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4.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4.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法律保障生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我们的生活方面的作用,理解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在保障生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法律意识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法律抱有敬畏之心,有的学生则对法律缺乏基本的尊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我们的生活方面的作用,理解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保障生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2.学生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在保障生活方面的作用。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
3.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准备相关道具和资料。
3.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图片内容包括法律标志、法庭、律师等,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生活方面的作用。
案例可包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等,涉及法律知识点的讲解。
3.操练(20分钟)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活动可以分组进行,每组学生根据情景设定,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角色扮演。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写法,培养分析思维与整合思维。 三、价值目标 制作主题为“扬中华美德 育君子之风”的美德公益宣传片,弘
扬美德,陶冶情操,树立更高的道德修养追求,修身正己。
核心任务
制 作 一 段 主 题 为 “ 扬中华美 德 育君子之风” 的 美 德 公 益 宣 传 片。
课文 选材
《叶圣陶先 生二三事》
中心
组材技巧
《驿路梨花 解放军修建小茅屋;梨 雷锋精神已在全
》
花等哈尼小姑娘照料小 国各地、各民族
茅屋;瑶族老人送米、 人民的心中发扬
修葺小茅屋;“我”和 光大,世代相传
老余修葺小茅屋。
。
《陋室铭》
运用象征巧 设线索设置 悬念误会前
后照应
《爱莲说》
学习评价
根据第一课段所选定的美德主题,搜集或编写故事素材,结 合所学的组材技巧,确定和组织好公益宣传片的故事素材。
的都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 事,小事件现大品格,以小见 大。
《驿路梨花》学习任务单 品读“梨花”
《陋室铭》学习任务单
《爱莲说》学习任务单
2.比较、分析课文,填写表格,从选材、中心、组材技巧 三个角度梳理课文的不同写法,归纳写作学习元素。
要求: (1)结合重点语段的赏析与课文,独立梳理归纳“组材技巧” 的写作学习元素,补充表格;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级分享,教师点拨; (4)结合分享成果与点拨,完善表格内容。
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3)其
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
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 (3)对比鲜明: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大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件(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着力体现学生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与教育内容的衔接,既是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也是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单元。
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学习,力图展现法律包含的公正、自由、和谐等因素。
教材着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带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的进程,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理解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感受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领会法治思想、法治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尊崇法律,学会依法办事,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初中学生对我国不断推进的法治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
一提起法律,他们可能更多地联想到法律的威严、强制性,很少能想到法律的保障作用;有的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实施了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却浑然不知,法治意识比较淡薄。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
明确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了解法律的产生、法律的特征和作用,体会法律让生活更美好。
三、本单元设计意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通过法治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加强法治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
未成年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
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三春晖寸草心-孝老敬亲,从我做起》》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三春晖·寸草心-孝老敬亲,从我做起》》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要立足于培养孩子们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多个方面,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迪智慧的作用。
2022新课标中讲到语文要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语文,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孝亲敬老”恰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的一脉,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懂得“孝”的意蕴。
语言运用是语文每一节课都要着重的地方,小到一个汉字,大到整篇文章,要引导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组织语言,沟通交流,能够清晰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节课探究了“孝”字的写法,这是最汉字内涵的挖掘,同时引导孩子们将自己对于“孝”的见解以及要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出来,这都是在锻炼语言运用。
思维与审美,也是在初中阶段要塑造的方面,引导孩子们去辩证看待“孝”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将“孝亲敬老”传递到更多的地方。
教材分析《孝老敬亲,从我做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围绕“孝亲敬老”主题开展活动。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引导学生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材为孩子开展综合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比如从“孝”的论述,可以引导孩子们探寻“孝”的内涵;对孝亲敬老活动的开展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可以指引学生们自行去策划一个活动;对于海报和手抄报、漫画的制作也给出了相应的提示。
通过本节课,引导孩子们思考“孝”的真正含义,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孝”,并让“孝”传递到更多的地方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
在语文方面,也掌握一定了的文言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和写作能力,审美能力也渐渐得到提升。
对于“孝”这个字,初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认知,但层次较浅,怎么才算是“孝”呢?他们仅仅停留在要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事,或者是听父母的话,所以可以通过让他们自行收集“孝”的论述,思考“孝”的内涵,同时引导他们将格局从家事走向国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律保障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的一节内容。
教材从法律的涵义、法律的作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我们的生活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于法律在保障生活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较多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支持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涵义、作用,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在保障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法律的基本涵义、作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难点: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法律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
3.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涵义、作用,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总结法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我们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认识较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
2.难点: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制作PPT,展示案例和相关知识点。
3.准备时间:约1课时(45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场景,如法庭、警察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典型案例,如盗窃、诈骗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维护权益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 怎样选材 教案

识选材
选材的概念:选材是指写作时选择适用的材料或素材。
老师引导:选材,要选择,前提是有素材可选才能选。
学生积极响应
引出列素材要用的思维拓展法
学选材
用思维拓展法列素材
以列举适用于作文题《有你的时光》的素材为例,学习思维拓展法:审清题目要求,抓住题目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列举出具体的写作对象(人/事/动/景)物,再由物及事,写出相应的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最终由事显情,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中心思想。
五、难点
掌握思维拓展法,学会用思维导图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的素材。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利用一张反映学生看到作文题时手足无措的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语文考试我们最害怕?写作文。为什么会害怕呢?因为不知道写什么,想不出东西来写。那么这节课,我专门帮助大家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学习记叙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二)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思维拓展法,学会用思维导图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的素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开拓了思维,克服写作畏难心理,让写作更容易,更简单。
学生学会用心留意生活,树立积累意识。
四、重点
了解思维拓展法,懂得用思维导图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的素材。
引导学生按照思维拓展法的步骤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礼物》的素材。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思维导图。
学生自由思考,积极回答
开拓学生思维,更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选材的第一步:用思维拓展法列出适用的素材。
实战演练
1.请用思维拓展法画一幅思维导图,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礼物》的素材。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律在我们身边》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的权益。
课文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还不够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可以保护公民的权益。
然而,他们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重要性可能还缺乏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的权益。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材料和道具。
3.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如校园欺凌、交通事故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修身正己”,这个单元,这些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其中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短文两篇》,一篇略读课文《最苦与最乐》和一个习作及一个综合性学习。
【教学目标】1、本单元主要学习略读的方法。
2、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
3、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4、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难点】重点:主要学习略读的方法。
难点: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法指导】1、略读法。
略读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
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教学难点: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方法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朗读品析,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
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测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如牵涉遵嘱锋芒修润精炼(2)理解词语:简明扼要、草率了事、南腔北调、不耻下问、一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2. 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4、整体感知,自主学习:(2)速读课文,梳理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修改文章待人厚送客复信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4)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二、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总结拓展:1. 总结: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
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四:板书设计:驿路梨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过程与方法】1.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测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撵(niǎn)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 hū)修葺(qì)(2)理解词语: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驿,这里指过往人所走的道路。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竹篾:劈成薄片用来编织竹器的竹条。
火塘:室内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
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2、作者简介: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3、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3).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
(可列表说明)人物事情目的“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4).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
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②.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③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叙述的人物、事件以及叙述的顺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了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悟文章写梨花与中心的关系,会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2.通过研讨,学会分析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助人为乐、互相关怀的道德风尚。
重点及难点:把握环境描写作用;会分析词语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导入:1.复述课文;2.说说小茅屋主人是谁?为什么?二、研读课文,理解感悟: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