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趣事

合集下载

孔子论语趣事

孔子论语趣事

孔子论语趣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文章”。

除了其严肃的哲学思想外,孔子
的《论语》中也有不少趣事,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几个。

1. 孔子与门徒的对话
有一次,孔子问他的门徒:“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好吗?”门
徒们都不知道,孔子接着说:“因为我很少和人争论。


接着,孔子又问:“那为什么我这么好却没有什么人来拜访我呢?”门徒们又不知道,孔子说:“因为我不会太过于亲近或者疏远任何人。


2.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

他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人们都善良,这样才有可能做到无
所不为。


3.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仁政”,他认为,只有通过仁政,才能让天
下太平。

他说:“治理国家就像做菜一样,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糟糕;如果处理得好,就会美味可口。


4. 孔子的修身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必须要修身,才能够做到“仁、义、诚、信”等美德,他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层次是一个人
必须要走的道路。


以上就是孔子论语中的几个趣事,这些话语虽然简单,但包含着
深刻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孔子小故事 简洁

孔子小故事 简洁

孔子小故事简洁
1. 孔子与门徒在树下读书,大树被砍,孔子弟子害怕。

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2. 孔子带领门徒出海游学,遇到风暴,躲进老渔翁的山洞。

老渔翁指出孔子的诗句不切实际,孔子虚心接受并与老渔翁唱起了渔歌。

3. 孔子在乡间表现得和善,但在朝廷上善于辩论,敢于说实话。

4. 孔子曾经担任过官职,但因为看到官场的腐败而辞职,回到故乡开办学堂,致力于传道授业。

5.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学问,老子告诉他:“君子居之,游者不可涉也。

”孔子感叹不已,决心一生致力于追求道德修养。

6.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经问他:“夫子何为而至此?”孔子回答:“吾欲言之,而口不能言,欲行之,而手不能行。


7. 孔子曾经向子路请教学问,子路问:“君子何如而不失道?”孔子回答:“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 孔子曾经问子贡:“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回答:“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

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

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智慧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系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孔子的智慧。

以下是一些孔子的经典有趣小故事。

故事一:孔子的梦想之路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历过许多艰难和困苦。

有一次,他的家境非常贫困,连饭都吃不饱。

然而,孔子坚持学习,努力追求知识。

他曾经说过:“年轻时,我身无分文,面对贫困,但我从未放弃学习和追求我内心的梦想。

”孔子的坚持和不懈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故事二:孔子对待学生的教诲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他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有一天,一个学生问孔子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孔子回答说:“学习,不断地学习。

”他告诉学生要持之以恒地学习,永不止步。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故事三:孔子的和谐家庭观念孔子非常重视家庭观念和家庭和谐。

有一次,他被问到家庭的重要性。

孔子回答说:“家庭是社会基础的核心,一个和谐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健康、有道德的社会成员。

”他强调了家庭在培养品德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努力维护和发展和谐的家庭关系。

故事四: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是他对人生的具体指导。

他强调个人应该努力修身,保持品德的完美,并将这种完美的品德贯彻到家庭、政治和社会中。

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的内心和家庭和谐了,才能将这种和谐扩展到更多的领域,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这些有趣的小故事揭示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智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规范仍然对今天的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激励着人们追求知识、追求和谐和追求自我完善。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能从中受益,并把这些智慧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20字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20字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20字
1. 孔子问:为什么人们喜欢吃鱼?弟子答:因为鱼好吃。

孔子说:不,是因为鱼好看。

2. 有人问孔子如何做到不生气。

孔子回答:我每天都告诉自己,生气是浪费时间。

3. 有人问孔子如何教育孩子。

孔子回答:先做好自己的榜样,然后教孩子如何做人。

4. 有人问孔子如何与人相处。

孔子回答:以诚待人,以礼相待,不要伤害他人的感情。

5. 有人问孔子如何成为一个好人。

孔子回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 有人问孔子如何解决争端。

孔子回答:以和为贵,以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斗争。

7. 有人问孔子如何做到不忧虑。

孔子回答:不要为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担忧。

8. 有人问孔子如何做到不迷失方向。

孔子回答:明确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追求。

9. 有人问孔子如何做到不被外界影响。

孔子回答: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干扰。

10. 有人问孔子如何做到不后悔。

孔子回答:做每件事情都要尽力而为,不留遗憾。

孔子幽默的句子

孔子幽默的句子

孔子幽默的句子1. 孔子有一天问弟子:“我名字叫孔子,你们以为我是什么意思?”弟子答:“您肯定是孔夫子的意思。

”孔子笑着说:“太聪明了,我就是孔夫子的意思!”2. 孔子说:“我教学生们,你们知道人的梦想是什么吗?”弟子答:“人的梦想就是成为您的学生。

”孔子摇摇头:“不对,人的梦想是睡个觉!”3. 孔子对弟子说:“天下之大,何处最热闹?”弟子们纷纷猜测,有的说是京城,有的说是商业中心,孔子摇头道:“最热闹的地方是厨房,那里火热众人争艳,如此热闹。

”4. 孔子问一位弟子:“你知道我为什么不会画画吗?”弟子答:“师父您是多才多艺之人,哪有不会画画的?”孔子笑道:“我不会画画是因为我连图纸都会画歪。

”5. 孔子告诉弟子们:“人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只有在笑的时候才能看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弟子们纷纷笑,孔子笑着说:“看到了吗?我说的没错。

”6. 孔子对弟子说:“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愉悦。

”弟子问:“那您觉得什么是最令人愉悦的艺术?”孔子回答:“当然是煮饭,因为每个人都会抢着吃。

”7. 孔子教育弟子们要注重修养和充实自己:“知识就像洗澡,不能只洗脸。

”弟子们纷纷附和,孔子笑道:“你们都明白了吗?那我以后就不用再重复洗脸这个道理了。

”8. 孔子告诉弟子:“做人要讲究礼貌,但也要保持自己的真实。

”弟子问:“如何能够做到礼貌和真实的平衡?”孔子答:“你可以礼貌地对别人说,‘我真不想理你’。

”9. 孔子说:“有些人总是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其实他们只是自己塑造的假想敌。

”弟子们一片哗然,孔子笑道:“我说的对吧,我就是自己塑造的四海之内皆昧真名!”10. 孔子对弟子们说:“一个人永远也不要忘记感谢自己。

”弟子们疑惑地问:“感谢自己是什么意思?”孔子笑着说:“每天早上醒来,我们应该感谢自己,因为我们还活着。

”11. 孔子认为:“人生如戏,但并不等同于戏如人生。

”弟子们疑惑不解,孔子笑道:“你们想想,人生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忘记台词,但看戏的时候,有谁能记得自己的人生呢?”12. 孔子对弟子们说:“想要成功就必须追求卓越。

关于孔子的名言和传说故事(十则)

关于孔子的名言和传说故事(十则)

关于孔子的名言和传说故事(十则)我们讲孔子的事迹,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

以及当时的人怎样看待孔子的。

——李长之无论谈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好,无论谈孔子的具体贡献也好,我们一定要避免个人崇拜。

这不只因为个人崇拜是不应该的,是会产生毛病的,而且因为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不合乎事实的,是不科学的。

——李长之讲儒家。

就先要讲孔子——孔子是奠定中国儒家的思想的人,也是把中国民族所有的优长结晶为一个光芒四射的星体而照耀千秋的人。

——摘自《中国文化传统之认识上:儒家之根本精神》《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并不因为李长之在文献上的言必有据而显得古板无生气,恰恰相反,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经常活跃在字里行间。

——于天池李书是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的抬头。

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

’现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孔子说:“鲁国人凭借人多势众而互相欺凌,凭借着兵器而相互残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而负责的官员却不加以治理,你认为鲁国百姓的安危与按照礼仪来问我,这两方面相比较,哪一方面更重要呢?”于是,鲁国人听说孔子这个说法以后,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们怎能不先自己根据法令处罚自己的过错呢?”从此以后,国内没有了互相争夺的事。

孔子对弟子说:“距离山头十里路,仍然能够听到蝼蛄的叫声,从政治国,没有比顺应百姓的心意更好的办法。

”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关于孔子的故事名言警句

关于孔子的故事名言警句

关于孔子的故事名言警句1. 孔子的故事和名言一、孔子的故事1、孔子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

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

”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2、客观推动好事的发展。

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

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

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

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

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3、孔子解答子路的问题。

子路问过孔子一个问题:“是否得到一个优秀的主张就应该直接实施呢?”孔子便回复:“有时候你认为的优秀只是你认为,在你之上还有很多年长你的人,他们的见识是不凡的,可以大家一起商量后再决定,最好是不要立刻去实施的。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回复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回复

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回复一、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他教导学生子由,对于所知道的事情要如实地说知道,对于不知道的事情,也要如实地说不知道。

这就是真知。

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对于学习有着无尽的热爱,他教导学生要勤奋学习,不要满足于已经学到的东西。

同时,他也强调要耐心地教导学生,不厌其烦。

四、不耻下问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他鼓励学生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不要因为对方地位或身份不如自己而感到羞耻。

五、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他教导学生要时常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领悟。

六、举一反三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希望学生能够从一件事情类推出其他类似的情况,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七、言而有信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

”他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做一个有信用的人。

八、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强调君子能够在保持和谐的前提下保持独立思考和不同意见,而小人则往往盲目附和却无法与人和谐相处。

九、杀身成仁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他教导学生要有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十、因材施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他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名言趣事孔子的名言趣事2014年08月11日08:51(转自:凯风网).TRS_Editor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TH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SPAN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FONT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UL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A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P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DIV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TD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TH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SPAN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FONT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UL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LI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TRS_Editor A {LINE-HEIGHT: 1.5; MARGIN-TOP: 1em; FONT-FAMILY: 宋体; MARGIN-BOTTOM: 1em; FONT-SIZE: 10.5pt}有一次,孔子他们被两个小国家围困,长达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

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好不容易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

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满满一勺粥在喝。

子贡很不高兴,就去了老师那里。

他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

子贡这才告诉老师他看到的事。

于是,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

孔子说: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

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老师。

这粥在煮的时候,房顶上有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经把污染了的那块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

但是这样的粥是不能祭祖了啊。

孔子听了,看了一眼子贡,就离开了。

所以,孔子和他学生也是一般人,圣贤文化都是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中体现的。

如果圣贤所宣传的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事,那么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儒学就是用来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处理好和家人、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平民和实际的学问。

孔子的所有弟子中,他最喜欢的自然是颜回。

颜回何以成为他的得意弟子?从《论语》里关于颜回的记载,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分析。

首先,颜回是个聪明而勤奋的学生。

聪明人一般都会受到老师喜欢,自古皆然。

孔子曾经赞扬子贡,说他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聪明人。

但孔子问子贡他和颜回谁更强十,子贡自称不如,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而自己不过闻一以知二。

孔子听了也说,我赞成你说比不上他。

侧面反映了颜回的聪明。

颜回的聪明不仅是天资问题,而且因为他非常勤奋。

在颜回英年早逝之后,孔子谈论他时,还惋惜的说,可惜他死太早了,我只看到他不断的进步,没有见过他停滞不前。

在和季康子等人谈论时,孔子也屡屡说起颜回的好学。

但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眼中,往往也是非常危险的人。

青出于蓝尚且不论,恃才傲物的人古今都有,比如三国之杨修,玩弄知识是非常危险的。

但颜回并不骄傲。

他尊敬老师,恪守学问之道。

在尊敬老师方面,孔子都感到惊异。

孔子曾经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提出过什么不同的意见,像个愚笨的人。

但观察他私下和别人谈论,才发现他对我的见解发挥得很好。

这种尊重老师,不轻易从知识上当面辩驳老师的做法,大概在颜回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但颜回之所以尊重老师,是他佩服老师的学问。

他曾经感慨道:老师的思想和学问,我抬头仰望它,愈望愈觉得高,我研究它,愈钻愈觉得深。

看见它好像在前,一忽儿却又好像在后面去了。

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

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的前面。

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感到没有路可上去。

这无疑是对孔子学问、教学的最高赞美了,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自然赢得了孔子的由衷喜爱。

所以孔子说,颜回对我的话是无所不喜欢。

并且有点遗憾的说,颜回非助我者也。

但一个老师,能够找到在学问上“狂热”追随自己的人,无疑是一件幸事。

在恪守学问之道上,《论语》记载了这么几件事。

首先,颜回谈论自己的志向时,明确表示,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这种谦虚的态度,使他远离了聪明带来的危险。

孔子在和鲁哀公谈论学生中谁好时,赞扬颜回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

那时颜回已经死了。

孔子还把颜回和其他弟子比较,说他的思想能够长期不离开仁德,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时间想到仁德。

颜回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经典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回点头道:“弟子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话切实去做。

”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喜欢,其中可能含有孔子爱怜的成分。

颜回一生学问虽高,但并无政治成就。

孔子说颜回贤德,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其中显示出的不仅仅是颜回的贤德,而且有他的穷困。

孔子因此愤愤不平的说,颜回的道德和学问都差不多了吧,可他却那么贫穷!颜回也曾经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问为邦),表现了他有意在政治领域一展才华的抱负。

谁知天不予人,竟让他英年早逝!孔子回忆起来,自然充满了悲痛和爱怜之意。

但是这些都不是孔子喜欢颜回的最重要原因。

实际上,孔子真正喜欢颜回,是因为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同样,颜回也是比照老师而行事的。

对孔子而言,他的思想与行动是一致的。

而在弟子中,大概只有颜回才能做到。

比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固穷的做法,只有颜回能够与他相比。

在政治理想上,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这简直是孔子看到了跟随自己一身的影子!所以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学习多年却不以做官为意,这种人太少了)时,简直就是在说自己和颜回!颜回大概也知道自己和老师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知音关系。

孔子出游列国时被囚禁在匡地,颜回落后了,后来赶到时,孔子不无欣慰与忧虑的说,我以为你死了呢。

颜回既安慰孔子又尊敬道,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在颜回死后,孔子表达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

《论语》记载道:“颜渊(即颜回)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在安葬颜回时,孔子又以一个知音的角色出现了。

颜回的父亲和孔子的弟子都想以较富贵的礼节安葬颜回。

但孔子不同意,因为按照礼节,他和颜回都恪守的礼节,这是不可以的。

最终孔子的弟子依然以厚礼埋葬了颜回。

孔子心知这违背了礼节,于是说,颜回把我看成父亲,我却不得把颜回看成儿子,这不是我的本意啊。

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是薄葬的。

说明孔子并不以不厚葬为无礼。

而弟子的行为恰好违背了他的意思。

假如颜回还活着,一定会反对这种行为。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和颜回从德行上给我们做出了师生的最好榜样。

如今,我们惟有心向往之……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