杰伦深情演唱了一曲《兰亭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经济:均田制度开始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江南经 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文化:本阶段中国科技文化继续发展,超越秦汉, 继续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6世纪晚期) 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的开发
序》。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兰亭序》作者王羲之草、楷、行各体皆精 B.中国书法史上有“秦篆”、“汉隶”、“唐楷” 之说
C.柳公权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D.张旭、怀素之狂草别具艺术魅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祭侄文稿》 属于颜真卿的作品,不是柳公权的作品,A、B、D 三项表述均正确。
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发明灌钢法。
政治 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民族融合)。 九品中正制
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 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 书”;真正意义中国画形成,顾恺之《女史 箴图》等。 文化 佛道盛行,儒学地位动摇;
科技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 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 科学著作。。
2、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 (1)特点: 这个时期,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他们文化修养很 高,总结了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 艺术的提高。
(2)代表作: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3、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 科学著作。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C,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
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6世纪晚期) 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的开发
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发明灌 钢法。
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 政治 (民族融合)。
1、书法艺术的发展
(1)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
(2)楷书
①地位:

魏晋有定鼎之功

②特点:

笔画详备,结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楷模化的字体,
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

③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

(3)草书

①地位:
成熟于魏晋
②特点: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③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东晋)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 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 充分发展。
门第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
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是由其才
能、品质决定的,而是由其家族的门第高低决定的,而
以门第高低作为选拔人才依据的是九品中正制,因此C项
符合题意。征辟制和察举制的依据是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科举制的依据是个人的才能,故排除A、B、D。
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6世纪晚期) 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的开发
九品中正制
文化
九品中正制 (1)涵义: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 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2)选拔标准: 门第声望。 (3)弊端: 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 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4)衰落: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 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发明灌 钢法。
政治
文化
1、经济 (1)耕作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 采用耕耙技术.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翻车的模型
1、经济 (1)耕作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 采用耕耙技术.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高考真题】(2010·江苏单科·T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
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九品中正制的理解。从材料看,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3)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南北朝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4)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北朝 烧出 成熟 的北 瓷
白瓷(公道杯)
【高考真题】(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
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
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