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完整版)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1】宋诗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对比,动态描写)(4分)(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2分)★【2】唐诗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

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3分)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

(3分。

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

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

(3分。

3种答法选其一。

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3】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

10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与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

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

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

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

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

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古诗鉴赏练习题目及解答

古诗鉴赏练习题目及解答

古诗鉴赏练习题目及解答1. 请分析并解释以下句子的意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牧的《登程口》。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离开故乡的情景。

意义如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表示在夜晚,寒雨连江,从江南的吴地流入。

- 「平明送客楚山孤」:表明在早晨,作者送别客人,他们向着孤独的楚山离去。

- 「洛阳亲友如相问」:表示当洛阳的亲友询问他的消息时,他的一颗心如冰一般冷漠。

- 「一片冰心在玉壶」:意味着作者有一颗冷静、清澈的心,如同玉壶中的冰。

2. 请解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杜甫的《白帝城歌》。

这两句诗描绘了蜀地壮丽景色,含义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表示在早晨,诗人告别了白帝城,穿行在美丽的彩云之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表明即使是千里之行,诗人也能在一天之内返回江陵。

3. 下面这句诗是谁的作品?请简要介绍该诗的背景和主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写下了杜甫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诗中,杜甫看着明亮的月光,心中思念兄弟,把酒向天问候,表达了对家人的思恋之情。

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解释该诗的意义。

这首诗出自元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景色,意义如下:- 「白日依山尽」:表示白天在山上终将结束。

- 「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的水流向大海。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示作者想要进一步远眺景色,表达了人们永远向前进取的精神。

5. 请解释下面这首诗的主要含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含义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描绘了阳光照射下,烟雾氤氲的香炉。

- 「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看着瀑布像挂在前面的山川上。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

通过形容楼前广阔的河流、远处的青山和附近的乡村田野,作者展示了自己在高处俯瞰大地时的壮美感受。

- 主题: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感情色彩:作者经历到了山川河流的辽阔壮丽,体味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伟大,并产生了敬畏和自省之情。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登鹳雀楼”来比喻作者所在的高处,突出其观察的角度和高度。

- 反问:通过反问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强调了自然界的广阔无边和永无止境的奇观。

- 对偶:通过对偶结构的运用,如“何必见庙墓,心中只有诗书间”,突出了作者对名利财富等虚无的态度,强调了内心追求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七律四十九字,平仄工整,较为优美。

2.《静夜思》 - 李白-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时刻的自省之作。

诗中写道,作者独自思索着远方家乡的事情,念及家人和朋友,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

- 主题:表达作者在夜晚时思念远方故乡和重要人物的情感。

- 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表达对远方家乡和重要人物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疑是地上霜”来比喻夜晚时地面上的露水,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 借代: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月光和露水来象征夜晚和离别的情感,增加了诗意的含蓄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五言绝句,四句皆押韵,节奏明快,抒情自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这首诗是杜甫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离散的思考。

- 主题:表达离别时的思念和友谊的珍贵。

- 感情色彩: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和表达离别之情,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是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答案:A、B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一句是什么?A.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答案:A二、填空题3.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三、简答题5. 请简述《静夜思》中所表达的情感及其艺术特色。

答案:《静夜思》表达了诗人李白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明月和霜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

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通过抬头和低头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赏析题6. 阅读《登鹳雀楼》并分析其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答案:《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宏伟景象时的豪迈情怀。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渴望和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积极向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不仅复习了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知识,还对古诗文的赏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和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练习题和答案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感讽·其五》李贺①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清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

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

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晋挚虞《三辅决录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首二句写石。

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啜泣的景象。

2.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9分)宴西楼①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

②因循:随意地空让时光流逝。

③珠鞴(gōu):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

④摩诃池:在锦城西,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此得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首联紧扣题目,从宴饮场所——西楼着笔。

首句先以“豪雄”二字概括宴会盛大场面,次句进一步就此着意渲染。

B.“锦绣笙箫”描写歌管竞逐的画面,暗藏标题“宴”字;“在半空”则描绘出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含答案)

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含答案)

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含答案)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含答案)第一部分:诗歌理解题题目1《登鹳雀楼》一诗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content}答案1诗人通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题目2《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情景?{content}答案2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床前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题目3《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表达了什么自然现象?{content}答案3这句诗表达了自然界中草木的生命周期,一年一次的枯荣。

---第二部分:诗歌分析题题目4《望庐山瀑布》一诗中,诗人通过怎样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content}答案4诗人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如“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题目5《春晓》一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对春天的感情?{content}答案5诗人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

---题目6《登高》一诗中,诗人通过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content}答案6诗人通过描绘高山景致,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第三部分:诗歌背景与作者知识题题目7《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哪位唐代诗人?{content}答案7《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题目8《登岳阳楼》一诗中,诗人杜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content}答案8诗人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绘了岳阳楼上的壮丽景色和湖光山色。

---题目9《早发白帝城》一诗中,诗人李白通过怎样的情感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content}答案9诗人李白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和心情,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以上是中学生古诗鉴赏300题的部分内容,希望对您的有所帮助。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

二十五套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解析(上)古诗鉴赏题一、古诗词鉴赏(11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

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

旗梢,即旗旓。

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6分)[答案与解析]8.CD9.(1)动静结合。

“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

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

②七叶,七代。

珥,插。

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

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

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左思,字太冲,西晋人。

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

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

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

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

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

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

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

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

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

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

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跨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

这两首诗写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

2、这首诗在结构上构思巧妙新颖。

前四句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

后四句抒情,但婉而不露,写得萦纤曲折,含蓄蕴藉。

诗人虽然希望张九龄引荐,但又不失身份,用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气相。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燎倒新停浊洒杯②。

[注] ①回:曲折,迂回。

②当时杜甫因病戒酒。

1、围绕诗题“登高”,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与后两联之间的内在联系。

2、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

(至少写出5项)[赏析及答案]《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是他七律诗人代表作之一,有人称之为“古今七律诗之冠”。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写得慷慨悲凉,动人心弦。

杜甫的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的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身艰难追求面不遇的感慨。

虽然是一首悲歌,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味哀伤,而蕴含着悲壮的感情,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

在艺术上,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后四句即影视抒怀。

语言精炼,对仗自然,言简意丰,凝重深沉。

1、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感。

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2、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酬李穆①见寄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注] ①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有诗才,曾在从桐江到新安的途中寄给刘长卿一首诗。

原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人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缓行自迟。

”当时刘长卿在新安郡。

1、诗的前两句写“孤舟”“天涯”“万转”“云山”,描写了一幅具有什么特点的图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赏析及答案]刘长卿(?~ 约786),字文房,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

是位地地道道的大历诗人。

因家境贫寒,但应举十年不第。

752年才中进士。

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两遭贬谪。

一生大部分时光在逆境中度过。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他的诗于冷落寂寞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

本诗起句“孤舟”透露出凄楚的意味,“至天涯”指李穆远行的艰辛。

站在爱婿的角度来写他远行对前途的期盼。

“路更赊”写出女婿到来的喜对前途的猜测破灰的心理。

本诗的后两句主要从诗人的角度来表达对爱婿到来的喜悦与盼客归来的急切心情:打开门,洒扫庭除。

末句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流露出好客之情。

“贫”字既表露出诗人贫居无人登门的寂寞,又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真挚感情。

末句以景作结,格外含蓄蕴藉。

1、本诗前两名用“孤舟”“天涯”“万转”“云山”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凄楚、悲凉、艰难、迷茫的景象。

通过此表现了作者对女婿李穆新安之行的担忧和关心。

2、刘诗后两句用“柴门”“远客”“青苔”“黄叶”“满”表现自家的贫寒与孤零,表达对无人登门的寂寞之感和对客人将至的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题为《早梅》,诗中的“早”字是如何体现的?2、试分析本诗的感情基调?[赏析及答案]齐己(863?~ 937?)僧人。

本姓胡,名得生。

益阳(今湖南)人。

出家后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有《白莲集》。

这是一首咏梅诗。

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蓄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格,以此寄托自己的心志。

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以对比手法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

“万木冻欲折”,而梅花“孤根暖独”,照应诗题“早梅”。

第二联用字来淡却耐咀嚼。

“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显出此梅与众不同。

第三联对仗工整,“递”字说梅香随风四溢,“窥”字写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惊奇之神态。

以上三联,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

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时有怀才不遇之慨。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此时作者不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充满自信:明年他会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本诗语言清润平淡,无雕琢之痕,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蓄十分丰富。

1、本诗题为“早梅”,诗中句句扣“早”字。

如首联“孤根暖独”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窥亦是“早”,因为花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突出了“早”字。

2、诗人刻画了早梅形象寄托了自己立志。

如果说劲联带有不为的所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话,那么尾联却是满怀希望:诗人不甘于“寂寞开无主”的境遇,明年要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水调歌无名氏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①。

[注] ①鼙:军队用的小鼓。

1、试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其中的“候”字有的版本上写作“听”。

试结合本诗的意境,比较分析这两个字的优劣。

[赏析及答案]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全唐诗》中有收,但均未署作者姓名。

它通过驻守边塞的将士闻军情而待命出征的情景,表现了唐军将士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不凡气慨。

全诗的构思的布局不落俗套,选取的角度比较独特。

没有展示旌旗逶迤,军容整肃的壮观景象,没有勾画金鼓震天、血刃相接的厮杀场面,也没有作过多地渲染、创造那种肃杀严酷的气氛。

诗人只是选取了一个星夜闻警、待令出征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

诗中虽然在上下二联之间有局部的相对的缓与急、静与动的对照,就整体而言,所创造有又是一种“大动”与“大静”的境界。

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氛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之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1、描绘边塞落日和夜晚的独特景象,对下面的军情紧急、壮士待命出征的紧张气氛起到烘托作用。

2、“听”不如“候”。

如果战鼓已响,战士们还在“听”,便不免显得军心涣散、士气不高;“候”字则定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让人想像到一旦战鼓擂响,“壮士”便立即跃马出征、上阵迎敌的情景。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3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肯月夜色,短松冈①。

[注] ①短松冈,指坟地。

1、这首诗题目是“记梦”,作者在梦中梦到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两茫茫”该怎样理解?3、尾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是从亡妻的角度着笔的,体会这样表现的好处,并加以阐述。

[赏析及答案]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诗、词、文等均有不凡的成绩。

他的这首《江城子》写地他的原配爱妻王弗去世十年之际,是著名的悼亡之作。

词的上片集中表现了对亡妻的思念,抒发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同时,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了自己仕途失意,饱经沧桑的伤感和悲凉。

下片先写夜色牵着诗人的心灵疾驰,在恍惚之中又回到了阔别的故乡,然后又从梦乡回到了现实中,这一反复,使思念的感情变得更为深沉有力。

这首词以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写了自己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1、作者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