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
《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梁甫行》赏析【部编版八上】

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课外古诗词诵读——1、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2、龟虽寿/曹操3、赠从弟(其二)/刘桢4、梁甫行/曹植1、《庭中有奇树》【原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作者】选自《古诗十九首》,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背景】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
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
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主旨】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前两句诗“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这是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但首句中的“庭中”就暗示了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于是,思妇就出场了:“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思妇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中考题汇总(背诵带答案)课内古诗词目录《唐诗五首》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李清照)课外古诗词目录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浣溪沙》晏殊《采桑子》欧阳修《相见欢》朱敦儒《如梦令》李清照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
全诗通过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和诗人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
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1答: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故乡景象。
4.本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句援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豪情?答:作者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了,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运用典故,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隐逸山林的愿望。
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简答题、选择题及答案原版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简答题、选择题及答案原版_文档视界部编版八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和简答题)及答案解析班级:姓名: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简答题、选择题及答案

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部编版八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和简答题)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古诗赏析及答案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 ( 1)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解析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采桑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翻译】: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它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今安徽阜阳)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诗词赏析题(附答案)

古诗词阅读(一)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谈谈它好在何处。
2、最后两句诗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古诗词阅读(二)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3)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感情强烈, 情景兼具, 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 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 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 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C. 这首诗的颈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欣喜愉悦之情, 尾联则写出了诗人忧愤之深。
D. 全诗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保家卫国的感情。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
”两句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渔家傲》全篇写梦境,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想要借此梦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思呢?(一)答案:1、心远悠然2、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编辑的练习题,可以下载后删除答案印刷使用。
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
1、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2、龟虽寿/曹操
3、赠从弟(其二)/刘桢
4、梁甫行/曹植
1、《庭中有奇树》
【习题】
1、下列对《庭中有奇树》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奇树”奇而无人观赏,繁茂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
B 、“馨香盈怀袖”表现了诗人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
C 、诗歌的结尾“此物何足贵”,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不再思念了。
D、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
“馨香盈怀袖”,一个“盈”字,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
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心上人,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绿叶发华滋.(花朵繁盛)
B.将以遗.所思(送给)
C.馨香
..盈怀袖(传得很远的香气)
D.但感别经.时(经常,时常)
【答案】
1、C 、诗歌的结尾“此物何足贵”,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
2、C 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3、D 经过。
4、答案: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2、《龟虽寿》曹操
【习题】: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
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是全诗的核心。
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一首,这是曹操赤壁兵败、理想受挫之后的诗作。
B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采用了诗歌常见的起兴手法。
C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诗人深受封建宿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
D .《龟虽寿》《观沧海》从整体看,都直抒胸臆,故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结。
3、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4、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案】
1、B 全诗的核心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答案】B【解析】A“曹操赤壁兵败、理想受挫之后”错,应为“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踌躇满志而作。
”;C“说明深受封建宿命思想的影响,思想消极”错,应为“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D“直抒胸臆”错误,应为“借景抒情”。
3、诗人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表明自己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有所用为,而不虚度年华。
4、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3、《赠从弟》
【习题】
1、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风的凛冽,傲慢。
B、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C、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D、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3、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 C 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错误,正好反了。
2、A 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3、答: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
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4、答:象征手法。
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4、《梁甫行》曹植
1、下列对《梁甫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B、“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
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C、“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
D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正面描写,反映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下列《梁甫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描写自然现象,写了各地自然环境不同,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迥异。
B、第二联通过写海边人民只能住在田野的草棚里来说明海边的贫民生活极其艰苦。
C、海边人民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D、尾联通过对狐兔等动物的描写,写出狐兔在屋中自在游走,我的惬意抒怀。
3、“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
1、D 是侧面描写,反衬……。
2、D 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3、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4、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